如何提高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s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
  首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是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的热心辅导者,要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随意批评、讽刺、挖苦学生,致使他们不敢说话。相反,要耐心引导和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其次,教师应是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营造者。只有师生处在一个平等地位进行研讨、争论,才能使学生真正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生生互动。所谓素质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有诗云:“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投入思考了,并且积极表达,潜心投入了,那么课堂效率才会提高。所谓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包括讨论,相互评价,相互反馈,相互倾听与激励,相互间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就是在这种生生互动中产生出来的。如果形成这样的学习方式,那么课堂上的教师不再是一个,而是几十个,评价、反馈评价的渠道不再仅限于师生,而会形成生生纵向和横向的多元反馈和评价网,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其主动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语言表达及个性等方面都会得到长足发展。为了促进生生互动,教师要设计有讨论思考价值的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心理学家苏格提醒人们,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几十年后真的不幸被心理学家言中了。现在的孩子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存竞争加剧,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心理适应能力削弱,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焦虑、冷漠、攀比、猎奇等心理。关注这些心理异常问题及其教育,不仅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要想处理排解好这些心理障碍,关键是让学生心中充满爱,爱有着难以估算的力量,它可以给罪人以新生,唤浪子回头,让庸人不碌碌终生,使生命迸溅奇迹,使自私变得宽容……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渗透着爱的情愫,能有效地陶冶学生爱的情操,让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环境中,从而克服冷漠,改变孤僻性格,成为热爱生活、积极上进、充满爱心的人,爱的教育也就成了语文学科除担负传授知识重任之外的另一个重任了。文以载道,道高于文,这“道”中必大多是人文之道,爱自然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的教育呢?培养学生热爱一
  切的感情呢?
  首先,在文章中寻找爱的支点。
  课本中许多文章都有说不尽、道不尽的奥秘,挖掘内在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受到积极因素的情感体验,会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散步》就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美文,无论在思想、内容上都流露爱的光泽,是丰富情感与完美人性的结合,是进行爱的教育很好的载体。“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一个“慈母”,一个“孝子”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
  伦理道德之美,文章最后深化主题的一句“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温馨和美的家庭中子女是父母的世界,反之,父母也是你的世界。学生领悟到此,爱自然会在心中升腾,孝敬、尊爱父母也不在话下。爱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不仅是亲情之爱可支撑心灵,也有祖国之爱撞击心胸。
  其次,在自信中明了爱的力量。
  文天祥因爱故国家园誓以生命照汗青;范仲淹因爱黎民苍生志以天下为己任;岳飞因爱民族百姓恨以血染满江红……爱的力量可擎天撼地,无所不能,如此磅礴的爱来自心灵,这伟大的心灵要有健全的人格做基础。而自信又是这健全人格得以发展的有力保证。应当明确地告诉学生:自爱才能爱人,爱家,爱国。
  再次,在微笑中接受爱的熏陶。 “笑脸可做解花语”,面部表情的作用至少与语言企盼作用可平分秋色了。世界上恐怕不存在从来没有笑过的人,也不存在从来没有笑过的老师。微笑教育和时下所盛行的快乐教育、赏识教育、理解教育一样是教育理论。它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师生亲和的氛围,让学生感到老师很随和很爱他们。老师的微笑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还有其他多种功能。课上学生因紧张,一时溜号回答不出问题时,老师的微笑对他是一种安慰和谅解。和学生面谈时,老师的微笑又会让学生放弃戒备心理,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氛围,改变学生害怕老师的状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会使学生在宽松和美的气氛中轻松学习,自然而然老师就成了“中心”,成了磁场,学生会感到老师可亲可敬,可近可信。从而他们也会把“中心”的能量发馓开去,互相之间也就多了几分亲和少了些许生硬,把同学间的相处也就当成了一种幸福、一种快乐,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了。
其他文献
一、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是时代赋予的任务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结构和社会关系,也改变着人们长期以来构筑的精神世界。它既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将人们推向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社会大潮之中。如果社会成员不能尽快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失衡,产生抑郁、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出现心理障碍与行为异常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期刊
一、有情感   (一)可利用教材本身来调动学生的情感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操观沧海的壮志豪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一腔报国之情;还有羚羊木雕上交织着的浓浓亲情和真挚友情,再加一股难言的委屈之情……怎会不让学生怦然心动
期刊
一、留心生活,在细微处获取材料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材料的积累,要靠平时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和认真记录。也就是把自己在生活中、学习中、玩耍中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点点滴滴的材料储存到自己的作文“仓库”里,学会记生活日记,作文时能从“仓库”里选取材料。一位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的爸爸》的作文,大概是讲他的爸爸爱打麻将,文章写得很空洞。我指导他再观察再回忆,第二次作文时,这位学生便将“一天清晨,彻夜
期刊
(一)民主平等、学会倾听   教师学会倾听是有效利用课堂生成因素的前提,只要做到善于倾听,学生才会迸溅思维的火花。教育家叶澜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老师只有摒弃“唯我独尊”的教学观念,多一些倾听,才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学习,自由地思维,果敢地发言、交流等,为课堂增添魅力。   我在执教《羚羊木雕》一文时,将学生分组围绕“父母对‘我’的批评是否正确”展开辩论,即“亲情”
期刊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首先,要懂得倾听。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一个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难处,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烦恼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在
期刊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又称为创新思维,主要体现为标新立异。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收敛思维),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性上。第二,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第三,创造性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参与创造性思维之后,能够结合过去的经验,在想象中形
期刊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体系,是搞好大班额语文教学工作的制度保障  1、强调课堂秩序。新课程虽然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但决不意味着学生随随便便想怎样就怎样。课堂秩序和学生的自主并不矛盾,而是像法制和民主一样相辅相成。大班额要实施新课程教学,比小班额更加要求良好的课堂秩序。只要课堂秩序好了,学生自觉性得到很好的培养,即使不举手就发言,课堂秩序也不会乱,反而显得思维活跃。  2、编排座位时,采用好差相
期刊
一、音量高低适用   有些老师教学时,为了想让学生听得清楚,尽量提高音量。实际上,课堂教学语言音量太高,反复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会形成疲劳,时间长了,注意力容易分散。也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有少数学生在下面小谈小说,老师一时没有去处理他们,便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嗓音去盖过他们的声音,因而音量放大。而有些老师授课时,音量太低,学生听起来费力,甚至有些话听不清楚,学生不能全部听清老师所讲的内容,自然不能取
期刊
农村中学生质朴、纯性的一面,决定着这个群体的文质清新纯净,但他们生活阅历贫乏,使得他们的创作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很多中学生在作文时无话可说,望题兴叹,脑袋一片茫然。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一篇内容充实、生动的文章呢?这是我们语文老师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一、化叙述语言为描写语言  学生词汇的贫乏,使其在进行对人物或者事物的描写上习惯于平铺直叙,当我们把
期刊
读好文章,如饮啍酒,久而弥笃。精妙的评语,同样使人如沐春风。它不但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激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且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明确改进方向,使得作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写作文评语时,一定要注意字斟句酌,用心去写。既要讲求评语的实效性和艺术性,又要充分挖掘学生作文的优点,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在评语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信心,激发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因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