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列宁在于110年前为了反对“自发论”而形成了“灌输”理论,“灌输”理论体系是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其丰富的思想内涵,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原则,在当今研究和应用“灌输”理论对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列宁;“灌输”理论;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
列宁“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加强对列宁“灌输”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一、列宁“灌输”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成立初期,存在机会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没有统一的思想,组织也处于混乱之中,一批在“合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民主社会主义运动中占据了上风,他们反对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鼓励进行经济斗争,这在历史上被称为“经济”派,这种“经济”派实际上是伯恩斯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列宁流亡期满后,随即就对这种现象展开的批判,在1901至1902年列宁撰写了《怎么办?》一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不能在工人头脑中“自发”地产生,而必须依靠从外面进行“灌输”。列宁主张“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2]。
二、列宁“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
列宁“灌输”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灌输”的必要性-为什么要“灌输”
理论从那里而来,马克思认为理论创造不是化学试验,理论是一种抽象,是一种从具体事物中高度的抽象。列宁认为工人的自发运动产生不了科学社会主义,而他们只能产生工联主义,因为工人自发运动的目的无非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增加工资,一是为了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强度。列宁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能由知识分子来进行创造,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所以“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
(二)“灌输”的主体-既由谁去“实施”
要领导工人运动完成工人阶级的阶级使命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灌输”,那么实施这种“灌输”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列宁认为去实施“灌输”的人员首先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具有坚定的信念。而且还指出实施“灌输”的主体必须具有四种能力:理论知识丰富、文字功底好、口才好、组织能力强。并指出:“我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分,又以宣传员的身分,‘到居民的一切階级中去。’”[4]。
(三)“灌输”的方法--怎样“灌输”
列宁“灌输”理论是一种原则,即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传输到工人的头脑中,但是又不排除具体方法的运用,列宁主要认为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善于利用身边的事例。列宁认为要提高“灌输”的效果,首先必须善于利用身边的事例,利用各种时机向工人宣传,把警察残暴和沙皇的腐败无能描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二是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列宁认为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必须“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5]三是要用通俗的语言,要广泛与社会各界群众接触,用日常语言进行交流宣传,而不把理论当做教条,不进行空洞的说教,而要与对反对统治的斗争结合起来。
(四)灌输的客体--向谁“灌输”
“灌输”的客体是谁,即向谁“灌输”的问题。列宁明确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灌输”的对象是工人群众,因为工人群众只有被“灌输”了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明白自己的阶级使命。为什么工人阶级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呢?因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而工人的自发运动明白不了自己的阶级使命,不是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的一部分,所以必须从外面把科学社会主义“灌输”给工人群众。
综上所述,列宁的“灌输”理论是一个严整而科学的体系,具体包括“灌输”的必要性、“灌输”的方法、“灌输”的主客体思想等。
三、列宁“灌输”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列宁“灌输”形成于110年前的革命与战争年代,虽然现在时代变化了,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灌输”的本质没有变,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灌输”工作。
(一)国内外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灌输”工作。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放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与文化渗透,特别是东欧与苏联解体后,西方把和平演变的目标转向了中国,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的挑战。而且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上的贪污腐败、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日渐凸显。所以,在这种国内外形势下,我们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这一点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样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体系不会在人民头脑中自发地产生,需要我们有组织、系统地把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灌输”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去,让其指导我们的言行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求的轨道上去。
(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需要坚持“灌输”理论。邓小平同志曾在八十年代提出过要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这里的红就是指的政治要求。我们要把年青一代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坚持向他们“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体系。因为同样这些理论体系不会在人们的头脑中自发地产生,要想用这些理论武装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坚持“灌输”,系统地把这些政治理论输送到他们的头脑中去,从而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41页.
[2]列宁选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42页.
[3]列宁.《怎么办?》第一分册[M],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37页.
[4]《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版,29页.
[5]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版,366页.
[关键词]列宁;“灌输”理论;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G41
列宁“灌输”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加强对列宁“灌输”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一、列宁“灌输”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成立初期,存在机会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对立与斗争,没有统一的思想,组织也处于混乱之中,一批在“合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民主社会主义运动中占据了上风,他们反对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鼓励进行经济斗争,这在历史上被称为“经济”派,这种“经济”派实际上是伯恩斯坦主义在俄国的变种。列宁流亡期满后,随即就对这种现象展开的批判,在1901至1902年列宁撰写了《怎么办?》一书,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不能在工人头脑中“自发”地产生,而必须依靠从外面进行“灌输”。列宁主张“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2]。
二、列宁“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
列宁“灌输”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灌输”的必要性-为什么要“灌输”
理论从那里而来,马克思认为理论创造不是化学试验,理论是一种抽象,是一种从具体事物中高度的抽象。列宁认为工人的自发运动产生不了科学社会主义,而他们只能产生工联主义,因为工人自发运动的目的无非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增加工资,一是为了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强度。列宁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能由知识分子来进行创造,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所以“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
(二)“灌输”的主体-既由谁去“实施”
要领导工人运动完成工人阶级的阶级使命就必须对他们进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灌输”,那么实施这种“灌输”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列宁认为去实施“灌输”的人员首先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具有坚定的信念。而且还指出实施“灌输”的主体必须具有四种能力:理论知识丰富、文字功底好、口才好、组织能力强。并指出:“我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分,又以宣传员的身分,‘到居民的一切階级中去。’”[4]。
(三)“灌输”的方法--怎样“灌输”
列宁“灌输”理论是一种原则,即要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传输到工人的头脑中,但是又不排除具体方法的运用,列宁主要认为应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善于利用身边的事例。列宁认为要提高“灌输”的效果,首先必须善于利用身边的事例,利用各种时机向工人宣传,把警察残暴和沙皇的腐败无能描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二是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列宁认为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必须“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5]三是要用通俗的语言,要广泛与社会各界群众接触,用日常语言进行交流宣传,而不把理论当做教条,不进行空洞的说教,而要与对反对统治的斗争结合起来。
(四)灌输的客体--向谁“灌输”
“灌输”的客体是谁,即向谁“灌输”的问题。列宁明确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灌输”的对象是工人群众,因为工人群众只有被“灌输”了科学社会主义才能明白自己的阶级使命。为什么工人阶级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呢?因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而工人的自发运动明白不了自己的阶级使命,不是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的一部分,所以必须从外面把科学社会主义“灌输”给工人群众。
综上所述,列宁的“灌输”理论是一个严整而科学的体系,具体包括“灌输”的必要性、“灌输”的方法、“灌输”的主客体思想等。
三、列宁“灌输”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列宁“灌输”形成于110年前的革命与战争年代,虽然现在时代变化了,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灌输”的本质没有变,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灌输”工作。
(一)国内外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灌输”工作。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放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与文化渗透,特别是东欧与苏联解体后,西方把和平演变的目标转向了中国,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环境的挑战。而且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上的贪污腐败、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日渐凸显。所以,在这种国内外形势下,我们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这一点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样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体系不会在人民头脑中自发地产生,需要我们有组织、系统地把马列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灌输”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去,让其指导我们的言行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要求的轨道上去。
(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需要坚持“灌输”理论。邓小平同志曾在八十年代提出过要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这里的红就是指的政治要求。我们要把年青一代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坚持向他们“灌输”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体系。因为同样这些理论体系不会在人们的头脑中自发地产生,要想用这些理论武装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坚持“灌输”,系统地把这些政治理论输送到他们的头脑中去,从而确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事业的正确方向。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41页.
[2]列宁选集(第l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242页.
[3]列宁.《怎么办?》第一分册[M],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37页.
[4]《列宁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版,29页.
[5]列宁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版,3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