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项东升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uqifu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远地,先生从深深的碧柳楼台中走来……80载风风雨雨模糊了视野,沧桑了容颜,却无法侵蚀曾经悲喜交集的记忆。
  1935年冬,先生项东升出生于安徽肥东梁园,甫一出生,便同父母居住到古河外祖家中。其时,外祖为古河商会会长,拥有良田、商铺、大宅院,富甲一方。项家延请了一位精通西学的有识之士开馆授课,不仅教先生简单的外文,而且带来一些鲜活的、激进的、时尚的思想和文化。每当天朗气清之时,作为地方名儒的太外祖,总要召集宗族子弟,于大宅院中讲学。讲《四书》,也讲《古文观止》,讲者一时如飞花无尽,闻者满院若细雨无声。
  此时的先生,除了学文,玩耍,又爱上了一个新奇的事物——留声机。留声机每日咿咿呀呀地唱着京津名伶的京戏段子,先生日日濡染,竟也辨得出各派唱腔的特点。偶一亮嗓,亦能博得满堂喝彩。他又悄悄取了零花钱买来一把京胡,胡乱学着班子里师傅操琴的架势,时日久了,竟也熟能生巧,可以整出曲子来。
  就这样,快乐无忧的先生迎来了生命中的启蒙老师——陶继弓先生。陶公微胖,学识渊博而精通书法,书宗柳公权一脉,曾经风靡一时,人皆以得片纸只字而欣然。先生从陶公学文学诗学书。一日,听陶公讲析清朝进士程晋芳赠予友人吴敬梓的《怀人诗》,平生第一次知道了吴敬梓其人,其所著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更是冠绝古今。少年时代的先生绝未料到,多年后自己会成为研究吴学和《儒林外史》的专家,并有相关著作和论文面世。可见,世间万事万物偶然和必然之间自有因缘。
  与此同时,先生得诗词大家张海珊先生赏识,收为私淑弟子。海老清矍,语速和缓,一生阅人无数,尤喜先生文思敏捷,过目成诵。彼时先生曾有诗句“接过猎人弓一把,目标从此向森林”,被海老赞为:虽年少,然见识、胸襟高出常人一筹。自此,先生仰而思之,上下求索,时而披荆斩棘,时而分花拂柳,艰辛又欢快地穿行于求学道中,未及弱冠便学有所成。
  年少英俊且才华横溢,又作得一手好诗,天然的文人气质让先生充满了自信。时值秋夜,月色正浓,对此良辰美景,先生写道:“我志年来在寥阔,乘槎直欲上青天。”豪气直逼稼轩。然而,世事万变,先生的外祖——曾经的商会会长,大宅院中的儒雅长者,突遭变故,家世骤然败落了。正是因为曾经优越的环境,自小便炼就了先生广阔的视野和自由的思想,此刻骤遭变故,乃万般无奈地由古河移家至肥东箫凤,其间怅然郁闷之情无可宣泄,遂有《移家九首》一气呵成之作。乡土难抛,亲情难断,恩师难舍,学友难忘……可贵之处在于先生表达了依依离情之后,末篇结句云“燕巢已亟待寻泥”,喻自己为无枝可栖之燕,一旦有了巢穴,便开始为美好之生活而奋斗。先生坚忍的性格从句中可略见一斑。即便是60年后的今天,捧读之际,仍然可见一个淳良、旷达的青年从容地漫步在箫凤的田野上……
  先生很快踏遍了箫凤的山山水水,或登高舒啸,或临流赋诗,或穿荒径绕断垣看冷清清的落照……而村头又是另一番景象,处处鸡犬相闻,家家童稚嬉闹,每日惯听悠悠牧笛,欸乃渔舟,却独独少了朗朗的读书声。幸好,乡人识字不多却知先生文名,又幸好镇南有一所失修的祠堂,因陋就简,乡间举先生为师,权且辟祠堂为校。于是,先生白日教书育人,夜晚读史自修。倦了,望远方春风扶柳,而柳拖烟蘸露地对着先生招摇;兴致来了,冷月之下踏着落红,诵一首新诗。如此匆匆,先生度过了一生中恬静而朴素的十年光阴。我想:先生是自得的,耕读传家原本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理想生活。先生也是快意的,伴着他的始终是童心和书籍。想来,那首长诗《小老师》就是在校园南面的池塘边倚着那一树寒梅脱口而出的吧!读来清新有味,意趣盎然,令人莞尔,颇有乐天之风。
  对于青年时代的诸多经历,先生很少言及,除了平日与先生闲谈之时偶得,便只能从先生的文字间感悟了。
  1964年,国内政治风云变幻,无妄之灾从天而降。叔叔一封来自海外的寻亲信,外祖家往日不同凡响的背景,加上先生书生意气,发表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这些都成了先生入狱三年的理由。遥想当年,先生被赶出校园的时候,是沉默着的吗?是愤怒着的吗?当最后一次环顾校园,看到池塘边的青青杨柳,面对孩子们炽热纯真的眼神,先生流泪了吗?绝望了吗?刚至而立的先生猝不及防地被命运之手推入深渊。
  天色渐渐暗下来了,作为政治犯的先生被押至巢湖白湖农场,繁重的劳作、清苦的生活尚可忍受,最不堪的是读无诗书,写无纸墨,言无师友。正是呵壁问天天不语,举觞对月月无言,况无觞可举!在《在狱答诗友》一诗中,先生写道:“年来多少事,未可对人言。”词浅意深,令人动容。
  哲学家认为逆境开启智慧,佛教把对苦难的认识看作觉悟的起点,先生面对无可逃避的厄运,未作穷途之哭,而是选择了以有尊严的方式勇敢地承受。
  先生写得一手好字,遂被派往抄墙报做宣传,比往日稍有空闲。一日独自走在苍茫的田野间,领略着白荻纷飞,西风残照,口中蓦地喝出一句念白:“怕流水年华春去渺。”惊得暮鸦点点,飞往远空。一时间自己也怔住了,恍惚间时光倒流,少年时的记忆排山倒海地涌来,京戏唱词的一字一韵、一板一腔分明刻在先生的脑中,戏中人物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顿足、一遮面都纷沓而来,令先生措手不及,眼花缭乱。“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耳听得悲声惨心中如捣,同路人为甚么这样号啕……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直唱得沉郁凄清,荡气回肠,道尽半生的辗转,唱出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尘世大悲,直唱到声哑力竭,子规啼月。一转身,月下已是满脸的泪花。
  此后每个夜晚,总能听到先生隐约的胡琴声,琴音穿越无际的田野,穿越浩荡的湖面,穿透疏雨竹林,穿透屋顶墙壁,抵达人们心灵深处最柔软最良善的地方。是清扬的,又是哀伤的,是真实的,又是虚无的……让喧嚣宁静,让混浊澄清。
  渐渐地,先生身边多了几个狱友。江苏籍报人周先生,在狱中曾上书中央领导人直言绿化问题,论其文才胆略,绝非等闲之辈;安徽合肥许先生,与郭沫若颇有渊源,是研究吴敬梓的专家,深谙诗词之道;上海潘先生,通训诂,懂外文,于天文学亦有专攻;留日归来的医学专家洪先生,福建人,擅填词,有白石格调;黄梅戏作曲家王文治先生,亦是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的琴师;还有一个是留德归来的张先生,博闻广见,诗词俱佳。先生与六人意气相投,如鱼得水,时常坐谈通宵,不知东方之既白。此后,农场的生活于先生变得广阔而自由,其间收益又岂是书本上可得!   “臣要学姜子牙钓鱼岸上,臣要学钟子期砍樵山岗,臣要学诸葛亮耕种田上,臣要学吕蒙正苦读文章……”先生一唱三叹,酣畅淋漓。弹指三年刑期已满,而先生坐牢却似坐出了境界,铁了心要在农场就业。世事如云,何妨当它是云,从容观它千变。好在就业人员是可以读书写文的,自此先生与几位好友朝夕盘桓,陶然有忘世之态。时光荏苒,韶华飞逝,又是十四年过去了。
  先生三十岁入狱,十七年后满腹经纶而归。当下赋得《归来》一首,诗曰:萍踪廿载始归来,眉黛南山倏展开。未及梳妆先一笑,甚风吹得故人回?轻松欢快的心情一览无余。唯揽镜之时,方才惊觉双鬓已苍,一时间感慨万千。先生豁达,难得见他有何愤懑,即使面对当年入狱落井下石之人,亦是相逢一笑泯恩仇。
  1982年,先生归来不久即赴全椒襄河中学任职,其间经人介绍认识了师母并完婚。师母俭朴勤劳,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先生的起居。一年后,先生又调至全椒教师进修学校执教,执教期间,先后为泰昌《全椒县志》、康熙《全椒县志》校注,又校订了民国《全椒县志》,并参与大量文史撰稿工作。先生乐此不疲,即便是退休之后,依然到老年大学教授诗词。二十年间,发表的文章有《不在宋儒下盘旋》、《吴敬梓何时创作〈儒林外史〉》《美人一赋解人难》《吴敬梓〈减字木兰花〉小笺》《憨山大师自序年谱实录全译》《憨山大师和他的梦游诗》等,又应吴敬梓纪念馆之请,著有《吴敬梓诗说笺证》,此非博通经史而不能。由此,先生引起了研究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专家的关注。
  2001年,先生应中国《儒林外史》研究会会长李汉秋先生之请,著《吴敬梓集系年校注》,于自家陋室,昼夜伏案,参考书籍近千种,历三载寒暑,始成四十万字初稿。接着精心修正,再三校勘,前后历时十年,最终由中华书局出版,洋洋大观,堪称研究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最全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先生以为,尘世百味,果能得其中真味,则半味足矣。故自号半味斋主人。这应当是先生饱尝了人间苦难,对人世、对命运进行了冷静的审视和观照后得出的体悟吧!2004年,先生于古稀之年,凭一己之力成立了半味斋文学沙龙,问学者络绎不绝,门下弟子多为爱好诗词书画的年轻人,影响力遍及周边省市,受益者众多。后得政府鼎力支持,又设帐奎光楼,创办了奎光书院。寒来暑往,一晃十年,先生讲学依然孜孜不倦。
  2006年冬,因友人引荐,余有幸得以拜先生为师。初见项老,但见高瘦,面色红润,眉长鬓白,与常人无异。一经开口,大惊失色,疑为古人穿越而来,言辞之间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典故既多,记忆力又极佳,余问及某词某句,辄随手指一书曰:某页有记。验之果然。余何其有幸,得遇吾师,余何其不幸,至今日方得遇吾师!适逢那日先生作成《世相杂咏》37篇,于是逐一讲解,讲到妙处不禁手舞足蹈,原来先生信古而能化用,集古今佳句入诗而无斧凿痕迹,诙谐讽谕,洗尽铅华,自成一体。此后,先生待我如同己出,有问必答,倾囊相授。余天资愚钝,学艺八年,混沌未开,偶得一二好句,先生便以食指、中指相并叩桌,大声吟哦,面有喜色。
  先生嗜烟,讲课、著书时更是烟不离手,抽过的香烟纸又不舍得扔掉,整齐地码放在抽屉里。有弟子前来问学,则随手抽出一张写画。年月久了,每人手中都有一叠烟纸。烟纸解惑,成了奎光书院一道独特的风景。先生饮茶不甚讲究,倒是喜欢于酒边与弟子们畅谈,酒至半酣,有人提议来一段吧!先生略一思索,双眼微闭,再以食指、中指相并,缓缓叩桌:“……自古常言不欺我,富贵穷通一刹那……”四下里鸦雀无声,先生端坐其间,早已沉入自己的精神世界。。
  回首往事,如云如烟,尽随风去。先生就是这样带着满腹才华和一身傲骨,潇洒地穿行于世。他已经没有太多的喜怒哀乐,因为大喜大悲在诗文之间早已获得平复。
  责任编辑 何冰凌
其他文献
北大街后巷190号对面是191号,那是一座洋楼。高大的门台,两扇黑漆的大门,其上有两个对称的铜饰虎脸门把。岁月将其摸得铮亮,即便在深夜也能发出幽绿的微光。我常常盯着那两张虎脸看,似乎它们能告诉我门后的秘密。  门后是一排的二层楼房,前廊的柱子是用青砖砌成。廊下的木门有些开裂,漆也有些脱落了。楼上的露台上有弯曲的铁栏杆。这是老旧的住宅,而屋主人深居简出,我从来没有见过屋里的男主人,但他的夫人倒是常在
期刊
北大街后巷住着三姐妹。  大街横贯城中南北,以道台衙门为界,往北的称为北大街,往南的称为南大街。道台门前有一座桥,称道前桥。桥下清渠漫流,泠泠传响。门前往东,正对着南北大街的,是一座打锣桥。从前的人看见道台里的大人出门巡游,借从这桥上过,必打锣开道,八抬大轿与骑马的护卫鱼贯而出,莫不威风。  这早已是百多年前的风景了。如今这里什么都没有,道台门后是小学,门前是柏油的马路。但马路两旁的法国梧桐,倒是
期刊
莫名想起翠兰了,想起岳西的翠兰。  翠兰真是好茶,大抵是生长于斯的缘故,年纪渐长,又远离故地,心里觉得亲近家乡的物事便是亲近家乡的土地。每每无聊,总要泡杯翠兰独饮。  洗净手,用透明的玻璃盏,取半撮翠兰铺满杯底,注入浅浅一层细水,茶叶在瞬间碧绿,仿佛一次再生,倏尔一股股沁人的幽香飘逸于鼻間,眨眼工夫,茶叶已苏醒舒展如新芽。续水,汤色更加淡雅,像齐白石的水墨小品,清而丰,淡且腴,在灯下细看,真有隔帘
期刊
侦探小说出现在19世纪中叶,大约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出了柯南·道尔,第二阶段出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第三阶段出了横沟正史。至此,在整个世界侦探小说叙事史上都没有提到一个人,这就是大导演希区柯克。  在“世界”这个大盘子里谈侦探小说,希区柯克不能不提,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说,他还不能算是一个侦探小说家。  喜欢希区柯克正是从喜欢他的电影作品《后窗》开始的。  《后窗》说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家养伤的摄影记
期刊
老家岳西是茶乡,翠兰遐迩四方。乡下农人常喝的却是自制的岳西炒青。炒青属绿茶类,有长炒青、圆炒青、特种炒青之分,我不知道岳西炒青属哪一种。  我是喝岳西炒青长大的。  岳西炒青像文言文写的笔记,少年时代读不出好。十三四岁之际,囫囵吞枣读了不少笔记,《东坡志林》《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子不语》,岁数不够,没读出多少好来。如今猛地想起,吓一跳,那些笔记的好,让人吓一跳。并不是說我如今就懂得了那些笔
期刊
忘了,常常忘了,这几天总是忘了喝茶。  琐事缠身,没工夫喝茶,连白开水也忘了。  喝茶是种心境,或者说要心情。人间烟火渐重,喝茶心情顿无,不过在饭桌上偶尔多喝一碗汤罢了。要写文章,要做饭,要打扫卫生,要编稿子,要读书,还要习字,这就是我的生活,忙得没时间喝茶。  今天上午稍闲,想喝茶。平日里都是喝春茶,春风已过,春茶犹在;春风已过耳,春茶犹在家;春风已过耳旁,春茶犹在家中;春风已过耳旁花,春茶犹在
期刊
张仲谋出事那天,是惊蛰,二十四节气中比较醒人耳目的一个节气。  惊蛰一声雷!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后出来活动。  张仲谋却在那天将生命迹象永远地蛰伏起来,想要活动永远成了一种奢望。  耿晓宇在那天也是遭到雷击一般百思不得其解,张仲谋都能预见节气的变化,为什么不能感知人生的无常呢?他是那么机敏的一个人。  在张仲谋的灵堂上
期刊
1  病房里的时间走得有点快,蓦然抬头,窗外的天色已近昏黄。女人挪了挪扎着输液管的左手,右手试着拉开床头柜抽屉。  “别动,我来。”他扶住她的肩头,拉开抽屉。里面全是药盒子,两颗黄色药丸在抽屉拉开的一瞬间轻轻跃起。  “往底下看看。”女人说。  他捡出三个药盒子,在一盒安神补脑液下面找到一串钥匙。  女人拎起其中一把,苦笑着:“还认得吗,这些年都没换——你那一串还在吗?”  他碰碰钥匙,摇摇头。 
期刊
孙焕平是江苏淮安楚州淮城镇闸口村的一个农民,从2009年4月7日至11月7日,他开着自己购买的小卡车,走遍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行程5万里,耗资10多万元,自费义务宣传《食品安全法》。有人说他“神经病”,妻子要跟他离婚,但他没有放弃。  孙焕平义务宣传《食品安全法》引起国内多家媒体的关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日报》等150余家媒体对孙焕平的事迹予以报道,被人们称为中华之大挑毒者。 
期刊
国庆小长假的第一天,张燕过得极其郁闷。她似乎被一只无厘头的小鬼缠身了,弄得她哭也不得笑也不得,脑子里一片空白。  本来说好的,先睡个小懒觉,然后一家三口带上邻居小丫去动物园玩,晚上顺便再在外面吃一顿饭。邻居夫妇出国探险去了,人家见张燕把小丫当成了自家儿媳妇,干脆就顺水推舟把小丫托付给了张燕。儿子兴奋得不行,破天荒一大早就起了床。不料大家收拾妥当刚准备出门,丈夫李劲松忽然接到了父亲的电话。老爷子说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