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环节的具体适用及问题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yo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宽嚴相济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政策。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长期以来预防犯罪、控制犯罪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选择,也是体现立法宗旨、实现司法价值的客观要求,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检察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必须贯彻落实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一、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司法实践中的探索和适用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高墙电网内、审讯室中到处悬挂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标语,以期让犯罪分子幡然悔悟,回头是岸。但是司法实践中,过多的强调了法律的“惩办”、“报复”、“惩罚”的功能,而针对刑法的“宽大”、“谦抑”和“改造”功能而设立的有针对性的处罚措施不足,重刑思想在司法实践中普遍存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当前,检察机关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主要模式是刑事和解制度。刑事和解是一种以协商合作形式恢复原有秩序的案件解决方式,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加害人以认罪、赔礼、道歉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后,国家专门机关对加害人不再追究刑事责任、免除处罚或从轻处罚的一种制度。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侦查监督环节的适用
  1.统一执法思想。(1)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运用刑事调解制度、坚持“轻罪不捕”。对由邻里纠纷、家庭纠纷、日常琐事等引发的轻伤害案件,如果行为人在犯罪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危害性,悔罪态度明显,此类案件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小,具有调解基础。如果双方当事人自己在批捕或起诉前主动达成谅解及赔偿协议的,或由检察人员主持达成调解协议的,并积极对被害人进行赔偿,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不适用逮捕的强制措施。(2)重视适用“无逮捕必要”的条件,坚持轻刑案件“慎捕少捕”。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逮捕的条件有三个:一是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二是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三是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3)对部分轻刑犯罪坚持“不启动程序”原则。在立案监督中,对于没有控告人控告的一些轻刑犯罪,可以不启动立案监督程序。在侦查活动监督中,对轻刑案件,刚达到犯罪标准的案件可以不启动追捕、追诉程序。对已达成调解协议并赔偿到位的捕后撤案案件,不启动纠正程序。
  2.统一执法标准。(1)明确“无逮捕必要”的标准:一是明确“无逮捕必要”适用的主体包括:未成年人或在校学生、老年人、聋哑人、盲人、残疾人、初犯、偶犯、从犯、胁从犯、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等。二是明确“无逮捕必要适用”的罪名条件。无逮捕必要的适用范围,一般应把握在过失犯罪或故意犯罪中情节较轻、依照法律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管制、拘役或者适用缓刑、独立适用罚金等刑罚的案件。主要是轻伤害,盗窃,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交通肇事,敲诈勒索,非法拘禁,假冒注册商标,容留妇女卖淫,职务侵占及检察机关直接立案侦查的案件等。三是明确“无逮捕必要”适用的诉讼条件。逮捕作为强制措施之一,其职能主要是保障诉讼。适用“无逮捕必要”,必须保障诉讼的正常进行。一般应符合以下几个条件:基本犯罪事实已经查清且证据得到固定;聘有律师;有相对固定的住所;具有符合担保条件的保证人或者能够交纳足额保证金:嫌疑人能够保证做到随传随到;有被害人的案件得到被害人谅解的。四是明确“无逮捕必要”适用的法定和酌定从轻条件。关于法定刑的界定:可能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的案件和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单处附加刑、免除刑事责任的案件。关于犯罪情节的界定:具有自首、立功、未遂、中止等法定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情节的案件。关于认罪态度、悔罪表现、社会危险性的界定:对自己所犯罪行的危害性认识深刻、认罪态度较好、主观上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发生毁灭证据、串供、作伪证和不致再次实施犯罪或者继续犯罪的。(2)确立跟踪监督原则,保证犯罪嫌疑人顺利接受审判。对于无逮捕必要的案件,侦查监督部门要监督侦查机关执行不予批准逮捕决定,变更强制措施。并且监督侦查机关继续侦查和移送起诉,直至保证犯罪嫌疑A顺利及时的接受审判。如果出现违反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规定,不宜再继续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的,应当及时与侦查机关取得联系,必要时重新提请批准逮捕。(3)建立简易刑事案件快速处理(速裁)机制。快速办理轻刑案件,简化程序,提高效率,降低诉讼成本,是对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真实保障。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公诉环节的实践
  1.转变执法理念。“严打”以来,从重从快已成为公诉部门工作人员的惯性思维。为避免承担打击不力、放纵犯罪的责任,过于强调严打,忽视了区别对待和宽严相济,忽视了办案的社会效果,不符合新的执法理念。司法文明要求检察机关在执法中必须转变执法理念,更加人性化。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安全的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对轻微犯罪人员实行轻缓的刑事政策。
  2.运用相对不起诉。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42条第2款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这就是刑事诉讼法赋予了检察机关程序上的自由裁量权,对某些已经构成犯罪,但由于情节轻微没有追究必要的轻微犯罪,检察机关可以作“非刑罚化”处理,即相对不起诉。它有利于节约诉讼成本,使司法机关合理使用司法资源,从而使检察人员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更为严重的刑事犯罪案件的起诉中去,以提高诉讼质量和诉讼效率。
  3.扩大简易程序和被告人认罪案件简化审的适用范围。对需要移交法院判刑的轻微刑事案件快审快结,并建议法院适用简易程序,以缩短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时间。公诉部门及时与侦查机关进行沟通,督促其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轻微刑事案件及早提交公诉,尽量避免逮捕后无需继续侦查而无谓地占用较长的羁押期限;对能够保障诉讼的嫌疑人尽量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对轻微刑事案件建议法院适用简易程序,从而确保轻罪获得轻判。对犯罪后确有悔罪表现的,在量刑建议中建议法庭从轻处罚。即对那些在犯罪后认罪态度较好、有明显悔罪表现的,作为量刑情节建议法庭从轻处罚。
  
  二、刑事和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如何协调与刑法基本原则的价值冲突。刑事和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上有与罪刑法定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相抵触之处,对“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已经和解的刑事案件采取了谦抑的处理方式,免于追究刑事责任;而对没有得到被害人谅解、宽恕的嫌疑人,或无力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的嫌疑人,则按法定程序提起公诉,定罪处罚。这样就造成了相同、相似的刑事案件,却因案情不同或能否取得被害人谅解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诉讼结果的差异化,有悖于刑法的适用平等原则,形成了司法的另一类“不公平”。
  二是如何避免“以钱买刑”的司法交易嫌疑。司法的灵魂是客观公正,司法的价值在于公平正义。而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不是简单的“使相同的罪行受到相同的处罚”这样简单,因为忽视了个案的特殊性而导致实质上的非正义,这种情况司法实践中也会时有发生。对于以追求恢复性结果为目的的刑事和解,在一定程度上较容易使因犯罪受到损害的社会关系得到弥补,但其“以钱买刑”的司法交易色彩也是无法摆脱的,“有钱人犯罪比穷人犯罪处罚轻”的言论虽然偏激,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普遍百姓刑事和解政策所带来的公平性的质疑。
  三是如何保护更多被害人的利益。刑事和解制度仅仅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走出了报应性司法的传统模式,虽然开始关注到被害人物质、精神等方面得以恢复和补偿的命题,但是刑事和解仅限于轻微刑事案件的和解,对其他诸多严重刑事犯罪行为不适用,那么,在司法实践中就出现了一个怪圈:轻微刑事案件可以适用刑事和解制度,被害人较容易得到经济赔偿;严重的刑事犯罪行为不能适用和解制度,又没有其他的有效的救济措施,嫌疑人往往抱定“罚了不打,打了不罚”的心理拒绝赔偿。对被害人而言,受到的损害不是简单地对嫌疑人加重处罚所能够弥补的。
  贾春旺检察长曾指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是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就不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有效贯彻,需要除司法机关以外的党委、政府、人大等国家机关的共同参与和强有力的支持。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在刑事领域的集中反映,它不仅是治罪方略,而且也是治国之道。推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有效贯彻,不仅仅是司法机关的事情,党委、政府、人大同样责元旁贷。要从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增加司法投入,以及提高司法的地位,树立法律权威,都离不开党委、政府的支持。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实现,有赖于党委、政府以及法律工作人员法律理念的重大转变。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民事督促起诉制度在全国各地检察机关逐步建立,督促起诉业务在实践探索中不断铺开,成为了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在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情形下,从立法赋予法律监督职能的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化解社会矛盾、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而作的一项制度创新。    一、民事督促起诉的概念、涵义    民事督促起诉是指针对遭受损害的国有资产或社会公共利益,监
期刊
摘要:司法考试的实施对我国法学教育改革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为了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使法学教育改革走得更远更宽,本文对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的影响,从而提出辩证理解两者的关系的观点,然后进一步提出改革司法考试及法学教育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法学教育;改革;司法考试;通识教育;法律专业教育    200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法官法
期刊
摘要:预期违约制度源于英美法系,《合同法》规定了此制度,同时亦规定了不安抗辩权制度。然两项制度并存做法并未起到理想效果。本文将在对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权进行比较之基础上探讨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的缺陷并提出完善其制度建议。  关键词:预期违约;不安抗辩权;立法建议   合同履行期前。可能出现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债务之情形,亦可能债务人虽未明确表示拒绝履行,但客观情事表明届时将不能履行,即预期违约。    一
期刊
取保候审作为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有关人员提出申请,经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同意后,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或妨碍侦查、起诉和审判,并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取保候审强制措施一般适用于罪刑较轻、不关押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这种强制措施的使用。不仅有利
期刊
自1974年美国以立法形式确立辩诉交易这一刑事诉讼制度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引发了一场对传统司法理念、司法审理制度的革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对辩诉交易予以认可和采用,尤其在美国,有近90%的刑事案件是通过辩诉交易方式审结的。辩诉交易是指在法院开庭审理之前,作为控诉方的检察官和代表被告人利益的辩护律师进行协商,以控诉方撤诉指控、降格指控或要求法官从轻判处刑罚为条件,换取被告人的认罪答辩。辩诉双方达
期刊
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是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员实施的与自身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的总称。国家工作人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心理过程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心理特征也有共性可寻,有规律可循。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犯罪主体与社会环境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犯罪心理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对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内化、外化、强化三个阶段。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亦不例外。从心理上来分析,职务犯罪成
期刊
檢察长列席同级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制度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监督职权。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法律规定存在着缺陷,各级检察院检察长很少列席同级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使这项制度近乎虚设。二年来我院把检察长列席同级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作为重点工作抓,先后制定《检察长列席同级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工作规则》等制度,坚持“五个”把握,强化检察长列席法院审判委员会监督职能提升法律监督监督力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法
期刊
“感谢检察长,感谢检察院,是你们让我有了重新学习的机会……”广东某大专学校大一学生汪某,连声谢道。江西省乐平市检察院对汪某作出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起诉决定后,汪某第三次来检察院串门。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中,乐平检察院充分发挥基层直接联系群众的优势,“四轮驱动”,把矛盾化解推人快车道,切实为民解忧,为社会减压,实现了“已结案件零反复,新结案件零上访”的目标。    执法规范。从自身角度减少社会矛盾 
期刊
一、基本案情    2009年4月18日晚11时,许某、危某某、徐某等九人在南昌市某网吧寻衅滋事,无故将黄某某和曾某带至某广场旁边对黄、曾二人进行殴打。在殴打过程中,许某发现黄某某的钱夹掉在地上,就捡起来还给黄某某。后来在回去喝水并拿双截棍的路上,许某、危某某二人就商量好搞黄某某的钱,于是许某、危某某二人回去后避开其他同伙,将被害人带至偏僻角落,先使用暴力,待黄某某清醒后以暴力相威胁,致被害人不敢
期刊
摘要:职务犯罪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其社会危害太大:一是干扰和动摇国家政权之根基,削弱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是干扰和破坏国家秩序,影响职务行为的廉洁性,践踏民主法治和行政运作;三是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影响经济增长,妨碍合理的收入分配原则;四是对社会文化和价值现形成误导,毒化社会风气,造成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泛滥。  我们党从来十分重视自身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建国初期,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