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问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我国古代田园诗一般指歌咏农村田园山水景物,以及农人、牧民、渔夫等的生活为题材的诗歌。田园诗是盛唐的一个重要诗派,作者多为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宦者,所作均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描绘淡雅幽静的景色、自适安闲的生活,借以反映其恬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避世的思想。
田园诗大多恬淡质朴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王维是我国古代山水诗家的巨擘,他善于捕取山水景物的形象特征,构成优美独特的意境,给人以独特的美感。《山居秋暝》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全诗充满了对于自然之趣的美好向往,表现了诗人陶醉山林的旨趣,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整体着眼,两句直破诗题:上句写“山居”,下句写“秋暝”。“新雨后”和“秋来秋”,其中“晚秋”点明了季节,突出了天气的凉爽,“雨后”指出空气的清新,意境淡雅闲适。如果说“空山,”从视觉和听觉上渲染了一种恬静的气氛,那么“新雨”则从嗅觉和触觉上继续补充了这种感觉。在嗅觉上,新雨带给人的是经过秋雨涤洒过的竹木清香,而触觉又感受到空气中那一份湿润清爽。短短十字,巧妙地发挥了视、听、嗅、触等感觉器官的作用,营造出秋季雨后的优美意境。
全诗由“空”字入笔。“空”是王维诗中惯用的词语,在其诗中或是环境的冷清、空寂,或为禅宗所谓的虚静、虚无,但此处却是另一番含义。结合全诗来看,“空”包含以下三层意思:一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雨涤后的大山显得清新、幽然、旷远,格外晶莹、碧透、空灵。二是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阴,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三是指远离尘嚣,人迹罕至,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空山”既写出客观的地点,同时也暗喻作者主观之归隐心境,词“空”而意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小处着眼,工笔细描,动静结合,光色辉映,营造出一个雅致脱俗、明媚空灵的迷人世界。皓月当空,朗照万物,苍松如盖,树影斑驳;松叶如针,清翠欲滴;水珠点点,闪闪发光……同是动词,落一“照”字,不同于“钨”,《荷塘月色》中写月的名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朱自清用“泻”字,是俯视,月光与景色一览无余,“泻”写出了月光如水,静谧朗照,柔媚生辉的特点。王维写月光用“照”字,是平视,月光因松树枝叶的遮挡,显得斑驳,“照”字光色兼备,状态逼真,活现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闪烁不定,迷离恍惚的特点;也引导读者去留意空山松林沐浴月华的恬静光洁和明亮空灵。如果说诗的第一句侧重写月下松林的幽美景致的话,那么,第二句就是写月下溪流的活泼生机。山泉流淌,淙淙作响;月映溪流,素洁如练;流水空明,清澈见底。着一“流”字,可谓意态横生,妙趣无穷!引导人们去体味小溪水石相激飞花溅玉的闪亮,回味溪水穿林绕石肂肂琮琮的合鸣。这两句营造的意境,清雅飘逸。清冒荣春《葚原诗说》即以这两句诗作为“逸品”的范例来说明“写景之句,以工致为妙品,真境为神品,淡远为逸品”的级差。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拓展一步,进到人事生活。上句写姑娘,下旬写渔人,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诗人用了“喧…‘归…动…‘下”四个动词,把环境写活了,尤其是“归”和“下”,暗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极为传神,表现出了诗人向往的那种怡然自得、顺天应时的淳朴生活。
田园诗很少运用修辞手法,而是致力于描摹客观事物,干字里行间抒情,给人淡雅清新,回味无穷的感觉。
《山居秋暝》捕取了八种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景物和人物: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青莲、浣女、渔舟。作者把这些天上、地上、动态、静态的景物和人物,巧妙地加以艺术组合,从而和谐完美地绘制成一幅宁静淳美而又清新活泼的独特画面。这幅山居秋景色彩清淡:银白色的月光,清澈的泉水,冲得泛白的石头,青翠欲滴的松树、竹子和荷叶,它们的色彩大多是白色和青色,白色往往使人感到纯净、高洁,青绿则令人感到舒畅、清新和宁静。基调清淡,色彩搭配十分和谐。
王维有很高的音乐造诣。诗歌静中有动,构成了一幅有声之画。全诗的基调是“空”,是幽静,但又静而不止,静中有动,富有较强的动态感。诗的中间两联,除第一句是无声静态外,其余三句均属有声动态。另外,作者在语序上也注意突出动态。如“清泉石上流”,按通常说法应是“清泉流石上”,现在先写“清泉石上”两种自然景物,最后再着力点出谓语动词“流”,这样就突出了“流”的动态。颈联把动态感强的“竹喧”和“莲动”这两个结果提到“归浣女”和“下渔舟”这两个原因之前,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浩;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难怪尾联诗人要倾吐出“王孙”可留的感叹了。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巧用《楚辞·招隐士》之典,《招隐士》末句云:“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原意是招王孙出山入仕,王维反用其意,自成佳构,增无限趣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芳虽然自然而然地消歇了,但秋光一样美丽迷人,“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貌似劝人,实则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清身自好;“空山”比尘世好,纯洁空灵,可以远离出:俗庸碌而修养性情。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迷恋之情,跃然纸上。另外,从全诗所用之物也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情趣。皎皎明月,郁郁青松,幽幽清泉,森森翠竹,卓卓青莲,在传统诗文里面,皆为表现清闲雅致,高浩不俗的意象,凡此种种,都在暗示诗人归隐的愿望。关于这一点,古人已有意会,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就指出,《山居秋暝》“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人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我国古代哲学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人融于自然,田园诗的诗情画意,也就是诗人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平和的“无我”境界,给人静谧、安详的感受。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王维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所流露出的对闲居生活中那种闲逸情趣的向往。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旨意集中在最后一个“留”字上,即要留在此空山中隐居,可见,字里行间还是“有我”的。就诗、画而言,无我;就情、意而言,有我。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问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我国古代田园诗一般指歌咏农村田园山水景物,以及农人、牧民、渔夫等的生活为题材的诗歌。田园诗是盛唐的一个重要诗派,作者多为隐居不仕的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宦者,所作均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通过描绘淡雅幽静的景色、自适安闲的生活,借以反映其恬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避世的思想。
田园诗大多恬淡质朴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王维是我国古代山水诗家的巨擘,他善于捕取山水景物的形象特征,构成优美独特的意境,给人以独特的美感。《山居秋暝》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全诗充满了对于自然之趣的美好向往,表现了诗人陶醉山林的旨趣,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整体着眼,两句直破诗题:上句写“山居”,下句写“秋暝”。“新雨后”和“秋来秋”,其中“晚秋”点明了季节,突出了天气的凉爽,“雨后”指出空气的清新,意境淡雅闲适。如果说“空山,”从视觉和听觉上渲染了一种恬静的气氛,那么“新雨”则从嗅觉和触觉上继续补充了这种感觉。在嗅觉上,新雨带给人的是经过秋雨涤洒过的竹木清香,而触觉又感受到空气中那一份湿润清爽。短短十字,巧妙地发挥了视、听、嗅、触等感觉器官的作用,营造出秋季雨后的优美意境。
全诗由“空”字入笔。“空”是王维诗中惯用的词语,在其诗中或是环境的冷清、空寂,或为禅宗所谓的虚静、虚无,但此处却是另一番含义。结合全诗来看,“空”包含以下三层意思:一是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雨涤后的大山显得清新、幽然、旷远,格外晶莹、碧透、空灵。二是指空而不虚,静而不寂。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阴,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三是指远离尘嚣,人迹罕至,有如世外桃源,遗世独立,又如洞天福地,快乐怡人。“空山”既写出客观的地点,同时也暗喻作者主观之归隐心境,词“空”而意丰。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小处着眼,工笔细描,动静结合,光色辉映,营造出一个雅致脱俗、明媚空灵的迷人世界。皓月当空,朗照万物,苍松如盖,树影斑驳;松叶如针,清翠欲滴;水珠点点,闪闪发光……同是动词,落一“照”字,不同于“钨”,《荷塘月色》中写月的名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朱自清用“泻”字,是俯视,月光与景色一览无余,“泻”写出了月光如水,静谧朗照,柔媚生辉的特点。王维写月光用“照”字,是平视,月光因松树枝叶的遮挡,显得斑驳,“照”字光色兼备,状态逼真,活现月照松林,回光返射,闪烁不定,迷离恍惚的特点;也引导读者去留意空山松林沐浴月华的恬静光洁和明亮空灵。如果说诗的第一句侧重写月下松林的幽美景致的话,那么,第二句就是写月下溪流的活泼生机。山泉流淌,淙淙作响;月映溪流,素洁如练;流水空明,清澈见底。着一“流”字,可谓意态横生,妙趣无穷!引导人们去体味小溪水石相激飞花溅玉的闪亮,回味溪水穿林绕石肂肂琮琮的合鸣。这两句营造的意境,清雅飘逸。清冒荣春《葚原诗说》即以这两句诗作为“逸品”的范例来说明“写景之句,以工致为妙品,真境为神品,淡远为逸品”的级差。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颈联拓展一步,进到人事生活。上句写姑娘,下旬写渔人,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诗人用了“喧…‘归…动…‘下”四个动词,把环境写活了,尤其是“归”和“下”,暗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极为传神,表现出了诗人向往的那种怡然自得、顺天应时的淳朴生活。
田园诗很少运用修辞手法,而是致力于描摹客观事物,干字里行间抒情,给人淡雅清新,回味无穷的感觉。
《山居秋暝》捕取了八种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景物和人物: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青莲、浣女、渔舟。作者把这些天上、地上、动态、静态的景物和人物,巧妙地加以艺术组合,从而和谐完美地绘制成一幅宁静淳美而又清新活泼的独特画面。这幅山居秋景色彩清淡:银白色的月光,清澈的泉水,冲得泛白的石头,青翠欲滴的松树、竹子和荷叶,它们的色彩大多是白色和青色,白色往往使人感到纯净、高洁,青绿则令人感到舒畅、清新和宁静。基调清淡,色彩搭配十分和谐。
王维有很高的音乐造诣。诗歌静中有动,构成了一幅有声之画。全诗的基调是“空”,是幽静,但又静而不止,静中有动,富有较强的动态感。诗的中间两联,除第一句是无声静态外,其余三句均属有声动态。另外,作者在语序上也注意突出动态。如“清泉石上流”,按通常说法应是“清泉流石上”,现在先写“清泉石上”两种自然景物,最后再着力点出谓语动词“流”,这样就突出了“流”的动态。颈联把动态感强的“竹喧”和“莲动”这两个结果提到“归浣女”和“下渔舟”这两个原因之前,也具有同样的作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浩;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难怪尾联诗人要倾吐出“王孙”可留的感叹了。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尾联巧用《楚辞·招隐士》之典,《招隐士》末句云:“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原意是招王孙出山入仕,王维反用其意,自成佳构,增无限趣味。“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芳虽然自然而然地消歇了,但秋光一样美丽迷人,“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貌似劝人,实则自勉。“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清身自好;“空山”比尘世好,纯洁空灵,可以远离出:俗庸碌而修养性情。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迷恋之情,跃然纸上。另外,从全诗所用之物也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情趣。皎皎明月,郁郁青松,幽幽清泉,森森翠竹,卓卓青莲,在传统诗文里面,皆为表现清闲雅致,高浩不俗的意象,凡此种种,都在暗示诗人归隐的愿望。关于这一点,古人已有意会,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就指出,《山居秋暝》“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人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我国古代哲学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人融于自然,田园诗的诗情画意,也就是诗人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平和的“无我”境界,给人静谧、安详的感受。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到,王维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所流露出的对闲居生活中那种闲逸情趣的向往。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旨意集中在最后一个“留”字上,即要留在此空山中隐居,可见,字里行间还是“有我”的。就诗、画而言,无我;就情、意而言,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