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淘宝记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sly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中旬,国际三大拍卖行苏富比.佳士得和邦瀚斯(Bonhams,亦译宝龙)在英国伦敦举行了五场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三场大拍,两场小拍。应香港朋友邀请,我于5月12日与之同飞伦敦。
  首场拍卖会是5月14日邦瀚斯在伦敦骑士桥举行的中国及亚洲艺术品拍卖会。说是小拍,实不乏珍品。我们淘得的第一件宝就让朋友大喜过望。这是件茶叶末釉水盂,造型规整,釉色呈均匀鳝鱼黄,足圈内有“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识,配原装硬木方座,象征天圆地方。因出现在小拍上,且估价1500至2000英镑,绝大多数藏家都视其为民国仿品,并未引起关注。
  我在图录上第一眼看到它就觉眼前一亮:此物虽小(连座才10厘米高),却非同一般。在预展现场,我们对它仔细审视,特别是图录上没有标注的圈足和印章等部位。该器足圈圆润,俗称“鲫鱼背”,上有铁黑质护胎色,胎釉结合处的微小“锯齿痕”似隐似现,圈足中心盖压的阴文款识自然流畅。我们断定是极难得的雍正官窑真品。拍场上,只有站在后面的两位日本藏家与我们竞争,价格从1000英镑飙至7500英镑时,日本人无可奈何地摇头放弃。我和朋友窃喜,肯定这两位日本藏家也没有真正看出它的价值所在,否则,不会这么快收手的。在邦瀚斯5月17日举行的中国艺术精品拍卖会上,一件高27.5厘米、刻“道光乙巳夏定府行有恒堂制”款的蟹青釉小口瓶,俗称油瓶,被中国江西藏家以31250英镑竞得。两者相比,雍正官窑茶叶末釉水盂更具文化、艺术和收藏价值。这是我们在伦敦拍卖会初试牛刀。
  5月17日,邦瀚斯在伦敦新邦德街举行中国艺术精品拍卖会。我们以无人竞拍的低价购买了一件康熙斗彩徽章纹瓷瓶,成交价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1.33万元。虽然只是康熙朝的“外销瓷”,但有极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首先,它是我们迄今发现的最早且有年代可考的徽章瓷。它最初的主人是葡萄牙属印度总督圣弗朗西斯科·何塞·桑帕约·伊·卡斯特罗。卡斯特罗是葡萄牙贵族,曾任葡军首领,1720年至1723年任葡属印度总督,任上死于印度果阿。1720年他令葡萄牙的东印度公司从中国景德镇为其定制这只瓷瓶,开创了将家族徽章绘制于瓷器之先河。目前,发现的同类徽章瓷有两件,另外一件藏于葡萄牙里斯本博物馆。其次,此瓶造型和纹饰来源于当时葡萄牙著名设计师制作的葡萄酒玻璃冷却器,由此推断该瓶的实际用途应当是葡萄酒醒酒器或冷却器。在同场拍卖会上,另一对乾隆粉彩徽章瓷是用来盛放冰块,为冰镇葡萄酒的容器。近年来,我国新贵一族对进口葡萄酒情有独钟,收藏葡萄酒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酒庄遍地开花,年产30万瓶的法国拉菲酒动辄每瓶单价万元以上。难道这件康熙景德镇窑生产的葡萄酒醒酒器不值得收藏吗?
  收藏的最大乐趣不在于“捡漏”,而在于学习,学习我们感兴趣但尚未了解的知识。参加拍卖会特别是国际大拍,是我们学习的极好机会,当然不能放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国人对明清外销瓷都没有足够关注,双眼紧盯“官窑器”。一件官窑器动辄百万元甚至数千万元,而外销瓷远远卖不过同时期欧洲人制作的仿品。以邦瀚斯5月23日在新邦德街举行的欧洲精品陶瓷拍卖会为例,三件康熙景德镇制作的矾红描金花卉纹盘,足圈内的“N109”数字是日本皇家的库存编号,说明它们曾是为日本天皇定制的,估价1000至1500英镑,875英镑成交,平均每只不足人民币3000元。德国麦森公司1730年仿照康熙景德镇窑青花五彩花卉纹八方盘制作的商品,估价6000至8000英镑,6875英镑成交,比前者贵15倍以上。
  明清外销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瓷胎画珐琅(俗称珐琅彩)并非人们所熟知的清官专利,只供皇家享用。最早的画珐琅瓷器应是康熙朝的外销瓷,用今天的话讲属于“来料加工”。画珐琅所用“洋彩”由欧洲进口,成品全部销往欧洲。瑞典最大的拍卖行彼乌考斯基思(Bukowskis)拍卖的清康熙外销画珐琅花卉纹盘即是其一。这些精美的画珐琅瓷器不曾在国内销售,故除制作者外很少为国人了解。与清代乾隆朝同期,德国麦森瓷厂为代表的欧洲制瓷业迅猛发展,中国外销瓷受到严重冲击并趋于萎缩,工艺复杂的外销画珐琅瓷器逐渐淡出国人视线,以至于民国古董商将早期外销画珐琅瓷器误归入所谓“广彩”系列。其实,早期外销画珐琅瓷器并非产自广东,它与广彩唯一相似之处在于都用大量金彩装饰,品质相去甚远。为欧洲上层人士定制的佳品绝大多数系景德镇产品,只是到清朝晚期,欧洲瓷器质量普遍超过景德镇时,那些以廉价劳动为基础的画工简单、色彩艳丽、以粗代精的粉彩器才是所谓的“广彩”,以低廉的价格在欧美低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画珐琅对画工技术要求极高,很难推广,故在它出现不久,另外一种采用洋彩绘制的瓷器品种就应运而生了,这就是当代人所说的“粉彩器”。粉彩绘画技法比画珐琅简单得多,它利用“玻璃白”的特性,很方便地将色彩进行深浅变化,便于上手,因此,很快得到普及。粉彩瓷器与所谓珐琅彩瓷器使用的是同一类彩绘颜料,统称“洋彩”,最初都从欧洲进口,雍正朝始国产化,两者只是绘画技法不同而已。粉彩技法是在画珐琅技法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晚清古董商称宫廷画珐琅为“珐琅彩”,致使当今许多人都以为它们是使用不同的彩绘颜料。
  中国外销画珐琅瓷器受到欧洲王室贵族的喜爱,来华进入清官的外国传教士将之介绍给康熙皇帝,宫廷画珐琅瓷器由此诞生。以瑞典彼乌考斯基思拍卖行拍出的三件瓷器为例:康熙青花五彩花卉纹盘,釉上彩所用颜料已采用进口“洋彩”,与前朝传统五彩存在明显差异;雍正时期外销瓷,绘画技法已介于粉彩与画珐琅之间;雍正至乾隆时期外销胭脂红描金花卉纹大盘,当属画珐琅系列。
  在5月16日的苏富比中国艺术精品拍卖会上,我们淘得一件带有明显伊斯兰风格的康熙青花花卉纹大盘,品相极佳,体型硕大,直径50厘米。康熙官窑器带款者多是些小件器物,大件者多不带款识,至多也就画上个双蓝圈。该盘虽没官款,还不能断定是官窑,但与同时代官窑器相比毫不逊色,至少也是民窑精品,看上去透着一股霸气,应是康熙一朝为促进中华各民族大融合的实物写照。
  英伦淘宝也留下遗憾。苏富比拍场上,朋友十分中意一件康熙官窑青花矾红彩八仙人物纹碗,制作极精,估价3万至5万英镑,我建议的最高价是8万英镑,结果30万英镑落槌,由场外买家竟得。在邦瀚斯春拍上,有尊高37.4厘米的明代德化窑“何朝宗制”款观音像,估价3万至5万英镑。一位香港藏家在预展观摩时,足足在手里把弄了半个多小时,连佛像的耳垂都细细摸了一边,以防有修。竞拍时,现场的众多买家迅速败下阵来。我和朋友竞至35万英镑,无功而返。两名场外电话委托的卖家,竞至44万英镑才分出胜负,成交价达52.925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534.58万元。
  近些年,明清官窑瓷器屡创天价。我注意到在此次英伦拍卖会上,以张宗宪为代表的香港客商一反常态,不再去追捧明清官窑,而是对宋代瓷器情有独钟。这是否是他们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下一轮要热炒的新动向?值得我们关注。当然,即便国际著名拍卖会也免不了有赝品出现,故提醒藏友:造假已今非昔比。
其他文献
从文献记载情况来看,虽然早在明代晚期汝窑即被文人士大夫列为柴、汝、官、哥、钧、定等六大名窑之一,但到了现代,由于柴窑的时代是五代,其遗址及实物又一直扑朔迷离,于是人们就渐渐不提柴窑,从而衍生出汝、官、哥、钧、定窑等宋代“五大名窑”的说法,而且汝窑被推为五大名窑之首。  历史上,对于汝窑遗址所在地位于今河南省汝州市虽无非议,但对具体位置是在何处,长期以来却一直不清楚。20世纪50年代以来文物工作者对
期刊
汝窑的产地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的清凉寺村,古代属汝州所辖,故名。宋人记载有“汝窑为魁”的说法。汝窑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品稀少,弥足珍贵,故为后世谈瓷者所津津乐道。因汝窑传世品最少,也最名贵。宋人《坦斋笔衡》中说:“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仅有二十年,所以在南宋时,汝窑瓷器已经非常稀有。当时的《清波杂志》中已有“近尤难得”的记载。 
期刊
佛像,是佛陀塑像的简称。最初为释迦摩尼去世后,弟子为了纪念和瞻仰而雕刻的造像,后来逐渐演变为佛门弟子纪念、恭敬那些因佛法修行而成为大觉悟者、大智慧者的造像。佛教从东汉始传人中国,在经过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之后,到唐代,虽然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羁绊,但艺术上已完全进入成熟阶段。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
期刊
拍场真是一个与天堂和地狱接轨的好去处:当她爱你的时候,就让你上天堂;当她恨你的时候,就送你去地狱,尤其是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一年两季砺练着人们承受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能力。2012年春天的市场,正像我们在总结去年秋拍时所说:“让艺术品再飞一会儿”。  她真的只飞了那么一会儿。  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内地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相比,大洋彼岸热闹非凡。5月2日,苏富比在纽约举行的印象派及现代艺
期刊
鸂鶒多与爱情、爱怜、思归、缠绵、萧散、豪放或友爱、仁义、逐害,或幽怨、愁怅、无奈相连。杜甫《卜居》:“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东风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另一首《鸂鶒》:“故使笼宽织,须知动损毛。看云莫怅望,失水任呼号。六翮曾经剪,孤飞卒未高。且无鹰隼虑,留滞莫辞劳。”《卜居》尽显魏晋名士王子猷之萧散、豪放,而《鸂鶒》则透出鸂鶒入笼之愁怅,但可养羽毛、避鹰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长
期刊
2012年5月14日,惊闻罗哲文先生因病仙逝,悲痛万分。此前虽知先生已住院多月,但听闻噩耗仍觉十分突然。罗老生前作为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中国长城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的名誉会长,毕生致力于古建筑研究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他的离世是中国文博界的一个巨大损失。原以为正值“米寿”的罗老身体一直很好,想不到竟然走得这样快,回首往昔,令人唏嘘不已。  罗哲文先生是新中
期刊
宋代是中国瓷坛百花争艳、名品迭出的时代。被世人称颂的宋代五大名窑一汝、定、官、哥、钧,以及北方地区的耀州窑系、磁州窑系,南方的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等,烧制出各具艺术特色的瓷器,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清丽素雅的汝瓷,绚丽缤纷的钧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耀州窑瓷,粗犷豪放的磁州窑瓷;“汁水莹润如堆脂”的官窑瓷,满布“金丝铁线”的哥釉瓷,青翠欲滴的龙泉窑青瓷,……宋代瓷器生产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民间
期刊
尼泊尔作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出生地,有悠久的佛教造像史。在尼泊尔,从事佛教造像的主要是纽瓦尔人,属蒙古人种,他们使用铜、木、石等多种材质制造佛教造像,其中铜质造像由于多数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流传下来的最多。纽瓦尔风格铜造像绝大多数采用红铜,并鎏金,十世纪后,很多造像镶嵌宝石,更显精美华贵。  从七世纪开始,尼泊尔工匠就来到吐蕃,帮助藏人修建佛教寺院,制造佛教造像。尼泊尔造像的风格深刻影响了藏传佛教造像
期刊
2010年12月28日,湖北省随州市淅河镇蒋寨村八组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一批西周铜器。经现场调查,确定是一座已破坏了的墓葬。2011年1月1-17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对残存的2座墓葬(编号M1、M2)进行了清理,出土鼎、簋、斝、觚、方壶等青铜器30余件。经过勘探,在这两座墓葬周围又新发现了80余座墓葬,一处西周早期高等级贵族家族墓地由此浮出水面。  随州叶家山曾侯墓地是2011年湖北的
期刊
宋画、宋瓷、宋版书,历来是文物艺术品收藏中的高端收藏,代表着收藏的檄致品味。今春有幸得见私人收藏的北宋汝瓷与宋版书。  4月4日,备受关注的北宋汝窑灭青釉葵花洗在香港苏富比拍场上大放异彩,4000万港币起拍后,经过34口叫价,最终以2.0786亿港币成交,刚新宋代瓷器在全球范围内的拍卖纪录。这件汝窑洗的高价成交,与其说是中国高古瓷器的价值回归,不如说足以汝窑为代表的宋代瓷器所创造的荚学范式在当代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