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把语感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才会使学生的语感逐步增强,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效率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应通过说话、诵读、语言实践、直觉思维等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新课改 语感 培养 途径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透彻理解,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夏沔尊先生更是明确强调:“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 “读写”,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主要途径有:
一、重视说话训练,逐步形成语感。
根据儿童语感发展的层次性,从学生入学起,就应加强他们说的训练。例如:在新生入学第二天,我要求每人作自我介绍,内容包括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家住什么地方、家里有几口人、有什么爱好等。这样,不仅能加强彼此间的了解,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对规范、完整的表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随着年级的升高,我经常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说一段话。另外,还可开展内容丰富的朗读竞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感的机会。我在班级开展了“每日一成语”活动,即在早自习时间,由一名学生讲一条成语的来龙去脉,然后全班评选,看谁讲得好、好在哪里。通过循序渐进的口语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了语感。
二、加强诵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背诵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名诗名篇。背诵是诵读的积累,随着诵读的遍数增加而达到背诵,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也会逐渐加深,从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地。因此,诵读和背诵是感悟语言的重要方式,同时对写作也有借鉴和指导作用。杜甫的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吗?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优美诗文和精彩段落熟读成诵;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寻找语段关键词,品味课文的开头、结尾,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等。通过科学有序的训练,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形成了语感。
三、增加语言实践,锻炼学生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感受经验,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尽可能给他们创造听、说、读、写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训练语感。如:阅读教学中可围绕课文进行问答或谈读后感;在口语交际课中可引进读写,安排一定时间阅读口语教材或让学生自己拟写发言提纲;在习作课动笔之前审题、构思,进行讨论。此外,我还采用出手抄报、写日记等语言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语感。
四、发展直觉思维,丰富学生语感。
直觉是语感最明显的特征。就表达而言,主要表现为语言使用者能在不假思索的状态中驾驭语言的各种要素;就理解而言,主要表现为对话语中各种微妙复杂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行直觉性的领悟。例如,阅读一篇文章,未用语法规则和其他语文知识去专门分析,就能比较准确、敏捷地判断其正误优劣,发现哪些词用得好、哪些段落写得精妙、哪些地方特别感人。直觉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的。为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我特别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总结在交际活动中和课文中学到的语言经验,及时捕捉语言活动中的灵感,为语文创造性学习引路。
五、总结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感。
在学生对语言量的积累逐渐增多以后,对语文基础知识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对于提高语感层次很重要。除了课本中的语文知识,我还整理了在课文教学中渗透的语法和修辞方面的浅显知识,引导学生说话、习作时语言正确、通顺、简明、有文采、生动、感人,以促进学生的语感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各环节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巧妙利用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把语感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这样,才会使学生的语感逐步增强,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
3.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
关键词:新课改 语感 培养 途径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透彻理解,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紧要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夏沔尊先生更是明确强调:“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淀的结晶,只有强化口语交际和读写的实践,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形成对文章的感受能力。所以必须以学生为训练主体,着力“口语交际”,尤其要突出的 “读写”,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语言刺激,逐渐形成语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主要途径有:
一、重视说话训练,逐步形成语感。
根据儿童语感发展的层次性,从学生入学起,就应加强他们说的训练。例如:在新生入学第二天,我要求每人作自我介绍,内容包括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家住什么地方、家里有几口人、有什么爱好等。这样,不仅能加强彼此间的了解,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对规范、完整的表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随着年级的升高,我经常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挥想象,说一段话。另外,还可开展内容丰富的朗读竞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语感的机会。我在班级开展了“每日一成语”活动,即在早自习时间,由一名学生讲一条成语的来龙去脉,然后全班评选,看谁讲得好、好在哪里。通过循序渐进的口语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了语感。
二、加强诵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背诵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名诗名篇。背诵是诵读的积累,随着诵读的遍数增加而达到背诵,学生的理解与感悟也会逐渐加深,从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地。因此,诵读和背诵是感悟语言的重要方式,同时对写作也有借鉴和指导作用。杜甫的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吗?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优美诗文和精彩段落熟读成诵;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寻找语段关键词,品味课文的开头、结尾,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境,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等。通过科学有序的训练,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从而形成了语感。
三、增加语言实践,锻炼学生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言感受经验,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尽可能给他们创造听、说、读、写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训练语感。如:阅读教学中可围绕课文进行问答或谈读后感;在口语交际课中可引进读写,安排一定时间阅读口语教材或让学生自己拟写发言提纲;在习作课动笔之前审题、构思,进行讨论。此外,我还采用出手抄报、写日记等语言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语感。
四、发展直觉思维,丰富学生语感。
直觉是语感最明显的特征。就表达而言,主要表现为语言使用者能在不假思索的状态中驾驭语言的各种要素;就理解而言,主要表现为对话语中各种微妙复杂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行直觉性的领悟。例如,阅读一篇文章,未用语法规则和其他语文知识去专门分析,就能比较准确、敏捷地判断其正误优劣,发现哪些词用得好、哪些段落写得精妙、哪些地方特别感人。直觉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的。为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我特别注重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总结在交际活动中和课文中学到的语言经验,及时捕捉语言活动中的灵感,为语文创造性学习引路。
五、总结语文知识,提高学生语感。
在学生对语言量的积累逐渐增多以后,对语文基础知识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对于提高语感层次很重要。除了课本中的语文知识,我还整理了在课文教学中渗透的语法和修辞方面的浅显知识,引导学生说话、习作时语言正确、通顺、简明、有文采、生动、感人,以促进学生的语感向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贯穿于语文教学各环节中,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巧妙利用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把语感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这样,才会使学生的语感逐步增强,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学习语法与培养语感——访吕叔湘先生》.《语文学习》。
3.叶圣陶《叶圣陶论创作——写作漫谈》.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