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设问新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zho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求执教者的心里要有“学贵在疑”的基本思想,并把这个基本思想贯穿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具体说来,就是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关于提问,我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堂设问的科学性
  
  课堂设问的科学性,指执教者首先要了解教学对象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育对象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认知能力及水平,根据教学文本的材料实际,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疑问,达到通过课堂问题的设置,让教育对象在寻求教师提出的课堂疑问,并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生成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了解、掌握教育对象已有知识,既要了解我国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结构,更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掌握教育对象的生活经验,既要了解、掌握教育对象普遍的生理、心理特征,也要了解、掌握特殊个案的生理、心理特征,还要了解教育对象个人成长的周边环境和家庭状况。只有对上述情况深入细致的了解,才有可能设置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疑问,才有可能高效地切入教学内容,引导教育对象围绕疑问理解文本,探寻答案,并通过课堂疑问的逐一解决,逐步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系统知识及能力。如教学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可设置:作者在文中是怎样表达他对生命的理解、感悟的?而这个理解、感悟又是通过哪些材料来表现的?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科学的呢?因为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表达的就是作者致残以后对生命的理解、感悟,是能够涵盖全文的核心问题,它能够牵一发而动全局,是解读文本的突破口。只要问题设置得科学、合理,就能引导学生按图索骥地解读文本,把握文本的内涵,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堂设问的指向性
  
  课堂设问的指向性,指执教者设置的课堂疑问要根据教学文本。围绕教学目标、任务,以及一个学年段的总体规划,准确地而不是空泛地,明确地而不是含糊地指向教学文本。提出最能激发学生探寻的问题,或学生思而不能解的问题。要避免大而不当,不具体,不明确的课堂设问,要让课堂设问这个“标”,击中语文知识系统这个“的”,通过环环相扣的课堂设问,让学生有条不紊地生成语文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系统。如执教《林黛玉进贾府》,就可抓住对林黛玉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个指向明确的核心问题设疑。因为这个问题在这篇课文中是最突出的,也是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的,即林黛玉进贾府后,在众人眼里是个什么形象,从仆役老妈子到贾氏姐妹,到贾母,到王熙风,最后是宝玉,在这些人物的眼中,各自显现了林黛玉性格特征的哪一方面,这样既抓住了教学文本的核心,使得课堂设置的疑问具体,明确,调动起学生课堂探究的热情,学生通过教学文本的研读、思考,分析、归纳,就能在文本中比较容易地找到答案,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下一步课堂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课堂设问的层次性
  
  课堂设问的层次性,指执教者设置的课堂疑问,既要有学生学习阶段(高一或高二)的层次性,还要有学生学习进程认知体系、思维发展的层次性。也要显现学生语文知识掌握和课堂教学流程的层次性,还要有执教者引导学生对教学文本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解读的层次性,这是课堂教学的认知规律。通过课堂有层次的疑问的设置,执教者逐层剥茧的引导,让学生抵达教学文本的核心,真正理解教学文本,并初步掌握教学文本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的技巧、方法,逐步形成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体系与能力行为。如执教鲁迅先生的《祝福》,就可抓住小说中对祥林嫂外部形象的三处不同描写进行分层设问。第一问即小说倒叙部分,“我”在街上遇见祥林嫂。祥林嫂向“我”发问一节。作者为什么把这个结局放在开头,形成倒叙结构?作者为什么抓住祥林嫂用作支撑身体的竹竿,手臂上的篮子。间或一轮的跟睛进行描写?这些描写给我们刻域出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然后再依次进行初到鲁镇,再到鲁镇的外貌描写进行对比分析,理解鲁迅先生是怎样通过祥林嫂的外貌描写,逐层深入地揭示祥林嫂的精神由愚昧的希望,到愚昧希望的崩溃、直至破灭,而走向死亡的。
  
  四、课堂设问的艺术性
  
  课堂设问的艺术性,指执教者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生硬,不抽象。不冷涩;而是巧妙的,生动的,形象的,能激发学生探寻答案的兴趣与热情,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如果设置的问题生硬,那么学生就难以接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果设置的问题抽象。那么会让学生如同面对丈二的金刚——摸不着头,不知从何处人手,甚至如坠五里云烟,感到迷茫;如果设置的问题冷涩艰深,那么学生就不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阅历进行解读,即使有的学生能够解读,就一个教学班来讲,也不过就是几个平时语文成绩比较好一点的能够解答,就不能调动班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设置的问题是巧妙的,生动的,形象的,才能够在自己的教学班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全局动的教学磁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学生探疑解疑的内驱力。比如执教莫泊桑的《项链》,虽然可设置切入文本的疑问比较多,但是我认为从本文表达的思想人手比较好,也就是抓住作者通过玛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带着这个问题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都会得出自己的答案,都会产生自己的认识,不管学生的这些答案是属于“虚荣说…虚幻说”“社会说”的,还是属于“小人物的悲欢说”……作为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是依据文本产生的,都无可厚非,都应该给以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质疑的基本要求还有很多,如设问的艺术性,灵活性,唤醒学生已学知识,已有生活经验,学生思想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对设置疑问表达的准确性、概括性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我认为,只要执教者精心备课,吃透了教学文本,找准教学文本的切入点,能设置出一个牵一发而全局动的疑问,就能扮演好教师这个课堂教学主导的角色,把学生领进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逐步生成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达到“不教”的目的。
其他文献
2012年底,美丽江城的第一条地铁穿江而过,像一条珍珠项链连接了秀丽的武昌和繁华的大汉口。出汉口终点站金银潭站,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园林式学校就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便是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  作为武汉市教育局直属高中,常青一中虽然只有短短12年的建校历史,却因其特色办学而先后被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授予各级各类先进单位、示范学校及教育教学试点学校等荣誉称号。伴随着学校的茁壮成长,常青一中语文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要,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  纵观课堂教学,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位教师”到“幻灯代替粉笔”,到“音像代替图片”,再到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电教媒体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育的各个学段,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但怎样使这些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以突出师生
朱光潜先生曾经谈到“一个人不懂诗”“文学趣味就低下”,叹惜“现在一般青年对于文学的趣味还是很低的”。几十年过去了,这个趣味到了现在,也没见得高起来。按说,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到了初中毕业,诗词阅读已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大大小小的表达方式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引导得法,鉴赏的门槛是可以跨过去的——登堂入室。那自然还得看各人的用心。先请大家看一个都比较熟悉的例子:  访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祠堂前的这副楹联是对其人品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司马迁一身正气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史记》一部信史开启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二十四史中《汉书》与《史记》并称“史汉”,那二者风格是否一致?让我们用比较阅读的眼光来看这两部史书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史记》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基本要领是“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其次比较阅读要选好比较点,本文从四
所谓“微作文”,是指能够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与训练中的体型微缩但功能齐全的作文图样;所谓“全息段”,是指能够包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全部知识点的段落。“构建以全息段为核心的普通高中微作文校本写作教程”,着力于以下两大方面的教学突围:  1.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写作训练一直很难进行,原因是学生无法当堂完成一篇完整的作文,哪怕是不少于800字的小文,当堂完成也显得时间仓促,更难进行当堂评价与反馈,所以
《一片树叶》是苏教版八下“叶”专题中的阅读文本,编者将原作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去掉,保留了中间部分。作者东山魁夷是日本风景画家、散文家,被称为日本画圣,“其风景画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大自然”,“充满诗情哲理,透着淡淡的伤感”。而其随笔散文将自然、人生、艺术三者巧妙地融为一体,较多地表达了生命执著的追求和对美的热烈呼唤。在《一片树叶》这篇随笔中,东山魁夷以一位
据新华社电,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4月21日在京发布。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0.38本,连续7年稳步提升;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0.13本,纸质图书、电子书的阅读量略有提升。在纸质图书和电子书阅读量上升的同时,报刊和期刊的阅读量依然保持下降趋势。据统计,2013年,人均报纸阅读量较2012年
断想与追忆  老是做恶梦。午休时在梦中被人全身肢解了,屠者还问我要不要亲自去看看我那副剩下的骨头,又问我是不是埋了,等我还未反应过来,自己那副尸骨的幻像已出现。一场惊吓便醒了过来,双臂竟是恶麻酥酥的。梦里觉着自己是怀着孕的。奇怪的是,人活着居然可以看到自己被肢解的骨头而一点也不觉吃惊。我无法从释梦学的角度去寻找某一原理来为自己获得一个圆满的解释。想,只能是心理的日益恐慌和情绪的压迫所致。  然则,
邓国伟,1944年生,广东广州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鲁迅研究》等课程。著有《回到故乡的荒野》(鲁迅论),《中华新文学史(上)》(合著),《触摸凝血的花纹》(鲁迅研究,合著),编有《南国诗潮》,《鲁迅散文精粹》等。现为中国鲁迅学会理事,广东鲁迅学会副会长,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全艳萍:邓老师,您好!您是多年来从事中国
现在,无论是在高考阅卷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都存在着一个令人很尴尬的事实——学生写不好议论文。主要表现为思想幼稚偏激,思路打不开,堆积素材,分析不够深入,认识高度上不去等。于是,有人认为现在的高中生大多养尊处优,不问世事,对生活和人生的艰辛体验不深刻,大脑里缺乏深刻的思想和辩证法,所以写不好议论文。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推卸责任的托词。实际上,问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