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解读《史记》的另一把钥匙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haoe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祠堂前的这副楹联是对其人品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司马迁一身正气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史记》一部信史开启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二十四史中《汉书》与《史记》并称“史汉”,那二者风格是否一致?让我们用比较阅读的眼光来看这两部史书的异同,进一步加深对《史记》的理解。
  比较阅读的基本要领是“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其次比较阅读要选好比较点,本文从四个方面——语言风格、叙事手法、抒情性、人物评价来对两本著作进行比较。
  一.比较语言风格
  《史记》的叙述语言平易通俗,它采用朴素的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如以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歌颂李广的正直和受士卒的爱戴。同时它不刻意追求对仗工稳,亦不避讳重复用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项羽本纪》中“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无不膝行而前”三个“无不”比《汉书》中“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一处“无不”,更富表现力。《史记》往往只用几句话甚至几个字就能够渲染出场面的气氛或展现出人物的情态、心理,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评骈俪文的形式主义倾向时,都将《史记》视为古文的典范。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
  而班固的《汉书》首先语言十分简省。人物语气入神入妙,往往在于一二虚字,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惋惜之情溢于言表。《汉书》“惜广不逢时,令当高祖世,万户侯岂足道哉!”简省虚字,失却司马迁叙事的情感性,所以文章给人的感觉有点呆滞。班固还有意采用古字古音,文字艰深难懂,因此读起来比《史记》少了很多趣味。《后汉书·列女传》记载:“《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可见《汉书》艰深难读,连一代大儒马融都要从班固的妹妹班昭受读。其原因在于东汉文风,渐趋华丽,班固深受其影响。范晔所说的“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准确地反映了这种差别。
  二.比较叙事手法
  《史记》叙述故事采用“互见法”是众所周知的,人物传记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以类相从的原则,有分有合,前后呼应。叙事有详有略,笔锋纵横捭阖,体现着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如写巨鹿之战、井陉之战,关于战场上血淋淋的厮杀场面几乎没有,重点笔墨放在了战前与战后的描写上。白描、铺陈、渲染等笔法的采用,使宏大场面和琐事细节自然和谐地组合为有机整体,从而使行文有酣畅疏荡的气势。司马迁也善于选取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及内心世界,如巨鹿之战对项羽的烘托、垓下之围中霸王别姬时的细节描写、场面渲染,易水送别的场面渲染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
  以上特点《汉书》大多数有,但它对某些材料的位置安排有自己的内在规律。人物的轶闻逸事、生活琐事,司马迁或把它放在传记的前面,或者穿插在中间,也有的放在末尾,没有固定的位置。《汉书》则不同,凡属传闻类的生活小故事几乎全部置于篇末,很少有例外者。《汉书·于定国传》的末尾是这样一段文字:
  始,定国父于公,其闾门坏,父老方共治之。于公谓曰:“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定国为丞相,永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
  这种追叙、补叙的手法,使作品增加了些波澜。《汉书》中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能够清晰地加以叙述,而且对于那些带有起始性质的事件,都要特别加以强调,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总之,和《史记》疏荡往复的笔法不同,《汉书》有精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以谨严取胜,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对于这两种风格,后人也有许多评论。顾炎武《日知录》云:“班孟坚为书,束于成格,而不得变化。且如《史记·淮阴侯传》末载蒯通事,令人读之感慨有余味。《淮南王传》中伍被与王答问语,情态横出,文亦工妙,今悉删之,而以蒯、伍合江充、息夫躬为一传,蒯最冤,伍次之,二淮传寥落不堪读矣。”
  三.比较抒情性
  司马迁在《史记》中投入了诚挚浓郁的情感,或愤激,或同情,或赞许,抒情味极浓。这些感情不只在叙事过程中,各篇论赞的议论也引人思考社会的不公、人物自身的失误甚至人生、命运、人道这样的大命题。“文以情动人”,司马迁的此种写作态度使本来是史书的《史记》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因此,明代茅坤说:“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生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力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好士。”这种动人心弦、移人性情的效果并不是一般史书包括《汉书》所能达到的。阅读《汉书》中的《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作者叙述无任何感情色彩,原因是什么呢?这应该与两人的创作目的有关。
  《史记》的创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明确的写作目的,就使其区别于单纯的历史记录和整理。班固在《汉书·叙传》中这样说《汉书》的创作目的:“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辑所闻,以述《汉书》。”因此,司马迁作《史记》,寄慨遥深;《汉书》于人于事,虽有褒贬,然少寄托。
  四.比较人物评价
  历来对《史记》进行贬低者主要认为司马迁的思想观念不够正统,例如班彪、班固父子曾经认为《史记》“其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王允贬《史记》为“谤书”;刘勰曾经说《史记》“爱奇反经之尤”;王通批评《史记》“论繁而志寡”;东坡指斥《史记》论商殃、桑弘羊之功为“大罪二”;王若虚认为《史记》是“发其私愤者”。司马迁、班固对同一人物所作评价的差异也极大。 为什么两人对许多人物评价不一?
  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中提出史家必备的“三长”:“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两书的作者,都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文化教育。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为司马迁能很好地接触当时的各种学术前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司马迁十岁就能诵“古文”,后博通五经等,又先后到过中国许多地方,不仅“网罗天下放佚旧闻,考之行事”,而且还“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班固父亲班彪“才高而好著述”,斥责许多《史记》的续作者“多鄙俗,不足以踵继其书,于是乃继采前书遗事,旁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班固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后“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后汉书·班固传》)。司马迁与班固都具备写史之才。
  从班固修史的过程而看,他开始是私下修撰《汉书》的,并因此而下狱。后来明帝读了他的初稿,十分赞许,召之为兰台令史,让他继续《汉书》的编著。所以,《汉书》实际是奉旨修撰的官书。班固又具有强烈的正统儒家思想观念,他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因此《汉书》虽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社会面貌,也寄寓着作者的爱憎和批判,但他的史学见解和史学精神,却不如司马迁,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班固甚至是同司马迁直接对立的。
  史才、史学、史识三者之中最为重要的是史识。司马迁史识超卓,例如在人物的安排上并不是单纯以政治地位决定,而是以其实际地位而定:项羽是秦汉之际主宰天下的人物,吕后是惠帝朝的发号施令者,他们虽然没有天子称号,却被列入本纪。孔子没有侯爵,陈胜是自立为王,二人都列入世家,因为他们的历史地位堪与王侯相比。这些安排是司马迁创作思想的反映。因此,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迁、固两体之区别,在历史观念上尤有绝大之意义焉,《史记》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中枢,故不失为国民的历史;《汉书》以下,则以帝室为史的中枢,自是历史乃变为帝王家谱矣。”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史记》中的英雄人物、传奇故事已流传百代、深入人心,司马迁的精神思想、人格魅力更是烛照千古、彪炳万世!
  钱萍,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靖江。责任编校:王 玲
其他文献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但我们在解读的过程中,由于“识照之自浅”,没有发现作者为我们暗设的解读扶手,往往会对作品产生曲解、误解,导致有些说法争论不休,浪费时间,于学无益。若能深入文本,发现并利用文本中隐藏着的信息,找到正确解读文本的钥匙,就能快速、正确地领会作者的意图,实现课堂高效率学习。  一.挖掘隐性信息,有助于快速理解文章的中心  
在亡命日本的十年里,郭沫若在甲骨文字、殷周青铜器铭文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而卓越的成就,一跃为蜚声中外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的几年时间里,郭沫若专注于书斋生活,社会活动很少,他所踏足的学术领域,需要的是与世事尘嚣保持距离的心境。内心的平静、淡泊并不意味着郭沫若从现实生活中完全退隐,事实上他的意志并未消沉。在回国前夜,他预想到不久将投身于抗日
山东省莱西市第一中学(南校)系山东省规范化学校、青岛市重点高中和青岛市高中教学示范学校。学校始建于1908年,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国家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才。近五年来有20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2012年高考中有一个班级所有同学全部达到重点线,被誉为“最牛高考班”。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学校之中,有一个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语文教师团队——莱西一中(南
和记叙文以情动人不同,议论文是一种以理服人的文体,而支撑这个服人之“理”的强有力支柱,便是充分的论据,因而选用论据至关重要,论据是劣质的“豆腐渣”,论文之“厦”便会轰然坍塌。  提到论据的选用,我们通常所见的有这么几条原则,一是针对性,即论据与论点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就是通常所说的“材料与观点统一”;二是准确性,即论据确凿、真实、可靠;三是典型性,即所使用的事例或理论具有代表性,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开头在中国十分有名,曾几何时,这个开头广泛被人谈论或引用,言必称“多年以后”,几乎成为中国先锋文学向现代外国现代文学致敬的标志性词语。这个开头是这样的: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当时,马孔多是个二十户人家的小村庄,一座座土房都盖在河岸上……  这是一种奇特的叙事角度,其新颖之处在于:以“现在”为叙述基点,将“
在惊涛拍岸、浪卷飞花的长江北岸,有一个全国知名的教授县。这里,山青水碧,英杰代兴,湖北省示范高中蕲春一中便孕育在这块绚丽而神奇的沃土之中。   蕲春一中已过七秩,一代代一中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铸就了今日的伟绩勋功。如今,学校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质量稳步攀升,近几年高考,本科升学率一直稳在90%以上,先后有11名同学考入北大、清华和香港中文大学,并且两次夺得黄冈市理科状元。蕲春一中,已
语文课堂,包罗万象。新教材选文的笔锋所及,上达九霄,下抵潜蛟,直至天地间一草一木,尘世中一颦一笑。语文课堂,以人为本。一个个学生,其实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气质不同,才情不一,爱好各异,他们的心灵同时又受着时代气息的渐染,而他们所属的这个时代既在不断奋进,也在不断分化,他们所属的这个时代既格外推崇时尚,也十分强调复归传统。因而他们的心灵自然更为丰富,也更不易捉摸。面对包罗万象的高中语文教材,
2012年底,美丽江城的第一条地铁穿江而过,像一条珍珠项链连接了秀丽的武昌和繁华的大汉口。出汉口终点站金银潭站,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园林式学校就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便是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  作为武汉市教育局直属高中,常青一中虽然只有短短12年的建校历史,却因其特色办学而先后被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授予各级各类先进单位、示范学校及教育教学试点学校等荣誉称号。伴随着学校的茁壮成长,常青一中语文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要,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  纵观课堂教学,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位教师”到“幻灯代替粉笔”,到“音像代替图片”,再到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电教媒体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育的各个学段,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但怎样使这些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以突出师生
朱光潜先生曾经谈到“一个人不懂诗”“文学趣味就低下”,叹惜“现在一般青年对于文学的趣味还是很低的”。几十年过去了,这个趣味到了现在,也没见得高起来。按说,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到了初中毕业,诗词阅读已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对大大小小的表达方式也有了基本的了解;引导得法,鉴赏的门槛是可以跨过去的——登堂入室。那自然还得看各人的用心。先请大家看一个都比较熟悉的例子:  访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