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上海的味道带回家米道好伐?

来源 :摩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ping1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否出生在东经 121°.4′ 北纬 31°.2′上,至少你每天呼吸着名叫“上海”的空气。上海的味道,对上海人来说,这是一种深藏在弄堂里吴侬软语的记忆;对其他人来说,这是一种看传说中的百乐门不再歌舞升平的重新认识。它无关乎金钱的多或少,只是因为:草根食物和儿时的心头好,才是真正能代表上海市井生活的标杆。本期杂志我们收罗了老上海人的年货清单。这个新年,如果你要办年货,不妨把这个海纳百川的城市最朴实的欢庆方式带回家,一起过一个充满上海style的欢乐新年。
  光明邨大酒家
  老一辈上海人“中秋节买鲜肉月饼,清明节买青团,平日里买熟食”的时候就会想到它。不要被“大酒家”三个字和繁华时尚的淮海中路这样的地段给吓住,你看它毫不张扬的外表就知道,光明邨依旧主打本地小吃。这家存在了半个世纪的国家一级酒家,从建立初期的二层小楼发展到今天一幢五层楼面,鸡汁馄饨、蟹粉小笼依然是光明邨的拿手好戏。
  蟹粉生煎 ¥2.5元/只
  真正的上海人一般是不会在店里吃生煎的,他们会在早晨自己端个不锈钢锅子,买好热气腾腾的生煎回家吃。而且吃生煎是没有豪客的,因为豪不起来,每个人都只能低下头慢啄,要是啄不出汤,那是大兴的,或者那叫包子。当然,以前生煎都是鸡肉的,后来商家们才把脑筋动到蟹粉上了。
  马蹄糕 ¥15元/盒(六块)
  马蹄糕算是广东小吃,可是光明邨的马蹄糕也可以正宗到让一个老上海流泪,你会相信他的魔力吗?
  蟹粉小笼 ¥20元/6只
  说小笼包之前先止不住吐槽,那些动辄人均就上100,还要外加10%服务费的外来餐馆,怎么会懂它的精髓呢。小笼包最好吃的还是在南翔馒头店,小时候如果有外地客人来,一定会招待去那里,那里永远排着长长的队。
  走油蹄 ¥38元/500g
  去光明邨,不管什么季节,不管几点钟,你总会看到黑压压很多人在排队,上前问问,他们几乎都是来买走油蹄髈的。这蹄髈深红间绿,油晶光亮,鼓鼓墩墩,皮起皱纹,形如绉纱,食时不粘牙,不腻口,味鲜香,肉质酥软。老上海会早上8点门还没开就排上队,只为给家里的小辈加个好菜。
  注意:许多人把蹄髈写成蹄膀,这是不严谨的,参照现代汉语词典,正确写法为蹄髈。
  酱鸭膀 ¥20元/500g
  光明邨的卤味是顶顶有名。酱鸭膀皮黑肉嫩、醇厚不腻、香鲜美味。就是那句“看起来不起眼,闻起来却很香,让人急于品尝”。
  沈大成
  创建于光绪六年(1875年)的沈大成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沈大成起家时,创始人沈阿金为集点心与风味小吃之大成,故取店名为沈大成,由于沈大成注重选料,讲究制作精细,发扬传统,立意创新,因而一举成名。沈大成的寿桃、寿糕、桂花条头糕、双酿团,青团等品种享有盛名,还有蟹粉小笼、馄饨、各式两面黄及宴席点心,均个个独特,口碑甚佳,因而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享誉海内外。近年来沈大成为圆小吃风味之大成,研究推出带有浓郁上海风味的醉虾、醉蟹和香糟系列,这些风味菜深得广大消费者欢迎,已成为沈大成的特色菜之一。
  糍毛团 ¥2元/只
  糍毛团其实算是上海话吧,毕竟它在上海最常见。咸咸的味道老人小孩都喜欢,口感上外层Q弹有劲,内层香糯,加上馅料的鲜香,不干不腻。
  条头糕 ¥2元/只
  上海人大多是“糯米控”,对于糯米制的糕糕团团,软软的糯糯的,总是毫无抵抗力。条头糕则是最爱中的第一名!好的条头糕,卖相未必称得上“倾国倾城”。但越是貌不惊人,越是有大大的能量。米团包裹着豆沙,冷的时候,糕不冷硬,软糯却又不会粘牙,桂花的甜香回味悠长;蒸热了,糕体形状也绝不软塌,照样原模原样,一口咬下去,温热的豆沙立刻从嘴角满溢出来,别提到底有多幸福了。
  金团 ¥2元/只
  金团的白糯皮外面裹着金粉,我觉得上海人喜欢它有一部分是因为金色是个吉祥、好运的象征,不是迷信,总也算能讨个好彩头。再说咬下一口,香的不得了。
  赤豆糕 ¥4元/只
  以前普通人家的小孩最喜欢吃赤豆糕,因为它便宜,而且大块,比现在的大多了。热的时候吃很爽口不油腻,而且韧劲十足。
  双酿团 ¥4元/只
  我会告诉你今天早上我刚吃了个双酿团吗?作为同时喜欢豆沙和黑洋酥的吃货,在区区一个拳头大小的糯米团里,无论第一口咬到的是豆沙或黑洋酥,你都会对下一口留有期待,然后成为它的拥趸。老上海还会告诉你,各家在双酿团的细节上还会有略微差别。沈大成喜欢在表面裹上椰丝,王家沙喜爱在馅内夹入松仁,乔家栅的玫瑰细沙最为甜蜜,而大富贵则中规中矩。
  老虎脚爪 ¥0.7元/只
  在这个每天都在变化的城市,很多东西都在迅速消失,例如老虎脚爪、例如做老虎脚爪的师傅;又有很多东西重新冒尖,例如想尝尝老虎脚爪味道的年轻人。
  我们通过人肉搜索的办法,终于在南仓街上找到的仅此一家正宗的老虎脚爪,可不是大街上唬人的那种。不过这里的老虎脚爪已经不放豆沙了,最早的老虎脚爪我听说是里面放豆沙的,后来因为卖得便宜,放豆沙烤的话又麻烦又费时,干脆不放了。
  不过对老上海来说,60、70年代的老虎脚爪和现在的相比,色香味上都差了点。因为用发酵粉的关系,以前的老虎脚爪一旦冷了就很硬,咬都咬不动,现在的就要软了很多。那层焦香味十足的底和脆脆的脚爪只能让你默默流泪,口感更好了,但却少了回忆的味道。
  蟹壳黄 ¥2元/只
  不知道蟹壳黄的人,可能会顾名思义地解释为用蟹壳做的东西,里面也许还藏着个蟹黄。但其实,它就是一从外型上定义的酥饼,因为它形圆色黄似蟹壳而美其名。以前蟹壳黄才几分钱几个,路边的小摊头总是攒动了很多小孩,手里攒着平时省下的零花钱,人挤人,真是“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
  鲜肉月饼 ¥3元/只
  鲜肉月饼是要排队买的,好的鲜肉月饼更是值得你花一天的时间在等待上。以前过节,我姑妈总会天没亮就出门,等到下午2点,她打电话来,扯着嗓子问,她快轮到了,既然排这么久,那就再多买10个吧。不等我们回话,又挂断了。等她晚上来,不管多少个,总会被哄抢一空,留下吃着最后一个鲜肉月饼,但依旧笑很乐的姑妈。
  奶油小方 ¥13元/盒 (两块)
  以前过生日的时候有块奶油小方吃那真是晚上都要睡不着了,或者是凯瑟琳的蛋糕。洋气的妈妈会在下班后乘公车去红宝石蛋糕店买上一块,绵软细腻的奶油到现在还是小时候那个味道。不过现在下班之后还想去买小方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市区里所有的红宝石,四点以后小方必定售罄,不信?你自己跑跑看。
其他文献
爱看白胖的蒜瓣、拍酥掉的姜团们顺溜地滑锅子,在热滋滋的猪油中扭来扭去。爱桂皮,爱大料,爱花椒和干辣椒,也爱香叶和白果,这就是重口味的我。每次正要往汤里加香叶桂皮的时候,总会冲出几个朋友就要打我手。“不要加香料,要吃食物的味道。”这种话除非蔡澜当面说出个一二三来教训我,否则等四下无人,香料又会不小心掉进砂锅。  手触键盘,脑袋就开始苦大仇深,但在吃的方面,我却只是一个浅薄的汉子,觉得重油重盐大快朵颐
期刊
一个爱上丽江纳西族男子的北京女孩曾经说过:“这个世上,最纯真最浪漫的,是藏起来的爱情和生活。就像她,选择了都市,生活和爱情不再炫目耀眼。”  丽江不止是滇西北中一个为人所知的边陲古城,它就像心灵疲惫者的家乡,不单属于一个人、一群人,而是所有人。因为在丽江,你可以什么都不做,每天用玉龙雪山的融水泡杯普洱茶,晒晒太阳,翻翻书,打打牌,吹吹牛,遛遛狗,周而复始。狂飚猛进的房价和高低起伏的股票算什么?在丽
期刊
民谣歌手周云蓬曾经说,众多艺术爱好者混在一起,就像一只“大锅”,煮得久了,都想跳出去凉快凉快,但外面荒凉贫瘠,没有稀奇古怪的同类交流,所以只好再跳回来。每个城市总有那么几个标志性的地方,容纳着一批求扎堆的文艺人士,然后不知不觉地,这些地方就跟墓地故居纪念馆之类的一起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比方说巴黎的花神咖啡馆。  1917年的超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就诞生在阿玻利奈尔、苏波和布列东经常在花神一起喝咖啡的那
期刊
我对徽州的认知,除了一座黄山,其他全部来源于我一个叫老K的徽州朋友,她来自黄山脚下一个叫休宁的镇子。此姑娘性格恬淡、保守,爱做学问,无论你问周吴郑王还是天地玄黄,她都能不蹙眉头,应对自如。如今要去佰家仟味试徽菜,带上老K,总好过我一个门外汉扮猪吃老虎。  南京西路、水晶灯、皮沙发、倒掉的高脚杯,这些元素让老K扬了扬眉,再次与我确认:“是徽菜吧?”在她眼里餐厅这些时髦装修,与自己记忆中黄山脚下的青砖
期刊
快过年了,本期的封面故事是寻找年味的感觉,所以一大早,大家就侦骑四处,奔着既定的店铺而去。然后快乐地大包小包地提溜回来,当然,都是以拍照片和采访的名义。  对这些小时候吃过无数次的美食,其实我倒是没有报以太多的想法,据说回忆这种事情,是年老的人才会有的习惯,所以我理所应当地很快就忘记了这件事情。临近中午的时候,最先是工作群里开始沸腾了,呼朋引伴地招呼大家下去吃“道具”,然后就有同事在楼上楼下地串门
期刊
小小的鲁马滋其实是个十分灵验的许愿池。来自日本的老板在这里遇见了《东京灰姑娘》里的高木雅史扮演者——唐泽寿明,由于老板娘是唐泽寿明的忠实粉丝,以致之后几天里老板张口闭口都是“唐泽先生如何如何……”、“唐泽先生怎样怎样……”,一副在向自己妻子炫耀的模样。可爱的店员得意地说,就在前不久她在店里见到了林丹,“长得真的很像曾小贤!”是她最大的感受。话至此,一旁的客人终于也忍不住插嘴说,“我特别喜欢舞蹈家扬
期刊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提到意大利,众人眼中就会浮现出一块热气腾腾的披萨,几个人在分食的时候还一定会有绵延漫长的芝士拉丝。但作为西餐之母的意大利菜,纵然把披萨做得再如何美味,也不足以展现意大利菜的精髓,这就好像有人把一块葱油大饼做得美味至极,然后大声宣布“此乃中华料理之精髓!”,必然会遭到众人的白眼。其实意大利各区的菜都有自己的特色,风格迥异。而罗马菜以其简洁的风格和平民的菜式获得了不少拥趸,如果
期刊
渡口书店:  买书读书才是正经事(图3)  “选择在巨鹿路上经营书店,本来就要做好这样的思想准备,而现在租金上涨也不是我打算搬走的唯一原因。出版社给那些网络书商的价格实在太低了,出版社只管保证自己那10%的利润。如今图书的利润已经那么低,出版社在定价上却做不到公平,非常气人。”  近几年来,网络上一直充斥着关于独立书店“渡口”将要关门的舆论和关怀,充满忧患的店主高路,虽然话里话外都仿佛做足了心理准
期刊
被人戏称为中国最庞大神秘组织的兰州拉面,不管是在哪座城市,哪条街道,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但吃了几十年兰州牛肉面的西北大汉深知,在上海所有蓝色招牌的所谓兰州拉面统统都不地道,更是恨其砸了兰州牛肉面的招牌,唯有中山北路上兰州驻上海办事处开的“敦煌楼”卖的牛肉面才有家的味道。  有着120年历史的兰州牛肉面由回族老人马保子首创。在外观上,必须做到“一清二白三红四绿”,即汤水清亮,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
期刊
席殊书屋:名存实亡  国内的一二三线城市都曾出现过席殊书屋的蓝色倩影,看惯了新华书店一手遮天,席殊书屋的出现对真假文艺青年来说,不仅有环境上的诱惑,也有会员折扣的诱惑。  2002年时,在全国拥有600多家连锁书店的席殊成为民营书店中的航母。它让人群中的读书人浮出水面,开始对文学创作抱有幻想,它也调动了一些知识分子对金钱的热情,纷纷树立起经营加盟书店的理想。  但也正是2002年之后,曾经迅速扩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