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教”是由孔子开创的一种评诗和论诗活动,在汉语言文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同时也对中华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华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一定程度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华传统文化对于提高人文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越来越重要。
【关键词】诗教;中华经典;汉语言文学;意义
一、孔子“诗教”的理论与诗学研究
从广义上讲,诗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家进行的一种评诗和论诗活动,它是结合各个时代背景所赋予不同的人文环境而做出自己的论述、评论,从而达到广为世人传播的目的。汉代的《毛诗序》、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等经典著作就是沿袭了孔子的诗论。
诗教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着重点和它所包含的含义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例如,春秋时代四教是诗教的重点内容,然而到了秦汉的时候,诗教又强调了“温柔敦厚”的理论。诗教有它明显的政治服务效应,它为统治者提供心理服务,它的主要特点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犯而不校”。
但孔子的诗教以委婉含蓄的文字表达方式和对艺术美的追求,一直在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孔子所倡导的观点从研读者的接受和学习的角度,在系统范围上除了总结诗歌的性质,极其自然的牵涉到汉语言文学“艺术——审美”的特性,这其中运用了辩证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智慧,为我们研究诗歌提供了方向和学习的典范,指引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二、“诗教”理论在汉语言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2.1引领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方向——思想性、艺术性并重
孔子在开创“诗教”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诗歌的挑选,然后就是对诗歌进行编写,最后经过整理,就成为了我们熟知的著名《诗经》。
《诗经》的思想性在于完全排他的儒家礼教思想,其实就是“取可施于礼义,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与“思无邪”。孔子在选择诗歌时,主要看中的是诗歌的思想性,他认为值得高度认可的诗应该是思想纯正并且感情是真实的,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这种选择诗歌的方式,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伦理纲常,成为了中国诗词的主基调、主旋律,也是诗词创作的主要内容,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时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诗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程度,以此来探究它丰厚的人文精神。
《诗经》的艺术性,则主要表现在诗歌所具有的感染力上,这也是诗教理论被封为经典的原因。《诗经》是中国古代由口头文书向书写文书转变的第一部诗集,毋庸置疑的是,它广泛地吸收了中国古代民歌的艺术特点,再经过简单的加工,提炼出了简洁生动的艺术语言。它与古代乐曲是密不可分的,蕴含着和谐的旋律和复杂多变的音调,所以在阅读时才会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是艺术性极高的抒情诗。
我们在研究当代的汉语言文学时,特别是对诗歌的研究,完全可以借鉴甚至继承这一考量标准,树立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重的评价体系,避免片面强调思想性,而把语言晦涩难懂的文学作品,放在文学研究的高位上,与此同时,艺术性高的文学作品也应该同时具备积极向上的思想性,才能被评判为好的诗歌作品。所以说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欣赏性、也同时具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这也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思想使命,换句话说,优秀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像《诗经》一样的优秀品质,既有经典的文字、纯朴的思想,还要有艺术魅力。
2.2汉语言文学的研究精髓——古典诗歌的意境生成
明代文学家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曾说过:“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歌,对于意境是非常重视的。意境的高低是诗歌艺术水平高低的评判标准之一,也是评论家们孜孜不倦谈论的话题。传统的诗歌语言研究,大体上注重的是以下几点:汉字的起源、诗歌的文本意思、诗歌的音调、诗歌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歌作者当时的想法,反而忽略了诗歌的意境美。在评判诗歌意境高低的时候,诗歌评论家们都有自己心中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者认为,可参考童庆炳先生的综合见解,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种言说:境生象外说、情景交融说、诗画一体说、哲学意蕴说、生气远出说、对话交流说。诗歌的意境是由情与景两个基本元素组成的,诗歌意境的核心内涵也正是情与景、虚与实的相互关系,所以说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诗歌意境的结构特征。
在对一首诗歌的分析、研究和评论时,如果仅仅是单纯表达思想却不借助任何景物抒发,只会显得呆板浅陋;如果仅仅是描绘景物却不表达思想,则会觉得仅仅是文字堆砌而成,没有任何思想可言。在《古今词话》中有一句话对情与景的相互关系有一句经典的评价:“单情则露,独景则滞”。所以,一首诗歌如果仅仅有景而无情、有情而无景都不能算是一篇好的诗歌作品,都缺乏较高的艺术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一首诗有了情和景,却并不一定就会产生意境成为佳作,其实意境的表现特征是心与景物、情与景的融合、和谐与统一。这一思想其实与中国古代阴阳调和的道家思想是相似的,也是古代诗歌评论家在谈论诗歌时所倡导的思想。《四溟诗话》中说到:“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诗格》又说过:“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所以说诗与景物的相互交融,相互配合,才能产生艺术意境,这也是我们读诗、评诗的意义所在。
2.3提升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层次——传承中华文化魅力
以诗教的经典《诗经》为例,研究文学作品的文化魅力可以先从有形的文字开始。诗经的文字表达方法有赋、比、兴三种,诗经的形式又分为风、雅、颂三种。由此可以看出,诗文的根本出发点,是文字溯源的研究,同时从《诗经》的内容我们可以探究到,中国农耕文明所赋予我们祖先特殊的礼物——神话和宗教的精神支撑。
文學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诗经》中的文字反映出了自然纯朴的风俗风貌和那个时代的生产生活经验。它的文字内容包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以也是千百年来被奉为经典的原因之一。《诗经》所包含的内容当时广泛的社会面貌及各族各阶层人民日常生活的反映,它体现了民本思想。黑格尔认为:“史诗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整体表现,会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笔者认为诗经就是这样一个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艺术宝库,它其中的每一首诗都刻画了当时社会某一层面的真实面貌。阅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到那时各色人物生动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活动。所以当代学者在对汉语言文化进行研究时可以将文字文本作为基础,但却不应该拘泥于有形的表达方式和描写内容,而应该进一步升华,将他的思想层面、文化传承功能体现出来。 三、文学研究中“经典”的认定类型与文化价值
3.1文学经典的认定角度
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文学经典的研究。文学经典传承千年,是我们进行文学创作的范本。它也构成了文学研究和评论体系。此外,通过对大量经典的文学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文学发展的历史和文学历史的真实状况,来探究整个文学研究和评价的焦点。对文学经典的思考和辨析,仍然是当代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对文学经典的认定,应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考量:
第一,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它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们在研究经典时不能避开它的历史背景来描述它的文学事实,文学经典在当时能起到引领创作潮流的作用。
第二,今天有影响力的作品。这个今天是相对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的,在当时不一定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很可能在后来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名篇,有些可能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知,是属于文学的边缘作品,如今却有它不同凡响的影响力,比如陶渊明创作的作品,在当时来看是不合时宜的,不受世人推崇,如今却有他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第三,具有文学历史研究意义的作品。有些作品由于引领一个时代而具有研究意义,它在当代文学历史研究中具有某种时代的开创性和持久的影响力。例如胡适所创作的《尝试集》,改革了旧诗体,引领了新诗的发展,对之后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不过它是否能真正成为经典还有待于历史的评说。
经典作品,在创作的成因上可能不尽相同,它蕴含创作时的时代背景、思想和艺术特色,但经典之作有其共同的特点:一部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并能够传承下去,一定有它超越时代供后世参考和研究的地方,包含了深厚的文学和思想理念。
3.2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文化价值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也多种多样,经典作品作为文化的符号和思想的象征,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不仅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思想上的不朽成就,也是我们代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中华经典具有内容凝练,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的特点。如《诗经》语言简明扼要,文辞优美,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诵读这样的文化经典对语词及精美句段的积累是十分有帮助的。我们只有对精美的语词句段熟读成诵后,才有可能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出来。“腹有诗书气自华”,厚积才能薄发,“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不注重经典词句积累的人,必然由于古代汉语底蕴的不足而缺乏语言运用能力,所以要养成勤于读书、善于读书的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熟读多诵,在诵读中积累优美语词,来培养语言的感受能力。
中华经典是人文教育的支点。 增强个人的文化素质,诵读中华经典是最便捷有效的方法。诵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名著,能起到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中华经典对人的影响是在无形之中的,以《论语》为例,书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而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学而不厌”这些语句,都在无形之中一步步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在今天仍具有伟大的教育意义。我们可以从经典中,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 诵读中华经典,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结语
在今天这个西方思潮盛行的消费社会里,更需要重提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经典的研究和解读能够维护人类的纯真、完美和进步,带来灵性、激情和希望,促进人类深层心理、精神结构和积极人性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周云釗,苗守艳. 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经典诵读》课程的意义[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2]景志明,龙静. 诵读中华经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西昌学院为例[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8)
[3]高岩. 应用能力语境中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J]. 绥化学院学报,2015(04)
作者简介:高海林(1967-),男,汉,福建长汀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诗教;中华经典;汉语言文学;意义
一、孔子“诗教”的理论与诗学研究
从广义上讲,诗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家进行的一种评诗和论诗活动,它是结合各个时代背景所赋予不同的人文环境而做出自己的论述、评论,从而达到广为世人传播的目的。汉代的《毛诗序》、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等经典著作就是沿袭了孔子的诗论。
诗教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着重点和它所包含的含义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例如,春秋时代四教是诗教的重点内容,然而到了秦汉的时候,诗教又强调了“温柔敦厚”的理论。诗教有它明显的政治服务效应,它为统治者提供心理服务,它的主要特点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犯而不校”。
但孔子的诗教以委婉含蓄的文字表达方式和对艺术美的追求,一直在我国的文化长河中发出耀眼的光芒,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孔子所倡导的观点从研读者的接受和学习的角度,在系统范围上除了总结诗歌的性质,极其自然的牵涉到汉语言文学“艺术——审美”的特性,这其中运用了辩证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智慧,为我们研究诗歌提供了方向和学习的典范,指引了我国诗歌的发展。
二、“诗教”理论在汉语言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2.1引领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方向——思想性、艺术性并重
孔子在开创“诗教”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诗歌的挑选,然后就是对诗歌进行编写,最后经过整理,就成为了我们熟知的著名《诗经》。
《诗经》的思想性在于完全排他的儒家礼教思想,其实就是“取可施于礼义,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与“思无邪”。孔子在选择诗歌时,主要看中的是诗歌的思想性,他认为值得高度认可的诗应该是思想纯正并且感情是真实的,让读者能够亲身感受到。这种选择诗歌的方式,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伦理纲常,成为了中国诗词的主基调、主旋律,也是诗词创作的主要内容,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时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诗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程度,以此来探究它丰厚的人文精神。
《诗经》的艺术性,则主要表现在诗歌所具有的感染力上,这也是诗教理论被封为经典的原因。《诗经》是中国古代由口头文书向书写文书转变的第一部诗集,毋庸置疑的是,它广泛地吸收了中国古代民歌的艺术特点,再经过简单的加工,提炼出了简洁生动的艺术语言。它与古代乐曲是密不可分的,蕴含着和谐的旋律和复杂多变的音调,所以在阅读时才会朗朗上口、悦耳动听,是艺术性极高的抒情诗。
我们在研究当代的汉语言文学时,特别是对诗歌的研究,完全可以借鉴甚至继承这一考量标准,树立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重的评价体系,避免片面强调思想性,而把语言晦涩难懂的文学作品,放在文学研究的高位上,与此同时,艺术性高的文学作品也应该同时具备积极向上的思想性,才能被评判为好的诗歌作品。所以说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欣赏性、也同时具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这也是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思想使命,换句话说,优秀文学作品应该具有像《诗经》一样的优秀品质,既有经典的文字、纯朴的思想,还要有艺术魅力。
2.2汉语言文学的研究精髓——古典诗歌的意境生成
明代文学家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曾说过:“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歌,对于意境是非常重视的。意境的高低是诗歌艺术水平高低的评判标准之一,也是评论家们孜孜不倦谈论的话题。传统的诗歌语言研究,大体上注重的是以下几点:汉字的起源、诗歌的文本意思、诗歌的音调、诗歌创作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歌作者当时的想法,反而忽略了诗歌的意境美。在评判诗歌意境高低的时候,诗歌评论家们都有自己心中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作者认为,可参考童庆炳先生的综合见解,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种言说:境生象外说、情景交融说、诗画一体说、哲学意蕴说、生气远出说、对话交流说。诗歌的意境是由情与景两个基本元素组成的,诗歌意境的核心内涵也正是情与景、虚与实的相互关系,所以说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诗歌意境的结构特征。
在对一首诗歌的分析、研究和评论时,如果仅仅是单纯表达思想却不借助任何景物抒发,只会显得呆板浅陋;如果仅仅是描绘景物却不表达思想,则会觉得仅仅是文字堆砌而成,没有任何思想可言。在《古今词话》中有一句话对情与景的相互关系有一句经典的评价:“单情则露,独景则滞”。所以,一首诗歌如果仅仅有景而无情、有情而无景都不能算是一篇好的诗歌作品,都缺乏较高的艺术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一首诗有了情和景,却并不一定就会产生意境成为佳作,其实意境的表现特征是心与景物、情与景的融合、和谐与统一。这一思想其实与中国古代阴阳调和的道家思想是相似的,也是古代诗歌评论家在谈论诗歌时所倡导的思想。《四溟诗话》中说到:“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诗格》又说过:“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所以说诗与景物的相互交融,相互配合,才能产生艺术意境,这也是我们读诗、评诗的意义所在。
2.3提升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层次——传承中华文化魅力
以诗教的经典《诗经》为例,研究文学作品的文化魅力可以先从有形的文字开始。诗经的文字表达方法有赋、比、兴三种,诗经的形式又分为风、雅、颂三种。由此可以看出,诗文的根本出发点,是文字溯源的研究,同时从《诗经》的内容我们可以探究到,中国农耕文明所赋予我们祖先特殊的礼物——神话和宗教的精神支撑。
文學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诗经》中的文字反映出了自然纯朴的风俗风貌和那个时代的生产生活经验。它的文字内容包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所以也是千百年来被奉为经典的原因之一。《诗经》所包含的内容当时广泛的社会面貌及各族各阶层人民日常生活的反映,它体现了民本思想。黑格尔认为:“史诗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整体表现,会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笔者认为诗经就是这样一个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艺术宝库,它其中的每一首诗都刻画了当时社会某一层面的真实面貌。阅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到那时各色人物生动的社会现实和思想活动。所以当代学者在对汉语言文化进行研究时可以将文字文本作为基础,但却不应该拘泥于有形的表达方式和描写内容,而应该进一步升华,将他的思想层面、文化传承功能体现出来。 三、文学研究中“经典”的认定类型与文化价值
3.1文学经典的认定角度
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文学经典的研究。文学经典传承千年,是我们进行文学创作的范本。它也构成了文学研究和评论体系。此外,通过对大量经典的文学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文学发展的历史和文学历史的真实状况,来探究整个文学研究和评价的焦点。对文学经典的思考和辨析,仍然是当代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对文学经典的认定,应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考量:
第一,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同时它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们在研究经典时不能避开它的历史背景来描述它的文学事实,文学经典在当时能起到引领创作潮流的作用。
第二,今天有影响力的作品。这个今天是相对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迁的,在当时不一定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很可能在后来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名篇,有些可能在当时不被人们所认知,是属于文学的边缘作品,如今却有它不同凡响的影响力,比如陶渊明创作的作品,在当时来看是不合时宜的,不受世人推崇,如今却有他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第三,具有文学历史研究意义的作品。有些作品由于引领一个时代而具有研究意义,它在当代文学历史研究中具有某种时代的开创性和持久的影响力。例如胡适所创作的《尝试集》,改革了旧诗体,引领了新诗的发展,对之后文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不过它是否能真正成为经典还有待于历史的评说。
经典作品,在创作的成因上可能不尽相同,它蕴含创作时的时代背景、思想和艺术特色,但经典之作有其共同的特点:一部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之作,并能够传承下去,一定有它超越时代供后世参考和研究的地方,包含了深厚的文学和思想理念。
3.2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文化价值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也多种多样,经典作品作为文化的符号和思想的象征,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不仅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思想上的不朽成就,也是我们代代传承的宝贵财富。
中华经典具有内容凝练,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的特点。如《诗经》语言简明扼要,文辞优美,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诵读这样的文化经典对语词及精美句段的积累是十分有帮助的。我们只有对精美的语词句段熟读成诵后,才有可能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出来。“腹有诗书气自华”,厚积才能薄发,“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不注重经典词句积累的人,必然由于古代汉语底蕴的不足而缺乏语言运用能力,所以要养成勤于读书、善于读书的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熟读多诵,在诵读中积累优美语词,来培养语言的感受能力。
中华经典是人文教育的支点。 增强个人的文化素质,诵读中华经典是最便捷有效的方法。诵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名著,能起到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中华经典对人的影响是在无形之中的,以《论语》为例,书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而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学而不厌”这些语句,都在无形之中一步步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在今天仍具有伟大的教育意义。我们可以从经典中,读人生,读智慧,读社会。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强调:“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 诵读中华经典,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结语
在今天这个西方思潮盛行的消费社会里,更需要重提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经典的研究和解读能够维护人类的纯真、完美和进步,带来灵性、激情和希望,促进人类深层心理、精神结构和积极人性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周云釗,苗守艳. 成人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经典诵读》课程的意义[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1)
[2]景志明,龙静. 诵读中华经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西昌学院为例[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8)
[3]高岩. 应用能力语境中的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J]. 绥化学院学报,2015(04)
作者简介:高海林(1967-),男,汉,福建长汀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