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着法子吃茶去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者,借饮茶寓情、寓景,它是休闲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心灵释放的良方。如今遍地的茶艺茶馆,已经难以束缚先锋茶人的想象空间,很多人已不再追求“为茶而茶”,种种喝茶门派应运而生。
  茶,可以如诗如歌、细细玩昧,也可以粗犷豪迈、不拘一格,见仁见智。它虽只是一味饮品,但承载了太多文化与民生,喝茶方式的多样化,正是人们生活情趣多元化的体现。虽然方法上不一定都认同,但编者觉得,不管怎样,喝茶甚至是玩茶,都是值得去推崇和欣赏的。
  
  意境派——心灵之窗
  
  山上很静,看不见半个人影。几只山雀叽叽喳喳地飞落在门前石桌上,争着啄雪花吃。临近的大场屋里住着一群伐木工人,因为阻雪,都围坐在炕上打扑克牌,偶尔会传来一阵阵笑语。雪仍在下,飘飘扬扬的,放眼望去,远山近岭都笼罩在茫茫雪雾中,丫髻山望不见踪影,紫阁峰空了无痕,天地万物霎时间似乎入了禅定,寂无一语。
  简单用过午餐,开始准备器具烧水煎茶。
  煎茶是我山居的主要“功课”之一,如同读书诵经一样,是每日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简单布置好茶席、茶器后,生火烧水。山上烧火用石灶和劈柴,起火快,水味甘甜。烧水用大铁壶,这样一次煮熟的水量大,不浪费柴火。水是从茅亭旁的小溪里汲来的,因为天冷,小溪水流比平日里小了许多,但很清澈,滋味也甘冷异常。茶用台湾炭焙枝茶,是弟子如萍今秋寄来的。一直放在山上,今天才有机会品尝。
  我住的地方位于终南山紫阁峪内,是我个人饮茶、参禅、读书的地方,取名“终南山如济居”。这里南望紫阁峰,北看将军山、圭峰山,东望丫髻山,视野很开阔。海拔约976米,从山脚到山顶,大概有十几里的山道要爬。因为山高路远,人迹罕至,很适宜幽居生活。周末恰逢冬雪,虽然清寒无比,却也另有一番情趣。围炉煎茶,啜茗独坐,闲雅无比。惜无师友共坐,为之一叹。
  山居煎茶很简单,主要用器包括茶炉一、茶铫一及茶箸、茶勺各一,另备茶洗一、茶碗数只。茶炉是山中特制的,主要用来烤火和煎茶。大铁壶中的水烧开后,先将灶膛里的热炭夹到茶炉中,用扇子扇旺了,然后将开水注入茶铫,放到茶炉上;并将少量热水注入茶洗,用以浸洗茶枝,浸润时间约3秒钟,接着冲烫茶碗。待得茶铫中水近三沸时,将茶洗中的茶枝迅速投入,并用茶箸稍稍搅动一下,使茶枝受水均匀。茶枝不同于乌龙茶,更不同于绿茶,煎煮时间要稍长一些,一般为3分钟。煎煮时加盖,以免香气散逸。茶枝煎好后,将茶铫搬离茶炉,静置约两分钟,待得茶铫中已经“声闻俱息”了,就可以出汤。
  


  出汤时按人数将茶汤舀入茶碗中,方便饮用。我今天准备了三只茶碗,茶汤分好后,第一碗茶奉佛,第二碗茶奉远方茶友,第三碗茶自饮。
  未曾饮茶,先有一股炭香混合着茶香的气息扑面而来,惹人茶思。茶汤初入口,甘滑异常,徐徐咽下,后味空灵,后气甘香,如饮甘露。一碗毕,口舌生津,舌底泉涌,欢喜无比。此时视玉川子饮茶七碗,不觉失笑。读诵皎然禅师“三饮即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诗句,亲切有味。
  苏东坡曾在《汲江煎茶》中诗曰:“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桔肠未易禁三碗,卧听山城长短更。”写尽煎茶清致,坡老自是个中老手。煎茶法的要诀就在于煎水和控制煎煮时间,这样茶汤滋味才能甘滑隽永。
  清人震钧曾在《茶说》中感叹道:“煎茶之法,失传久矣。士夫风雅自命者,故多嗜茶,然至于以水瀹生茗而饮之。未有解煎茶如《茶经》、《茶录》之所云者。”这真是心得之言。非亲司炉火、手涤茶器者,不能得个中滋味。
  饮茶毕,身心快活。
  
  风格派——自制茶叶
  
  爱茶、懂茶和经营茶叶的大有人在,但制茶的人却寥寥无几;有人爱茶、懂茶及经营茶叶却不敢于坚持独特的价值观。但有人却不然,他坚持十八年研究制茶自己喝而不卖茶叶,他说:爱茶和懂茶的人首先必须有独立人格,有独立的价值观和判定事物好坏能力的人才会鉴赏好茶,他就是茶怪林伟。
  林伟,特别痴迷于茶叶的独特香气,为此不断掌握茶叶的制作技巧。他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跑遍了茶乡的山山水水,查看了各种生态环境下的茶园,拜访了上千位的专家学者、茶农、制茶师和茶商,临场各种规格的茶王赛,深入研究茶王的成因,广泛积累制作好茶的经验。为了研究从田间到茶壶整个历程中茶叶品质的变化,他历经了无数次辛苦和亲身体会,从宏观和微观等各个环节研究影响茶叶质量的因素。
  为了探索铁观音最佳的半发酵效果,他曾经把价值七千多元的茶青摇至发红报废,从而掌握了茶青优化与报废的临界点控制技术,基本达到能看青作青、看天作青和按需作青的境界。如今,他只喝自己制作的茶,从收茶到制作的各个环节,他都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茶农一般。他说:亲手制茶,其实是个很辛苦的过程,但用自己的双手来制作出大自然这奇幻般的香气和滋味,用心去掌握那个度,其实还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泡好茶做出的时候,那个成就感难以言状。
  林伟说:“我品茶与众不同,原产地或来路不明的茶不喝,对于重视的茶叶。每回泡茶不论泡多少次都要喝下肚。同时,我喜欢带茶梗及非拼配的茶叶,喜欢在清晨空腹时品茶,自我感觉此时比较能鉴赏出茶叶的品质所在。同时我都是先独自静心品鉴,然后听取众人的意见,再独自专注地进行第三次品鉴后才下结论。我的品鉴,比较有主见,不太容易受别人的影响。”
  在全过程亲手制作铁观音茶叶时。林伟首先看重茶树的生长环境,然后非常注重采茶的时机,从来都是亲自指挥采摘并精挑细选上等的茶青。在制作过程中,特别重视晒青、凉青、摇青和摊青工序的质量调控,循序渐进和灵活掌握整个作青的发酵过程,重视每次摇青的时间间隔,防止淤青和水分分布不均。这样制作出来的茶叶,条索紧致,外形圆结沉重。
  对于好茶的标准,林伟说:好茶是大自然的恩赐加艺术创造和价值观、哲学观点的综合体现。一泡好茶它必须呈现出自然性的理性处理结果和优点,必须严格且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后才能求得好茶,必须是远离人类各种污染源且具有十倍于茶园面积的原始森林怀抱,以及在鸟语花香和净水滋润下的高山净土按自然法则生长大茶叶。在茶叶的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各种非原生态促进因素生产的有机茶。
  对于自己制作茶的看法,林伟笑道:制茶人的品行、素质、追求、技术、质量控制和实践经验决定茶叶的好坏,一个爱茶、懂茶及凡事精益求精的制茶人与一般行事作风的做茶人,他们做出的茶叶有着本质的区别,用两句话概括就是:有人品才有茶品,好茶是艺术品不可能大量出品。
  也许自制茶叶,对于很多茶友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然而却带给我们一个启发、一次升华,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来调节自己的风格,调出适合自己的茶汤。
  
  时尚派——调配品味
  
  时尚是什么,它是调动生活中热情,是主流生活方式的 象征。如今,作为一道健康的饮品,茶以更多姿的角色,融进了小资们的生活中,它就是用来调剂生活的拼盘。将茶融入时尚,我们看到,有些人将茶像鸡尾酒一样拼兑着喝。有些人将各种饮料与茶结缘。当然市面上出现的各种罐装茶、茶铺经营的各种不同口味的凉茶,更是将这股时尚的热潮推向巅峰。
  如今喝普洱的人多了,大家对普洱“习性”的了解也慢慢深入。普洱茶有生茶熟茶之别,由于其大叶种的特性。生茶味苦涩重,普洱茶发烧友,尤其是生茶主义者,当然就非生茶不喝。但对于大多初入茶道者,尤其是女性茶客,一般很难接受这种金戈铁马的大气、霸气。而熟茶因为经过后发酵或渥堆发酵,苦涩味淡去,变得醇厚温和,宛如一位仪态万千、温婉淑静的大家闺秀,就比较适合初入茶道者、女性茶客和老人、小孩。
  那么,有没有一种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茶呢,既不太苦涩,又不太温和?于是,鸳鸯普洱茶作为时尚茶的代表应运而生。
  鸳鸯普洱茶淡化了生茶的苦涩,又融入了熟茶的醇和,喝起来就有了两者的滋味。苦嘛,有点,但不是很苦了。醇嘛,有点,但有了涩味。有茶客便幡然醒悟,这不是老生茶的味道吗?众人恍然大悟,是呀,这不是生普经过自然后发酵后形成的味道吗?再看汤色,此言不妄。生茶黄,熟茶红,而这鸳鸯茶,橙红,不正是老生茶应有的汤色吗?
  于是,鸳鸯普洱茶在普洱茶客当中流行开来,成为人人都能接受的滋味。于是,在茶艺培训和茶馆中产生了这么一个新的行当和职业——调茶师。他们可以根据客人不同的口味,按比例调配出一杯杯或浓或淡的鸳鸯茶。甚至。还可以按山头调配,易武的,班章的,景迈的,勐库的,每个山头多少,生茶多少。熟茶多少。
  其实,在茶客中,自己调配茶早就屡见不鲜,同茶种的调配,不同茶种也能调配,调配出的茶滋味奇特,时常为他人所不解,但调配者却自得其乐。这种适合自己的口味、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被誉为时尚,大千茶界,包罗万象,包容万物,这也就是千年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特色派——茶味添香
  
  说到特别的喝茶方式,很自然想起友人老黄的普洱肉骨茶。虽然那是半年前的事了,可是每每想起,依然回味无穷。这次借得采访之便,老黄又为我煮了一壶普洱肉骨茶,茶香宜人,那种若隐若现的熟悉感逐渐变得深刻清晰起来。
  普洱肉骨茶是熟普和猪蹄煮出来的茶汤。汤色金灿灿的,透着光,汤的表面浮着一层细细的油膜,却没有油腻感,反倒为茶汤增色不少;因吸纳了肉骨的醇鲜之味。普洱的陈香显得丰富圆润许多,细细品味,清新的甜、柔和的醇、恬淡的润滑,填满味蕾,茶汤在舌尖逗留许久才舍得离去……
  拾获这肉骨茶,老黄有一番遭遇。老黄说,自从知道普洱茶能解腻,就寻摸着把它和油腻之物炖煮,初衷只为见识普洱茶的功效。后来因结识一位青岛的美食家,想法转了个弯变成这美妙的现实。那位美食家也爱普洱,他和老黄就是因为普洱结缘的。美食家知道了老黄的想法,两个人马上达成共识,开始最初的尝试。后来在美食家的指导下,老黄掌握了普洱、猪蹄和水的量度。拼配普洱煮出来的猪蹄嫩脆可口、香而不腻,这是老黄当初追求的普洱茶的功效,但两人却被金色的茶汤吸引。汤色明亮,香气清淡,口感醇和,二人品饮后,皆感慨这无心插柳的奇妙经历。
  正和老黄愉快地交谈和品饮着,三五友人闻香而来。好茶众人品,对于这味肉骨茶,友人们也各有见解,普遍持称赞看法,认为如此煮出来的普洱茶更滋润,内涵丰富,香气也更足,也有茶友觉得口感偏肉骨香,普洱的香气被掩盖了,但无论如何,如此品饮确是一次奇妙的经历。令人难忘。
  普洱肉骨茶的亨煮过程
  第一步,备料。猪蹄500克、熟普9克、清水1000毫升
  第二步,清洗。
  第三步,把熟普放入紫砂壶。用酒精炉火清煮,或置盖碗中冲泡,出汤备好。
  第四步,把普洱茶汤倒入锅中,加入清水至1000毫升。放入清洗过的猪蹄,开火炖煮。
  问题一:可以用生普代替熟普吗?
  回答:不可以。熟普经过转化,有自然的陈香,而生普有生
  涩感,煮出的肉骨茶汤缺少圆润之感。
  问题二:普洱肉骨茶的保健功效如何?
  回答:普洱茶暖胃、降血脂、刮油;猪蹄能美容、营养丰富,却不宜多吃,两者结合,恰好能中和功效,保健效果更优。
其他文献
公元2008年3月11日13时。我国著名茶文化学者凯亚先生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里悄无声息地走了,享年79岁。  家人取出凯亚的遗嘱,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不设灵堂,不搞发布,不举行遗体告别”之类文字,以及他死后“把骨灰撒在雨花台和中山陵的茶园里,福建武夷山的茶园里”等等字眼。另外,还有前几天交给妻子未完成的有关《中日茶文化交流史》读评系列文章清样……当时在场的医生和所有人眼睛都红了,一位医生
期刊
有人收藏字画,还有人收藏鞋袜,我喜欢收藏云南茶。  收藏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东西本身具有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如限量版鞋袜和绝版书籍;一种是收藏者只为自己喜欢。我朋友小兰。集数千枚纽扣于一柜,开柜即见五彩缤纷,大小各异如千眼观音。  云南是个茶之宝地。我经常在红土地行走,免不了结识几位茶农,攀爬几座茶山,品饮一些或浓郁或寡淡的茶汤。如此寒来暑往,积累了些许经验——平时眼神迷惘如僧入定,一旦看到某种
期刊
鼓浪屿,一个浪漫的小岛。此次去发现小岛上多了好几家咖啡屋,名字都很美,很现代,像娜雅,像hi天堂,和小岛上一座座欧式风格的建筑搭在一起,很精致,让人流连。不过,去过鼓浪屿的人也一定都不会忘记,从轮渡下船后沿着海边的鹿礁路慢慢地散步,快到尽头的117号——鼓浪屿上唯一的一家茶馆——老至诚茶膳坊。  套用时下几个比较通俗的词汇形容这座别墅式的小店——古色古香、别具特色。大门上的红木牌匾应该算是如今鼓浪
期刊
茶艺,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品饮之艺。注重茶品、水品、备器、冲泡技术、茶侣、环境的布置、服装音乐的设计等,以美好的形式呈现一种主题或民族风情,是一种动态的生活艺术表现过程。  佛茶茶艺要表现的是佛教文化。由于佛教文化广博无涯,因此要有选择地去突出呈现一个主题。普陀山被列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且一直被奉为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千百年来,凝聚了极其丰富的观音文化。传说观音慈悲为怀,随种种缘,现种种身,说种种法
期刊
2007年底,《现代快报》一篇题为《考古专家:根本没有供春壶》的文章引起了紫砂业界对紫砂壶起源问题的关注。而《中新江苏网》一篇关于南京博物院经过3年考证,确认中国最早的紫砂壶就是吴经太监亩出土的一把提梁壶的文章,更是把有关紫砂壶起源问题的争议推向了高峰。  供春壶是子虚乌有的传说?  供春是否确有其人?  有关供春壶的争议在紫砂界和众多壶友当中持续升温,至今依旧没有定论。著名的紫砂文化研究学者韩其
期刊
每年新茶快上市时,总有些媒体报道“新茶不宜急饮”、“当心春茶醉人”、“谨防新茶醉人”、“喝新鲜的茶叶要慎重”等。提出像这种贮存时间短、不足一个月的新茶不宜马上饮用的观点,其理由是:“新茶由于贮存期短。茶中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醇类等物质含量较高,这些物质对人体胃肠道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长期喝新茶。容易引起胃痛、腹泻等症状。”或是“新茶中还含有活性较强的鞣酸、咖啡因、生物碱等物质,这些物质易使人
期刊
在这约有150平方米的精室雅舍里,光茶桌就摆了四五张,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天南地北的茶人茶客聚在这里,喝茶、论茶、交流学习。而雅茗居的主人总能拿出令你兴奋不已的各种好茶让大家开怀畅饮。从珍藏几十年的老茶,到刚收回来的应季新茶,有“晒了太阳晒月亮”的野生古法普洱茶,更有叫不上名堂的野茶、粗茶,以及主人自己焙火精制的私家茶等等,虽然算不上什么稀世珍品,却每一样都透着主人对茶的理解,对健康的理念。  这是晨
期刊
过了清明节,一切都变得清丽明快起来。  与南山如荠兄相约到终南山饮茶,“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那里有他的几间茅舍正宜饮茶,正是我所希冀的仙家居处。历史上,曾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与终南山相伴,一边是皇室的奢华与争斗,一侧却是远山的清苦与无为。  西安城已经是满城春色,绿意无限。城砖的旧痕刻着过往的历史,那些年月的战争烽火,就在城墙的额头刻画着,护城河依然掩盖在两岸的绿色里。  从西安城区南门
期刊
自神农发现茶叶的传说开始,翻阅中华民族辉煌的饮茶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喝茶方式的运行轨迹。根据史书考证,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彩、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今天,我们带您穿越时空,看看古人是如何喝茶的,茶人朋友们也可以试着沿用古人的方式来走一遭“时尚喝茶复古风”。  复古年代一:春秋以前  喝茶方式:生嚼、煎服、八菜  复
期刊
盲品,是对葡萄酒品质进行评定时常用的品鉴方式,意指在失去一部分或全部线索的时候,对葡萄酒的品质、品种、产地、年份等做出准确判断。  相比茶的品鉴方式,酒的盲品就类似于斗茶,只是还没有人提过对茶进行盲品的概念,而且毕竟茶的品饮方式和酒相比,还有所差别。不过我们还是大胆地在“鉴茶圆桌”栏目提出“盲品”的概念,并尝试举办了一次《海峡茶道》读者专场盲品会。  本次专场盲品会是杂志新年改版后增强与读者互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