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精神与职业精神关系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wu000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有英雄精神的民族,在重大灾难发生时,一个个英雄人物挺身而出,用高度的职业精神,保卫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本文以马克斯·韦伯的天职观为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在阐述理清韦伯的天职观的同时,连接与当代职业精神;在概括时代中英雄精神之后关联职业精神的内涵,又呼应韦伯的天职观,阐明新时代英雄精神与职业精神的重要性,倡导新时代青年以人民为信仰,以国家为信仰,爱岗敬业,恪尽“天职”,争做时代的榜样。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天职观;英雄精神;职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G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80-03
  从古至今,我国思想家不乏对职业、敬业的描述,但研磨细究,并没有对职业的由来、为什么人之所从,做出清晰论断。在西方,先是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提出了“天职观”,后有加尔文的神学预定论,再有马克斯·韦伯的新教的天职观。确切地来说,马克斯·韦伯解读了马丁·路德的天职观、渗透过加尔文的天职观念、扬弃清教徒的天职观念,孕育出了新的观点。
  一、马克斯·韦伯的天职观
  (一)马丁·路德的“天职观”及对其的评价
  1.马丁·路德的“天职观
  中世纪晚期,城市文明及城市经济的逐渐发展,使得公共道德与神秘主义者去掉了神人关系中的教会中介,天职观概念日渐清晰,马丁·路德的“天职观”有了理论基础。
  路德“天职观”的提出在于宗教改革中,充满了传统主义的思想。他认为工作是上帝的呼召,具体概念可概括成以下四点:第一 ,因为工作是上帝对人类的呼召 ,因此这完全是出自上帝的恩典,与 “因信称义”形成呼应;第二,人们在上帝的呼召下,要带着使命感去工作,敷衍工作就是敷衍了上帝;第三,人们应按照上帝所喜悦的方式来完成它,利益获取得当,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节制自己的欲望等;第四,既然是上帝呼召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但每个人都是基督的分肢,都应竭尽全力,使基督整体的功用发挥到最大。路德强调上帝对我们的呼唤不仅限于我们的灵魂的引导、拯救,还包括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工作,也就是说,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是上帝所要求的,是上帝所恩典的天职,是为了上帝的荣耀。
  2.韦伯对路德“天职观”的评价
  马克斯·韦伯从两个方面对路德“天职观”进行了评价。路德在《圣经》的翻译中使用到“天职”一词,概念的产生使在中世纪时期旧观念影响下的人们认为赚钱是不道德的观点得到了改变,让工作在世俗生活上得到了道德的肯定,但是路德并没有彻底的肯定资本主义式的生产经营方式。所以韦伯认为,在路德的思想中,并没有与“资本主义精神”相关的观念,而晚年的路德则是强调神意的作用,向神秘主义靠拢。第二,由于路德的传统精神与保罗的不务世俗的思想具有的亲民性,路德的职业观中拜奉上帝的色彩愈加浓厚,人们要顺从上帝,决不能有所想法,安于现状,不对现实的生活要求什么,不进行任何改变。
  韦伯在总体认为路德的“天职观”是具有一定程度的传统性、消极性,但他的观念在一方面具有不可忽略的价值性,首次把工作作为人生的关键一环放在宗教观念中,使得世俗生活和宗教信仰拉近了距离,让世俗职业有了新概念“天职”。路德宗教改革的结果使得世俗劳动的热门慢慢受到了道德重视,但最终是由加尔文教派以“预选论”来完成了路德“天职观”向现代理性的资本主义职业观的过渡。
  (二)加尔文的天职观念及对其的评价
  1.加尔文的天职观念
  在路德的宗教改革之后,诸多新教教派逐渐活跃,但在其中以加尔文教的作用为最大,对推进资本主义职业观念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加尔文在继承了路德的天职观,在他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提出了著名的上帝“预定论”宗教教义。
  加尔文起先现世的人是无法知道自己是否成为上帝的选民,除非上帝揭示,要不自己无从知晓。但在后来的加尔文教会中,这种观点有了新的解释,选民是为了取信上帝,这就使得信徒要在生活中带着使命感去工作,要恪守道德、敬業爱岗等。此外,这种天职观包括有宗教式的伦理禁欲主义色彩,但与中世纪修道院式的禁欲并不相同,可以说劳动本身是一种禁欲途径。加尔文的天职观使劳动具有道德意义,使得正规劳动获取的利益不在与道德低下相连。
  2.韦伯对加尔文天职观念的评价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把加尔文的“预定论”概括为以下内容:第一,自由的意志,人类是没有办法只依靠自身力量来自我拯救;第二,上帝是永远存在的,它永远能决定着人的命运;第三,上帝给予召呼,上帝在预定他人命运时,更新他们的思想,使他们按照原定的召呼来执行;第四,天命说,上帝不给予恩赐给背叛者,使他们因抵挡不住尘世的诱惑而不断的堕落。韦伯认为,加尔文的天职观念一方面把人们的工作引向了合理、完善的生活行为模式,另一方面缓和了其教义中的极端的、不符合人性发展的地方,使人们解脱了苦闷而压抑的教义生活。加尔文在 “上帝预选论”基础上,让禁欲主义和现实理性结合,使人们得到了一条符合逻辑、合乎理性、有理有节的生存之路。
  (三)清教徒的天职观念及对其的评价
  1.清教徒的天职观念
  清教徒对天职观念有着深刻的信仰背景,他们跟从加尔文的“预定论”,确信自己就是上帝所预选之人,把实践自己的天职解释为获得选民地位的确证。
  清教徒们严格要求人们以一种有规律、有系统、有方法的态度来从事职业工作。他们力图消除一切无意义的追求,有着严格的禁欲主义倾向。在财富的获得上,清教徒们认可“要是上帝为你指明了一条路,沿循它你可以合法地谋取更多的利益,而你却拒绝它并选择不那么容易获利的途径,那么你会背离从事职业的目的之一,也就是拒绝成为上帝的仆人,拒绝接受他的馈赠并遵照他的训令为他而使用他们” ①因为上帝的呼召的并不只是劳动本身,准确来说更是人们各事其业的那种合乎理性的辛勤劳动状态,“正规的工作乃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同时清教徒们不反对世俗生活中人们职业的变换,只有更换合适的职业工作才“更合神意”。   2.韦伯对清教徒天职观念的评价
  韦伯为了更清楚加尔文教义是否鼓励人们在现世生活中的不懈努力,又考察了清教牧师的布道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对“天职观”的主张。
  韦伯认为,虽然清教徒们大力地倡导要合乎理性地辛勤劳动以获得社会财富,但是在如何使用财富的问题上,清教徒们却有着严格的禁欲主义倾向。韦伯还指出,清教徒甚至对耽于个人生活的情感也提出了警告,因为他们把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包含着盲目崇拜的危险性。韦伯结论出:一个忠实的清教徒必须对其财产极其负责任,就像一个顺从的管家,或者说就像一部获利的机器。
  (四)马克斯·韦伯的天职观
  韦伯经过对路德、加尔文以及清教徒的天职观思想的探析和继承,形成了新教教派的核心教——天职观的内涵:“上帝应许的唯一的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们完成个人在现世里所处位置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他的天职。” ②可以把韦伯所论述的“天职观”总结为以下四点:第一,把世俗生活中的人们的劳动视为根本目的职业观。人们应当按照上帝安排的职业,各行其职,辛勤劳作,把劳动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第二,以上帝的呼召为宗旨形成职业分工观念。社会的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工是上帝安排的结果,每个人履行自己世俗内的职业是合乎神意的,这是为了增加上帝荣耀。第三,以恪尽天职为目的的财富观念。衡量个人为上帝的贡献的标准根据你为社会所提供的财富的数量来衡量,追求财富并不是为了个人私欲。第四,以恪守道德、克己禁欲为准则的行动观念。禁欲主义束缚着消费,反对非理性的使用财产,认为人并不是财物的持有者,而是由上帝恩宠所赐给财物的“受托者”。
  二、天职观的现实意义与当代职业精神的联系
  (一)天职观的现实意义
  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将职业与天职联系了起来。虽然天职观被定义为基督教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给人们在职业上赋予了深厚的宗教意义。但无可否认的是,新教徒通过天职观的义务尊行为,把人的日常世俗工作推到了职业道德的最高形式,不仅对现代理性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其合理内核也对完善当代职业观和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韦伯的天职观提倡把日常生活中的劳动视为根本目的职业观,倡导以上帝的呼召为宗旨形成职业分工观念,这样的思想启示着我们无论在何岗位、任何职务,都应该各行其职、兢兢业业,在日常的劳动中都应该尽心尽力,带有使命感、责任感去做好每一件事;韦伯的天职观富有以恪尽天职为目的索引的财富观,它指引着我们追求财富是衡量个人价值的体现,我们应尽力去创造财富,用于创新、敢于挑战,但这并不是个人欲望的满足,我们要担当社会责任,当财富能解决一定的物质层面问题后,就应该寻找高于物质财富的更高的意义,找到自己生命的终极意义。简言概之,韦伯的天职观的意义:献身于自己从事的职业,竭尽全力完成自己正确的天职。
  (二)当代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在国外的译为Professional Ethics 或 Work Ethics. 指的是职业道德或工作伦理,是基于价值观,所表现的一种外显行为和内在情感态度。我国对职业精神简言概之为“爱岗敬业”,可以理解为从业人员把工作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和精神追求的一部分,表现出来的对工作的热爱情感态度和兢兢业业的行为方式。 按照现代社会学理论,学界把职业精神具体划分为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八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爱岗敬业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敬业、勤业、创业、立业是职业精神的四个主要实践内涵。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铁人王进喜”,再到“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工匠精神”“女排精神”等,无一不是我国职业精神的典范,无可厚非地成为了社会主义职业观倡导的价值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十九大报告时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強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正是告诫我们时代新人要有职业目标,要有技能技巧做一行爱一行,要有使命责任感,共同承担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这便是我们新时代的职业精神。
  (三)天职观与职业精神的重合
  从天职观的现实意义和当代职业精神内涵中,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出现了许多重合之处,可以说,现代职业精神与天职观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关系。
  根据天职观的理解及概括,可提取以下关键词:天赐、责任、义务、得当、奋斗、尽力、辛勤、恪守、克己、禁欲;而对于现代职业精神,我也总结归纳了几个关键词 :责任、担当、创新、奉献、热爱、钻研、敬业、勤奋、纪律、技能等,由此观之,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有一定的重合点。而由于宗教主义精神,赋予的伦理道德要求较为高级,而较之现代职业精神,在富有道德理念之外还侧重于职业技能等。
  宗教改革后新教产生出的天职观念,将世俗劳动看作上帝对信徒呼召,富含最高的世俗道德。而立足当代实践和具体国情,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确立正确奋斗目标、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在这个催人奋进的新时代,我们一定能在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家中奉献一份力量。
  三、英雄精神与职业精神关系论述
  (一)民族中的英雄精神
  英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英雄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生动集中体现。一个向上发展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希望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鼓励全社会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英雄文化和英雄观,并指出:“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并且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英雄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精神财富源泉及精神武器。   (二)英雄精神与职业精神关系
  来回顾一下英雄的特性是什么。第一,具有时代性,指英雄能够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第二,具有杰出性,英雄事迹和能力、卓尔不群,并对英雄精神具有高度的认知力与深度的践行力,英雄的杰出能力是英雄精神的保障,通俗一点说就是指其工作能力;第三,具有榜样性。是指英雄作为时代榜样的社会功能,群体中的代表人物,可鼓舞人民前行;可指导人民行动。
  无可否认,许多英雄精神不过是职业精神的最高体现。职业精神倡导我们要心怀责任、敢于担当、努力创新、乐于奉献、热爱钻研、敬业奋进、勤奋守律、身怀技能、精于业务等。而更进一步概之,就是献身于自己从事的职业 ,完成自己正确的天职。没错,英雄精神透过职业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与天职观不谋而合,恪尽天职,带有使命感、责任感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天职观中,信徒以上帝为信仰,但在英雄精神里面,这些可爱可敬的英雄们是以人民为信仰,以国家为信仰,兢兢业业,用生命恪尽他们的职责!
  四、结语
  时代需要榜样力量,时代需要英雄精神,时代需要职业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以人民为信仰,以国家为信仰,干一行爱一行,带着心里的召唤,恪尽“天职”吧。在这个催人奋进的新时代,一定能在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家中奉献一份力量!
  注释:
  ①②马克斯 ·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3。
  参考文献:
  [1]迪尔克·克勒斯.马克斯·韦伯的生平、著作及影响[M].郭锋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96.
  [2]黄志坚.论韦伯对天职观的探析[D].湘潭:湘潭大学,2009,5,10.
  [3]任畅.马克斯·韦伯的新教天职观及其对当代职业道德建设的启示[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7,5.
  [4]刘卜瑛.从马丁.路德到马克斯[J].韦伯百科论坛,2013,(8):320.
  [5]朱凤荣.我国当代英雄观研究:基于核心價值观维度[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11.
  [6]白文浩.资本主义精神的宗教推动力——试析韦伯的天职观及其宗教内涵[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7.
  作者简介:
  欧祥月,女,汉族,广西北海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朝是诗的国度,唐代是诗的盛唐。唐朝诗歌艺术的繁荣不是偶然的,本文试从“文学创作论”与“读者接受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唐诗的概况、唐诗的创作群体、唐诗的接受群体、唐诗的发展阶段与美学特征,结合典型的唐人诗作来分析接受美学视野下唐诗的艺术风貌。唐诗的艺术风貌表现在情景、比兴、语言、立意、结构、剪裁、技巧、意象、时空、声律、对偶等多方面,本文以杜诗为例,重点从情景、
期刊
【摘要】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本论文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支撑,应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对知网数据库中有关模因论研究的相关文章做了统计,归类分析。梳理出了国内对于模因论研究的现状,分析了模因论与相关学科结合的研究脉络和不同领域的研究维度。本论文高度概括提炼了目前国内对模因论的相关研究,对模因论在国内的纵深研究和跨学科交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模因论;文化
期刊
【摘要】 琉璃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独特的艺术性带给人们丰富的审美体验。伴随社会发展和大众审美的不断改变,琉璃艺术也随之发生改变,对创新性具有了更高的要求。琉璃艺术的设计创新使琉璃更适用于现代的生活方式,在分析琉璃艺术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现代生活方式下的创新性设计方案,以提高琉璃艺术的现代审美体验,促进琉璃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 现代生活方式;琉璃艺术;
期刊
【摘要】《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古典名著,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能够体现出封建社会儿童教育的特征: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下,设有专门的教育机构,聘有专职教师,教育对象具有阶级性;教育内容以《四书》为主,脱离生产劳动;教学形式单一,存在体罚,重视因材施教等等。  【关键词】《红楼梦》;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期刊
【摘要】 青铜器在中国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精美绝伦的青铜器会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被慢慢腐蚀损伤,旨在保护这些珍贵稀有的青铜古物,要将传统修复技术和现代科技相融合,不断提升青铜文物修复水平,使之能够长久留存下去,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本文将从实际角度出发,对传统修复和现代科技在当前青铜文物修复中的主要应用做以详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 传统修复;现代科技;青铜;文物;修复;应用  【
期刊
【摘要】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以题画诗这一形式为一代画家曹霸立传:以诗论画,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以诗证史,也为后人研究唐代绘画留下了相当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 杜甫;曹霸;《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3-0017-03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符号学的南京地铁空间艺
期刊
【摘要】 蒙古筝是具有悠久历史,并与蒙古族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关联的传统乐器之一,其独特的风格流传到至今,在传承的过程中蒙古筝的外形结构不断地改变和完善,经历十弦、十二弦、十三弦到如今的十九弦的流传过程。蒙古筝定弦法独特,演奏技巧丰富,适用独奏、合奏和歌曲伴奏等各种演奏。  【关键词】 蒙古筝;定弦;十弦;十二弦;弹奏;传承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 古代汉语中“非”与“常”因省略处理使“非常”具有了由词组取得名词性地位的趋势。但由于“非常”常链接名词性词组并受汉语韵律规则的影响,形容词性的“非常”大量使用。在使用中,其核心意义“异乎寻常、特殊”使形容词性的“非常”的主观性增强,从而产生副词化发展。  【关键词】 “非常”;词汇化;重新分析;动因;发展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四位法国有影响力作家的研究,探求在法国本土作家的作品中是如何描绘法国大革命的,同时他们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在选择研究的作品方面,主要选择他们的长篇小说,希望从局部的研究了解法国十九世纪作家对于大革命描写的整体倾向。  【关键词】 司汤达;雨果;巴尔扎克;法郎士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0)23-00
期刊
【摘要】 高职院校打造幸福校园,有助于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实现院校的高质量发展,并且可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校园和谐氛围的营造。基于此,本文就围绕高职教育发展历程中如何打造幸福校园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幸福校园的构建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幸福校园;高质量;构建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