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地行走 幸福地眺望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zc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呼唤智者的时代,对于战略转型的新教育来说,呼唤智慧型教师更是实现优质教育的必然。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唐代诗人贾岛的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个中缘由有两点,一点是诗中“采药去”之“师”是一个智者,为他懂采药、擅悟道、知养生、寻高妙而心生无比敬佩和迷恋;一点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知”二字巧妙地写出了隐者的漂泊和诗人所追求向往的清高、恬静、悠闲、自在境界的飘渺,为他的不遇而心生无限的惋惜和期待。正是这两种感情的复合,造成了后来我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之念,并且随着阅历的增长,这种追寻情思格外的逼真和深切了。
  做智慧型的教师是我的教育工作的理想,与智慧型教师相伴是我的教育工作的追求。于是在教学工作中,我不仅埋头钻研,更抬头瞻望,因为我喜欢找寻智慧型教师。我找到了智慧型的教师吗?殷俊生老师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他,高挑的个头,洒脱的精、气、神,举手投足之间彰显着一股干练劲儿,对于和他的相识相知,有耳闻的,如他在有一年出了全市中考试题之后,朋友提起对试题的评价,称他是个飘逸的侠客,我却不完全赞同,感到出新不可避免地要别出心裁,关键是不要离经叛道;有亲见的,如在一年前全市寒假名师讲座录像制作间隙,我问起他的论文撰写情况,他竟然像一个腼腆的孩子一样低声告诉我,十多年前就曾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过文章,我记得当时我是肯定了他的潜质并鼓励他奋起直追的。令人欣慰的是,他是一个有心人,当他半个月前跟我提起他有一本书稿即将出版时,我真是喜不自禁,为他的勤勉、进步而叫好。
  他在电话里告诉我,他给自己的这本书初拟了一个书名,叫《语文教学讲、学、考》,并把书中的内容架构告诉了我,全书共分三部分,分别是:教法探津,学海导航,考情视窗,每部分都包括理论探索和专题点评。这样的编排很有特点:教、学、考,三点一线,论述和点评,理论指导和科学实践相结合,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系统性,只是细细一琢磨,题文还不够切合、题目也不够鲜亮,因此我和他商议,是否将书名改为:语文教学多维论述及点评,他连称妥贴。
  说殷俊生老师聪慧,还因为他接着从电子邮箱传给我的部分例文所蕴含的观点、彰显的创意、积淀的素养、展现的才情给了我更为深切的感受。
  在书的第一部分的“理论探索”中,有一篇题为《有效阅读教学的四个支点》的文章,对于阅读教学目标的确定的问题,殷老师就有辩证而全面的思考。说它辩证,是因为文中指出:把学生存在的问题作为目标行不行呢?答案是“行”,但不完全“行”。因为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一般都比较零碎、肤浅,往往局限于词句的理解。所以仅仅满足于解决学生疑问的阅读不能说是高效阅读,必须要有教者的目标。而教者的目标又从哪里来呢?它既来源于学生目标,又高出于学生目标。它既是学生目标,又是教者的目标,是师生共同建构的目标。说它全面,是因为文中接着又作了实践性的论证:为了得到验证,我让一个老师按照我的思路上一堂课给我看。这个老师让学生预习《散步》,学生提出了8个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剩下4个问题需要老师帮助解决,课堂上便围绕这四个问题逐一解决,等到问题解决了,也下课了。听课时我就在思索,思路是对的,为什么课堂没有实效、高效、远效呢?究其原因,是老师完全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老师的教学目标完全是解决学生的问题,没有在学生目标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没有能够从学生的众多目标中找到实现自己教学目标的突破口,没能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没能出现课堂的高潮和高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总结经验教训,根据我的设想,把学生的四个问题分为两类。综合以上实践与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为:
  这个目标既来源于学生目标,又高出于学生目标;既能解决学生的疑问,又能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欣赏险峰之巅的无限风光。
  变教师设定目标为师生共同建构,这的确是匡正时弊、保障有效的关键之举,殷老师在实践和思考中找到了科学而适切的指南。
  在书的第二部分的“学案点评”中,有一篇对青年教师执教的《海燕》一课的点评文章,殷老师由点及面地深入阐述了对散文诗这一特定文体教学内容的思考,他提出:散文诗的教学首先要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把握散文诗的情感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细化:作者直抒胸臆,这自然是最明显的情感流淌;另一种情感并不显露,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隐藏在所描之景、所叙之事、所状之物,所画之人中……在阅读时更要注意那些被打上了情感烙印的人事景物的解读理解。散文诗的教学其次要打开作者的生活世界。作者的内心情感是由他所生活的环境决定的,……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借作者的视角,了解某个时代、某个地域的风土人情、世俗习惯,阅读这样的散文,无疑是一次精神盛宴,也是一次文化旅行。散文诗的教学再次要学习作者的个性语言。《文心雕龙·情采》云:“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文质兼美的散文,其语言形式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水乳交融地浑然一体,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从而培养了学生高尚优美的情操。语言是情感的载体,研读个性化语言,就能触摸到作者个性化的灵魂。散文诗的教学最后还要赏析作者的艺术技巧。专题的点评见人之所见,又见人之所未见,能够面对疑难困惑拨开云雾,不能不说其中闪耀着殷老师的真知灼见之光彩和超凡脱俗之灵气。
  在书的第三部分的“理论探索”中,有一篇题为《语文试卷语文味之我见》的文章,殷老师从程少堂老师提出来的“语文味”谈起,在对语文试卷的语文味与语文课堂语文味作了异同比较的基础上,饶有见地地对语文试卷语文味的内涵作了明确而具体的阐释:根据上文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把语文试卷的语文味理解为试卷的文化味、文学味,人情味、人性味。……一份试卷具备了这四种味道,语文试卷也就具有了浓浓的语文味。由此可见,殷老师是善于思考并具有建设性的认知的。在书的第三部分的“导案点评”中,还有几篇简明扼要的实践性的自评,其中一段是:他山之石可攻玉,就交际而言,在听完别人的发言之后,要能迅速领会说话人的精神要旨,因为是从现实需要到方法归纳,又从方法归纳到实践操作,因而学生更容易掌握并把它运用到解题实践中去。另一段是:品味须有始和终……一句话,也就是要真正走进去,走到文本里面去,走到作者心里去,走到文中人物灵魂里去。由此可见,殷老师始终关注学生和文本,一直执著地致力于架设有效教学的阶梯和桥梁。综上所述,殷老师是饱含深情地行走在语文教学的探索之旅中、倾尽心智行走在语文教学的创新之路上的。
  殷老师出版新作真的让我欢愉。因为字里行间凝聚了热诚和睿智,更为重要的是超越文字,我看到了一个集行者、思者、智者三位于一体的有为教师的形象。如今,我们怎样做教师?与时俱进的战略之举就是:教师除了要转变教育观念、增强科研意识之外,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科研硬实力,朝着做一名科研型教师的正确方向前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过这样的话:“教师的工作就其本身的逻辑、哲学基础和创造性质来说,本来就不可能不带有研究因素。这首先是因为,我们与之交往的每一个个体,在一定程度上说都是一个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兴趣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如果你想使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欢乐,使每天的上课不致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请你把每个教师引上进行研究的幸福之路吧。”殷俊生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与时俱进、志在有为的智慧型教师,因为他已经,并将进一步将研究纳入专业发展的范畴,规划自己的科研行动序时安排表和行动路线图,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务实、智慧地做研究,我相信他是会不断努力并成为更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的。
  殷俊生老师教学之余勤于思考、勤于笔耕,且收获颇丰,实在难得。其实,我是没有什么资历为他的文集作评价的,是因为他所践行的和我所提倡的非常投合,于是便不揣浅陋,写下了一些探讨性的想法以互勉。
  (《语文教学多维论述及点评》2013年1月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其他文献
目前高三学生写作文,多数是以写议论文为主,写记叙文的不多。究其原因,很多学生都觉得写不好记叙文,或写起来不合文体要求、不善于描写、不会安排叙事结构等,硬着头皮写出来的记叙文也大多选材普通、结构简单、语言贫乏。每次跟学生讲记叙文时,学生通常会说:“老师,我也很想写好一篇选材新颖的文章,但是我的生活真的很简单,每天都在教室、食堂、宿舍这样简单而枯燥的环境下生活,哪有什么新的新颖的素材可选。”学生说的是
逝者如斯,弹指挥间。转眼朱先生已仙逝四个年头了。期间,光龙兄多次邀约写一篇纪念文章,我总以“言不逮义”、“工作太忙”而推辞。话虽如此,心中的重压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愈加沉重,难以释怀。朱先生那爽朗的笑声、和蔼的面容、笔直的身姿在头脑中挥之不去。记得2008年5月9日下午,先后接到松泉、光龙的短信,告知先生仙逝的消息,心中的震惊,无以言表。之后,多次与松泉联系撰写纪念文章之事,最早在《中学语文》第七八
2013年3月22日,第三届全国中学语文名师成长课堂展示研讨会在广东中山大学附中三水实验学校举行。在这次活动上,我执教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十课《柳叶儿》,受到较好评价。这节课之所以比较成功,主要是因为在《柳叶儿》的备课中,我一直在追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我对《柳叶儿》的解读到位吗?二是在《柳叶儿》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了落实吗?三是学生在《柳叶儿》的课堂上其主体作用是否能够得到充分地发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的重要媒介。语文教科书的编制质量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何编制出好的语文教科书一直是语文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2013年的语文教育研究中,有的从教科书属性角度进行理论研究,如张
“生态化作文”课堂教学面临的突出话题有这样几个: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与热情?如何让学生明白写作本身也是一种生活,而且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精神生活?如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进而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具体到对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上,“生态化作文教学”的一个着眼点是针对学生所了解的各种材料不能有所判别、有所取舍、有所利用,在作文中不会对材料进行分析与加工,不能跳出原材料,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所
一、教材的节选方式和编排意图  限于课文篇幅,优秀中长篇小说和戏剧作品,只能以节选的形式进入中学语文教材,让师生窥斑见豹。如果节选得当,教师能合理处理,应能收到好的效果。但实际情况却不太乐观,一些节选文本的课堂教学变成了名著演讲,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教师只针对选段,将其看作是普通文本进行解读,不能很好地实现长篇节选的教学功能。  本文以《边城》为例,讨论教材编选的目的、节选后的文本教学重点的确定
当前,多元解读教材经典篇目,推行文本个性化阅读已是语文教学中的新潮。不可否认,文本多元解读可以打破僵化教条,可以展现自我,语文的阅读课堂也因此风光旖旎!  毋庸讳言,文本多元解读在对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背后,也存在着很多教师对经典的解读偏离航道,以否定为乐趣,以标新为卖点,假设过于大胆,求证不够小心,已造成了学生对文化的定位模糊与是非混淆。笔者希冀以刘兰芝悲剧为例,呼吁在语文课堂文本多元解读中
《浙江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标准)中对材料的要求是:①材料丰富;②形象丰满;③意境深远。语言有文采,要做到:①词语生动,句式灵活;②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③文句有意蕴。高考考场作文如何体现这些要求,让所举事例妙笔生花,议论抒情丰富多彩,增添得分筹码呢?笔者认为例子的处理方式及议论抒情方式尤为重要,为此,笔者总结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操练方式。  一、描写式  1.单例描写式  单例描写只有一
仔细研究《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语文》,我们就会发现,《意见》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加强优化教学过程的研究,总结探讨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明确教学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的关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检测和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优化的要求,切实解决新课程教学的具体问题。”同时在“评价建
广州外国语学校的熊芳芳老师在阐释“语文是什么”的时候,写下了这么一段话:  语文是什么,要看人们用语文做了什么。就像一朵玫瑰花,有人用它送情人,有人用它泡茶喝。用它送情人的,是语文,是精神层面的需要。用它泡茶喝的,是生存,是物质层面的需要。这是常识,却仍旧无法得到普及,这个民族的愚蠢可见一斑。如今的语文老师,多数在用玫瑰泡茶喝。这是一个物质属性远远强过精神属性的民族。启蒙与布道,是少数人终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