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取得了空前的思想艺术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曹雪芹以其精湛、高妙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了众多鲜活生动、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贾探春便是其中之一。在阅读《红楼梦》时,我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所处环境以及与其他重要人物的关系等方面,对贾探春这一人物形象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剖析了贾探春性格形成的原因和她性格塑造的现实意义,从另一角度探究了曹雪芹的创作思想、人生观、人性观与女性观等此许问题。
一、贾探春其人
在金陵十二钗中,贾探春是个极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她如玫瑰花般“又红又香”却又“刺戳手”,既可爱可亲又可敬可畏,既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又引起了评论者们的诸多争论。
贾探春是贾府里的三小姐,或称三姑娘,是荣府二老爷贾政与姨娘赵氏所生,贾宝玉的庶出妹妹,与贾环同母。探春秀外慧中,是位才高志远、精明干练、严正刚直、爽利泼辣的姑娘。最能体现探春这一特征的是第五十五、五十六两回探春理家时,改革大观园的种种措施及为人处世的风格以及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探春的表现。探春不仅才干出众,而且情趣高雅。她聪慧好学,颇有些女学究的味道;她是海棠诗社的发起者,别号“蕉下客”,诗才虽不及薛、林,但亦有自己的独特韵味;她擅长书法,雅好围棋,居于大观园中的“秋爽斋”;且为人精明能干、豪爽大方,处事、治家有“文化品味”。
探春是“三春”中贾母最喜爱和看重的孙女儿,探春侍奉贾母也极为体贴用心。同众人一样,探春也竭力讨取贾母这位贾府最上层人物的欢心,但并非一味地谄媚逢迎、曲意讨好,而是在坚持原则、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发自内心地敬重、孝顺。由于探春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不仅获得了王夫人的赏识,连凤姐都让她几分,素有“玫瑰花”之诨名。又因其聪慧机敏、为人乖觉,加之性格疏朗大方且组织能力出众也赢得了宝玉和大观园众姐妹的尊重和喜爱。文中正面写贾政和探春的笔墨并不多,但从贾母、王夫人等贾府上层人物对探春的态度及贾政对探春婚事的重视等方面,可以看出他对探春是很关心和看重的。
然而,无法改变的庶出身份,始终是探春心头不可触及的硬伤。加之生母赵姨娘的“阴微鄙贱”和胞弟贾环的“卑陋猥琐”加重了探春内心的自卑感,造就了她极度敏感、自尊和带“刺”的性格。因此,探春轻视、刻意回避生母和胞弟,而赵姨娘、贾环对她的态度也是疏远和畏惧的。在下人面前,探春也时时不忘主子小姐的身份,严守主奴界限、恩威并施,下人对她也是慑服的。
二、贾探春性格的特点及成因
一是少年老成,恪守礼教、趋利避害、圆融玲珑;二是才高志远,女儒形象,从容干练、恩威并施、英爽刚毅;三是名士气度,雅好书法、诗作,她的住所为“秋爽斋”。 我认为贾探春性格的形成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
第一,社会环境。《红楼梦》之所以被誉为“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首先是就它广博的涵容量而言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日常生活等社会各个方面都蕴含其中。其次是就它所表现内容的典型性、代表性而言的:小说通过描写贾府这一极具代表性的旧式贵族大家庭在“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之后,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的过程,牵引出联络有亲的贾、史、王、薛四大贵族的衰败,既而寓意整个宗法制社会的全面衰败;而贾府内外的重重矛盾也正是整个宗法社会各种矛盾的缩影。
第二,家庭环境。敏锐、清醒的探春对家族内部奢靡腐朽、明争暗斗的现状早已看透,她曾痛心疾首地感叹道:“我说,倒不如小户人家,虽然寒素些,倒是天天娘儿们欢天喜地,大家快乐。”她看到了家族内部的隐患,并为家族的前途命运感到深深的忧虑,抄检大观园时,她悲愤得喊出:“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
第三,性别弱势。探春虽自身素质出众,且有“立一番事业”的志向,然而,生于宗法社会,身为女性,礼教规范与性别弱势使她的这一愿望显得“越俎代庖”“不安本分”,注定了她无法走出深闺实现抱负。宗法社会里的中国女性,无论处于哪个阶层,均被政治、法律、道德、习惯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等重重枷锁紧紧地捆缚起来,被剥夺了人生自由,失去了表达诉求和追求理想的权利,终至扭曲、泯灭了自然的人性,被塑造成忠诚、柔顺、谦卑、屈从、被动的“标准淑女”,这就是女性作为人类的一半却不能成为人的根源所在,因而也造成了女子的各种各样的悲剧命运,“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也未能幸免。
三、贾探春性格刻画的意义
(一)文学意义
将女性视为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人”,而非抽象的符号或实现某种价值的工具。肯定了女性的人性美、性格美,彻底打破了传统小说对女性的误读和歧视,否定了“女人是祸水”的狭隘观念。塑造了立体的、多面的、瑕瑜互见的女性形象,而非“全能的”“完美的”、被神话的绝代佳人。肯定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及自我觉醒意识。
(二)社会意义
通过探春的言行及视角展现贾府内部的种种矛盾,揭露“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的现状,并预言其衰败、没落的命运,隐含着对作者对末世的彻底失望。贾探春被誉为“大观园女政治家”,她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理性的分析能力、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以及前瞻性的见识。雪芹精心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之一,是通过她的言行及视角透视宗法家族内部的腐朽与堕落,暴露贾府的衰败景象,预示其没落的命运。客观上,探春充当了一个见证者的角色。通过探春改革,表达了作者对旧式大家族的留恋与惋惜之情,寄托了他挽救其命运的期望。然而,作者毕竟是清醒、敏锐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家族没落的必然命运和整个宗法社会及整个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探春改革的失败,充斥着作者的痛苦与绝望。作者无疑是希望能补天的,无奈他找不到具体可行的补天之术,他否定了贾府存在下去的可能性,但他把这种可能性只归结于“运数”。
总之,曹雪芹笔下的“贾探春”这一艺术形象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并由此引申至探讨曹雪芹的女性观、以“情”为核心的审美理想等问题。贾探春性格描写的现实意义,可以从贾探春形象看社会悲剧、人性悲剧、人生悲剧,由此进一步品味红楼梦的悲剧美学。
一、贾探春其人
在金陵十二钗中,贾探春是个极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她如玫瑰花般“又红又香”却又“刺戳手”,既可爱可亲又可敬可畏,既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又引起了评论者们的诸多争论。
贾探春是贾府里的三小姐,或称三姑娘,是荣府二老爷贾政与姨娘赵氏所生,贾宝玉的庶出妹妹,与贾环同母。探春秀外慧中,是位才高志远、精明干练、严正刚直、爽利泼辣的姑娘。最能体现探春这一特征的是第五十五、五十六两回探春理家时,改革大观园的种种措施及为人处世的风格以及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时探春的表现。探春不仅才干出众,而且情趣高雅。她聪慧好学,颇有些女学究的味道;她是海棠诗社的发起者,别号“蕉下客”,诗才虽不及薛、林,但亦有自己的独特韵味;她擅长书法,雅好围棋,居于大观园中的“秋爽斋”;且为人精明能干、豪爽大方,处事、治家有“文化品味”。
探春是“三春”中贾母最喜爱和看重的孙女儿,探春侍奉贾母也极为体贴用心。同众人一样,探春也竭力讨取贾母这位贾府最上层人物的欢心,但并非一味地谄媚逢迎、曲意讨好,而是在坚持原则、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发自内心地敬重、孝顺。由于探春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不仅获得了王夫人的赏识,连凤姐都让她几分,素有“玫瑰花”之诨名。又因其聪慧机敏、为人乖觉,加之性格疏朗大方且组织能力出众也赢得了宝玉和大观园众姐妹的尊重和喜爱。文中正面写贾政和探春的笔墨并不多,但从贾母、王夫人等贾府上层人物对探春的态度及贾政对探春婚事的重视等方面,可以看出他对探春是很关心和看重的。
然而,无法改变的庶出身份,始终是探春心头不可触及的硬伤。加之生母赵姨娘的“阴微鄙贱”和胞弟贾环的“卑陋猥琐”加重了探春内心的自卑感,造就了她极度敏感、自尊和带“刺”的性格。因此,探春轻视、刻意回避生母和胞弟,而赵姨娘、贾环对她的态度也是疏远和畏惧的。在下人面前,探春也时时不忘主子小姐的身份,严守主奴界限、恩威并施,下人对她也是慑服的。
二、贾探春性格的特点及成因
一是少年老成,恪守礼教、趋利避害、圆融玲珑;二是才高志远,女儒形象,从容干练、恩威并施、英爽刚毅;三是名士气度,雅好书法、诗作,她的住所为“秋爽斋”。 我认为贾探春性格的形成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
第一,社会环境。《红楼梦》之所以被誉为“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首先是就它广博的涵容量而言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日常生活等社会各个方面都蕴含其中。其次是就它所表现内容的典型性、代表性而言的:小说通过描写贾府这一极具代表性的旧式贵族大家庭在“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之后,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的过程,牵引出联络有亲的贾、史、王、薛四大贵族的衰败,既而寓意整个宗法制社会的全面衰败;而贾府内外的重重矛盾也正是整个宗法社会各种矛盾的缩影。
第二,家庭环境。敏锐、清醒的探春对家族内部奢靡腐朽、明争暗斗的现状早已看透,她曾痛心疾首地感叹道:“我说,倒不如小户人家,虽然寒素些,倒是天天娘儿们欢天喜地,大家快乐。”她看到了家族内部的隐患,并为家族的前途命运感到深深的忧虑,抄检大观园时,她悲愤得喊出:“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
第三,性别弱势。探春虽自身素质出众,且有“立一番事业”的志向,然而,生于宗法社会,身为女性,礼教规范与性别弱势使她的这一愿望显得“越俎代庖”“不安本分”,注定了她无法走出深闺实现抱负。宗法社会里的中国女性,无论处于哪个阶层,均被政治、法律、道德、习惯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等重重枷锁紧紧地捆缚起来,被剥夺了人生自由,失去了表达诉求和追求理想的权利,终至扭曲、泯灭了自然的人性,被塑造成忠诚、柔顺、谦卑、屈从、被动的“标准淑女”,这就是女性作为人类的一半却不能成为人的根源所在,因而也造成了女子的各种各样的悲剧命运,“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也未能幸免。
三、贾探春性格刻画的意义
(一)文学意义
将女性视为真实鲜活、有血有肉的“人”,而非抽象的符号或实现某种价值的工具。肯定了女性的人性美、性格美,彻底打破了传统小说对女性的误读和歧视,否定了“女人是祸水”的狭隘观念。塑造了立体的、多面的、瑕瑜互见的女性形象,而非“全能的”“完美的”、被神话的绝代佳人。肯定了女性的独立人格及自我觉醒意识。
(二)社会意义
通过探春的言行及视角展现贾府内部的种种矛盾,揭露“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的现状,并预言其衰败、没落的命运,隐含着对作者对末世的彻底失望。贾探春被誉为“大观园女政治家”,她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理性的分析能力、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以及前瞻性的见识。雪芹精心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之一,是通过她的言行及视角透视宗法家族内部的腐朽与堕落,暴露贾府的衰败景象,预示其没落的命运。客观上,探春充当了一个见证者的角色。通过探春改革,表达了作者对旧式大家族的留恋与惋惜之情,寄托了他挽救其命运的期望。然而,作者毕竟是清醒、敏锐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深刻地认识到了家族没落的必然命运和整个宗法社会及整个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规律,探春改革的失败,充斥着作者的痛苦与绝望。作者无疑是希望能补天的,无奈他找不到具体可行的补天之术,他否定了贾府存在下去的可能性,但他把这种可能性只归结于“运数”。
总之,曹雪芹笔下的“贾探春”这一艺术形象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并由此引申至探讨曹雪芹的女性观、以“情”为核心的审美理想等问题。贾探春性格描写的现实意义,可以从贾探春形象看社会悲剧、人性悲剧、人生悲剧,由此进一步品味红楼梦的悲剧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