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程和方法中收获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son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稼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这篇课文所承载的教学使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通过此文,认识、了解邓稼先,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二是了解课文中传记文的写法特点。这堂课一开始,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以竞赛的形式组织学习。
  首先,以“我所了解的邓稼行”为话题,让学生交流课前所搜集的有关“邓稼先”的生平资料。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纷纷拿出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材料,在组内交流、筛选、丰富和集中,最后,再派代表在全班发言。一轮交流下来,虽然课文未学,可邓稼先的形象已基本半满。
  接下来,教师对学生在第一轮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顺势提出问题:“那么课文是从哪些角度来介绍邓稼先的呢?”以此引导学生进入第二轮的学习:研读课文。这一轮学习,可把主题定为“比比谁聪明”,并建议学生在读课文时,可以在文章的写作方法、人物特点、词语运用等各个方面发挥自己的感悟能力,领悟文章的妙处,或质疑,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思考时,学生神情专注,或在字里行间圈圈画画,或在文中作旁注;交流时,各组学生都争相发言,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畅谈的声音一组高过一组,唇枪舌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学生的思维被唤醒、被激活了,课堂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再也不是被动接受教师奉送的真理,而是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真理,去发现真理。
  小组讨论后,学生在班级范围内的自由发言、自由提问更是精彩。如:
  生:“本文写的是人物传记,为什么开篇要概述一百年的屈辱历史。”
  生:“用广阔的社会大背景烘托人物高尚的风范,将邓稼先的贡献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更突出他的意义与价值。”
  这样的回答,大家给以热烈的掌声。有了小组讨论作基础,学生的感受见解更具代表性,提出的问题也更深刻、典型。但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稍加引导,就被学生解决了。
  就在这一轮学习进入尾声时,一名学生忽然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前面的同学说写奥本海默是为了突出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您也是这么认为的吗?可我不赞成他们的观点。”她的话音一落,满场哗然。有的说:“已经定论的问题,还要推翻,纯粹是个人英雄主义。”有的说:“老师都已赞同的观点,她还有疑问,难道她比老师强?”听到这些议论,这位学生脸有些发红,显得很委屈。
  出现这种情况是教师始料不及的,虽然以往也有过热烈的辩论、激烈的争论,但那都仅限于学生之间,对教师的观点表示质疑这还是首例。教师不能不感到为师的尊严受到冲击,但“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的教育理念才是正确的,教师等大家的辨论稍一缓和,就走到这名学生的身边,鼓励她大胆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虽然她的道理讲得似是而非,但却马上就有了拥护者,使课堂形势骤然逆转,一部分学生开始“倒戈”,其余的也无力反驳,只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教师。教师首先对这位学生的质疑精神给予了肯定,并号召大家为她热烈鼓掌,掌声过后,教师真诚地和学生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体会。
  总结收获时,一名学生的总结让教师感触颇深。她说:“这节课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通过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了我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我的思维能力,学会了求知,更学会了做人。”她所说的,正是一个教师毕生追求的目标。只有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与学生平等交流,才会让学生真正体会知识的构建过程,才会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反思与自评:这次教学由于采用了小组讨论、竞赛等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引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动因,创设了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情境,使得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叶圣陶说过:“语文教育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而思维的训练关键是唤醒、激励和鼓舞,面对学生对自己的质疑,教师一开始还有些不习惯,但教师要控制情绪,以崭新的师生关系去聆听学生的观点。肯定学生的成就,保护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创新精神,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的想法得到正确的引导。不但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学生只有学会学习,他们才能应用自己所有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使每一位学生都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这次教学,不但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教自明,也训练了他们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而成功的关键来源于过程和方法。
其他文献
中考语文的考试中,很多同学对阅读题和作文感到难以应对,特别是普通考生,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在此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一些方法。  阅读题是比较难的,它不可能出同学们学过的内容,经常出课外阅读题,为此,如何快速做好阅读题,就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第一:阅读文章的顺序。先读文章还是先读题?要因人而异,有的同学喜欢带着问题读文章,边读边找答案,那么就要先读题再看文章。而有的同学比较喜欢专心地读文章,那么就
期刊
一、口诀记忆  语文教学中的很多文学常识,靠死记硬背达不到预期的成效,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趣味性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在加深理解巩固了记忆的同时,也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可谓一举两得。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学到《伤仲永》一课时,介绍王安石,也就不可避免地介绍到了唐宋八大家。对那八个人有些学生总是记不住,对此教师很是头痛。于是教师仔细观察了这几个人名,寻找其中的规律,就编成了一个顺口溜
期刊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知识的来源之一。所以,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通过思考、解剖自己的日常教育实践,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课后反思是自我完善和丰富的一种方式,其益处有很多。因为不管怎样的一节课,都有其可取之处,比如,教师巧妙的课堂导入、偶发事件的处理、教学难
期刊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离不开数学,生活中也处处是数学。与语文、英语相比,数学的学习就显得略有不同了,对于语文英语来说,是需要不断摘抄、记忆、背诵的,而对数学这个注重逻辑思维方式、需要不断理解的理性科目来说,又有很大的差别。要想更加有效地学习数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想学好数学,需要课前、课上、课后相结合  课前认真思考,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及时复习并多加练习,学好
期刊
文言文阅读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偏重字、词、句的详细讲解与死记硬背,偏重于对文章内容进行先入为主的分析,而严重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研究与品味,忽视了学生的自身体验与欣赏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文言文的学习变得更加枯燥无味:成了教师腻、学生烦的“困难大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落后现状,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文言文,成了教学改革中十分重
期刊
文学史上,臣子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衷肠感人的,常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以获得“高难度”的劝阻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则常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同论。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自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是教学目标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新课标指出,应将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起来,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把握字词、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深挖文章蕴涵的真情实感,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了。  一、引导动情  既然课文是一篇蕴涵浓烈情感的优美散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调动,所以导入语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这样深情地解说:“在我们身边,永远流淌着
期刊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其中“意义”和“用法”的知识点,就关涉到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考卷中翻译题和实词解释题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
期刊
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愁眉苦脸,提笔似有千斤重,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教师也感到“无规可循,无法可依”,师生在泥泞的沼泽中前行,可谓举步维艰。如何走出写作的困境,寻得写作的捷径呢,下面简要介绍两种方法。  一、汲取古诗词入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艺术源远流长,“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期刊
创新教育正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已从对教育的功利追求深人到对生命质量的真切关怀。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主要目标提出:“瞄准国家创新体系的目标,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现象普遍存在,这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在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