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过程中反思的重要意义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fhkjthre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知识的来源之一。所以,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通过思考、解剖自己的日常教育实践,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课后反思是自我完善和丰富的一种方式,其益处有很多。因为不管怎样的一节课,都有其可取之处,比如,教师巧妙的课堂导入、偶发事件的处理、教学难题的智解、多媒体的使用等。把这些积极的、有意义的地方及时地记录下来,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就会早日成为一名知识丰富的教师。
  一、巧妙的课堂导入
  导入语,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犹如小说中的序幕,或演讲者的开场白,起着激发兴趣、酝酿感情、创设情境、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人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巧妙、恰当的导入语,就向课堂教学这个艺术的殿堂迈进了一步,并能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
  在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和抒情散文时,如果采用一段富有诗情画意的导语,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就会使学生处于一种良性的情感准备状态,从而进入课文的那种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可以这样导入:婚姻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中,有人欢喜,有人愁,有人因为爱情而欣喜若狂,也有人因为爱情而痛不欲生。古代诗人描写爱情的诗句也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兰芝、焦仲卿的婚姻生活,品味他们凄美的爱情故事。而在教学《咬文嚼字》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俗语:“老鼠进书箱”,学生马上会进入兴奋状态,答道:咬文嚼字,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师可以接着说道:让我们一起进入书箱咬文嚼字吧。
  二、偶发事件的处理
  诚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言:“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和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也许每名教师都不乏这样的经历:当你讲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咣啷”一声,一名学生连桌带人翻倒在地,原来他在故国神游。对于这些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教师切忌狂轰滥炸式的批评,正确、不费力、又搞笑的办法是:轻轻地走到她的身边,瘙痒她的耳垂,他自然会举手瘙痒,而你抓住他举起的手,他惊醒后看到你一定会不好意思。也可以轻声细语地对熟睡之人说:“某某,小心着凉,给你搬张床来如何?”睡觉者一定会在全班学生的会心笑声中重整精神。这样,既不影响师生情绪,又保证了听课效率。又如,正当你津津有味地讲评苏轼的优美诗词时,忽然发现一位弟子做数学题,千万不要上去撕掉她的书籍,而是递给他一张小纸条,上面写上“打扰你做数学题了”,她会很脸红地马上投入对语文的学习。这样,既避免双方的不愉快,又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三、教学难题的智解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时时处处、点点滴滴都比学生强,在某一个问题上,学生有时比教师更为熟悉。因此,在碰到这类问题时,教师要善于灵活处理,可以把问题“踢”回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巧妙的教学机智,不仅化解了一场“危机”,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教学内容,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兴趣。比如,有一次在文科班教学《木兰诗》时,有学生认为诗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不可信,理由是木兰的一双小脚,晚上洗脚会露出来的。恰好裹脚的问题教师了解得不太深,教师犹豫片刻道:“很抱歉,这个问题我也拿不准。”然后镇定而又兴奋地对全班学生说:“我们是文科的学生,大家的历史知识肯定比我的强多了,哪一位同学来解答一下?”话音未落,较调皮的王磊马上答道:妇女裹脚是从南唐李后主时才开始的,到宋朝时成为风俗,所以汉朝没有小脚。教师马上表扬了这位学生,并肯定他课外阅读面宽,记忆力强。通过这件事,王磊一改过去调皮的毛病,而且上课更加专心听讲,积极回答问题。
  四、多媒体的使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深切感知、思考、领会,进而创新。在教学展开阶段,灵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习的兴趣,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学习《鸿门宴》一课,为了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把主要情节、人物用动漫的形式串编成一组组故事,通过多媒体放映出来。面对如此神奇的景象,学生对整个故事和其中的人物兴趣盎然,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来了,探究问题的意识自然也就增强了,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见,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把抽象的文字演变为生动的画面,对于突破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大有益助,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他文献
各位教语文的同仁都知道,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无论你的学校是“高大上”、还是“矮矬穷”,都逃不了这个窠臼。怎样克服学生怕写作文的畏难情绪呢?笔者做了三点尝试,效果很明显。  一、发现个体差异,提升学生潜力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既强调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又强调学生写作的个体差异,从差异入手,挖掘出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与众不同的唯一。  人是写文章的主体,人的
期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财、物的大流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于是就出现了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和关爱,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环境、身心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留守儿童的小偷小摸现象突出,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社会治安秩序。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均不在身边,缺乏有效的监管,因此,经常
期刊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作,教师改”,教师为改好一篇作文可谓是花尽心思,而学生却收益甚少。如何让学生有所收获呢?我尝试让学生自改作文。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自我反馈,发现并解决其中的问题,这样既利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而且,这种能力的培养是终身受益的。  怎样提高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之所以会形成“学生作,教师改”
期刊
纵观这几年高考作文的考查类型,最多的就是材料作文,其中漫画类作文也一直是考查的类型之一。漫画类作文是材料作文的一种,与一般材料作文的唯一区别就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是一幅漫画,而不是一般性的文字材料。漫画就是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或时事的特殊艺术形式。它如同一面哈哈镜,一般运用变形、比拟、象征的方法,构成幽默、诙谐的画面,以取得讽刺或歌颂的效果。而作为材料作文素材的漫画大多属于讽刺性的漫画,
期刊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加深,国学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师生的青睐,从概念上来说,国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国学指的是过去的历史、文艺、思想等一系列的文化,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的是传统思想文化。目前来说,小学生的国学教育主要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发展和熏陶。小学生学习国学不但可以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还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国学教育如今在中国的发展,总体来
期刊
不知不觉,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十几个年头了,也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变化。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见证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切身感受到了课程改革的好处,感慨颇多。下面,就学生的作业,谈一下十几年语文课程改革给自己的教学带来的变化。  一、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思想的提升者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似乎只是中规中矩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其他的可管可不管。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一现象在不知不觉中
期刊
一、读懂为要  (一)首先,读懂诗歌的表层意思,借助文言翻译知识,逐字逐句疏通大意。实词的含义,可调动课本中的实词积累,也可根据上下句语境推断;诗歌语言简洁凝炼,对于诗中省略的内容(如主语、宾语、过渡语等),要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整有倒装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的句子;最后,整合句意,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二)然后,领会诗歌深层含义,要关注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看它们暗示了
期刊
作文是经得起时间历练的一种考试题型。而且,在今后的高考中作文的地位依旧是不可动摇的,而作文要想得高分,审题尤为关键。只有心中有审题立意的这只利箭,审对题、立好意,打中靶心,才能在赛场竞技中脱颖而出,所以学习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新材料作文是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  就作文命题形式而言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其中,新材料作文在高考中逐渐成为主要的作
期刊
中考语文的考试中,很多同学对阅读题和作文感到难以应对,特别是普通考生,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在此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一些方法。  阅读题是比较难的,它不可能出同学们学过的内容,经常出课外阅读题,为此,如何快速做好阅读题,就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第一:阅读文章的顺序。先读文章还是先读题?要因人而异,有的同学喜欢带着问题读文章,边读边找答案,那么就要先读题再看文章。而有的同学比较喜欢专心地读文章,那么就
期刊
一、口诀记忆  语文教学中的很多文学常识,靠死记硬背达不到预期的成效,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趣味性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在加深理解巩固了记忆的同时,也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可谓一举两得。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学到《伤仲永》一课时,介绍王安石,也就不可避免地介绍到了唐宋八大家。对那八个人有些学生总是记不住,对此教师很是头痛。于是教师仔细观察了这几个人名,寻找其中的规律,就编成了一个顺口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