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在文言文中怎样巧识词类活用现象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pe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其中“意义”和“用法”的知识点,就关涉到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考卷中翻译题和实词解释题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意义及用法。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在文言文中怎样巧识词类活用现象。
  现阶段初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版块少之又少,学生的语法知识几乎为零,多数学生分不清主谓宾、定状补,而文言文中许多词类活用现象都与语法有关。那么,如何用简便的方法,让学生记住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呢?可以采用公式化教学法,这是巧识词类活用的一种简便之法。在此,举例说明。
  一、名词作状语
  名词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但不多见。在古代汉语中则较常见,主要有三种情况:
  ①名词作状语表示“像……一样的”,如: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该句的意思是:天下像云一样集聚拢来,像回声一样应和,背着粮食,像影子一样地跟从陈涉起义。
  ②名词作状语表示“像对待……一样的”,如: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孙子吴起列传》)该句的意思是:齐将田忌重视孙膑,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
  ③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或工具,如:
  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该句的意思是:蔺相如在朝廷上叱骂秦王。
  以上三种情况都是名词用作状语,但是学生在判断的时候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三种情况分别理解记忆有些复杂。在教学中,可以用公式化的方法,教学生快速准确地判断名词作状语这一现象。
  回顾以上三种情况:①句中“集”“应”“从”这些动作行为不是由前面的名词“云”“响”“景”发出;②句中“待”这一动作行为不是“客”发出;③句中“叱”这个动作行为也不是前面“廷”发出。总结以上规律,可以发现:“名词+动词”的结构,若后面动词这一动作行为不是由前面名词发出,那么这里的名词就用作状语。
  二、名词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处所名词或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例如:
  ①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③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②中“军”本是名词,用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③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不管“舍”“军”“刃”与后面的词构成哪种结构,充当何种句子成分,分析它们的词类结构均为“名词+名词”的结构,仔细观察前面的名词均作动词。由此,可得出规律:“名词+名词或代词”的结构,前者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三、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试看几例: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
  ②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急:使……急。
  ③会盟而弱秦。(《过秦论》)
  弱:使……削弱
  观察以上示例不难发现,“乱”是由后文的“耳”发出、“劳”是由后文的“形”发出、“急”是由后文的“臣”发出、“弱”是由后文的秦发出。据此,可以总结规律:“动词、形容词+名词或代词”的结构,前面的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是由后面的名词或代词发出的,那么前面的动词或形容词就为使动用法。
  且看下例:
  ①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句中“之”指代项伯,而“活”这一动作是由他发出,故此处“活”字为使动用法。
  ②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难》)句中“朱颜”是脸色的意思,“凋”意为“凋零”,这一动作是由“朱颜”发出,所以“凋”字亦为使动用法。
  ③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这里的“退”是由秦师发出,所以应翻译为“使……退却”。
其他文献
不知不觉,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十几个年头了,也给自己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多变化。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见证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切身感受到了课程改革的好处,感慨颇多。下面,就学生的作业,谈一下十几年语文课程改革给自己的教学带来的变化。  一、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思想的提升者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似乎只是中规中矩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其他的可管可不管。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这一现象在不知不觉中
期刊
一、读懂为要  (一)首先,读懂诗歌的表层意思,借助文言翻译知识,逐字逐句疏通大意。实词的含义,可调动课本中的实词积累,也可根据上下句语境推断;诗歌语言简洁凝炼,对于诗中省略的内容(如主语、宾语、过渡语等),要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整有倒装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的句子;最后,整合句意,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二)然后,领会诗歌深层含义,要关注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看它们暗示了
期刊
作文是经得起时间历练的一种考试题型。而且,在今后的高考中作文的地位依旧是不可动摇的,而作文要想得高分,审题尤为关键。只有心中有审题立意的这只利箭,审对题、立好意,打中靶心,才能在赛场竞技中脱颖而出,所以学习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1、新材料作文是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  就作文命题形式而言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其中,新材料作文在高考中逐渐成为主要的作
期刊
中考语文的考试中,很多同学对阅读题和作文感到难以应对,特别是普通考生,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在此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一些方法。  阅读题是比较难的,它不可能出同学们学过的内容,经常出课外阅读题,为此,如何快速做好阅读题,就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第一:阅读文章的顺序。先读文章还是先读题?要因人而异,有的同学喜欢带着问题读文章,边读边找答案,那么就要先读题再看文章。而有的同学比较喜欢专心地读文章,那么就
期刊
一、口诀记忆  语文教学中的很多文学常识,靠死记硬背达不到预期的成效,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用趣味性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在加深理解巩固了记忆的同时,也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可谓一举两得。如,在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一单元学到《伤仲永》一课时,介绍王安石,也就不可避免地介绍到了唐宋八大家。对那八个人有些学生总是记不住,对此教师很是头痛。于是教师仔细观察了这几个人名,寻找其中的规律,就编成了一个顺口溜
期刊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知识的来源之一。所以,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通过思考、解剖自己的日常教育实践,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教育境界,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课后反思是自我完善和丰富的一种方式,其益处有很多。因为不管怎样的一节课,都有其可取之处,比如,教师巧妙的课堂导入、偶发事件的处理、教学难
期刊
数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离不开数学,生活中也处处是数学。与语文、英语相比,数学的学习就显得略有不同了,对于语文英语来说,是需要不断摘抄、记忆、背诵的,而对数学这个注重逻辑思维方式、需要不断理解的理性科目来说,又有很大的差别。要想更加有效地学习数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想学好数学,需要课前、课上、课后相结合  课前认真思考,课上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及时复习并多加练习,学好
期刊
文言文阅读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偏重字、词、句的详细讲解与死记硬背,偏重于对文章内容进行先入为主的分析,而严重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研究与品味,忽视了学生的自身体验与欣赏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文言文的学习变得更加枯燥无味:成了教师腻、学生烦的“困难大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落后现状,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文言文,成了教学改革中十分重
期刊
文学史上,臣子给皇帝的奏议,以情真意切、倾诉衷肠感人的,常把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李密的《陈情表》并提。以获得“高难度”的劝阻而又收“高效率”奇功的,则常把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李密的《陈情表》同论。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自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是教学目标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新课标指出,应将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统一起来,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把握字词、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深挖文章蕴涵的真情实感,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了。  一、引导动情  既然课文是一篇蕴涵浓烈情感的优美散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对学生情感的调动,所以导入语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这样深情地解说:“在我们身边,永远流淌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