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词中“梦”“花”“月”意象探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wolf1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李煜是五代时期成就较高的词作家,有“千古词帝”的美誉。他流传下来的词作仅三十余首,但意象丰富。其中“梦”“花”“月”意象使用得最为频繁,这些意象的使用与其人生经历、内心情感密切相关。在较为相近的时期内,由后蜀赵崇祚编选的《花间集》中,“梦”“花”“月”意象更俯仰皆是,本文在探讨李煜词中这三种意象的情感内涵时,与花间词相比较,来探究李煜词作由“伶工之词”变为“士大夫之词”的转变时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李煜词 意象 花间词 贡献
  李煜是晚唐五代杰出词人之一,他流传下来的词作仅三十余首,却佳作频出。后人对其词评价颇高,明胡应麟称之为“宋人一代开山祖”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b李煜的创作生涯与其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南唐偏安一隅的繁华时期、亡国前风雨飘摇时期和降宋时期。李煜词中意象丰富,其中“花”意象出现了18次,“梦”和“月”意象分别都出现了14次,最具代表性,现将其进行分析。
  一、“梦”“花”“月”意象共同的情感內涵
  李煜早期词中的“梦”“花”“月”意象多含有花好月圆之意;到了人生中期,三种意象大都染上了离别相思的哀怨;降宋后,落花、缺月等衰败意象随处可见,“梦”也成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三种意象为李词构建了独特的意境。这些意象的出现,不但渲染了气氛,更重要的是它们起到了表情达意的功能,在李煜的词中,它们已经成了一个个独特的符号,在不同时期彰显着词人不同的心境。这三种意象包含的情感内涵基本一致,大致可分为三类:宫廷之乐、离思怀人、故国之思。
  (一)宫廷之乐
  南唐建国之初,生产力得以发展,有过一段繁盛时期。加之烈祖李昪、中主李璟都是风流儒雅之士,富庶的生活环境及良好的文化熏陶,使得李煜工书善画,洞晓音律,且“为文有汉魏风”c,堪称一位文化全才。李煜对政治无所用心,他早期的作品通常是描写宫廷宴饮之乐及男女爱情,带有浓重的脂粉气。“梦”“花”“月”意象在此时也十分明朗。如《菩萨蛮·铜簧韵脆锵寒竹》写宫廷宴饮之乐及对歌妓的钟情,还有事后追忆回味时的迷惘失落,是李煜早年宫廷生活的实录。“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d,宴会后众人散去,美人不知所踪,情意无处托付转眼成空,自然地引出了“魂迷”“春梦”之辞,“梦”意象使全词染上了迷蒙的气氛,也渲染出男子当时微醺的状态与失落的心情。“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刻画了美人醉后闻花醒酒的娇态。“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写花好月圆夜女子与心上人幽会,明艳的花盛开在朦胧淡月、迷蒙轻雾中,其景之美妙正与词作香艳旖旎的主题相吻合,与李煜后期的词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二)离思怀人
  随着宋兵压境,南唐已岌岌可危。在政治上无所作为的李煜,当这一切都来临的时候,“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e,加之幼子仲宣、妻子大周后相继离世,弟从善入宋被扣留,这给原本就敏感脆弱的他更大的打击。此时期李煜的创作与早期有了不同,情感更加丰富。像“东风吹水日衔山,春来长是闲。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阮郎归·东风吹水日衔山》),此处的“花”成了“落花”,“梦”前也用一“醉”字修饰,由此可知他当时浑浑噩噩的状态。此词牌下注曰“呈郑王十二弟”,可知是借女子的伤春闺怨来抒发对弟弟的思念及内心的失落孤独。《清平乐·别来春半》也是思念弟从善的作品,“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用落梅传达离愁,白梅飘零,给词作蒙上了愁惨的色调,这寒凉之景也正与词人的情感相呼应。而“路遥归梦难成”则是从对方难成归梦说起,是深一层的写法,其离愁之恨也就更加感人。
  (三)故国之思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兵压城,攻破了南唐国都金陵,李煜肉袒出降,国破家亡之痛极度地摧残了他的身心,词中的“梦”“花”“月”等意象也退去了前期的脂粉气,融入了普遍的人生悲哀,意境更加开阔。王国维评李煜词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f李煜入宋后的词作正是“以血书者”,故能纯任性灵,真实感人。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就是写作者感怀亡国的愁恨和梦回故国的痛苦。词中“梦”意象出现了两次,第一个“梦”是梦境,“故国梦重归”,午夜梦回,李煜想起故国乐事,再看现在的处境,不由发出了“销魂独我情何限”的感慨。第二个“梦”是人生如梦的感叹,“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故国不可见,故乡不可回,这种痛苦给人往事不堪回首之痛。词句浅淡,却给人浓重的愁苦之感。《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李煜囚居于宋时的代表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花好月圆令人欣喜,而李煜却问“何时了”,因为此时的他已不再是一国之君,“花月正春风”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眼前的春花秋月只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令人伤怀。此处的“花”“月”仍是鲜妍美好之物,李煜用于词中,是用乐景衬哀情,更别有一番滋味。
  二、与花间词比较
  作为五代时期的两大文化中心,西蜀与南唐汇聚了由中原逃亡而来的文士俊杰,两个小朝廷的统治者及臣子们都十分喜爱作小词,由此形成了“花间”和南唐(以李煜为代表)两个词人群体。正如有论者所说:“和‘花间’词人一样,南唐君臣也喜好声色,耽于享乐。也顺应晚唐以来的传统,以小词娱宾遣兴,以小词描写男女私情、离愁别恨,塑造柔美纤丽的艺术形象。”g李煜前期词作中的香艳描写就与花间词风相似。虽然花间词与南唐词同属五代词,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异、地域文化的不同及词作者自身经历、审美风尚的区别,南唐词(本文只论述李煜词)与花间词还是存在着较大区别,在相同意象“梦”“花”“月”的使用上也存在着分歧。下文就其不同之处加以论述。
  (一)情感内涵不同
  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花间词人的视野大多专注于闺阁,他们将女性的姿色、生活细细描绘,将男女之间的情爱相思诉诸笔端,使《花间集》充斥着香艳柔媚之风。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h这些词作的作用便是佐宴饮之欢,使“绣幌佳人”在演唱时更添“妖娆之态”,“绮筵公子”们获得更多的审美满足。在使用更偏向女性的“梦”“花”“月”意象时,词作不可避免地又与女性、情爱联系得更加紧密。虽然《花间集》中也有一些并非艳词,但就整个《花间集》来说,总的情感内涵和词风仍是轻艳的。   “梦”“花”“月”意象或单独或组合出现在花间词中,既有对女子容貌、气质、妆容的赞扬,如:“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i(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月如眉,浅笑含双靥,低声唱小词”(牛峤:《女冠子·绿云高髻》),“一枝娇卧醉芙蓉,良宵不得与君同,恨忡忡”(阎选:《虞美人·楚腰蛴领团香玉》)……也有借用意象营造迷蒙凄清的意境来表现女子相思的愁苦或深闺寂寞,如:“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四月十七》),“魂梦断,愁听漏更长”(薛昭蕴:《小重山·秋到长门秋草黄》),“窗外月光临,沉沉。断肠无处寻,负春心”(顾夐:《诉衷情·香灭帘垂春漏永》)……
  相比于花间词中浓重的脂粉气及较为单一的情感内涵,李煜词中“梦”“花”“月”意象的使用则很大程度上突破了这种限制。除了描写女性及爱情,李煜还将自身经历融入词中,写离别愁绪,抒人生感慨,三种意象有了更为广阔的意义。如“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常恨朝来寒雨晚来风”(《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表面上是伤感林花飘零,其实以花作喻,来感叹世间所有美好事物遭受摧残的现实。林花谢了,春归去了,但春天仍会再来,林花也会重新开放,人的青春生命却无法重来。词人将生命短暂的繁华与永恒的枯寂相对比,由惜春伤别转为深沉的命运思考,由一己之情上升到了人生普遍的悲哀。
  (二)情感变化不同
  正如上文所论,《花间集》中与“梦”“花”“月”意象相关的词作绝大部分都与女性相关,这些词致力于描绘女性的情感世界,如:“心事竟谁知,月明花满枝”(温庭筠:《菩萨蛮·蕊黄无限当山额》),“斜掩金铺一扇,满地落花千片。早是相思肠欲断,忍教频梦见”(薛昭蕴:《谒金门·春满院》),“教人无处寄相思,落花芳草过前期,没人知”(孙光宪:《虞美人·好风微揭帘旌起》)……可以看出这些词作有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有青春易逝的感伤,有对所爱之人的刻骨思念,而“梦”“花”“月”也都被词人涂抹上了一层主观情感,就整个感情基调而言,是单纯的。
  李词中“梦”“花”“月”意象在情感方面则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层次性明显。当李煜还是高高在上的君王时,他词中的“梦”“花”“月”充满着年轻的欢乐活力(如前文所论);国家风雨飘摇,经历了生离死别之痛后,则多了凄凉哀伤;降宋后,词作中则充满了人生虚无之感。李词中意象所寄托的情感是随着词人的经历、心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经历了由欢乐到感伤最后走向虚无的过程。
  《花间集》中之所以体现不出词人的情感变化,最关键的原因还是作词目的,其词作的娱乐性就规定了花间词人很难借这种文体来抒情写志。他们所作的一些抒发女性情感的词作,也大多是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描写,虽然哀婉华丽,但始终“美人如花隔云端”,读者只能静静欣赏,却无法听到女子吐露心曲的声音。而李煜却将人生的喜怒哀乐全部倾诉在词中,正如刘毓盘在《词史》中所说“(李煜)富贵时能作富贵语。愁苦时能作愁苦语。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j,将词从娱宾遣兴的工具变成为抒发个人感慨的工具。
  (三)语言风格不同
  欧阳炯在序言里就对《花间集》的语言提出了评判标准:“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裁花剪叶,夺春艳以争先”k,这就说明了《花间集》所选之词要符合文辞华美这一标准,并且对素材、意象的选择也要精心地剪裁修饰,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士大夫的审美。《花间集》中充斥着金、玉、绣、香等字眼,对“梦”“花”“月”这三种意象也大多经过修饰,而李煜词则更多地使用流畅自然的语言,多用白描,朴素自然。
  同样是描写女性,牛峤的《酒泉子·记得去年》是用慢镜头的方式刻画女子娇丽的容貌,先是将与春天有关的意象收入词中,“暖烟”“杏花”“春雪”“江草”“柳丝”,为全词定下了温馨的基调。接着用工笔细描的方式勾勒出女子的妆容,“钿车纤手卷帘望,眉学春山样。凤钗低袅翠鬟上,落梅妆”,尽力展现女子端庄的神态。李煜的《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也是描写女子,与却牛词中景物大面积铺排不同。李词中“花”“月”意象的出现仅仅是给词作营造了一个温馨浪漫的氛围,随后则专注于“步香阶”“手提”“偎人颤”的动作刻画和“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的语言描写,使女子形象更真切立体。反观两首词,牛词中所使用的意象密集,且语言浓丽,过度的渲染呈现给读者的只是一個模糊的、类型化的女性。李煜词中的女子则有了生命的活力,形象更加真实。在抒情达意方面,《花间集》中通常是运用密集的意象、过多的修饰语,渲染出孤独凄寒的氛围,而真正描写主人公的愁苦与无奈,通常是蜻蜓点水般地带过,给人留下想象空间。毛熙震的《临江仙·幽闺欲曙闻莺转》和魏承班《生查子·寂寞画堂空》等都是此类作品,情感表达方面比较含蓄,需要读者自己从语句、从意境中体会。
  相比花间词,李煜词中的“梦”“花”“月”少了很多修饰的成分,用明白流畅的语言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开心时是“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忧愁时是“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捣练子令·深院静》),悲伤无法言说则是“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都是直抒胸臆、明白如话。周济曾评李煜词道:“李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飞卿,严妆也。端己,淡妆也。后主则粗服乱头矣。”l正概括出了李词语言的特点。
  在相同的意象使用中,李煜词在语言使用方面变“花间”的绮丽转为白描,所蕴含的内容也大大超过了花间词,不再局限于闺阁酒边,而是可以直接描写深沉的人生感慨,拓宽了词的感情容量,情感中也能清晰地看出李煜的情感变化,实现了王国维所赞誉的“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m。
  a 〔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291页。
  bfm 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年版,第9页,第10页,第9页。
  c 〔宋〕 陈彭年:《江南别录》,傅璇琮:《五代史书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138页。
  d 〔南唐〕李璟、李煜著, 陈书良、刘娟笺注:《南唐二主词笺注》, 中华书局 2013年版,第149页。前人整理的李煜词集有不同版本,本文将以此笺注本作为李煜词的探究依据(有关作品亦源出于此笺注本,恕不另注)。
  e 〔宋〕欧阳修撰, 〔宋〕徐无党注:《新五代史》,中华书局 2016年版,第875页。
  g 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hik〔后蜀〕赵崇祚编, 杨景龙校注:《花间集校注》,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页,第3页,第1页。
  j刘毓盘:《词史》,上海书店1985年版,第46页。
  l周济:《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33页。
  参考文献:
  [1] 〔南唐〕李璟、李煜著, 陈书良、刘娟笺注. 南唐二主词笺注[M].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2] 〔后蜀〕赵崇祚编著, 杨景龙校注. 花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2017.
  [3] 〔宋〕欧阳修著,〔宋〕徐无党注. 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 2016.
  [4] 〔宋〕薛居正等著. 旧五代史[M].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5]田居俭. 李煜传 [M].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6] 俞陛云. 唐五代两宋词选释[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7] 罗宗强.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 中华书局, 2016.
  基金项目: 本文系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成果(编号:20YCX185)
  作 者: 孙淑瑞,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本文主要从“角色功能”的角度出发,分析张爱玲《金锁记》中姜季泽以及苏童《妻妾成群》中陈飞浦这两个男性人物形象的建构问题。通过分析笔者将指出这两个人物角色在各自的文本里所承担着的相同的叙事功能,同时笔者也将指出张爱玲和苏童对这两个具有相同角色功能的人物形象的不同处理方式。  关键词:姜季泽 陈飞浦 角色功能  一、 引言  俄罗斯著名民间文艺学家普罗普于1928年所著的《故事形态学》,自问
摘 要:《相似形》是日本女作家高桥多佳子的代表作。它通过一个母亲的视角和心理活动,反映出一对母女之间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与传统作品中塑造的母亲形象不同,文中的母亲不再仅仅是集母爱与无私奉献于一体的形象,而是交织爱与恨、罪感与抑郁的母亲形象。本文通过分析母亲这一主要人物,梳理母女间关系,借助拉康的镜像理论和弗洛伊德主义理论家梅兰尼·克莱茵的客体关系理论,探求母亲对女儿有复杂情感的原因和作品对改变女性
摘要:李存葆的《飘逝的绝唱》以文化为视点,在古今对话中,重新阐释王实甫的《西厢记》,肯定《西厢记》的文学文化价值。作为一篇优秀的文化散文,《飘逝的绝唱》彰显了鲜明的文化意识,流淌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在两万五千余字的大篇幅中,充盈著大格局、大视野和大思考,奠定了文本“大气”而雄浑的风格;《飘逝的绝唱》的艺术价值还体现在文化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有效避开了同类散文写作的弊病,成为21世纪初
摘 要: 青年诗歌现场是当下诗坛最活跃的诗歌现场。新世纪以来的二十年,是青年诗人表现强烈个性精神、袒露诗歌生命密码的关键时期。从诗歌现场与历史之间的微妙关系看,2019年度,青年诗人们在处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呈现个体存在以及发挥创作的历史想象力这些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诗歌历史对现场的选择可以从这些方面的文本来进行检验和审视。  关键词:现实 个体历史 狂想曲 想象力  抛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宏
摘 要: 婚姻生活一直是小说创作中的高频热点题材。在池莉的小说中,有很多关于婚姻生活客观而冷静的描写,而婚姻的悲剧更是其主要聚焦的中心。在笔者看来,造成池莉小说中婚姻悲剧的原因主要是功利主义的婚姻观、男性的强势心理和时代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现实视野 婚姻悲剧 功利主义  20世纪末“新写实小说”作为现实主义的“回归”登上文学舞台,池莉以其先锋的姿态成为这一流派的领军人物。池莉根植于现实,从 “
鄙视链一词,衍生自食物链一词。食物链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而鄙视链,则是大鱼看不起小鱼,小鱼看不起虾米。为何看不起,因为我自认为我比你高端啊。虽然鄙视链一词是近几年媒体发明的,但鄙视链现象早就存在,无论是社会学还是心理学都可以找到一大堆相关理论。  朋友圈里之所以也有鄙视链,一方面是人类本性的攀比、嫉妒;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我们社会关系就潜藏着一个等级秩序,朋友圈则是这一社会关系的浓缩。最后
摘 要: 南宋推崇雅乐,古琴在文人中地位显著,并逐渐对词人的创作产生影响。张炎承袭自浙派琴人杨缵,其一生皆与古琴有不解之缘。他“清空”“骚雅”的词风,深受古琴曲调风格、典故内涵的影响。研究古琴在张炎清雅词风构建中的作用,有利于探究宋代乐器与词学创作的关系。  关键词:张炎 古琴 南宋雅词 音律  宋代是古琴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自北宋太宗始,各代的统治者都非常偏爱古琴,其宫廷中还设有琴待诏。”南宋
摘 要: 张岱癖于山水,符合当时的时代风气,他的山水小品文描写了游赏之趣,也掺杂着人间世态,体现出“俗”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对雅致之景的追求和观景时间的选择又展现出他“雅”的审美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他的山水小品具备不同流俗的冰雪之气,这种冰雪之气是他的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成就的。  关键词:张岱 山水小品 审美追求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在政治生活中受到创伤后,都喜欢投身于山水林泉之中,以寄托情思,寻
时常拿着唐诗与宋诗一起读,唐诗的句子嚼着嚼着,脑海里的影像就接踵而至,画面美不胜收,却总是个无声电影;宋诗捧在手里,啃着啃着,心里响起了很多声音,絮絮叨叨,摸着黑进一陋巷,七拐八扭,忽然天光粲然,身心通透澄明。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茘枝,一颗入口,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诸修园林,唐诗
摘 要:行吟在太行沁水之间的“乡村幽灵”葛水平始终凝眸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以“人”与“土地”之间生死契阔的血脉联系,寄托着自己对于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消逝的乡土文明的眷恋与回望。《活水》依旧是乡土世界,但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厚重的历史感与时代新气象构成了小说文本的巨大张力和丰富蕴涵,更是开拓了乡土小说新的美学空间。  关键词:《活水》 历史感 新气象  一、对乡村文明遗迹的“重拾”  葛水平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