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而凄美的艺术生命火焰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198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朵火焰
  平凡的圣迹
  在它的每一个斜面和尖端上
  在所有金红的雾霭和阴翳里
  殉教般地发光
  既不耀眼也不刺目
  ——彭燕郊《致猛克》
  初夏,天气渐热。但河西临江的夜晚却依然清凉。这样,我便能静下心来读《魏猛克作品集》。
  不读则已,一读便让我不忍释卷。
  我的眼前,便走来了魏猛克先生。我不曾见过魏猛克先生。在写这篇读后感时,连他的照片也没有看过。我是从书中读出了先生的音容笑貌和他儒雅睿智的文艺家形象。
  魏猛克先生是湖南长沙县河坪湘家村人。1911年10月30日出生,少年时他在长沙明德中学、协均中学读过书,受到当时民主思想的熏陶,经常参加进步学生活动。青年时便考入华中美术学校和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并攻文学。1933年,由革命作家叶紫介绍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是老左翼作家、画家和文艺批评家,是湖南省文联最早的领导人之一。1932年7月他在上海美专毕业,就自办《大众艺术》画报。刚23岁的魏猛克就以其敏锐的思想和新颖的笔触创作发表“横行南京路上的外国英雄:半分像男,半分像女,半分像人……”的讽刺漫画于《星期漫画》。接着他又在《青春》1卷6期发表漫画《人的社会;行尸走骨》。从此,魏猛克便开始了他沉重、颠簸、凄清而睿智、青春、壮美的漫长艺术生涯。1953年2月湖南省召开第一次文代会,正式成立湖南省文联。魏猛克当选为湖南省文联主任委员(文联主席)。1984年魏猛克先生在长沙病逝,享年73岁。
  今年是湖南省文联成立60周年。在隆重纪念湖南省文联走过60年不平凡的岁月,回顾湖南文艺发展的凝重、壮丽与辉煌的历程,展望未来更灿烂的前景时,我们不能忘记魏猛克先生,曾经为湖南文艺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和他一生灵魂坚守,艺术追求而生命不止、耕耘不息的奋斗精神。
  我读《魏猛克作品集》受到的启迪也是多方面的。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的灵魂坚守与忘我的创作精神。细读他的深深浅浅、颠连徘徊的人生履痕,他用一腔心血潜心创作的漫画、水墨画、书法、散文、评论、诗作、访谈录等,我深知他思想深处驿动的苦想睿思,感情世界奔涌的爱恨情缕,血肉之身饱尝的累倦与酸痛,更有他迷茫时的徘徊孤独,委屈时的吞怨心伤,即使心灵飞翔时的海阔天空,也会有他一个漫画家固有的自我感情煎熬与哲学忧患。
  已故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颜雄在《平凡的圣迹·魏猛克先生事略》中写道:“《曼陀罗》(猛克创办的刊物),取名《曼陀罗》是有刺的,刺在文艺特别是美术创作上种种窳败的现象,也就是实践艺术批判的刊旨。”正因为年轻时,刚刚走向艺术天地的魏猛克便有这种文化的自觉警醒,因此便不免有他眼光的局限和情怀的偏颇,所以他在自己对“所谓名家的作品,应当给他们严厉解剖一下”的思想驱使下,他曾经也不恰当地批评田汉的《乱钟》,甚至误读鲁迅的《萧伯纳颂》,说“连鲁迅先生也从《坟》里面爬出来到《自由谈》上去颂萧”。但经历严酷现实和生活的磨难后,魏猛克终于认识到自己倨傲不逊,视事偏颇的思想修养缺陷,而多次向鲁迅先生致歉并义无反顾地“一直追随着鲁迅和老一辈革命文艺家,积极参加左翼文艺运动,内心深处是把鲁迅看作文学上、美术上的导师的”。我之所以要写这样一段感想,也想表达对于一个文艺家来说要履行其使命感、责任感,自我思想性格艺术修养是至关重要的。这实际上是灵魂的坚守和艺术生命的火焰的理性燃烧。而猛克走过的艺术道路正印证了这一重要因素。
  魏猛克曾在《写在烦躁里·纪念鲁迅先生》一文中说:“文学是一种‘认识生活的武器’,倘要知道近代中国的立体雏形,首先也就得到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中去找,鲁迅的文章是早已一般地被认为‘深刻’,这不单是由于那承继了古典技术的根底,它主要的还是和他的生活的锻炼一同成长的。由于对生活的观察很深,那文笔也更加趋于简要,而因此不但使每一篇作品的整个结构坚实,并且就是一字一句也都能够包含着极广泛的内容,于是那内容愈加充实,其斤两也就愈加沉重。”从这段文字里,我们真切地看到了猛克心中的鲁迅形象,不再是他曾经误读的鲁迅,而这种转变是自觉的也是与猛克认识社会接受生活的锻造同时发生的。在这里,实际上猛克也回答了文艺创作与“对生活的观察”的关系问题。也正是由于他有同样的切身体验。因此他的漫画、杂文、评论都始终紧贴他所处的时代,反映当时人民群众的心声和现实的冷峻与沉重。如1934年他创作的漫画连环图画《阿毛》,就极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和阿毛的生活命运。再如1946年发表在《希望》第2集第4期封面上的漫画《鲁迅先生和他的若干对手》既生动智锐又深刻幽默,足可窥见猛克的思想和艺术高度。他的书法也是书如其人,其形其状其线条、墨彩,都呈现壮怀激烈、高古笨拙、随性而驰的气息与神韵。在这里,我要着重谈谈他的评论。我以为对于一个引领文化前进的忠实代表人物,他的世界观和文艺观的正确与否是极其重要的。既决定了他自己的创作方向,也会影响他所领导的文艺大军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潮流。猛克在《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中指出:“所谓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是同一的见地,单从表面上看,也很像是卡尔主义的见地,但在实际上,却与卡尔主义有着甚远的距离。我想,这只要把这见地与两三个历史的事实一比较研究,就证明它是虚妄的,不堪生活的检讨的吧。”因此,他认为这些结论,就是存在在那还没有把握正确的世界观,因此也没有把握着方法的苏联作家,不能给予我们以反映了我们的现象的有价值的,并且有益处的艺术作品的事情上。因此猛克作出结论:“那就是作家要首先改变他的世界观,然后才去创作的主张。”这种认识,很切合毛泽东同志关于“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的科学论断。我们也就从这篇文章中看到了猛克对文艺家世界观改造的深刻认识与他在实践中具体探索的坚韧精神。尽管他一生中创作的各类作品,有的可能仍存在某些历史的局限性和忽略审美的微疵,但我认为,他的作品确实反映了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的人生方向和艺术坚守。从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魏猛克对党和祖国人民的深情爱戴,对文艺事业的满怀忠诚,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同时也能真切地看到他心地的无尘与情感的血色,更让我们真切地感受着他沉重而凄美的人生,放射出的艺术生命的火焰。
  责任编辑 马新亚
其他文献
中国的水墨山水,一千多年来文人墨客沉醉于此,已经积累了太多的章法和程式。承接传统也许不难,要想逃离传统程式会很难。一个受中国文化熏染的人,无意中饱受传统的暗示。照搬传统,一是你玩不过古人,二是即使抵达了一点边,也毫无意义。因为那不是你的创作,不是创作就没有意义。  读杨国平的水墨山水画,感觉他在一步一步地从客观走向主观、从具象走向抽象。他目前的作品已经摆脱了具象山水的束缚,有天马行空的意味。  读
期刊
“穿越”题材是中国网络小说中非常“怪异”的亚类型。“玄幻”可追述到民国的还珠楼主,“惊悚”有蒲松龄的狐鬼花妖,二者又可共同追述到古典志怪小说传统,言情、校园、科幻、武侠、黑社会等题材也早已出现。它们借着网络平台,又有了类型化发展。“穿越”比较奇怪。虽然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明代董说的小说《西游补》,也曾出现“时空穿梭”情节,但它其实源于清末民初“乌托邦政治小说”,在西方则有马克·吐温的《
期刊
杨兹举是一位校园诗人出身的学者,在新时期文学的全盛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担任过海南师范学院(现为海南师范大学)红帆诗社的社长,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琼州大学任教,专治中国现当代文学,出版有不乏思想创见的研究鲁迅和赵树理的专著,在海南文化研究方面亦收获不菲。走上学术之路的杨兹举,诗歌写作似乎成了他治学从教的副业,然而,随着文学品鉴力的不断提高而诗艺日益精进,事实上他一直保持着海南本土优秀的诗人的创作地
期刊
王民德(以下简称“王”):从湘西出来的画家,像黄永玉先生,包括你的老师易图境先生,画里都有一种神秘的气息,对你来说,这是一种自在的追求,还是湘西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楚文化的一种自然影响?  杨国平(以下简称“杨”):我觉得这两方面的因素都应该有。我一直在努力画出我心目中的湘西,但是做得还远远不够好。  王:谈到当代山水画的群体风格,主要还是以北京画家为代表的“北派”山水和以浙江画家为代表的“南派”山水
期刊
黄发有先生长于思辨又注重实证,才思敏捷而学风严谨,视野宏阔且业有专攻,在日益喧嚣浮躁的学术圈不显山不露水,但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巨大存在。当1990年代乱花迷眼的文本追踪批评变得难以为继时,他以一位优秀学者前瞻性的敏锐,在继续从事文学批评的前提下,将主攻方向转向文学传媒研究,在跨学科交叉中探寻出新的学术生长点。杂志、报纸副刊、出版社是文学生产的重要载体,这些看似文学外围的因素,其实与文学体制的沿革、
期刊
网络小说自1990年代末期兴起,现在每年生产的数量可能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小说。其身份逐渐得到认同,其地位逐渐得到巩固。当前,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还呈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一些传统小说作家也开始在网上发表作品,一些网络作家也在开辟网下写作的领域。在网络小说初起之时,作者群以青年人为主体,而现在,中年作家甚至老年作家都成为了其中的成员。尽管网络小说的写作呈勃兴之势,但如果仅从改编成电影的数量来看,网络小说到
期刊
近日,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揭晓,由金沙作词、黎晓阳作曲的歌曲《湘江飞出一首歌》获此殊荣。我在为两位艺术家喝彩的同时,更愿把多年来欣赏金沙歌词作品的美妙感受公诸同好。  本质上,歌词属于广义的诗,应该具有诗的一般属性。从我国诗歌发展史来看,最初的诗都能入乐歌唱,其后体式渐丰,分工渐明,诗由唱而吟诵而目赏,词作家便不断创造节奏感、韵律感、入乐性更强的替代品种来作歌词。诗经中的颂诗皆
期刊
作为一位拥有强烈社会关切情怀的作家,梁晓声迄今为止的全部小说创作,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自然是立足于他自身知青生存经验之上的知青小说;另一部分,则是与所谓知青经验基本无涉但却充满着一种强烈忧患意识的社会小说。长篇小说《浮城》《恐惧》《泯灭》等,可以被看作是后一个方面的代表性作品。尽管从数量上看,梁晓声知青题材的小说在其全部作品中的占有比例并不算高,但毫无疑问地,从未来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的角度
期刊
张承志最早发表的作品是套用蒙古民歌《诺加》的格式创作的蒙文诗《人民之子》(又译《平民之子》或《做人民之子》),随后在1978年发表了小说处女作《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以《黑骏马》和《北方的河》为代表的中短篇小说,在叙事情感上奇异地呈现为两种互补的形态,前者沉郁苍凉,后者雄浑激荡,一阴一阳,分别对应其恋母与寻父主题,这种阴阳相生相克的审美境界,形成了张承志独特的精神太极。但共通的是,张承志的文学作品
期刊
“Indeterminacy(不确定性)”是美国当代文学批评家依哈布·哈桑(Ihab Hassan)对后现代主义基本特征的概括性描述,它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的精神品格。这一复杂的现象具有多重的所指:含混(Ambiguity)、不连续性(Discontinuity)、异端(Heterodoxy)、多元性(Pluralism)、随意性(Randomness)、叛逆(Revolt)、变态(Perv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