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5693857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其实数学本来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能在数学化过程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就学生学习而言只是数学学习的一个方面;而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一、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数学
  
  比如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闪电”,“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
  
  二、从创设的情境中学数学
  
  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老师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三.八”快到了,小强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了出来,一数有5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强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强的5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强5张1元钱,小强高高兴兴地走了。首先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能换?有的学生将这5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5个10个1角就是5元,所以50个1角和5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了结论:“1元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三、从儿童生活事例中学习数学
  
  教学“乘法口算”时,教学前,对校门外的小商家进行调查,并选择合适的数据在教学中使用。上课时,老师问:“你们喜欢吃哪家的早饭?一般吃什么?”上数学课,讨论早饭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纷纷发言。有的说:“我喜欢吃李家鸡蛋饼。”老师出示调查数据:“昨天早上,他家卖了54个鸡蛋饼,2元一个,你能算出他家收入了多少钱吗?”学生不但列出算式,计算出得数,还给大家讲了他是怎样算的。就这样,学生在说笑、讨论、争论、商量中,不但学会了乘法口算,还对各家经营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有些食品怎样改进会更受欢迎等。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在小摊上吃虽然快、省事,但不卫生。有些学生商量说:“如果他们小商家联合盖间大房子,都在大房子里做饭,我们在大房子里吃饭就好了。这是他们今天的想法,也许明天在他们那里就会变为现实。
  数学生活化,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受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必将更积极、生动、活泼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是指由生活中的具体事物中抽取出量的方面、属性和关系,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数学对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年龄、经验决定了他们获得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对生活中具体形象事物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来,从而形成的概念。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多让小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进行数学抽象,在抽象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和理解数学思想。
  1、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学
  在一年级学完20以内的数的读写后,我让学生找一找自己生活的周围有哪些数字;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时,让他们去找身边的这些图形,他们兴致勃勃地到处找,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指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应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2、指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教学“连加、连减”时,课后我布置了一个小实践作业,让学生调查爸爸、妈妈的岁数,然后计算出爸爸、妈妈和自己岁数的和。教学“平均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一天,淘气来到游泳池边,他看见有许多小朋友在游泳池里游泳,也想跳下水去游泳。可是,他不怎么会游泳,担心水太深跳下去会有危险。管理人员告诉他,这个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米,他的身高是1.3米,同学们,你们说,淘气跳下去会有危险吗?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走生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走进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奇的欲望,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一生发展大有裨益。下面结合我的经验谈谈怎样指导阅读:    一、课内指导课外读,把课内外阅读有
期刊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体育活动形式。为确保学生每天达到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要求,把课间操扩展为一门系统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以终身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一门新生的体育活动课程。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组织工作复杂,涉及面广,实施起来相对较困难。笔者认为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才能保证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一、领导重视,加强管理。我校大课间之
期刊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艰辛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的能力,并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下面对探究性学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要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
期刊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从字面来看,“学会”与“会学”只一字之颠,却体现了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在以往我们的教学中,我们更多的只关注了孩子有没有学会,而忽视了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学能力是学生所有能力中的基本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获得知识、获得其它能力的发展有促进和加速作
期刊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的能力与思想。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要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更感到
期刊
良好、适当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有意义地理解数学”大有裨益。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诸多原因,过于平庸或过于绚丽的无价值的情境充斥着小学数学课堂:有的教师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一味地追求数学的生活味,课堂上出现了许多既脱离教学内容又游离于学习目标之外的情境;有的教师为了出奇制胜,过分追求情境的标新立异,忽略了情境的挑战性;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情境的趣味性,忽略了情境的负面干扰,影响了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课堂主人的前提。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始终是教学的难点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才能对思想品德课愿学和乐学。    一、巧妙导入,引发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激发
期刊
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政治课理论说教枯燥、乏味、空洞,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民主讨论氛围不浓烈、普遍厌学的局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实施教学改革,寓教于乐,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本人认为可采用下面几种主要方法:    一、设置教学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期刊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活动中富有个性的思维活动类资源是课程资源中富有灵性的资源,是微观层次的、隐性的课程资源,是无可替代的资源。与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相比,它更强调特定群体和情景的差异性与独特性。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和搭配课堂流程,才能使得学生的个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也作为具有生命意义的、富有鲜活性、创造性的资源给同伴们借鉴或者使用,让资源充分发挥作用。  如在进行《长方体
期刊
自从课改以来,“完美教学”一直是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然而,所谓的“完美教学”对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真的起着决定性作用吗?    一、盲目创设情境忽略了与教学内容相联系    数学情境是一种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是从事数学活动的环境、产生数学行为的条件。情境创设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紧扣教学的中心问题,为课堂教学服务,而不是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创设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