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订制”必须变得令人渴望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gle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级订制——这个行业暗含着周而复始的运作规律,跟随着时间不断衰退或再次繁荣。历史的相似性敲打着中国订制的大门,这是否能成为一个中国订制开始发展的真正契机?
  劳伦斯·许在 2013 秋冬巴黎高级订制时装周上举办了一场“中国订制”的宫廷大戏,这是继马可之后,中国设计师的身影第二次亮相于巴黎高级订制舞台。而这场秀也为“中国订制”的五年计划拉开序幕。
  S=surface
  D=Didier Grumbach (巴黎高级时装公会主席)
  Z=赵倩 (法新集团董事长)
  E= Eka Iukuridze (LES SUITES 的创始人)
  订制的渊源
  S:可以谈谈你眼中高级订制的精神是什么吗?
  D:“高级订制”是一种关于身体的艺术,就像画家在画布上作画。比起设计师,从事高级订制更像是做一名艺术家。它同时也是一个传承的艺术。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这近百年来的现代时装史,为什么巴黎可以成为高级订制的中心?就因为这种订制文化从没有消失过。 从Charles Frederick Worth在 1858 年的巴黎创立高级时装屋后,这种传统精神就从未中断过。 如今我们看到的,几乎所有优秀的新生代设计师都有他曾经学习和追随的前辈。为什么Martin Margiela优秀?因为他是Jean Paul Gaultier的学徒。为什么Gaultier优秀,因为他是Pierre Cardin的学徒。为什么皮尔·卡丹优秀,因为他是的师傅是Christian Dior。为什么Dior优秀?因为他是Robert Piquet的学徒。Robert Piquet在那个年代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订制设计师。
  S: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当下的高级订制,这与一种高端的生活方式有必然的紧密联系吗?
  D:这确实是生活的一种姿态,但是我认为高级订制不是一个产业,而是一种服务。它的产生建立在一个成熟的时装体系上,但又游离在这种产业制度之外,站在金字塔的顶端。世界财富在不断增加,当物质条件到达一定高度, 很多人希望拥有独一无二的、专属的东西。许多人或许不曾拥有高级订制,但他们是品牌忠实的成衣顾客。在一生中,他们总有些时刻,需要穿着精致漂亮的高级订制时装。因此,当这种需求到来时,他们就会考虑自己常光顾的品牌:你喜欢这个设计师,特别希望他可以创造一件只为你而创造的东西。它合乎你的审美,标志了你的生活态度。
  “中国订制”五年计划
  S:那么相对来说“中国订制”的概念也与高级订制是相似的吗?
  Z:中国订制不一定都是高级订制,它更像是一个概念和一种精神,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自己订制自己的生活,它和具体的服装无关,更多是关乎思想和理念。现在有两大消费趋势:第一是线上快速消费,二是线下我们体验。这种体验通常是面向相对高端的阶层。而我们希望未来这种订制的体验是面向大众的。
  所以说起“中国订制”,不仅是服装,还应该包括珠宝、家居用品,甚至发型,包括生活中许多方面都是可以去体验的。而且我们可以按照我们的方式组合我们的生活,这才是“中国订制”一个精髓的思想。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有个性化的消费。每个人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打造自己。这跟金钱没有绝对的关系。在这样的年代,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就是我们如何订制我们的生活。
  S:你刚刚提到订制围绕着体验和生活,这其实是中国消费者并不太了解的一个体验过程,可以说说这个订制概念在东西方有什么不同吗?
  Z:我们所了解欧洲的高级订制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它只限于服装,只有合乎条件的人才能拥有这个称号。现在我们讲的中国订制,它不仅为高端人士所准备,更是面向大众,这是一种未来的潮流方向。这是我们能够体验我们的生活。不仅是服装,更是所有的生活方面。
  “中国订制”时代到来
  S:您在您的书里曾经提到,历史在不断循环的,高级订制在中国的现状与曾经在巴黎刚刚起步的状态非常相似,但因为时代的进步又有很大不同,可以谈谈这两者的异同吗?
  D:1962年,法国拥有了Yves Saint Laurent,而那些年的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文化革命,在最近的数十年间,中国的时尚进行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这两个国家在发展时装产业中所围绕的中心不相同。近百年来法国的时装一切围绕着创意性在发展,而中国从发展服装产业初期到目前发展的路程与美国非常相似,更多偏向市场,有着强烈的商业盈利目的。中美都是在创造品牌时更注重市场,显而易见,许多的中国设计师是“市场性设计师”。
  然而,虽然中国的时尚历史并不悠久,中国的文化对当代艺术和时尚都有很深的影响,这是必然的也是肯定的。而近年中国的发展也让国家的政治经济地位飞速提升,与当年的巴黎很相似。我刚才讲到当国际社会来一个新成员的时候,时尚界也会发生深远的变化,比如说70年代在巴黎异军突起的日本时装力量,那个时候之前我从没想到会穿日本品牌,经过数十年,他们的时装飞速发展并在世界时装舞台上占据了很大的份额。我想这一次次新文化的融合拥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一次是中国订制起步与发展的好时机。
  S:为什么这种相似点可以造就“中国订制”年代的开始呢?
  Z: 中国的订制市场已走到了一个非常繁荣的阶段,目前国内的服装产业中有很多订制设计师涌现出来,消费者也越来越个性化。对中国订制业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出发点,也正是“订制年代”的开始。
  S:这些年也有一些中国设计师带着自己的品牌走上了巴黎高级订制的舞台,并且引起了很大的呼声,比如说之前马可的“无用”系列,还有这次的劳伦斯·许,就您而言,他们俩有何异同?
  D:当年马可并没有把“例外”带来巴黎,她觉得如果只是把国内卖得好的产品带到巴黎展出,不会取得很好的效应,因此她特意花了一年半时间创造了一个新的品牌“无用”,并且获得了巨大的关注。《世界报》用了整整8页篇幅来报道她的系列,这种情形可谓前所未有。我觉得她已经认识到,重要的不是把服装卖出去,而是创造品牌效应。 相比马可想证明自己是个艺术家,劳伦斯·许是个态度积极的设计师,他带着他的系列来到巴黎为“中国订制”试水。   S:登上巴黎高级订制周,是中国许许多多设计师的终极梦想。
  D:话说回来,仅仅制作一场秀,对于品牌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比如Elie Saab,他经过十多年在家乡的精耕细作,从1990年代开始扩展时装屋规模,逐渐在欧洲拥有知名度。直到2000年之后,他才开始参加巴黎高级订制时装周,虽然那个时候这位设计师早已大名鼎鼎了,高级时装协会也并没有在他第一次发布高级订制系列时就邀请其加入官方日程。为什么现在还没人能探讨劳伦斯·许的前景?因为他的创作究竟价值几何,需要时间来验证,不是只通过一场秀就能了解。我个人希望他还有中国订制由此可以展开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是,我们通常需要花费很长时间等待品牌的成长,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S:这次劳伦斯·许的作品作为“中国订制”第一次进入了巴黎高级订制的销售渠道,从买手的角度讲他的作品最大的魅力在哪里?
  E:我其实很厌倦每天看到风格很相似的服装,劳伦斯·许作品中的传统中国元素非常吸引我。法国人很愿意见到这些具有历史性的中国图案, 这与我们所熟知的欧洲式设计完全不同。
  S:劳伦斯·许的秀中有非常多的中国元素。那么你认为一个来自法国之外的设计师,他所代表的本国文化是高级订制中一个基本的要素吗?
  D: 文化根源固然重要,却不是基本要素。 像是来自印度孟买的设计师Manish Arora,他的品牌在巴黎展示的时装并不是在印度市场销售的那些,同样的,他在印度市场所销售的服装也不会拿到巴黎来展示。他针对不同的市场做出了一些改变,比如说在面向印度市场的款式更保守,而在巴黎展示的则更时髦。中国订制设计师也一样,如果想要在巴黎获得不俗的反响,中国元素不是关键,一定要赶上潮流。
  E:其实我认为他的设计中最精彩的是把传统的刺绣工艺嫁接到十分现代的设计形态上。这其实是一种新鲜而非传统的作法,现在巴黎有很多不同背景的设计师,来自同一地区的设计师也会有迥然不同的设计。
  S:所以一件“中国订制”的作品是否依然需要中国式的标签?
  Z:如果一个作品拥有国际化的审美,它一定会被许多人认同,接受。一个东西需要在一个地域里被认知被喜爱,换一个背景就变成异国风情的话就非常可惜。没有一定的高度。所有的文化都有相似之处,就像所有的宗教都有相似之处。如果它是永恒的,那么它就不会被某一类文化所拘束,它具有包容性,这个需要去检验。最重要的是怎么输出,不是经济不是政治的输出,我们最长远的输出是文化的输出,只有文化的输出才能影响一个世界。
  “中国订制”必须变得令人渴望
  S:如何看待“中国订制”的在未来的发展情况?
  D: 现在的中国已经有了6、7个品牌成了国际品牌,它们加入到国际化的时装舞台上,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全球时尚世界的格局,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曾经就是这样加入的。当下的环境对“中国订制”的概念来说是有利的。但是目前的中国还没有一个订制设计师能拥有国际性的影响力。
  实现订制时装的产业国际化最为关键的就是需要有一个成熟的时装产业体系。中国的服装产业装备精良,拥有非常好的竞争力,但是也因为产业中一些习惯性地操作和机械化的管理,缺乏了时装产业本应该具有的灵活性,扼杀了许多新点子。
  S:它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僵硬”,走上一个正确的方向?
  D:“中国订制”必须变得令人渴望,这样销售渠道才会更宽广。产品、市场营销都是重要因素,但品牌才是时装产业的王牌。品牌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我们现在所关注的产品或是价格本身。我了解在中国有着许多的时装从业者都加入了订制时装师的队伍,但时下的中国订制设计师大多为中国市场而设计:比如为明星订制红地毯礼服,婚纱;或是进行各种跨界的商业设计活动,因为大部分订制设计师需要依靠这样的运营模式维持生计。这个情况和美国很相似,但缺点在于,中国却不像美国一样拥有一个成熟的时装产业体系,也不像美国那样可以很方便地出口设计师的产品,这或许是发展路上一些比较困难的地方。如何建立国际性品牌,这才是中国订制设计师们面临的最大问题。
  S:高级订制往往与社会,文化,政治等原因息息相关,为何会选择在这样一个时间制定五年计划?
  Z:我一直觉得我们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想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在辅助这一切。每一个特定的时间,就会有某个年代特定的趋势和方向。它的这种到来,似乎你想不出是哪一天。在怎样的环境下产生,但就是自然而然的发生了,然后我们只不过是顺势而为,让它更顺利地前行。
  S:这个计划在第一年会有什么动作,又有些什么期待呢?
  Z:目前我打算发掘一批高级珠宝设计师,计划带领法国高级时装公会来中国参观设计师的工作室。最大的期待就是许多设计师,许多消费者,还有作为思想传播者的媒体都能参与到这场让我们订制我们的生活的这个活动里来。就今年来讲,我们许多人都被劳伦斯打动了,我觉得他是一个为订制而生的人。因为他的唯美主义。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服装做的华丽丽,这是他最大的快乐,我觉得这些不期而遇都会造就中国订制过程中一个个传奇故事。我们希望有一名中国设计师能够进入巴黎高级时装协会名册。
其他文献
艺术家张蕾用棉花、棉被坚持做装置作品已经超过二十年。这种普通的材质,看起来那么柔软温暖,可它的每一根细小的纤维都是那么独立坚强,富有韧性。她的艺术创造历程,从青春期的成长之痛,到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身份归属、精神、信仰;从反叛到寻找,从对抗到宽容,从封闭到开放,从完美到自然,正是一个人的艺术史。现在她重新回归,继续着她的艺术创作,并承诺自己:要做好的艺术作品,因为只有好的艺术才更长久。 
期刊
皮特·布恩(Piet Boon)是一位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设计师。他拥有年轻人在事业启航时充沛的青春活力,而实际上他现在已经55岁高龄。这位并非以设计起家的人,在三十年前正式进入职业设计师行业,如今作为荷兰最杰出的设计师之一,正在纽约进行他有史以来最大的项目。  布恩以承包商起家,经历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渴望选择一种更富有创造力,也更综合性的方式实现使命。2008年他卖掉了承包公司,全身心地投
期刊
漫无边际的路途,是否只有匆匆脚步记录你的轨迹?当世界变成雷同的钢筋水泥,你是否也变成了都市里的机械人。童年的欢愉与眼泪,曾经的梦想与初心,都希望你不要忘记和放弃。最自然即最美,我们愿这世界,不会一片荒芜。
期刊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同时受到快乐至上的“本我”和历经沧桑的“超我”的影响。但作为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自我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既要保留本我的单纯,又要体现超我的包容,掌控行为方向,与现实周旋,实现自我活动的目的。  设计作品既包含着设计者追求理想的纯粹性和自身经历的多元化,又要受到品牌环境,尤其是市场的影响,可谓设计者自我管理的现实映射。毕业作品作为其中受周遭限制最
期刊
在2013年的故事驱动中国大会上,德国建筑室内设计公司Ippolito Fleitz Group的合伙人和设计师彼得·依波利多(Peter Ippolito)作为德国设计协会的成员之一来到北京,随身带着几个有关室内设计的故事。这些成功的案例,个个精彩而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是从一个词汇出发,得到了灵感启示和核心精神,这个词就是Heimat。  Heimat是一个很典型的德语词,用中文可以翻译为“家园”
期刊
内心与旅行的关系?她说:“内心就是迷宫,大多数时候它都是通往过去,通向童年。如果我们只注重在外界(地球上的)旅行,而在没有同步到内心,你即使见到一些美人美景和应该有所感悟的东西,也感悟不了。”  内心与自由的关系?她说:“能旅行不代表自由,但自由了才能在路上。”  而什么是自由?她说:“自由就是信自己。自由就是按自己的意愿生活。自由就是相信奇迹,相信总有人会像烟花一样出现,绚烂、迷幻、光芒万丈。”
期刊
有人倾尽一生,只是为了在某一领域做到独霸一方,汽车们也是一样。它们可能露面不多,也可能看起来名不见经传,可一旦亮出“杀招”,你就知道它们的道行有多高了。  扑面而来  Benz G63 AMG 6X6  毋庸置疑,这台车的转弯不会和其他奔驰越野车一样灵巧,但这也是它最显蛮横霸道的一点。究其原因,都要归于它6个轮子的皮卡设计。设计师为它加设了一个后桥,从而使之变成了六轮大越野,并且主输出轮为中间一对
期刊
“能量”(Energies)是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Maison&Objet)2013年秋冬季的灵感主题,如何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寻找回归自然安宁的能量,关注材料突破给家居设计注入的新鲜能量,怎样才能寻找到设计师与用户情感互动的能量,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Maison&Objet)在这个秋季的巴黎郊区为我们营造出一片家居界的异趣乌托邦。  无处不在的设计灵感是每个前来巴黎家居装饰博览会(Maison&O
期刊
对于那些有着特殊意义的经典车而言,被封进博物馆的只不过是它们的肉身,后辈们早已不声不响地继承了其灵魂。两枚车灯,一个尾翼,甚至车身上的几道红标,都可能成为后世车争相学习的东西。这里没有“古板”一说,人们能看到的,只有穿越历史而来的惊艳身影。  复刻王者  Aeromaster LMP复刻版  连续四年称雄勒芒赛道,在1929年囊括冠亚季殿四席。不难猜出,仪态万方的宾利骨子里也是时速如命的基因。旗舰
期刊
美国艺术家詹姆士·特勒尔(James Turrell)为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特别策划设计了自己的个展“aten regin”(2013),这个展览重塑了Frank Lloyd Wright设计的圆形大厅,将它转变成一个充满变化的人工灯光和自然照明相结合的巨大空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特勒尔已然开始尝试一种创新与非传统装置创作,其对空间和光线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