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语言要处理好四组关系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wei0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善课堂教学语言,有助于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强调,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数量与质量
  教师课堂语言的数量边界在哪里?语文教师应当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的多少?不可能存在一个绝对的课堂教学语言的量化标准,所谓多少,只是相对概念,一切都要以有效组织课堂,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为准。
  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是足够的。所谓足够,是指足以保障课堂教学有序流畅进行。教学的流畅性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因此,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足够的教学语言来完成,比如,课堂活动的规则需要交代清楚,能够明确学习方法和重点。在引导和总结时必须有足量的语言对学生的思维言语活动作出反馈,以明确课堂学习的重点和方法。只有满足了这两个条件,教师的课堂语言才是足够的,才能成功地组织一堂课,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是精到的。很多教学语言论著都强调课堂教学语言的简明性。宋其蕤、冯显灿的《教学言语学》认为:“教学言语的简洁是教学的必要——简洁要求不重复——简洁是一语中的,是一针见血——简洁与清楚明白更有密切联系,简洁的语言更加强了教学语言的清楚明白,保证学生听得清楚明白。”问题在于,对学生而言,有时需要重复教学语言。话语的重复其实就是引起听者注意。因此,有时为了学生的强化记忆,教师必须进行一定的重复。还有,“学习者通常不能主动地应用以前习得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因此,教师必须把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这就需要教师重复旧的知识,重复并非完全不可取。但是,重复并非啰嗦,课堂语言应该是“精到”的。“精到”不是绝对的少,而是重点突出,不繁琐。
  “足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充分的语言表述,“精到”,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高效率的语言。只有注意了这两个标准,教师才能把握住课堂上教学语言的相对数量,才能够提升教学语言的质量。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强制与民主
  以往的教学,教师把教案当作教学活动的本本,教学中不敢离开这个本本。该问什么,该如何回答,都坐了精密的编排,教学过程无非是把这种程序演绎了一遍。但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大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些指导性意见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避免机械繁琐的分析,不要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教师不要以宣布标准答案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语文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现在的老师会这么说:“谁愿意把课文读一读?”“想不想看看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教师用商量的口吻对学生说话,让人觉得师生之间非常平等,感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应该由学习的主宰者、权威者向参与者、商讨者转变。教学语言也要相应地从强制的指令性语言向民主的商讨式语言转变。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到见解,除了不轻易表态或不过早地作简单的对与错的评判外,还要在评价的过程中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不断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把学习引向深入。
  当然,这并非是说,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完全摒弃指令性语言。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年纪越小,教师的指令性语言使用频率可能就越高,比如,规则性的要求,教师一般可以采用指令式的语言,因为这是完成一堂课的基本前提,需要让学生明白,这无可厚非,但是,尽可能少用指令性语言,多用商讨式语言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必然要求。
  三、课堂教学语言的灌输与引导
  强调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目标体系下,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往往对学生直接灌输一些最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让学生走获取知识的捷径,这也无可非议。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更加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参与、思考、探究、发现。因此,教学中更多地出现了“你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这样想”之类的提问语。“当学生意识到对社会生活能够进行主动的解释和认知,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时,学生就能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从而避免形成或接受单一、刻板的认识。”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的学习过程是由教材、教师把别人已知、已会、已有的东西传授给自己。有些难点确实需要教师的讲解训练,但有些难点若是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完成,效果会更好。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得以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反之,“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实践,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活动。”
  单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结果不仅是学习和效率的降低,更严重的问题是压抑人性,影响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力求做一名引导者而不是“保姆”。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自然而然地就会由灌输式向引导式转变。
  四、课堂语言的垄断与开放
  传统的教学是一种垄断式教学。首先,教师是知识上的垄断者。在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恪尽职守”,充分地完成一个教育者的责任。他们急于将自己知道的,学生们不知道的东西快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大量知识性信息。但是,这些信息无法形成深刻印象并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很快便会忘记。其二,在学习方法上,学校和教师也处于垄断地位。传统的教学由于考虑学生的因素少,教师往往会对学生作整齐划一的部署和要求,学生没有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由此,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当然也就是一种垄断式的语言。
  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程要培养能够自主学习的富有批判力和创造精神的学生。垄断式的教学模式显然没有适应这种要求。新课程理念要求语文课变得更加开放。
  尽管教师依然是知识的传授者,但却不是知识的垄断者。教师的观点是可以探讨的,教材不是真理的唯一载体,学生可以质疑。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和个性特点进行自主学习。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改变垄断者的传统教育角色,把提问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语文课堂应该是完全开放的课堂,并努力营造自由讨论的氛围。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在课堂上探讨问题,自由地与教师商榷观点。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外国语学校(214500)
其他文献
<正>点蜂缘蝽属半翅目缘蝽科,是豆科作物上一种常见害虫,在我国黄淮海以及南方大豆栽培区发生和危害比较严重,是导致落花、落荚和瘪粒、空荚的主要害虫之一,有时也能导致绝产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训练”部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时,要让学生预先“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的含义和作用”,强调了预习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我们需要探索具体的办法。  一、书面作业单元整体目标预习法  根据初中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我要求学生事先认真研读单元内容提示,把握单元整体目标要求,熟悉各个单元基本篇目,了解
欧阳修有诗云:“文章看落笔,议论驰后先,破石出至宝,决高泻千川。”强调了文章开篇落笔的重要性。人们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评价一篇好文章,“凤头”指的是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凰的头一样漂亮,吸引人眼球。怎样才能拟好“凤头”?实践证明有法可循。  一、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的方式虽然不那么华丽,但言简意赅,让人一目了然,因此不少学生喜欢使用这种方式开篇。  比如,一位同学在《让我悄悄地告诉你》这篇文章中
《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汉语,所以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的时候常常心不在焉,这使得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拿不到较高的分数。很多同学都非常困惑,在看到考试卷的时候,往往对不高的分数产生很
果园在选择防护林树种时,主要考虑该树种对当地水土条件的适应性、防护效果、乔木或灌木、防风固沙性能、是否有经济价值等,但往往会忽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该树种与栽植的果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提出的概念,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
“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他只要观看某一个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个东西,在当天或当天某个时候那个对象就成为他的一部分,或者继续许多年或一个个世纪连绵不已。”这是惠特曼的《草叶集》中一首诗。这首诗告诉我们,孩子是在不断成长着的,当教育者呈现给他们以美好时,这些美好就会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对孩子的人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现在的学生,阅读的作品很多谈不上美好。时下网络小说泛滥,很多学生喜爱表面情节离奇实
1玉米施用锌肥的重要性锌是植物体内生长素合成和酶系统活动的重要元素,作物缺锌后,叶小簇生,主脉两侧出现斑点,生育期推迟,玉米早期出现“白叶斑”,收获时果穗秃尖。据统计,
讨论如何将已有的关于常微分方程概周期解的结果推广到常差分方程。利用指数型二分性和不动点理论讨论非线性常差分方程组和拟线性常差分方程组的概周期解的存在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