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界的基本共识是,小班教学模式不仅意味着班级学生人数的减少,还代表了一种与原有大班授课教学模式相对的、精细化的全新模式。采取小班教学是一个系统化工程,目前亟需改善对此的滞后认识。本文撷取对学生的个体品能培养的角度,试图浅析小班化教学的优势、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之道,并试图提出更新与小班化教学模式相应的教育理念的命题。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 个体品能 理念更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47-01
引言
当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已有条件改善校园硬件环境;教育职业培训步入正轨,师资力量日益充实壮大;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造成生育率的降低。小班制教学模式的完善和稳步推广工作已经迫在眉睫,而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试行小班教学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教训。2004年12月,我省舟山市定海区在11所农村中小学试行小班教学改革,围绕这一新课题,也有相关的总结成果面世。
在围绕小班教学模式的诸多主题中,本文抽取的是小班教学模式下学生培养的基础性内容,即学生个体品能的发展。本文认为,一方面,小班教学既能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有利于发掘学生的特长和及时发现其缺点,促成其个体品能的发展;还可以更好地使单个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与其他同学的要求和表达,对学生在团体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更为有利。
另一方面,小班教学模式也面临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不同学生的个体品能需要更多的关注,对教师的能力和责任感要求更高;个体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过去更为强烈,小班模式使得过去为大班人数多、相互间了解不够而被掩盖的师生冲突、同学冲突更加表面化。
小班教学模式下的个体品能的发展应如何评价?具体工作又如何进行?这些都是目前亟待探讨的问题。撰写本文的目的就是力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初步的回答。
一、个体品能与小班教学的组织形式
学生的个体品能,指的是作为独立个体的每一个学生,在接受知识、塑造道德品行和处理一般问题的能力。重视个体品能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义务教育阶段也正是全面接受外界影响进而形成对外界的认知和自我评价以及相关能力的时期,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培养学生个体品能的途径,不仅需要帮助塑造良好的个体品能,还要随时纠正外界(如家庭、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小班教学模式,在形式上不仅是班级人数的减少(20~30人左右),而且有必要针对不同的科目特点,在组织结构上进行灵活设置。总的来说,小班教学的基本形式,仍然基于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班级-小组-学生个体的三重结构,将全班分为数个小组,分组讨论解决疑难,各组汇总,全班评议;另一类是教学过程直接由教师和学生完成,如教师主持启发式问答,不同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完善知识。对不同科目、同一科目的不同阶段而言,两类小班教学组织形式能发挥的作用是不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中,教师的角色是不同的。分组式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小组任务、总体目标、小组具体流程等;而在师生双向交流的模式下,教师需要更多地负责具体问题的解决。
二、个体品能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
古人曾言道:“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个性化教育下的个体发展,需要针对个体的情况设计不同的趣味教学法或情景教学法。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任务的相对固定化,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出发,对应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和学习能力的学生群体,预先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制定教学方案;同时依据新的学生测评机制对个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意识的追踪和教育。这也正是当代教师需要面对的新任务——“总的讲来,教师的作用目前正在发生变化。权威式的传递知识的办法正在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判断学习者的需要,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考核所获得的知识等办法加以补充”。
对小班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而言,需要面对的问题不仅局限于课上,课堂之外的因素也要被纳入考量范围。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大量影响学生品能发展的情况,如越来越高的离婚率与学生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等也对学生心智发育产生负面影响,社会的不良风气如办事请客送礼等更是渗透到了本应纯净的校园中。教师对此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及时注意学生的思想波动,采取个别交流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出认识误区;必要时联系心理辅导机构和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超越校园的空间限制,在更广的系统中提升学生的个体品能。这也是从外延上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修正。
三、小班教学与个体品能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这意味着教育职能必须从目前主流的填鸭式灌输转而走向开启个体自我认识和培养之路。小班教学模式正是必由之路。
在强调个体品能发展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教育公平问题。 在小班化教学模式下,出于偏见或功利目的(如学生艺术、体育比赛的名次、重要考试的分数分布和班际、校级评比,等等),过于注重对个别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或是忽视存在某些问题的学生,都会造成教育不公。究其原因,或因教师主观素质有欠缺,或因外在的升学、高分压力。要化解教育不公问题,就需要对症下药,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尽力消除与素质教育理念、与“以学生为本”原则相悖的消极因素。
四、个体品能的培养与规则意识的建立
小班化教学模式下的规则意识培养,面临如何采取有效方式去培养规则意识的问题。对不同的教育目标要采取不同的途径,如幼儿教育就与中小学教育有很大差别:幼儿教育可以采取肢体、游戏、园内食宿等多种场景进行群体规则意识的培养,更为侧重直接提示的方式; 中小学教育则更应从课堂知识的传授与接收、体育和其他文娱活动等途径开展。总的说来,小班化教学至少应落实以下工作:
其一,多展开室外教学,增加学生群体活动的机会;
其二,重视在开展课堂教育时,学生在小组中的规则意识培养。
无论是班级为单位的室外活动,还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活动,小班化教学都相对传统的大班集体化、上对下的抽象观点灌输更具优势。如果这些目标能够较好落实,学生的个体品能培养就能够与规则意识确立协调一致,不致偏颇。
参考文献:
[1]应朋志:“小班化课堂教学中个体化教育的探讨“,载于《百家杂谈》2009年第1期。
[2]如小组讨论过程中产生的、最后未被接受的想法,得出具体结论的理由等的记录,不同主题的发言者的安排等,需要教师从旁协助各个小组进行。
[3]吕祖谦、朱熹:《近思录》卷十一“教学“,引“二程(程颢、程颐)“言。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172页。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200页。
[6]在实施和未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地区、学校之间,实际上已经存在教育资源未能公平分配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相关简介,可参见秦莉:“中美教育比较的新视角——小班化教育(CRS)境况、焦点论证及方略”,载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27卷第5期。
[7]相关经验,可参见郭莹:“在活动中引发小班幼儿规则意识”,载于《少年儿童研究》,2010年8月。
【关键词】小班化教学 个体品能 理念更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47-01
引言
当前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已有条件改善校园硬件环境;教育职业培训步入正轨,师资力量日益充实壮大;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造成生育率的降低。小班制教学模式的完善和稳步推广工作已经迫在眉睫,而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试行小班教学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教训。2004年12月,我省舟山市定海区在11所农村中小学试行小班教学改革,围绕这一新课题,也有相关的总结成果面世。
在围绕小班教学模式的诸多主题中,本文抽取的是小班教学模式下学生培养的基础性内容,即学生个体品能的发展。本文认为,一方面,小班教学既能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有利于发掘学生的特长和及时发现其缺点,促成其个体品能的发展;还可以更好地使单个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师与其他同学的要求和表达,对学生在团体中的规则意识的培养更为有利。
另一方面,小班教学模式也面临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不同学生的个体品能需要更多的关注,对教师的能力和责任感要求更高;个体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过去更为强烈,小班模式使得过去为大班人数多、相互间了解不够而被掩盖的师生冲突、同学冲突更加表面化。
小班教学模式下的个体品能的发展应如何评价?具体工作又如何进行?这些都是目前亟待探讨的问题。撰写本文的目的就是力图对这些问题做出初步的回答。
一、个体品能与小班教学的组织形式
学生的个体品能,指的是作为独立个体的每一个学生,在接受知识、塑造道德品行和处理一般问题的能力。重视个体品能的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义务教育阶段也正是全面接受外界影响进而形成对外界的认知和自我评价以及相关能力的时期,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培养学生个体品能的途径,不仅需要帮助塑造良好的个体品能,还要随时纠正外界(如家庭、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
小班教学模式,在形式上不仅是班级人数的减少(20~30人左右),而且有必要针对不同的科目特点,在组织结构上进行灵活设置。总的来说,小班教学的基本形式,仍然基于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班级-小组-学生个体的三重结构,将全班分为数个小组,分组讨论解决疑难,各组汇总,全班评议;另一类是教学过程直接由教师和学生完成,如教师主持启发式问答,不同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完善知识。对不同科目、同一科目的不同阶段而言,两类小班教学组织形式能发挥的作用是不一致的,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中,教师的角色是不同的。分组式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小组任务、总体目标、小组具体流程等;而在师生双向交流的模式下,教师需要更多地负责具体问题的解决。
二、个体品能发展面临的重点问题
古人曾言道:“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个性化教育下的个体发展,需要针对个体的情况设计不同的趣味教学法或情景教学法。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任务的相对固定化,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出发,对应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和学习能力的学生群体,预先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制定教学方案;同时依据新的学生测评机制对个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意识的追踪和教育。这也正是当代教师需要面对的新任务——“总的讲来,教师的作用目前正在发生变化。权威式的传递知识的办法正在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判断学习者的需要,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考核所获得的知识等办法加以补充”。
对小班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而言,需要面对的问题不仅局限于课上,课堂之外的因素也要被纳入考量范围。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大量影响学生品能发展的情况,如越来越高的离婚率与学生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等也对学生心智发育产生负面影响,社会的不良风气如办事请客送礼等更是渗透到了本应纯净的校园中。教师对此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及时注意学生的思想波动,采取个别交流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出认识误区;必要时联系心理辅导机构和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超越校园的空间限制,在更广的系统中提升学生的个体品能。这也是从外延上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修正。
三、小班教学与个体品能的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这意味着教育职能必须从目前主流的填鸭式灌输转而走向开启个体自我认识和培养之路。小班教学模式正是必由之路。
在强调个体品能发展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教育公平问题。 在小班化教学模式下,出于偏见或功利目的(如学生艺术、体育比赛的名次、重要考试的分数分布和班际、校级评比,等等),过于注重对个别学生个体能力的培养,或是忽视存在某些问题的学生,都会造成教育不公。究其原因,或因教师主观素质有欠缺,或因外在的升学、高分压力。要化解教育不公问题,就需要对症下药,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尽力消除与素质教育理念、与“以学生为本”原则相悖的消极因素。
四、个体品能的培养与规则意识的建立
小班化教学模式下的规则意识培养,面临如何采取有效方式去培养规则意识的问题。对不同的教育目标要采取不同的途径,如幼儿教育就与中小学教育有很大差别:幼儿教育可以采取肢体、游戏、园内食宿等多种场景进行群体规则意识的培养,更为侧重直接提示的方式; 中小学教育则更应从课堂知识的传授与接收、体育和其他文娱活动等途径开展。总的说来,小班化教学至少应落实以下工作:
其一,多展开室外教学,增加学生群体活动的机会;
其二,重视在开展课堂教育时,学生在小组中的规则意识培养。
无论是班级为单位的室外活动,还是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活动,小班化教学都相对传统的大班集体化、上对下的抽象观点灌输更具优势。如果这些目标能够较好落实,学生的个体品能培养就能够与规则意识确立协调一致,不致偏颇。
参考文献:
[1]应朋志:“小班化课堂教学中个体化教育的探讨“,载于《百家杂谈》2009年第1期。
[2]如小组讨论过程中产生的、最后未被接受的想法,得出具体结论的理由等的记录,不同主题的发言者的安排等,需要教师从旁协助各个小组进行。
[3]吕祖谦、朱熹:《近思录》卷十一“教学“,引“二程(程颢、程颐)“言。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172页。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年版,第200页。
[6]在实施和未实施小班化教学的地区、学校之间,实际上已经存在教育资源未能公平分配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属于本文的讨论范围。相关简介,可参见秦莉:“中美教育比较的新视角——小班化教育(CRS)境况、焦点论证及方略”,载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27卷第5期。
[7]相关经验,可参见郭莹:“在活动中引发小班幼儿规则意识”,载于《少年儿童研究》,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