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所以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让学生善于应用数学,会学数学和喜欢数学。”这意味着数学教学要拓宽学科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巧妙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学科优势,丰富发展数学的内涵,从而让学生领略数学的精彩,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与语文学科相整合,丰富内涵。
1、数学与古诗的融合
数学之美在于其简单、简洁、和谐,在解决问题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之处,而诗词中的许多地方则利用了数学简单之美,却有传神之妙,另一方面数学中的问题也能通过古诗词来表达,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例如郑板桥的《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诗句中只用了简单的数字,却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雪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漫天雪舞的感受,读来妙趣横生,尽现了数学的简单之美。又如,在《增删算法统宗》中,就有下面这样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就是一道完整的数学题: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发现,唐诗、宋词、元曲等古文、古诗都是让学生赏心悦目、提高兴趣、不可或缺的数学伴侣。
2、数学与儿歌的结合。
儿歌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编写儿歌时既要符合教学要求,能突出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又要体现儿歌的特点,使之通俗易懂,琅琅上口。
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时,我设计让学生编了一首儿歌:
整数除法高位起。除数两位看两位。
两位不够看三位,除到哪位商哪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不够商一零占位。
通过这首儿歌,学生很快便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在欢声笑语中,他们发现数学原来还可以这样学。
二、与美术学科相沟通,感受魅力。
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的确,数学具有简洁美、对称美、逻辑美、奇异美、统一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整合美育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学生的审美感知空间,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健康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图形的变换》这一节课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美丽图案,地砖、磁砖、窗花、布艺设计等体会感知生活中图形的旋转,接着,教师让学生动手设计一个简单图案旋转后的图案。学生兴趣浓厚,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与音乐学科相交融,注入活力。
雨果曾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培养兴趣、增长智慧,从而实现数学学习的最佳效果,应该把音乐和数学结合起来,把音乐引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我先播放《数青蛙》的音乐,因为这首歌学生耳熟能详,很愉快地就跟着唱了起来,“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师提问:两只青蛙呢?四只青蛙呢?八只青蛙呢?……能唱完吗?生:唱不完。师:想一想你能用一句话把这首儿歌唱完吗?刚才同学们数青蛙时,嘴怎么算的?眼睛怎么算的?腿怎么算的?师生共同小结出:n只青蛙,n张嘴,2n双眼睛,4n条腿,从而引出本课内容———《用字母表示数》。
当优美动听的音乐响起在耳畔,那一瞬间,数学就融入轻松与和谐的氛围之中,在这里,音乐美化了课堂,音乐美化了数学!
四、数学与品德与社会相渗透,提升思想。
课堂教育既是传授知识的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形式。德育教育不应该局限在思想品德课这一门课当中,而应该渗透于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数学教学中要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根据数学学科的实际,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利用各种形式完成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在教学《一分钟有多长》后,引导学生体会时间的不可逆性,抓紧时间、珍惜时间。教学《成长的脚印》一课后,可以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苦,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在学习了《看望老人》一课后,老师可以适时渗透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教育。教材中的应用题更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诸如爱劳动、学雷锋做好事、节约用煤、粮食增产等许多具体事例的数据资料都能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五、数学与科学学科相联系,探索发现。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应该向学生们解释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持之以恒、大胆创新以及大胆质疑的精神。数学课程中如果能够将科学探究这一鲜活的学习方式融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并且所设计的数学题目中的一些数据是学生亲自实践得来的,那么学生在解题时,效果会非常好,也体现出数学来自生活、数学来自实践的观念。
例如《栽蒜苗》一课,我提前布置学生进行栽蒜苗试验,仔细观察和记录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描述数据的方法,在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逐步加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观察、收集、整理和处理实验数据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数学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很好的融入各科元素,课外功夫不可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扩大知识的空间范围,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与融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与需求,跳出学科的樊篱、走进学生的生活,根据教材特点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充分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为数学教学所用。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是开放的、精彩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深受学生喜爱的!
一、与语文学科相整合,丰富内涵。
1、数学与古诗的融合
数学之美在于其简单、简洁、和谐,在解决问题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之处,而诗词中的许多地方则利用了数学简单之美,却有传神之妙,另一方面数学中的问题也能通过古诗词来表达,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例如郑板桥的《咏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诗句中只用了简单的数字,却描绘了一幅令人神往的雪景图,抒发了诗人对漫天雪舞的感受,读来妙趣横生,尽现了数学的简单之美。又如,在《增删算法统宗》中,就有下面这样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就是一道完整的数学题: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内几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看看用尽不差争。
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吃一碗羹。
请问先生明算者,算来寺内几多僧?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可以发现,唐诗、宋词、元曲等古文、古诗都是让学生赏心悦目、提高兴趣、不可或缺的数学伴侣。
2、数学与儿歌的结合。
儿歌是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编写儿歌时既要符合教学要求,能突出数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又要体现儿歌的特点,使之通俗易懂,琅琅上口。
教学《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时,我设计让学生编了一首儿歌:
整数除法高位起。除数两位看两位。
两位不够看三位,除到哪位商哪位。
余数要比除数小,不够商一零占位。
通过这首儿歌,学生很快便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在欢声笑语中,他们发现数学原来还可以这样学。
二、与美术学科相沟通,感受魅力。
罗素说过:“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的确,数学具有简洁美、对称美、逻辑美、奇异美、统一美……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整合美育功能,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学生的审美感知空间,促进学生知识情感健康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图形的变换》这一节课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美丽图案,地砖、磁砖、窗花、布艺设计等体会感知生活中图形的旋转,接着,教师让学生动手设计一个简单图案旋转后的图案。学生兴趣浓厚,并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与音乐学科相交融,注入活力。
雨果曾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培养兴趣、增长智慧,从而实现数学学习的最佳效果,应该把音乐和数学结合起来,把音乐引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我先播放《数青蛙》的音乐,因为这首歌学生耳熟能详,很愉快地就跟着唱了起来,“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师提问:两只青蛙呢?四只青蛙呢?八只青蛙呢?……能唱完吗?生:唱不完。师:想一想你能用一句话把这首儿歌唱完吗?刚才同学们数青蛙时,嘴怎么算的?眼睛怎么算的?腿怎么算的?师生共同小结出:n只青蛙,n张嘴,2n双眼睛,4n条腿,从而引出本课内容———《用字母表示数》。
当优美动听的音乐响起在耳畔,那一瞬间,数学就融入轻松与和谐的氛围之中,在这里,音乐美化了课堂,音乐美化了数学!
四、数学与品德与社会相渗透,提升思想。
课堂教育既是传授知识的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形式。德育教育不应该局限在思想品德课这一门课当中,而应该渗透于整个教学课程体系中。数学教学中要深挖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根据数学学科的实际,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利用各种形式完成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在教学《一分钟有多长》后,引导学生体会时间的不可逆性,抓紧时间、珍惜时间。教学《成长的脚印》一课后,可以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辛苦,感谢父母养育之恩。在学习了《看望老人》一课后,老师可以适时渗透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教育。教材中的应用题更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教材。诸如爱劳动、学雷锋做好事、节约用煤、粮食增产等许多具体事例的数据资料都能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五、数学与科学学科相联系,探索发现。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应该向学生们解释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应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持之以恒、大胆创新以及大胆质疑的精神。数学课程中如果能够将科学探究这一鲜活的学习方式融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并且所设计的数学题目中的一些数据是学生亲自实践得来的,那么学生在解题时,效果会非常好,也体现出数学来自生活、数学来自实践的观念。
例如《栽蒜苗》一课,我提前布置学生进行栽蒜苗试验,仔细观察和记录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描述数据的方法,在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中逐步加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在动手操作、观察、收集、整理和处理实验数据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数学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很好的融入各科元素,课外功夫不可少。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扩大知识的空间范围,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与融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与需求,跳出学科的樊篱、走进学生的生活,根据教材特点进行灵活处理、巧妙设计,充分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为数学教学所用。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是开放的、精彩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深受学生喜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