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阐释梵高的《农鞋》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80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海德格尔的著作《林中路》中第一章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解读,尤其是《藝术作品的本源》中的梵高的油画作品《农鞋》的分析,来阐释海德格尔对艺术的影响以及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启示。
  【关键词】:海德格尔;物;器具之器具因素;艺术作品;存在者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在阐释梵高的油画作品《农鞋》时,他这样写道:“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陡峭中迈步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底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宁静馈赠,表征着大地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Erde),它在农妇的世界(Welt)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得以自持。”[1]
  这就是海德格尔那段精彩而充满诗意的对作品《农鞋》的阐释。作为一个画画的人,在我没阅读海德格尔这段描述之前,这幅作品给我的第一感受是:画面色彩温暖和谐,表现技法松动,浓浓的乡村田野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是我初次看到这幅《农鞋》的感受。相信这是每一个看到这幅画的人都能感觉到的。而海德格尔对《农鞋》的这段阐释,道出了这幅画背后的东西,更接近艺术作品现实的东西。让我对艺术作品产生了重新的思考并对当代艺术创作产生了启示。那么,海德格尔是如何阐释这件作品的呢?作品《农鞋》作为一件艺术作品,对于鉴赏者而言,这段描述道出了农鞋这个“存在物”背后被遮蔽着的“存在”。对于农妇而言,鞋子怎么穿是无需细想的,她穿着鞋站立或行走就知道了鞋的实用意义。但如果我们只想象它是一双普通的鞋子,一双仅仅只是存在于绘画中的静静地躺在角落里的无人穿的鞋子,那么我们就永远不会找到真理中的器具的器具性存在的含义。
  那么,海德格尔为什么这样描述梵高的艺术作品《农鞋》呢?
  海德格尔认为一件艺术作品首先是一种物,它和其他事物并无根本区别。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就是对“物”的改造、“去蔽”,使其构成对真理的揭示。首先回到《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的开篇,我们了解到艺术是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本质。那艺术是什么?就要从艺术作品中去找答案。作品作为一种“符号”、“象征”或者“比喻”,又首先必须要明白“物”是什么?从“物的物性因素”入手,即“一切皆物”到“纯然的物”,再到“本真的物”,得出必须摒弃传统的对物的遮蔽。器具既是物又是作品,位于两者中间位置。再从“器具的器具因素”来寻找作品存在的现实性。在这里,海德格尔以梵高的油画作品《农鞋》为例,由“农鞋”转入“存在者”,再是“存在者的无蔽”,引出真理,引出艺术的本质,即“艺术的本质或许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设置入作品。”[2]
  在梵高的作品中,海德格尔认为,一个存在者,一双农鞋,在作品中走进了它的存在的光亮之中。[3]即鞋的存在性得到了揭示。而在现实生活中,“鞋”作为农妇或者其他人的用具,其有用性遮蔽了它本真的纯然的物性。农妇在使用中甚至忘却了它的存在,而梵高在油画作品中,才使其进入它的存在之无蔽之中,即真理。也就是说作品是对物的普遍本质的再现。
  海德格尔这样理解的当代价值是什么呢?
  人们都一直认为艺术是与美的东西或美有关的,而与真理毫不相干。在美的艺术中,并不是说艺术就是美的,它之所以被叫做美的,是因为它产生美。相反,真理归于逻辑,而美留给了美学。[4]绘画作品其实就是一个借助材料留下的思维和情感的印迹。当代绘画不仅仅只描绘美,人们也不仅仅只局限于描绘美。
  “思想”进入“物质”,物质因素被“精神化”,艺术作品中的“物”是物理光照中的“物”。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家对媒介材料的的改造,就是把材料纳入形式,表达“物质”的“思想”。以张晓刚作品为例,张晓刚的作品题材一直以一种文革、大家庭时代的符号和印记给我们以深刻的视觉刺激。从其以前的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轻松的情绪,更多的是紧张和冲突的情感交织在作品中。人物的眼神、服装、动作、道具都脱离不开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每当看到他的作品,我们的记忆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实现穿越,尤其是对于经历过那段岁月时光的人们,此情此景只待成追忆!艺术家把那段时光和生活的残酷在作品中收匿了起来,画面是纯净的,但里面的情绪冲突确是暗流涌动的,平静的画面形象也反映出艺术家内心中对于这段生活、历史的个人批评精神在里面。
  艺术是一种技巧展现,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艺术创作就是一种转化的过程。将现实中简单的物转化为艺术作品中“有思想”的物,其作用是用有尽之言(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无尽之意,由有限达到无限,由限制达到自由。在西方现代主义理论中往往被认为只有上帝和艺术家才具有“无中生有”创造力的人。我认为,当代的艺术教育不应该再是技术上的翻新,而应该在立基于技法传授的同时,将培养艺术人的对于当代社会的自我触知力和敏感性作为教学的重心,以通过这种方式启发艺术人对于自我内在与自我和社会复杂关系的批判性的能力。研究生重在研究,在于超越感性,超越技术,超越形而下,去追问艺术的本质,去探讨艺术作品作为符号所指涉的内在精神的传达,即艺术作品当代的社会实践价值。更应该注重当代艺术的文化性和精神性。
  对于每一个艺术家而言,艺术创作过程不再是对物的描摹与对美的展现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思想的呈现过程。它关乎精神,关乎灵魂,关乎存在,关乎信仰,关乎个体的生命。艺术家将这些融入进作品中,让作品中的“物”附着了思想,附着了力量。确实,当下世界存在着各种问题,艺术家应担当着知识分子的社会承担身份,担当着道义,关注关怀社会上的问题,干预、参与社会,并表现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海德格尔对梵高《农鞋》的阐释对我艺术创作的启示。
  注释:
  [1] 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版,第17页。
  [2]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版,第20页。
  [3]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版,第19页。
  [4]海德格尔:《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年版,第20页。
  参考文献:
  [1]〔德〕马丁· 海德格尔 著,孙周兴译《林中路》,海上译林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
  [2]郝文杰 论海德格尔关于艺术作品的思想[J] 艺苑 , Forum of Arts, 2011年01期
  [3]郝文杰 构成之环:本源意识的回归——从抽象表现主义到色域境界[J] 大连大学学报 2014年11期
  [4]杜娟娟 艺术是如何生成的——论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艺术”[J]. 四川戏剧. 2015年11期
  [5]时卫平 梵高的农鞋:再论艺术作品的真理性[J] 艺术百家 2012年02期
  获奖:
  2015年,作品《寻》荣获第八届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院奖。
  2014年,作品《茶花》荣获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院奖” 。
  2013年,作品《情忆》荣获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优秀奖。
  收藏:
  2013年,作品《情忆》荣获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收藏。
  2013年,作品《小鸡之乐》荣获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收藏。
  2014年,作品《茶花》荣获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收藏。
其他文献
【摘要】:《祝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协奏曲,它是赵季平先生创作的。这是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改编而成,具备丰富的陕西秦腔特点。本文将以琵琶协奏曲《祝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及演奏内容进行详细研究,为以后琵琶的学习及创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琵琶;协奏曲;祝福  引言  琵琶是我国十分古老的一种乐器,经过岁月的演变,不管是它的构造及琵琶的演奏技巧都出现了重大的发展。琵琶
期刊
【Abstract】:In today's society, with the fast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ducts tend tohomogeneity increasingly, people are no longer simply satisfied with the function and th
期刊
【摘要】:中国音乐美学思想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的音乐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连的,本文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音乐美学思想与古希腊时期音乐美学思想进行简单阐述,从审美意境这个方面对这两个时期的中西方音乐美学思想观念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音乐美学思想;春秋战国;古希腊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源头,以孔子、孟子、荀子
期刊
【摘要】:小河的存在,还原了自然的本真,瞧,大块面的波光霞影、芦荻水鸟、绿茵翠障以及遍地的繁花似锦,这些不需要人工合成的画面所展现的盎然生机,让富丽堂皇的科滕城堡相形见绌,而巴赫的音乐创作,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大自然耐人寻味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巴赫;音乐;自然;生活  清明踏青归途,路经朋友家,登门造访,谈了许多对人生的感悟,临行送别时,朋友送我一幅《科滕城堡远景图》,我欣喜若狂。  回到家,
期刊
【摘要】:对于“艺术是什么”,我们各界众说纷纭,但都逃不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讨论。跳出思维限制,不囿于物质与精神之中,就会发现,无论什么形式的艺术,虽为一种精神形态,但都需要通过物质得以表现。所以,艺术不仅仅是精神的或是物质的,而是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一种文化。  【关键词】:艺术;物质;精神  从古至今,对“艺术”的解释不胜枚举。有柏拉图的艺术模仿说,有康德的游戏说,,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
期刊
【摘要】:人性中有对世界的各种物质与精神需求,有一些可以得到满足,另一些却可能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冲突等等迫于现实的原因而被压抑在心中。事实上人类很难战胜这些压抑的欲念,它会通过做梦等途径间接宣泄出来。这些欲望倘若得不到恰当的疏通,容易导致各种心里症的发生。如果能将压抑的欲望加以升华,投入到文化艺术等创造中,却能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关键词】:压抑;欲望;人性;梦;心理症;弗洛伊德  著名的心理
期刊
2015年12月10-11日,由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办的2015·长安·音乐与舞蹈学·博士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举行。此次论坛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二十多所高等院校的三十余位音乐与舞蹈学的中青年博士学者,以及来自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赵塔里木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原所长乔建中研究员,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管建华教授,西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罗艺峰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韩锺恩教授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担任
期刊
【摘要】:在毕业来临之季,面临着毕业创作的难关,去攻破在校期间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以我的畢业作品《莫妮卡的春天》,为切入点来阐述一下,有限动画在二维动画制作中的运用,及其通过故事的剧本的情节,奠定了短片的颜色风格,对瑞典的插画家MOLIN KOORT的纸雕作品的感悟,结合有限动画的创作理念,我以肥硕的体型,和精心搭配的服装造型,发饰的特征,以及鞋子造型,整合人物的风格进行设计,用简单的方式。通过
期刊
【摘要】:技术美学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使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得以实现。它带动了技术的日趋人性化和艺术形式的推陈出新,成为现代设计重要的表现形式。本文解释了美学、技术美、技术美学的含义,着重阐述了技术美学原理指导下的产品设计应遵循的规律。  【关键词】:美学;技术美学;技术美  1关于美学的概念和理解  “美学”(Asthetik)这个术语最早出现于“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在1735年发表的《关
期刊
一、双音琴竹首次运用  [图一]:  '  中國传统的扬琴琴竹每支上面只有一个竹头,若想在演奏中奏出两个音或者三个音、四个音,只能是通过两手的交替和在两条琴码的琴弦交叉处击打。从音色上来讲,在两弦交叉处的两音是由同一竹头的顶端与底端击打奏出,音色很差。从力度上来讲,需要强烈效果时,力度往往达不到,厚度也不够,缺乏立体感。  1973年,著名扬琴教育家张学生开始尝试制作能够敲打出双音的琴竹,即一只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