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题意义探究的浸入式情境创设,通过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思维性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核心素养。学生在完成具有挑战性、交互性的任务时,关注点从语言知识转向语言运用,在主题意义探究式活动中感受、归纳、领悟语言的交际功能。本文从整体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设计、课外体验实践基地创设的不同侧面,探讨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浸入式情境创设的策略。
【关键词】主题教学;主题意义探究;浸入式情境;情境创设策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对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而主题意义探究则离不开语境的创设。语境创设以浸入式情境创设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浸入式教学符合二语习得与输出假设理论,有效促进二语习得与输出的环境建设。主题意义探究与浸入式情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通过使用目的语进行浸入式的情景创设,阻断母语的干扰,在短时间内形成目标语言的思维习惯。通过主题意义探究,注意力从原来关注语言知识转向关注主题意义,任务中解决与主题相关问题,进行主题深度学习。因此,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浸入式情境创设能有效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笔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浸入式情境创设的策略进行了探究,通过整合统编教材,调整课程设置、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创设课外体验实践基地等策略进行主题意义探究,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教材整合,情境引路,扩展容量
主题意义探究需要教师以主题为中轴,以主题为枢纽,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协调运行,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课堂教学得以真实凸显,以真实情境表达教学主题,以教学主题表达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以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去刺激和满足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发展需求。而选择怎样的主题进行探究则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发现教材单元编排有的是几个相同主题的单元排在一起,有的则比较跳跃,学生难以深入学习。如广东人民版《开心学英语》第六册,前三个单元是关于计划的内容,内容有重复,也有延伸,但都是蜻蜓点水,难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笔者研究教材,提炼主题,把每个学期的单元统整为2-3个主题,每个主题包括2-3个单元。通过整合教材,情境引路,扩展容量,为教师赢得了更多的教学时间,赢得了主题意义探究的更多空间。
在广东人民版《开心学英语》第六册Unit 6 Good habits单元中,教材整合,情境引路,擴展容量。首先,展现教师前后对比两张照片,学生发现教师长胖了,邀请同学给老师建议。学生表达兴致被激活,纷纷给老师建议。此环节奠定语言框架基础,在进入“story”学习前激活学生对不良习惯提建议的欲望。随后,通过展现关于乞丐的语篇,通过打破常规,乞丐名字用“Mr. Handsome”起到幽默的效果。学生朗读完短文哄堂大笑,同时怜悯之心升起,纷纷要给他提建议,这些建议显得真诚而实用。在学生对主题有了一定的探索才请学生区分好坏习惯。通过图表区分,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概念。最后,给出三个层次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分层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深化主题学习。
二、课程构建,主题引领,话题推进
课程组合调整,以求更加符合认知规律,主题引领,话题推进。围绕主题的逻辑关系设计交互活动,选择师生关注热点话题。将教材主题提炼了以后,两到三个单元组合成一个主题,再进行课程构建。在主题引领下,划分话题,难度梯度推进。每个主题设计一到两个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体验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以广东人民版《开心学英语》第八册第一到第三单元为例,可以整合为主题A Special Day,划分为五个话题,分别是“a lucky day, an unlucky day, a great day, a bad day, an unforgettable day。”创设 A______day的主题情境,从多角度表达自己,描述自己的一天,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过去时间、形容词及连接词的使用。此时,学生关注的点是语言内容及情感,而不是语言知识与框架。课型可分为对话课,阅读课、烹饪课及项目调查等。结合综合课程,现场烹饪,写下流程,分享烹饪成果。项目调查由小组设计调查项目及调查方式。调整让主题更加集中,话题更加丰富,有利于主题意义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研究课型,浸入情境,有效输出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研究课型,研究哪些课题适合主题探究式教学,或在某个环节设计主题探究活动。故事课通过发问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与人物心理变化。词汇与句型改编成情境对话,通过示范对话,探究人物情感变化,再创编对话。阅读或拓展阅读则聚焦在解码与文本理解上,创设有交际意义的任务解决生活问题。
在广东人民版《开心学英语》第五册 Unit 6 第四课时 阅读课很适合开展主题意义探究活动。外教Angel的一段视频,提出要去购买圣诞礼物及派对食物的求助。通过阅读语篇来获取去超市购物的优缺点,建立语言框架。随后,“jigsaw reading”了解更多不同购物地点的优缺点。最后小组合作主题探究“online shopping”,当学生列出了网购优缺点的时候,教师再提出新的议题。“How to be a wise shopper?”学生带着好奇与思考选择判断。这样的主题意义探究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
四、课外延伸,体验实践,内化主题
基于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整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与发展,引导学生开展对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探究。文化内容单独学习比较单调,学生难以记住。通过每周在学校英语活动室开展英语角活动,每次活动都以主题意义探究的方式学习,深受学生欢迎。
以广东人民版《开心学英语》Unit 1-3为例,这三个单元都是关于计划,时态使用将来时。如果再重新把课堂的教学方式搬来第二课堂英语角,学生觉得没趣。老师把五年级英语角的学生变成“Travel agency”,以设计旅游方案为主题。通过国旗及标志建筑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然后,观看旅游海报了解旅游信息。接着,独立阅读找出旅游海报所包含的信息,分析“poster”的关键要素。随后,设计了解旅游者需求的问卷调查,分析出旅游者最喜欢去的地方,最关心的问题,最想去参与的活动等。最后,设计旅游海报及写旅游线路介绍报告。主题探究过程学生充满好奇心,思维与行动全程参与。文化内容渗透复习,通过体验“travel agency”的角色,提升主人翁意识与服务意识,关注客户需求,设计吸引人的旅游路线。通过体验实践,内化了主题,提升了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浸入式情境创设的主题教学模式为儿童使用第二语言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语言环境。浸入式情境有效促进二语习得与输出的环境建设,是让语言学习回归到思想交流、发展思维、文化互动、解决问题的本真。主题意义探究强调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语言教学情景化、生活化。通过创设浸入式情境,立足语篇,强化主题意义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奠定良好的语言素养基础。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一般项目“构建浸入式情境 提高小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4YQJK139]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程晓堂.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J].北京: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10):1-7.
[3]马世飞.主题意义建构在高中英语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J].北京:教学与管理,2017(2):65-76.
【关键词】主题教学;主题意义探究;浸入式情境;情境创设策略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主题为语言学习提供主题范围或主题语境。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应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学生对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而主题意义探究则离不开语境的创设。语境创设以浸入式情境创设更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浸入式教学符合二语习得与输出假设理论,有效促进二语习得与输出的环境建设。主题意义探究与浸入式情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通过使用目的语进行浸入式的情景创设,阻断母语的干扰,在短时间内形成目标语言的思维习惯。通过主题意义探究,注意力从原来关注语言知识转向关注主题意义,任务中解决与主题相关问题,进行主题深度学习。因此,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浸入式情境创设能有效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笔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浸入式情境创设的策略进行了探究,通过整合统编教材,调整课程设置、创新课堂教学设计、创设课外体验实践基地等策略进行主题意义探究,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教材整合,情境引路,扩展容量
主题意义探究需要教师以主题为中轴,以主题为枢纽,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协调运行,驱动师生双适应双发展。课堂教学得以真实凸显,以真实情境表达教学主题,以教学主题表达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以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要求去刺激和满足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发展需求。而选择怎样的主题进行探究则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发现教材单元编排有的是几个相同主题的单元排在一起,有的则比较跳跃,学生难以深入学习。如广东人民版《开心学英语》第六册,前三个单元是关于计划的内容,内容有重复,也有延伸,但都是蜻蜓点水,难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笔者研究教材,提炼主题,把每个学期的单元统整为2-3个主题,每个主题包括2-3个单元。通过整合教材,情境引路,扩展容量,为教师赢得了更多的教学时间,赢得了主题意义探究的更多空间。
在广东人民版《开心学英语》第六册Unit 6 Good habits单元中,教材整合,情境引路,擴展容量。首先,展现教师前后对比两张照片,学生发现教师长胖了,邀请同学给老师建议。学生表达兴致被激活,纷纷给老师建议。此环节奠定语言框架基础,在进入“story”学习前激活学生对不良习惯提建议的欲望。随后,通过展现关于乞丐的语篇,通过打破常规,乞丐名字用“Mr. Handsome”起到幽默的效果。学生朗读完短文哄堂大笑,同时怜悯之心升起,纷纷要给他提建议,这些建议显得真诚而实用。在学生对主题有了一定的探索才请学生区分好坏习惯。通过图表区分,在学生头脑中构建概念。最后,给出三个层次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分层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深化主题学习。
二、课程构建,主题引领,话题推进
课程组合调整,以求更加符合认知规律,主题引领,话题推进。围绕主题的逻辑关系设计交互活动,选择师生关注热点话题。将教材主题提炼了以后,两到三个单元组合成一个主题,再进行课程构建。在主题引领下,划分话题,难度梯度推进。每个主题设计一到两个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的体验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以广东人民版《开心学英语》第八册第一到第三单元为例,可以整合为主题A Special Day,划分为五个话题,分别是“a lucky day, an unlucky day, a great day, a bad day, an unforgettable day。”创设 A______day的主题情境,从多角度表达自己,描述自己的一天,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过去时间、形容词及连接词的使用。此时,学生关注的点是语言内容及情感,而不是语言知识与框架。课型可分为对话课,阅读课、烹饪课及项目调查等。结合综合课程,现场烹饪,写下流程,分享烹饪成果。项目调查由小组设计调查项目及调查方式。调整让主题更加集中,话题更加丰富,有利于主题意义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研究课型,浸入情境,有效输出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研究课型,研究哪些课题适合主题探究式教学,或在某个环节设计主题探究活动。故事课通过发问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与人物心理变化。词汇与句型改编成情境对话,通过示范对话,探究人物情感变化,再创编对话。阅读或拓展阅读则聚焦在解码与文本理解上,创设有交际意义的任务解决生活问题。
在广东人民版《开心学英语》第五册 Unit 6 第四课时 阅读课很适合开展主题意义探究活动。外教Angel的一段视频,提出要去购买圣诞礼物及派对食物的求助。通过阅读语篇来获取去超市购物的优缺点,建立语言框架。随后,“jigsaw reading”了解更多不同购物地点的优缺点。最后小组合作主题探究“online shopping”,当学生列出了网购优缺点的时候,教师再提出新的议题。“How to be a wise shopper?”学生带着好奇与思考选择判断。这样的主题意义探究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
四、课外延伸,体验实践,内化主题
基于对主题意义的探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整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与发展,引导学生开展对语言、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探究。文化内容单独学习比较单调,学生难以记住。通过每周在学校英语活动室开展英语角活动,每次活动都以主题意义探究的方式学习,深受学生欢迎。
以广东人民版《开心学英语》Unit 1-3为例,这三个单元都是关于计划,时态使用将来时。如果再重新把课堂的教学方式搬来第二课堂英语角,学生觉得没趣。老师把五年级英语角的学生变成“Travel agency”,以设计旅游方案为主题。通过国旗及标志建筑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然后,观看旅游海报了解旅游信息。接着,独立阅读找出旅游海报所包含的信息,分析“poster”的关键要素。随后,设计了解旅游者需求的问卷调查,分析出旅游者最喜欢去的地方,最关心的问题,最想去参与的活动等。最后,设计旅游海报及写旅游线路介绍报告。主题探究过程学生充满好奇心,思维与行动全程参与。文化内容渗透复习,通过体验“travel agency”的角色,提升主人翁意识与服务意识,关注客户需求,设计吸引人的旅游路线。通过体验实践,内化了主题,提升了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浸入式情境创设的主题教学模式为儿童使用第二语言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语言环境。浸入式情境有效促进二语习得与输出的环境建设,是让语言学习回归到思想交流、发展思维、文化互动、解决问题的本真。主题意义探究强调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语言教学情景化、生活化。通过创设浸入式情境,立足语篇,强化主题意义的语言输入和输出,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奠定良好的语言素养基础。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一般项目“构建浸入式情境 提高小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14YQJK139]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程晓堂.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J].北京: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10):1-7.
[3]马世飞.主题意义建构在高中英语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J].北京:教学与管理,2017(2):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