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数学部分教师仍存在着教学实施理念陈旧,教学目标取向出现偏差,教学内容处理不当等种种不良现象,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为此,应引导教师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开放各教学要素等途径,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 教师 创造型 教学策略
一、影响教师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的因素分析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包括教学事件先后顺序的安排、传递信息的媒体的选择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而创造型教学策略除了兼有教学策略的一般要素外,它鲜明的特点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致力于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人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影响教师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的因素主要有:
(一)教学实施理念陈旧
教学理念是教师从事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教学理念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行为的质量和效率。在具体实践中,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注重教法设计,轻视学法指导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真正的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从这种意义上说,数学教师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指路人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即教师既要注重教法,也要重视学法指导。从信息论角度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目的是通过调节外在信息的刺激模式和刺激强度来获得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还要受学生内在的信息反应能力的制约,取决于他们对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吸收、加工整理的能力,取决于他们所用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要取得数学教学的最佳效果,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可惜的是,学法指导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还仅仅处于次要的地位,还没有落实到真正意义上来,有的教师依然一厢情愿地陶醉在教学设计之中。
2.注重同步调控,轻视异步指导
教育家卢仲衡在研究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类型之后,把他们的学习分为四种情况:敏捷而踏实、敏捷而不踏实、不敏捷而踏实、不敏捷而不踏实。不同类型的学生,接受和领会知识速度快慢不一,掌握程度有较大的差异,这给教师的整体同步教学带来矛盾。教学节奏过快,不敏捷的学生跟不上,只能囫囵吞枣,对所授知识不能透彻理解;如果教学节奏过慢,敏捷学生吃不饱,造成智力资源浪费等。作为同步教学的必要补充,异步指导是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这一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可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习惯于让学生统一听讲、统一练习、统一矫正,进行一刀切式的同步调控。
3.注重传统教具,轻视现代媒体
素质教育应当是现代化的教育,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给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给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提供了种种可能。
传统的教具由于受其先天的限制,使学生对数学事物感知的深度、广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现代媒体则可利用其优势,把一些原本抽象、模糊、不好理解的数学模型、原理、方法很直观地展示出来,既省时又省力,还优质高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和掌握数学事物、理解数学原理和方法。但习惯于只用传统教具的“作坊式”教学和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讲演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依然有一定的市场、现代媒体的优越性尚未被更多的教师所认同,其作用也远未得到发挥。
(二)教学目标取向出现偏差
教师对教学目标取向的偏差,直接导致其无法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其主要表现为:
1.注重双基教学,轻视素质发展
纵观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突出的一点是非常注重学生数学能力即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发展起主要制约作用的相关因素的指导和教育,如数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然而,客观上由于评价标准的片面性,导致教师在主观上对数学动力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渗透教育或是无目的、无计划、无措施或是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空洞化,把培养数学能力和促进人的发展割裂开来。
2.注重程式模仿,轻视创新应用
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数学概念原理→例题→模仿练习→矫正总结”为主要特征的模仿式教学十分普遍,并成为部分教师训练学生、提高成绩的制胜法宝。实际上,这一模式从短期来看,可以使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速度”(实际上是解决某些程式题的速度和能力)有所提高,而从长远看,这一封闭性教学模式是以牺牲学生的开放求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为代价,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进反退。
(三)教学内容处理不当
1.注重结论教学,轻视形成过程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首先必须使学生喜欢数学、想学数学。因此,教师必须设法让学生在直观、生动、有趣的情境下,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数学过程教学,有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数学的实质,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舍本逐末,只重结论应用,不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倾向仍然存在。
2.注重逻辑思维,轻视直觉思维
研究表明: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由直觉思维引起的。直觉思维具有突破性、跳跃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一起构成人类三大思维能力。培养直觉思维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创新能力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的基本要求
(一)教育理念更新化
如前所述,教学理念是改革的先导、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由此可知:没有理念的更新,就不可能有教法上的创新。教师教育理念更新化是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的前提。新课程改革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为此教师应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课堂教学看成一种生命化活动的过程。教师应自觉地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交互、积极主动、共同发展或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应仅仅把教会学生知识作为唯一教学目标,而是把教学目标融入“让学生掌握方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发现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同样重要”等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内容。
因此,要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学法研究,依据学法确定教法,变教案为学案,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展示教学过程,加强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教育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目标多元化
实现教师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是教师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的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应该也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而应该是高层次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充分挖掘数学教育的潜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即“以人的发展为本”。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目标,应包括两大方面的目标。首先是数学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联系和综合四个部分。其次是发展性领域的目标,包括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等几方面。发展性领域的实现以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但又对知识技能领域的教学起导向作用。传统的数学教学目标过多地向知识技能领域倾斜,而忽视了发展性领域对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教师对发展性领域应予以更多的关注。
创造型教学策略的构建,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除了上述各因素外,如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方面也对创造型教学策略的构建产生较大的影响。总之,数学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策略的构建,对于改革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建立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尤显必要。
参考文献:
[1]汪绳祖.小学数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林崇德,沈德立.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关键词 教师 创造型 教学策略
一、影响教师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的因素分析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包括教学事件先后顺序的安排、传递信息的媒体的选择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而创造型教学策略除了兼有教学策略的一般要素外,它鲜明的特点是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致力于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人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影响教师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的因素主要有:
(一)教学实施理念陈旧
教学理念是教师从事教学实践、开展教学行为、选择教学策略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教学理念的优劣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行为的质量和效率。在具体实践中,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注重教法设计,轻视学法指导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在教师正确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真正的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从这种意义上说,数学教师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指路人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即教师既要注重教法,也要重视学法指导。从信息论角度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目的是通过调节外在信息的刺激模式和刺激强度来获得教学效果。而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还要受学生内在的信息反应能力的制约,取决于他们对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吸收、加工整理的能力,取决于他们所用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要取得数学教学的最佳效果,必须加强学法指导。可惜的是,学法指导在不少教师的心目中还仅仅处于次要的地位,还没有落实到真正意义上来,有的教师依然一厢情愿地陶醉在教学设计之中。
2.注重同步调控,轻视异步指导
教育家卢仲衡在研究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类型之后,把他们的学习分为四种情况:敏捷而踏实、敏捷而不踏实、不敏捷而踏实、不敏捷而不踏实。不同类型的学生,接受和领会知识速度快慢不一,掌握程度有较大的差异,这给教师的整体同步教学带来矛盾。教学节奏过快,不敏捷的学生跟不上,只能囫囵吞枣,对所授知识不能透彻理解;如果教学节奏过慢,敏捷学生吃不饱,造成智力资源浪费等。作为同步教学的必要补充,异步指导是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这一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可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习惯于让学生统一听讲、统一练习、统一矫正,进行一刀切式的同步调控。
3.注重传统教具,轻视现代媒体
素质教育应当是现代化的教育,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给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给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提供了种种可能。
传统的教具由于受其先天的限制,使学生对数学事物感知的深度、广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而现代媒体则可利用其优势,把一些原本抽象、模糊、不好理解的数学模型、原理、方法很直观地展示出来,既省时又省力,还优质高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知和掌握数学事物、理解数学原理和方法。但习惯于只用传统教具的“作坊式”教学和一支粉笔打天下的“讲演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依然有一定的市场、现代媒体的优越性尚未被更多的教师所认同,其作用也远未得到发挥。
(二)教学目标取向出现偏差
教师对教学目标取向的偏差,直接导致其无法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其主要表现为:
1.注重双基教学,轻视素质发展
纵观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突出的一点是非常注重学生数学能力即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发展起主要制约作用的相关因素的指导和教育,如数学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等。然而,客观上由于评价标准的片面性,导致教师在主观上对数学动力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渗透教育或是无目的、无计划、无措施或是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空洞化,把培养数学能力和促进人的发展割裂开来。
2.注重程式模仿,轻视创新应用
由于受长期应试教育惯性的影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数学概念原理→例题→模仿练习→矫正总结”为主要特征的模仿式教学十分普遍,并成为部分教师训练学生、提高成绩的制胜法宝。实际上,这一模式从短期来看,可以使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速度”(实际上是解决某些程式题的速度和能力)有所提高,而从长远看,这一封闭性教学模式是以牺牲学生的开放求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机会为代价,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进反退。
(三)教学内容处理不当
1.注重结论教学,轻视形成过程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质,首先必须使学生喜欢数学、想学数学。因此,教师必须设法让学生在直观、生动、有趣的情境下,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得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数学过程教学,有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数学的实质,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舍本逐末,只重结论应用,不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倾向仍然存在。
2.注重逻辑思维,轻视直觉思维
研究表明: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由直觉思维引起的。直觉思维具有突破性、跳跃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一起构成人类三大思维能力。培养直觉思维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创新能力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的基本要求
(一)教育理念更新化
如前所述,教学理念是改革的先导、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教学行为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由此可知:没有理念的更新,就不可能有教法上的创新。教师教育理念更新化是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的前提。新课程改革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为此教师应真正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课堂教学看成一种生命化活动的过程。教师应自觉地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注重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交互、积极主动、共同发展或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应仅仅把教会学生知识作为唯一教学目标,而是把教学目标融入“让学生掌握方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发现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同样重要”等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内容。
因此,要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学法研究,依据学法确定教法,变教案为学案,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展示教学过程,加强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教育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目标多元化
实现教师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是教师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的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应该也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而应该是高层次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协调发展。数学课堂教学应体现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充分挖掘数学教育的潜能,全方位、多角度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即“以人的发展为本”。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目标,应包括两大方面的目标。首先是数学知识技能领域的目标,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联系和综合四个部分。其次是发展性领域的目标,包括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等几方面。发展性领域的实现以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为基础,但又对知识技能领域的教学起导向作用。传统的数学教学目标过多地向知识技能领域倾斜,而忽视了发展性领域对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构建创造型教学策略,教师对发展性领域应予以更多的关注。
创造型教学策略的构建,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除了上述各因素外,如教学评价、教学环境等方面也对创造型教学策略的构建产生较大的影响。总之,数学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策略的构建,对于改革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建立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具有现实的和长远的意义。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尤显必要。
参考文献:
[1]汪绳祖.小学数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林崇德,沈德立.创造力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