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野下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hz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计算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加强计算教学,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本文作者在新课标的视野下,根据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些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以期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计算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应用愈益广泛,数学计算更是现代公民的一项必备技能。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无疑是数学教学义不容辞的使命。计算可谓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分析与理解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关于“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因此,加强计算教学,有效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我在新课标的视野下,根据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些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以期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所助益。
  
  1.探寻便捷的计算途径
  
  “书山有路勤为径”,但只要用心寻找,就容易发现计算过程中其实不乏便道与捷径,最常见的就是口算与估算。《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我认为,从总体上来说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重点是口算。如果能正确快速地口算,就能给估算、笔算、混合运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我认为每位学生都要打好口算基础,加强口算训练,提高口算能力。首先,要掌握方法。如:运用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减法,想加法;转化为整十数加减一位数;转化成20 以内的加减法;把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转化成一位数加减一位数;先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然后转化成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等等。其次,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训练形式要多样化。每节数学课前三分钟,我都会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口算练习,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等。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了计算的兴趣,学生熟能生巧,进而提高了计算的准确率。
  《新课程标准》对估算的要求也提出了明确的落脚点,仅在第一、第二学段,有关估算的目标就有六条。从二年级开始,每个学期都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加强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以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妈妈买了3件毛衣,用了288元钱,每件毛衣多少钱?看题后有部分学生开始自主地进行估算,有学生把288元看成270元,270÷3=90(元),所以每件毛衣大约90元;还有学生把288元看成300元,300÷3=100(元),所以认为每件毛衣的价钱在90—100元之间。这样,先让学生通过估算把握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再出示笔算过程,减少了计算中的错误。
  
  2.尝试多元的计算方法
  
  “自古华山一条道”激励人们不畏艰险、勇攀高峰,但在数学计算中,只使用单一的计算方法,很容易陷入“一条道走到黑”的困境。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尽量采用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以达到“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最佳效果。计算方法多样化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它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在面对一个计算问题时,解决的策略可以是多样的,这也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我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在计算0.6×99时,学生提出了以下算法:生1:0.6×99=0.6×100-0.6=59.4;生2:0.6×99=0.6×90 0.6×9=59.4;生3:把0.6扩大到原数的10倍,看成6×99=594,再把594缩小到原数的10倍,等于59.4。尽管算法多样,但毕竟这些算法展示的只是少数学生的想法。为了能有效延伸,我用“你听懂了他的算法吗?”“你能把他的算法再说一遍吗?”等类似的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多说别人的算法,把个别学生的算法变成全体学生的算法,达到了真正的算法多样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3.设计优质的计算练习
  
  在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了计算方法之后,教师要在练习的形式上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优质的计算练习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饱含趣味性。教师在设计计算练习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题型出发,避免呆板、单调重复的练习模式,保持练习形式的新颖、生动、有趣。也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练习,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具有针对性。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错的或可能会错的题,设计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3)注重实践性。提倡练习设计的实践性,目的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教师通过实践使学生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从而使计算练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根据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和某些内部因素的影响的特点,教师在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上合理安排,采取“短时、少量、多次”的方法,避免学生疲劳、厌烦现象的产生,使学生的注意力能稳定地集中在练习对象上,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性。
  
  4.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绝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平时的计算练习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把好审题、算题和验算三道关,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如此在考试时就能得心应手。
  4.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认真审题就是看清题目要求、弄清题目的算理和运算顺序。例如:在计算545÷5这道题时,如果认真审题,判断出商是三位数,那么商中间的0就不容易漏掉了。又如:计算“49 11-49 11”时,如果认真审题,便可知这题是加减混合运算,应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就不会犯“49 11-49 11=60-60=0”这样的错误了。
  4.2培养学生仔细算题的习惯
  教师一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由于马虎造成的错误绝不能轻易放过,以免让学生产生“由于马虎做错的题没事”的念头,而要树立“会做的题一定不能错”的思想。我让学生每人设计一个统计图,记录自己的成绩,每组设计一个统计图,记录本组的成绩,定期评比,定期表扬。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和团队精神。
  4.3培养学生经常验算的习惯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检查验算的重要性。仔细检查验算是提高学生计算准确率的重要途径。有些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往往难以检查出自己计算当中出现的错误,所以在平时的计算练习时,我经常出示一些学生容易出错或经常出错的典型错题案例,让学生扮演成“啄木鸟医生”进入“错题医院”,去给病题“诊断病情”,并“对症下药”,而且定期评选出“最佳啄木鸟医生”。学生对这项活动乐此不疲,积极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发现学生不仅养成了检查验算的好习惯,而且能进行有效的检查。
  
  
其他文献
经过十余年的数学教学,我体会到,后进生对学习的逆反情绪,是教师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成绩的一大障碍。后进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也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后进生都是后天形成的。下面我就对后天形成的后进生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后进生的主要表现    (一)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  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就不能说明概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最终形成能力。在诸多的能力中,创新思维能力最为重要,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入手,通过数学创新思维教学,不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智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本文为全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地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案;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
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加到教学全过程中来,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措施之一。笔者仅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教师通过操作学具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变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获得感性知识,形成知识的表
1.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成为练习课  复习课需要练习,但不应是为练习而练习。但一些教师使练习层层递进,密度不断加大,角度依次变换,难度随之增加,让学生误认为会解答每一道复习题是教学的主要目标,练习→反馈→再练习→再反馈,如此循环。有的教师先安排半节课独立练习,再组织半节课讨论交流,或干脆安排独立练习。  (2)学生被动学习  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系统本身,很少引导学生思考与系
刚进入初中学习,学生对什么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不懈努力。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面对新教材教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常会犯一些低级错误,这些错误往往是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或是缺乏数学的严谨性和周密性,或是考虑问题不全面而导致的.下面略举数例,供学生以此为鉴.
反谈“文不厌改”阎玉才人们常说:文不厌改。意思是文章越改越精,越改越好。依我之见,对此也不应一概而论,也要作具体分析,太绝对化了,就有违于辩证法。我们知道,文章初稿写成后,大致
摘要: 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问题情境、活动环境和语言环境三方面作了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学习情境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其本质在于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1]。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