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工具,它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更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如何,无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由此可以看到,“语文素养”涉及多方面内容。它要求学生有“语言的积累”、“语感”和“思维”作为知识基础,注重“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等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以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不愿意学,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和动力,老师教起来索然无味的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搞好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将来成为创新人才的有力保障。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各种习惯逐渐养成,但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具有可塑性强、矫正空间大的特点,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良好习惯的养成
1.培养乐学的习惯
如今的学生敏感、活跃,这就为习惯的培养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础。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老师,填鸭式地灌输,搞题海战术,搞机械重复地抄写,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和规律,使学生渐渐丧失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乐学语文的习惯?
首先,遵循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既了解他们的共性,又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挖掘内在兴趣。在语文课上,需要经常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乐趣,慢慢养成习惯。
其次,培养对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进行学习。一句话,没有兴趣,学习习惯就无从谈起。实践中,可采用“揭示课题引趣法”“剖析课文引趣法”“结课引题法”“旁征博引法”等,使学生发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和文学深厚底蕴,激发对语文的热爱。要善于创设情境、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学习的甜头,像接受礼物那样接受新知识。
2.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习惯
字要写得规范——清楚、匀称、整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悉心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要写清楚分明;要注意字的结构,把字写得各部分均衡匀称,大小比例适当;要掌握字的笔顺;写字时要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做到字迹整齐美观,不乱涂改,保证纸面(卷面)清洁。要求学生每天练字20分钟,临帖练习硬笔或软笔书法,定期举行展览评比,褒扬优秀者,特别耐心说服字迹潦草者限期改正,督促其纠正不良的书写态度和习惯。
3.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这主要指养成做听课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听课或阅读时在书上“圈、点、勾、划、批注”,把中心句、关键词、过渡、照应,结构层次,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重点、难点等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并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写在旁边,这样边阅读边思考,效果更佳。
4.培养学生养成“好读书”的语文学习习惯
适当增加阅读课,发动和组织自主读书活动,养成“天天读几页,一月一本书”的读书习惯。凡是习惯大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养成的,要让学生阅尽文学的“春夏秋冬”,熏染书香气。然后,通过读书比赛、演讲、辩论等语文活动,加大监督力度,督促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教师要参与其中,共同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其乐融融。
5.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习惯
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锻炼情商,提升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教师可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自主安排,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己任。
6.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验证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尺。在改革与创新的今天,创新、质疑、探究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总之,如果能切实地抓好两三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可能带动其他方面的改进,从而走出教育困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深信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必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由此可以看到,“语文素养”涉及多方面内容。它要求学生有“语言的积累”、“语感”和“思维”作为知识基础,注重“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各种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个性、人格等各个方面及其相互作用,以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不愿意学,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和动力,老师教起来索然无味的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搞好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将来成为创新人才的有力保障。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各种习惯逐渐养成,但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具有可塑性强、矫正空间大的特点,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良好习惯的养成
1.培养乐学的习惯
如今的学生敏感、活跃,这就为习惯的培养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础。受“应试教育”影响的老师,填鸭式地灌输,搞题海战术,搞机械重复地抄写,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和规律,使学生渐渐丧失学习兴趣。那么,如何培养乐学语文的习惯?
首先,遵循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既了解他们的共性,又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挖掘内在兴趣。在语文课上,需要经常采用一些激励性语言,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不断学习的乐趣,慢慢养成习惯。
其次,培养对语文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进行学习。一句话,没有兴趣,学习习惯就无从谈起。实践中,可采用“揭示课题引趣法”“剖析课文引趣法”“结课引题法”“旁征博引法”等,使学生发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和文学深厚底蕴,激发对语文的热爱。要善于创设情境、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学习的甜头,像接受礼物那样接受新知识。
2.培养学生书写规范的习惯
字要写得规范——清楚、匀称、整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悉心指导并严格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点、横、竖、撇、捺等笔画要写清楚分明;要注意字的结构,把字写得各部分均衡匀称,大小比例适当;要掌握字的笔顺;写字时要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做到字迹整齐美观,不乱涂改,保证纸面(卷面)清洁。要求学生每天练字20分钟,临帖练习硬笔或软笔书法,定期举行展览评比,褒扬优秀者,特别耐心说服字迹潦草者限期改正,督促其纠正不良的书写态度和习惯。
3.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这主要指养成做听课笔记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听课或阅读时在书上“圈、点、勾、划、批注”,把中心句、关键词、过渡、照应,结构层次,主要内容,以及学习重点、难点等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并随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质疑写在旁边,这样边阅读边思考,效果更佳。
4.培养学生养成“好读书”的语文学习习惯
适当增加阅读课,发动和组织自主读书活动,养成“天天读几页,一月一本书”的读书习惯。凡是习惯大都是经过反复实践养成的,要让学生阅尽文学的“春夏秋冬”,熏染书香气。然后,通过读书比赛、演讲、辩论等语文活动,加大监督力度,督促他们多读书,读好书。教师要参与其中,共同合作、探究,体验阅读的其乐融融。
5.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习惯
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锻炼情商,提升与人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语文教师可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逐步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自主安排,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己任。
6.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验证语文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尺。在改革与创新的今天,创新、质疑、探究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
总之,如果能切实地抓好两三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可能带动其他方面的改进,从而走出教育困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深信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必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