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为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新视角。方法:搜集近三年我院消化内科功能性胃肠病并联合精神心理科共同治疗患者119例。结果: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问题较突出,而且不同心理状态和社会支持对功能性胃肠病的影响不同。结論:多学科联合,针对性的对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提供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并且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的预后。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心理社会因素;相关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作用也相应得到重视,消化系统易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及情绪的影响,是身心相关最敏感的器官,而功能性胃肠病是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为此消化系统身心疾病的发病率居内科身心疾病的首位,本文对此作了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病人119例,其中男20例,女99例;年龄25-68岁,平均47岁,均行腹部彩超、消化道内镜及其他实验室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确诊为功能性胃肠病,并由精神心理科会诊联合诊治,无神经精神疾病,无严重试听障碍作为调查对象。
1.2 临床表现
消化道症状有腹痛、腹泻、反酸、恶心、纳差、呃逆、咽部哽咽感等,同时伴有睡眠障碍、情绪低落、过分担心害怕、疑病等现象,病史3-5年。
1.3 诊断标准与分类
均经腹部彩超、消化道内镜及其他实验室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确诊为功能性胃肠病,并由精神心理科会诊联合诊治作为调查对象,其中,39例经精神心理科心理干预治疗,80例经精神心理科心理干预加药物治疗。
2 结果
119例患者,其中39例患者经精神心理科心理干预治疗,29例临床表现消失,有效率达74.4%;80例患者经精神心理科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抗焦虑、抗抑郁类),75例临床表现消失,有效率达93.8%;而且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3讨论
3.1 功能性胃肠病(FGID)是指一组具有消化系统症状但又没有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或病理生化证据的疾病,作为消化内科一大类疾病,具有共同的发病机理,主要包含胃肠道动力与胃肠道激素两个主要方面,胃肠道吸收营养、排出废物这项主要功能的完成依赖胃肠动力作用,而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ENS)的完整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对于胃肠道动力的调节起重要作用。各种精神因素,尤其是长期高度紧张可以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造成脑---肠轴的紊乱,引起内脏感觉过敏,进而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3.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FGID的发病率明显增加。2011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共有3.2亿消化道疾病患者,其中80%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目前较多研究发现,消化系统的运动和分泌功能主要受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而这两个中枢与情感中枢的皮层下整合中心处于同一解剖位置,故易受内外环境及情绪因素的影响,是身心相关最敏感的器官,所以,心理行为因素是影响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症状严重性和就诊行为的重要因素。
3.3有调查表明功能性精神心理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疾病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精神心理科提倡两种疾病共同诊断,共同治疗。通过上述也充分说明,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首先是心理治疗,即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同时,给予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治疗、暗示治疗、放松治疗等,是十分见效的;其次是心理药物的使用,尤其是临床专科与精神心理科会诊联络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在临床上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宏昌.重视消化系统身心疾病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3):133-134
[2]姜乾金.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问题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39.
[3]魏玮,王庆才.功能性胃肠疾病[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7-18.
[4]史峰,唐振泽.抗抑郁药在功能性胃肠综合征的应用[J].国外医学消化分册.1996,16(1):31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心理社会因素;相关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作用也相应得到重视,消化系统易受内外环境的刺激及情绪的影响,是身心相关最敏感的器官,而功能性胃肠病是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为此消化系统身心疾病的发病率居内科身心疾病的首位,本文对此作了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病人119例,其中男20例,女99例;年龄25-68岁,平均47岁,均行腹部彩超、消化道内镜及其他实验室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确诊为功能性胃肠病,并由精神心理科会诊联合诊治,无神经精神疾病,无严重试听障碍作为调查对象。
1.2 临床表现
消化道症状有腹痛、腹泻、反酸、恶心、纳差、呃逆、咽部哽咽感等,同时伴有睡眠障碍、情绪低落、过分担心害怕、疑病等现象,病史3-5年。
1.3 诊断标准与分类
均经腹部彩超、消化道内镜及其他实验室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确诊为功能性胃肠病,并由精神心理科会诊联合诊治作为调查对象,其中,39例经精神心理科心理干预治疗,80例经精神心理科心理干预加药物治疗。
2 结果
119例患者,其中39例患者经精神心理科心理干预治疗,29例临床表现消失,有效率达74.4%;80例患者经精神心理科心理干预联合药物治疗(抗焦虑、抗抑郁类),75例临床表现消失,有效率达93.8%;而且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
3讨论
3.1 功能性胃肠病(FGID)是指一组具有消化系统症状但又没有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或病理生化证据的疾病,作为消化内科一大类疾病,具有共同的发病机理,主要包含胃肠道动力与胃肠道激素两个主要方面,胃肠道吸收营养、排出废物这项主要功能的完成依赖胃肠动力作用,而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肠神经系统(ENS)的完整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对于胃肠道动力的调节起重要作用。各种精神因素,尤其是长期高度紧张可以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造成脑---肠轴的紊乱,引起内脏感觉过敏,进而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3.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FGID的发病率明显增加。2011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共有3.2亿消化道疾病患者,其中80%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目前较多研究发现,消化系统的运动和分泌功能主要受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而这两个中枢与情感中枢的皮层下整合中心处于同一解剖位置,故易受内外环境及情绪因素的影响,是身心相关最敏感的器官,所以,心理行为因素是影响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症状严重性和就诊行为的重要因素。
3.3有调查表明功能性精神心理疾病和功能性胃肠疾病有着共同的病理生理,精神心理科提倡两种疾病共同诊断,共同治疗。通过上述也充分说明,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首先是心理治疗,即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同时,给予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治疗、暗示治疗、放松治疗等,是十分见效的;其次是心理药物的使用,尤其是临床专科与精神心理科会诊联络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在临床上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宏昌.重视消化系统身心疾病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3):133-134
[2]姜乾金.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问题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39.
[3]魏玮,王庆才.功能性胃肠疾病[J].社区医学杂志,2007,(5):17-18.
[4]史峰,唐振泽.抗抑郁药在功能性胃肠综合征的应用[J].国外医学消化分册.1996,1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