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与课堂设计”与“翻转课堂”两个全覆盖教学模式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yi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翻转课堂、慕课等依托网络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了全世界教育技术的热门研究方向。[1]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于2014年底在全校推广“课程与课堂设计”(下文简称“两课设计”)和“翻转课堂”,截至2016年,这两种教学模式已实现全体教师全覆盖。本文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解析两课设计与翻转课堂两种教学模式的普遍推广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做出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两课设计;翻转课堂;慕课;教学模式;全覆盖
  从2012年“慕课”元年开始,我校便紧跟世界教育变革的潮流,开始探索学习可汗学院的经验,鼓励教师进行两课设计,即将课程与课堂内容进行再造,同时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我校根据培养创新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一步改革了教学管理模式,将原来的教育全部纳入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三大板块中。[2]重点以教学课堂设计和网络在线课堂的翻转设计为突破口,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
  一、“三全教学模式”:全覆盖+全程式+全员参与
  (一)全覆盖
  学院引进了国际一流高校的 CMS(课程管理)系统,建立了数字化学习平台。2015年,提出了在全校教师中实现翻转课堂的“全覆盖”,要求每位专职教师均要实现所教授课程的“翻转”。为此,学校投入了数十万元建设了专业的微课制作室,为教师提供微课制作的基本设备和空间,各个学院也陆续建立了微课制作室。
  (二)全程式
  与超星尔雅机构合作,初期投入近30万元,开发了校内翻转课堂的数字平台,叫“锦城在线课堂”(Jin Cheng Online Course),简称JCOC。这个平台上既有老师们“独创”及“改编”的视频微课,同时也有超星尔雅机构提供的优质“慕课”资源。该平台除了PC端学习,还可以通过下载超星手机客户端,实现手机端学习。截至目前,“锦城在线”已开设翻转课程2216门次,上传视频数26649个,音频数3344个,图书数2472册,文档数33760个。今年累计访问量已近2000万人次。学校的翻转课堂教学组织形成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全程式。
  (三)全员参与
  锦城学院的翻转课堂不仅是全体教师和教务人员参与,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全员参与,以实现全方位促进。例如:各学院学生科通过辅导员课前、课后查寝,与任课教师沟通等方式督促检查学生翻转课堂课外自学的情况;各学院办公室和教务科对本学院的翻转课堂进行计划管理;行政管理人员要参与翻转课堂的调研,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和解决翻转课堂教学产生的各
  类问题。
  二、翻转课堂的“三化教学效果”:智能化+多样化+一体化
  (一)教学管理智能化
  翻转课堂实现了教学管理的智能化,教师可以在“锦城在线”观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课外学习微课的主要时间段、学生讨论和考试测评情况等。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锦城学院的教师进行了许多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
  (三)教学参与的一体化
  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各个部门、各位教职员工均是培养学生成才的教育工作者,一体化地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三、线上线下“两结合”,打造富有锦城特色的“慕课”——优课
  基于“锦城课堂大于天”的重要思想,学校在抓好原有“四个课堂”(教室教学课堂、实验室教学课堂、生产实习基地课堂、课外活动课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第五课堂”,即网络在线教学课堂。这是在全球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大变革”形势推动下,创新富有锦城特色的“慕课”——“优课”(大学线上线下一体化课程)。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以“学校谋特色、学生谋特长”为指导思想,狠抓教学质量,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创新。通过对课程和课堂的设计,教师对每次课要讲解的内 容、每节课时间的分配都已了然于胸,讲授时逻辑清楚、时间分配合理、重难点突出。明显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课堂的吸引力,教師授课质量得到了提升。翻转课堂全覆盖使得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教学模式延伸到网上学习当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不断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3]这种与传统教学大相径庭的翻转,是教育领域的一场积极变革,也取得突出成效。我们应继续完善翻转课堂模式、提高学生自制力、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素质、培养变革代表、革新高校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黎富兵.财务会计课程“两课设计”及“翻转课堂”改革创新研究——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为例[J].财会月刊,2016(27).
  [2]张琦伟,李驰.本科教学中“翻转课堂”实践新体验[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4).
  [3]白宇杰.基于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渤海大学,2016.
其他文献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建安诗歌是我国文人诗歌创作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魏晋风度下的三曹父子即是此时期“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诗歌具有“古意悲凉”等共性,但由于个人特质和人生际遇的不同,三人在创作诗风上又存在很大的差异。从曹操诗的古朴雄浑,到曹丕的婉约便娟,直至曹植的词采华茂,从中亦可窥见建安诗人的艺术追求。本文旨在结合三曹诗歌创作的具体作品,来分析探讨其各自的诗风特点,并对“三曹”诗歌
期刊
中华女子学院  摘要:文章试图通过描述浮士德与糜非斯托之间的“善”与“恶”的对比,从而展现出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思想。在与糜非斯托相伴而行之后,浮士德的身边充斥着危机。然而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特征使他免于遭受成为恶魔奴隶的厄运,而恶势力糜非斯托却发挥一种“反而常将好事做成”的推动性作用。本文旨在通过浮士德与糜非斯托的关系,展现出善恶的对立统一关系,通过分析以获得其中的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
期刊
浙江师范大学  摘要:本文以作品中的痴傻型人物为立足点,对《喧哗与骚动》与《爸爸爸》展开平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对痴傻人物具体的声音、无实意的语言进行分析与比较,探析无意义的“喧哗”背后那有意义的作品价值观;第二部分则从难以“诉说”的痛苦中分析异质文化所共有的社会历史现象——“常态”社会对所谓“非常态”人群的排斥与压制。由以上两点对中西这两部文学作品略作相异相同之比较。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
期刊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概述川端康成生态意识形成的基础,生态意识的定义,采用鲁枢元的文艺生态批评理论,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三个层面解读川端康成文学,体会作者在亲近自然的同时,对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所进行的文学深思与创作,以期为当代生态文学的研究提供范本,同时对当代作家的创作起借鑒作用。  关键词:川端康成;生态意识;文学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1968年凭借其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中国的现代派文学是在西方现代主义直接影响下产生并成长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现代派文学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直接复制。中国现代派文学在接受外来影响的同时表现出强劲的主动选择的姿态,在表面追求形式创新的背后还潜藏着深层的意识形态动机。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批评走在文学创作前线,对西方现代派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具体到中国对西方现代派文学本土化的接受、消化、传播,
期刊
四川理工学院美术学院  摘要: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是这个样子,但这个世界也许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它可能包含着更丰富的内容和许多悬而未知的隐秘,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侧面。照相机的出现,客观地记录着这个世界也远远达不到现实世界的真实,而美术史中的一些大师通过写生这一创作方式为我们呈现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另外的面目。很多绘画者钟爱写生,我想这因现实的深刻,给予我们更敏感的感受
期刊
铜仁学院教育学院  摘要: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存在价值被人们感知。侗族人民的精神追求是通过其表现的,侗族大歌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对侗族这个民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天柱县侗族大歌的生存现状、发展、传承。以天柱县侗族大歌类型和内容阐述等问题为主要的调研对象,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天柱县侗族大歌的文化价值的发展和傳承给予恰当的定位。把侗族大歌的教学引进课堂、政府的宣传和号召以及开发侗族大
期刊
湖北民族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指少数民族人口相对聚居的村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文化特征明显。在历史洗礼下的少数民族村寨,其建筑表现的是非常有特色的,同时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构成了丰富多彩且具有特色的村寨体系。村寨文化是村民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是村民精神的寄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具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厚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
期刊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  摘要:本文以《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热播现象入手,通过梳理传统文化的概念、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提出笔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点思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思考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
期刊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在文中笔者将城市形象分为“客观形象”和“虚拟形象”两个层面,“客观形象”是城市的实然状态,是依托于政府规划而建构出来的城市形象,“虚拟形象”是城市客观形象的镜面反映,是通过媒体报道而传播出来的城市形象。在此层面上,笔者再从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两个方面来探讨成都生态文明城市形象的现状,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成都;城市形象建构;城市形象传播  一、成都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