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众传媒时代的优质公民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mj_6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我国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媒介素养”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词,即使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高校,其教学活动也多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实践上鲜有大的突破。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已发展成为一种教育趋势的今天,高等院校如何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培养信息社会国家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个舶来词。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的概念进行了梳理。一般认为,媒介素养是信息时代中人们在具备读书、写字能力的同时,在个人生活、社会发展中所拥有的正确认知、解读、批判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媒介素养教育”有别于过去培养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体专业教育,教育对象的主体是全体公民。是“指导受教育者运用大众传播学、新闻学、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使受众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认识媒介带来的“快感”和“满足”;二是要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三是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20世纪30年代。那时,以电影和广播为媒体的大众文化在欧美各国日渐流行,所传播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与传统的文化理念形成抵牾和冲突。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ER.Lea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ys Thompson)发表了文化批评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目的是“通过这种教育,使得学生能够防范大众传媒的错误影响和腐蚀,自觉追求符合传统精神的美德和价值观”。随着媒介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日益彰显,媒介素养教育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其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和扩大。198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德国举办的媒介素养教育国际大会上,学者们率先向全球发布了一项在全球推行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声明。此后,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媒介素养教育”的诸多理论迅速在世界许多国家得以传播。加拿大、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法国、芬兰等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正式纳入学校正规教育内容,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步较晚。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的《论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第一次将媒介素养概念引入了中国大陆;2004年,中国大陆第一个媒介素养研究专业网站(www.medialiteracy.org.cn)由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正式创建并开通;同年10月,以“创建、沟通、发展”为主旨的中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掀起了一个媒介素养教育的热潮。这些实践活动表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开始从酝酿进入启动、发展时期。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7月发布的第22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而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18~24岁者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0. 3%(约7666万人),这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媒介消费的主体。
  现代传媒的交互性和创新性在为大学生提供与世界同步发展和充分展示个人才能空间的同时,也给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大学生与媒体接触时间的增长,他们和社会接触的时间变短,出现了交往能力下降、情感萎缩淡化、学业荒废等不良现象。加之目前传媒的市场化模式,给大众传媒涂上了浓厚的商业色彩:许多节目带有明显的功利目标,倡导消费主义、个人主义;传播的价值理念如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为追求发行量和收视率而刻意迎合受众的低俗趣味和猎奇心理.或夸大、丑化、美化新闻事实,或是揪住一点小事炒作不休,或潜在地传播色情和暴力,或传播另类、异质的思维模式……大众传媒传播内容的良莠不齐、光怪陆离、鱼龙混杂,使信息和媒介文化背后的各种意识形态问题也会随之产生,这些都给它的受众特别是大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
  据对河北、上海、南京、徐州等省市十几所高校大学生及研究生所做媒介素养调查报告的分析和总结,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缺乏对媒介信息本质的认知水平。大学生生活阅历的缺乏、知识的不足。导致他们对媒介的特性、功能以及影响的认识不足,缺乏对媒介中各类信息的甄别和检验能力。他们只是盲目地消费媒体内容,极易把报纸上、广播中、电视里发布的信息都看做是权威的,对其真实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不作信息来源分析,不思考信息发布者的动机,一味地全盘接受。
  缺乏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的能力。大学生对一般的媒介知识缺乏宏观的把握。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尚处于自发状态。他们不是通过科学的媒介理论指导以及系统的训练获得媒介素养,而是在日常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直觉感悟来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这种自发状态最直接的后果是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层次和水平不高。这集中体现在大学生虽然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取信息,但却无法对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及信息本身做出更为准确的评价。也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对媒介信息的好坏缺乏鉴赏力,不能用批判的态度去接受、分析大众媒介信息。
  缺乏对媒介信息的驾驭能力。大学生的业余生活离不开媒介,他们是媒介的深度使用者和重度关注者。他们把了解信息、消遣娱乐作为媒介接触的主要动机,表现出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特点,他们对网络更表现出出色的接受能力和驾驭能力,不能有效地辨别信息的价值,也因此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资源学习和生活,主动参与媒介互动的人数比例也相对较低,缺乏对媒介信息的使用、驾驭能力,对如何通过媒介内容的接触、学习和理解来发展自己显得无所适从。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鉴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特殊性、大学阶段的独特性和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现状,笔者认为,高校应当将媒介素养教育提上议事日程, 将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素质教育相结合。在大学教育中率先导入媒介素养教育,把大学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通过有力、有效的媒介教育,提高作为特殊的群体和媒介受众——大学生的现代媒介素养,增强他们正确理解媒介、科学利用媒介的能力,使大学生能够更加健全、更加完善地参与社会发展,成为国家建设和社会需要的优质公民。
  借鉴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创新教育模式,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大学课堂。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大学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路径和手段。首先,要从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讲座人手,进而从开设媒介素养教育公共选修课开始实验,以构建新的高校选修课体系,增加媒介素养类课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课程体系正朝着日益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这给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契机。高校的选修课分为限选课和任选课,任选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实际需要选择的任意一门课程,是学生有意识的自我培养。媒介素养课程可在任选课中单独列出一个模块,以兴趣引导为原则,以媒介对象为课程方向。其内容可包括:(1)媒介素养的内涵、作用及其与个人的关系;(2)当代受众对大众传媒应有的认识;(3)大众传媒信息与社会发展及与个人成长的关系;(4)大众传媒的变革和发展趋势。特别要着重讲明,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大众传媒市场化运作的程度和传播自由度逐渐提高、媒介及其内容日趋复杂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一名受众,特别是大学生受众所应具备的选择和分辨能力,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通过认真解剖一些典型案例,使大学生真正建立起对媒介信息正确评价和接受的模式,自觉消解和过滤负面信息,做到既对自己的成长负责,也对社会的发展负责。
  课程可以覆盖学生感兴趣的各类媒介形式,吸引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经过教学实验,可使该课程体系模块逐步成为各大学、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或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作为通识教育来推行,使课堂成为大学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以素质教育为依托,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指以校园为活动中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为目的,为营造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由广大师生直接参与或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有多种组织形式,媒介素养教育完全能够以此为平台并融入其中,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以原有的素质教育为依托,在课外活动、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添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以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方式推广。大学可以利用校内的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培训,不仅让大学生广泛接触到媒介知识,还让他们广泛参与办报、办刊、办台,参与校内主流媒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视角切入,关注校园、关注成长,使他们在传播实践中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全方位地观察事物、学会对社会的独特思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社会公众意识,实实在在地提高他们的传媒素养,以获得关于媒介的切身体会,这种收效是单向灌输式教育很难达到的。
  二是建立与媒体和社会良好的互动关系。学校可邀请资深媒体从业者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和大学生“零”距离接触。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能够得到来自媒体的第一手讯息资料,了解实实在在的身边媒体状况,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消除笼罩在“媒介”身上的神秘色彩,而且能够使媒体从业人员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媒体工作者,也是媒体教育者,意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
  三是高校应组织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社团或假期实践小组,认真调研媒介素养现状。以定量调查为主,定期对学生媒介使用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定期向学生公开,以引起学生对群体媒介接触行为的重视,做出贴近大学生现状的分析,并把研究成果付诸有效实践,真正推动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蓬勃地开展。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媒介在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上的特殊性,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也应该具有自己的特点。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社会,高校应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方式方法,使大学生能了解和认识媒介的特点,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意识和理解力,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拥有对媒介信息清醒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驾驭能力,培养和造就未来社会对无所不在的媒介具有主体意志、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而达到这个目的有赖于媒介紊养教育在大学中的推广。(本文为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6SJD880040)指导项目部分)
  
  编校 施宇
其他文献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的大地震,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全国和世界的震惊与关注。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各级媒体迅速行动,以准确、快速、全面、优质的报道,为世人及时了解灾情提供了高质量的信息,用强有力的舆论宣传为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夺取抗震救灾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媒体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作为“无冕之王”,媒体手中握
期刊
社会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中,以各种形态存在和发展着,与此相生相长的社会问题新闻传播也因其地域性、文化性、观念性不同而存在着。中西方国家在社会问题传播上有着相同的“问题源”,即自然灾害、动乱、腐败、环境污染、刑事案件等。但是,中西方国家由于历史、文化发展的不同。社会问题新闻传播的发展和表现形态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重要区别:    社会问题新闻的概念及主体    虽然作为相同的社会
期刊
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房地产行业的规模也迅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是,房地产行业涉及的方方面面出现了一系列国人从未遇到过的复杂问题和尖锐矛盾。  对于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我国的主流媒体是如何报道呈现的?笔者选取《南方周末》2002年-2006年各期报纸上关于城镇住宅和商业类型房地产物业的所有文章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分析媒体对房地产问题的呈现,有助于我们认识媒体在社会问题报道中的规律
期刊
构建对农广播电视公共传播体系的必要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电视是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受众最多、影响最广的大众传媒,在新农村建设、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理应发挥更大作用。  广大农民对电视节目有哪些期待与诉求?现有的电视对农信息传播体制存在哪些不足?2007年8月、2008年2月,江西农业大学《电视对农信息传播
期刊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以及与中国有关的信息早已成为国外媒体竞相报道和关注的对象,同样,在国际传播中,中国也在积极探索,并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声音,中国也出现了一批在国际新闻报道方面影响力重大的媒体,而《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中国,“多次的传媒接触统计表示,时事政治类新闻对我国各类受众最关注的新闻之首。”也正如李旭东(《大家文摘报》总编辑)所说:“国际时政类
期刊
毛凌志,这位看似随和稳重的年轻小伙,却在国内日趋平淡的白酒市场掀起了一阵势不可挡的白酒旋风。短短两年有余。历经数百个日日夜夜的南征北战,由其所领军的宴酒坊酒业已深深地扎根中原大地,辐射全国市场。健康饮酒、文化饮酒的核心理念在市场浪潮的“洗礼”中不仅得到了充分的诠释,更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重积累,海外归来毅从商。刚过而立之年的毛凌志,却有着多年海外求学的丰富阅历。这不仅大大拓展了毛凌志的眼界,更
期刊
传统广播网络化变革的基础    网络与广播的特性基础。传统的广播理论认为:由于线性传播的方式,决定着广播具有线性收听、可选择性弱,保留性差、过耳即逝等弱点。这一似乎难以改变的劣势在广播接触网络的时候却消失了。网络以其迅捷性、无限性、交互性及高度的向下兼容性在1998年5月举行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被正式冠以第四媒体的称号。广播凭借网络得以规避固有的劣势。正因如此,广播媒体纷纷在互联网上建立Web
期刊
莱思格尔德定义虚拟社区为“一群主要借着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与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本文所涉及的“虚拟社区”接近于莱恩格尔德的解释。即以现代信息网络科技为依托,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在线聚合、通过精神交往形成的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网络共同体,具体是指以BBS、新闻讨论组、部分相对固定的聊天室、社会化网络等为代表的,为
期刊
《平顶山日报》是平顶山市委机关报,就信息发布而言,自有其权威性,但就党报自身特点而言,评论一直是其短。《平顶山日报》在新媒体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走在时代的前沿,在宣传大政方针的同时,不忘报纸的平民化,《读者之声》就是读者的自留地,而“百姓话题”则是市民心声的集中表达。    专栏成长历程    为了使党报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心倾听读者的声音,总编室在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于2002年
期刊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在第三十二届会议上,正式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鼓励和支持各种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和展示。  国务院在2006年5月20日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