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教学有效性初探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iau25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相对于其他学科有其独特之处,即实验探究。有文献表明,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直接影响其对科学课程的兴趣。一个好的实验,必定会为科学教学增光添彩。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开展实验教学,这是值得每位科学教师深思的问题。
  实验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实验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多加思考。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优化实验装置
  好的实验装置不仅能提高实验的有效性,还能节省资源,实现重复利用。以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热是怎样传递的》为例,其中在探究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设计中存在不足之处。
  课本是在金属圆片上涂满蜡烛油,再用酒精灯对其进行加热,通过蜡烛油的融化快慢来显示热的传递顺序。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融化的蜡烛油会滴落下来,不易清理课桌;其次,此方法为一次性操作,下个班研究时还得再涂一层蜡烛油,过程相当烦琐。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将实验装置进行了优化:在金属圆片上涂温变油墨。
  温变油墨具有这样的性质:遇热时会变色,冷却时又会恢复原来的颜色,这是一个可逆的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能重复利用这个装置,也避免了后期准备材料时的负担。
  二、提高实验成功率
  一个成功的实验,必定会让学生兴奋、难忘。此时进行知识点的教学,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因为动作记忆远比程序性记忆来得深刻。所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在科学课上尤为重要。
  怎样提高实验成功率呢?我以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为例,本课实验设计有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不易感受玻璃杯外壁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本实验先将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再请学生用手感受玻璃杯外壁温度的变化。因为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速度是很快的,加上人体对温度变化的感知是有限的,很多学生不能说出反应后玻璃杯外壁比原来凉一些这个现象。
  第二,实验成功率低,倾倒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的现象不明显。在探究这种气体能灭火时,可能是学生收集到的气体量不足,或是收集气体的瓶子有泄漏,导致个别小组看到的现象只是蜡烛火焰的摇曳,却没有熄灭。这样一来,学生很难发现这种新产生的气体比空气重并且能灭火这一性质。
  基于以上几点问题,我对实验道具进行了微调,以保证实验的成功率。
  要解决玻璃杯外壁温度的变化,只需要在收集容器的外壁上安装一个电子温度计。这个电子温度计的示数会不断地改变,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清晰地看到温度计示数在慢慢降低的过程。
  再来解决气体泄漏的问题。只需要一个容器,因此我找了个玻璃杯,再用轻黏土将蜡烛固定在玻璃杯中。这样,学生在进行气体的倾倒时,就算气体没有从火焰正上方倒下而熄灭蜡烛,玻璃杯底部像水一样慢慢满起来的气体最终也会“淹没”蜡烛火焰,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三、选择有结构的材料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是不能与成人相比的。因此,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材料应尽可能地反映出现象的直观性,并且是安全的、易操作的。
  比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材中有这样一个实验步骤:先用完整的杯子进行压杯入水的实验,发现纸巾没有湿,说明空气占据空间。接着在杯底扎个孔,重复压杯入水的实验,发现纸巾湿了,说明空气原本占據的空间被水占领了。
  实验设计没有问题,条理清晰,是一个不错的教学环节。但笔者试用后效果不佳,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三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不强,若采用书本上软而薄的一次性杯子,在下压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挤压杯子导致空气逸出的现象。空气一旦跑掉了,实验大概率是失败的。因此,我把一次性杯子换成了最为常见的矿泉水瓶。
  第二,在硬度增加的同时,也给学生钻孔增添了麻烦。教师是来不及现场给学生一一打好孔的,也不可能让三年级的学生使用电钻。若事先准备好两套杯子,一套是完整无孔的,另一套是打好孔的,虽节省了时间,但不具有说服性。学生会问:换了个杯子,实验结果还是一样的吗?此时教师是无法回答的。
  第三,就算学生勉强钻好了孔,也是借助了钉子、钢针等尖锐的物品。这些物品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不说,也浪费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
  第四,用纸巾虽能明显地判断水有没有进入,一旦纸巾湿掉就成了学生爱“玩”的物品了。可想而知,实验结束时,学生的桌面是一片狼藉的。
  基于以上几点问题,我舍弃了书本上的实验材料,改用矿泉水瓶的上半部分(含盖子),并用乒乓球代替纸巾做第二个实验。
  把矿泉水瓶一切为二,只保留上半部分。当盖子盖紧的时候,此时杯子是密封的,压杯入水时乒乓球在杯子的底部;接着在水中将盖子打开,此时杯子有个孔,不密封,学生能明显地看到气泡从瓶口冒出,水带动乒乓球从杯底上升直到占据整个杯子。此现象跟书本上的实验现象几乎一致。
  所以说,书本上的实验并不都是完美的。教师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目的就是避免学生片面地认识事物。要让学生知道: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是多样的,但原理是一致的。教师只有在实践中探索,在尝试中改进,才能在不背离编写者意图的前提下,提供给学生更有结构的材料,做更直观、更有趣的科学实验。
  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性极强的课程,好的实验设计能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甚至还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让我们不断提高实验的有效性,为学生创设更轻松、更愉悦的学习环境而努力吧!
其他文献
老师的责任并不是将一节课演绎得多完美,而是尽可能地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在学习共同体背景下,可以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力。本文分析了在实施学习共同体学习过程中,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具体教学策略,以使合作学习真正发生,更有效地培养并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关注并培育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学习力,是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在传统数学课堂的实践中,培育学习力常陷入
科学课实验教學,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科学课实验教学有其自身特点,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课该如何教学,值得认真思考。  一、科学课实验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科学课堂实验,同科学家做实验一样,也应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和操作流程,才可能采集到有价值的实验数据,从而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可是,小学生的课堂实验,不只是为了完成实验,更要在实验教学中对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分层教学,是指老师将学生按照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效率的不同进行划分,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在
期刊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它倡导探究式学习,而实验教学又是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可以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其继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与其他课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很多情况下学生要通过动手做来学习科学。”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对于小学生来说,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笔者认为,在科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中,课堂导入是课堂的开端,课堂导入的科学、有效,能够为课堂教学效果带来重要保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创新教育技术得以运用,为小学数学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想要保证其有效性,还需要老师做好对学生认知兴趣、数学知识内容的分析,以确保课堂导入工作能够有的放矢,为课堂教学工作的良好开展做好铺垫。  一、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新颖课堂导入  信息技术在教育工作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当代小学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认识所处环境,对于提升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有很大帮助。然而,小学科学实验课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对此,任课教师要在分析当前教学现状、明确教学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从而助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一、
统整课程项目教学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具有跨学科学习特征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时代的发展需求。结合新技术,构建新的培养模式,让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结起来,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统整课程项目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课程核心是统整、项目、技术、学习,注重各个学科的关联性,开发教学意义的教学改革内容,并以先进技术作为实施支撑。在统整课程项目开发中,主要从学科和主题两个角度出发。本文将以小学数学学科作为研究出发点,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部门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尤其在数学学习方面,更加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不能局限于对数学习题的计算,否则难免使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对数学产生厌恶和烦躁的情绪也是正常的。我们要努力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知识。数学知识也是一样,随处可见。折纸就是这样一种在生活中很普遍,但又与数学十分贴近的存在,从折纸中学数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对
我国从之前重视培养学生的“双基”到现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四基”,增加了培养学生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说明我国的数学课程理念有了较大的进步,已经开始重视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思想不仅可以帮助老师教学,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2011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提到过相关的内容。根据书中的表述,课堂上,在呈现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该关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从而让数学
在新课标教学改革背景下,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对学生心理诉求进行分析,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使其充分感受到数学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体验性教学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让学生熟练运用数学工具去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提高学习整体效果。在体验性教学开展中,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实践环境,鼓励学生深入探索数学知识,提高数学体验,增强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