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h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美国有关组织的调查表明,中国青少年的计算能力居于世界前列,而中国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在所调查的三十个国家中倒数第四,这也是我们与诺贝尔奖无缘的原因。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教授也曾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在于,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历史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创新意识来源于对现有知识的不满足,“不满足+动脑筋=探索精神”。古语说“知足者常乐”,那是对追求物质生活而言的,对于追求知识而言,应该采取“不知足而常索也”。 历史课堂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如何利用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想谈几点想法: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要构建学生思维活动赖以存在的活动空间,激活思维,竭力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敢于冲破“陈规旧矩”的束缚去寻求变异,大力培养学生人人敢想敢说的良好风气和学习习惯。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情境,才能为创新提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教师在教学中要放下“严师”的架子,走进学生当中,并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关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师。师生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情感的融洽、信息的交流,为课堂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使学生热爱教师所上的课,从而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当然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也可以放在课外。我在课外常常与学生聊天,倾听他们的诉说,学生也把我当成他们的知心人,有烦恼就告诉我,我们课外是朋友课堂是师生。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优化课堂结构,改变“满堂灌”模式。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学生在看书的同时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的,不是无的放矢。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提出的问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要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各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中思考、提炼出开发学生智能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由易入难,一步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如我们学习一战的历史,为了让学生了解战争爆发的原因,教师首先设计第一组问题:第二次科技革命首先从哪几个国家开始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给美德带来什么结果?给老牌殖民国家英法带来了什么结果?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科技的不平衡发展带来了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经济不平衡的发展又带来了政治不平衡,从而引发了战争。”我们正在使用的三案六环节恰好符合了这一要求,使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思考和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始于发散思维,始于质疑提问。要允许学生插嘴,插嘴是一种特殊的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意识、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教师应该允许这种异议的出现。如上面我设计的几个问题本意是让学生得出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但有的学生就提出:“也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表扬了学生,以后课堂上学生发散思维、积极发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的同时也要允许学生出错。教师立足于学生猜想的教学更能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猜想,能使学生正确、深化理解知识,重塑知识结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以赞许和耐心的态度聆听学生的每一个猜想过程,充分利用教学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让学生勇敢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锻炼自己的思维。
  最后,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突飞猛进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迎面而来,教师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现代教育媒体介入教学领域,使教育发生了新的革命,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实施创新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设疑引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兴趣。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学习一战这一课,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有关战争的影片,展示战争当中使用的新式武器给人类带来的伤害,加深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的认识。对学生来说这比课本更形象有趣,更能激发学习兴趣。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还可以呈现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知识的创新过程,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利用电教媒体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内,随着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思维。用电教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不受时空的限制,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开发创新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造就出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  关键词: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教学的寓意有两点:一是听说读写融于一体,尤其是把写作与口语交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之中,中心内容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与口语交际能力;二是突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与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培养
期刊
摘 要:课堂提问之与教学的关系相当重要。设计良好的提问,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堂 提问 注意    如何用精、用巧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使得思考不再是机械的应答,也不再是学生精神上的负担,而是一种身心上的欢乐和享受,笔者认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把握提问的三个方面:    一、难易适
期刊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既是物理知识教学的基础,也是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要提高物理实验课的质量,除了逐步解决实验器材等问题外,优化课堂结构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优化实验内容,精心选择演示实验。教师应当精心选择实验现象明显、实验过程简单、容易成功的实验。例如在《气体的压强》一节教学开始时,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向易拉罐中倒入一些水,用酒精灯加热,在罐
期刊
对于一名小学生来说,准确、流利地说话是语文教学应达到的要求,也是一项必须具备的能力。但目前,小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学生的说话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不是说话结结巴巴、反反复复,就是干瘪瘪的一两句,甚至有个别人一句也说不出来。  究其原因,还是学生说的机会较少,说的水平较低,因此,我们应加强说的训练,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说、都会说。对于如何训练,我们可以尝试一下以下一些方法:    一、创造机会,激发学生说
期刊
新的数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最终成为自主学习的快乐主体。要想做到这些,我认为,应该从优化课堂教学这个角度着手,来提高效率,推进素质教育。    一、优化教学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优化教学目标功能是提高教学
期刊
【摘 要】一个数学主题背后的历史往往揭示了历史上数学家对该主题的探究过程,为教师设计探究活动提供了参照。HPM工作室学员以及来自上海不同学校的两位数学教师分别设计了“圆的周长”的教学。他们都基于数学史设计了圆周率的探究活动,但数学史的运用方式互不相同,各具特色。  【关键词】数学史;探究活动;圆的周长;圆周率  【作者简介】狄迈,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
期刊
摘 要: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应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因此,我结合学校“奇思妙想”科学兴趣活动的开展,充分激励学生敢于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自己心中对未来的渴望和畅想,走进奇妙的未知世界,使他们爱
期刊
作文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多年来,我一直担任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任务,在教学之余也经常与老教师们探讨作文教学问题。我深知,作文是学生心灵反映生活的产物,是学生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表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作文应该是在一种自由状态下进行的,学生要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做到“我手写我心”,而不应该说假话、套话;反之,学生在敏锐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却总是被人指正,他就不会再相信自己所看到、想到
期刊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俗话说“积少成多,集腋成裘”,这些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成功的,靠的是点点滴滴的积累,靠的是每一天循序渐进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由此可见,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可能学好语文。    一、课堂教学积累    语言积累需要大量的阅读。在
期刊
语文自学能力指的是学生在已有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自觉地、独立地、正确地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获得新的语文知识并用之于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不少语文教师已经十分重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但效果始终感觉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学生“被自学”了。所以我们更要让学生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并学会自学的方法,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    一、老师因素的转变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