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奇迹”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117f117f1176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有一天清晨,走在干燥的玻璃空气里,/我会转身看见一个奇迹发生:/我背后什么也没有,一片虚空/在我身后延伸,带着醉汉的惊骇。/接着,恍若在银幕上,立刻拢集过来/树木房屋山峦,又是老一套幻觉。/但已经太迟:我将继续怀着这秘密/默默走在人群中,他们都不回头。”(蒙塔莱《也许有一天清晨》,黄灿然译)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意大利最著名的隐逸派诗人之一,与夸西莫多、翁加雷蒂并列为意大利最优秀的三位抒情诗人。第一部诗集《乌贼骨》便使其享誉诗坛。和另外两位隐逸派大诗人一样,他在诗歌上也注重艺术形象的提炼,在大自然中选取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或意象,通过精细的描绘来展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但是《也许有一天清晨》这首小诗对蒙塔莱,乃至对整个隐逸诗派而言,都是一个例外;没有繁复而经典的自然意象,也没有细致入微的描写,它就那样平平淡淡却又煞有介事地叙述着。诗中的“我”就像一帧无声的剪影,在时光和虚空里穿梭,倏忽来去,寂然无声。明明是白日里清晨的光影,偏偏飘忽迷离似暗夜的幽魂。这是一首叙事诗,它本身就不是为了解答什么,而只是单纯地叙述,至于叙述中包含着什么意蕴,该有的诗歌中似乎都有了……
  “也许有一天清晨”,诗人用不确定的“也许”一词起始,等于为全诗展开了一个并不真实的背景。这个“清晨”存在的可能性并不是绝对的:它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可能出现得早,也可能出现得晚。但不管如何,它至少可以诞生于“我”自由的想象里。当某一天这个“清晨”出现时,“我”“走在干燥的玻璃空气里”,这个表达非常之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干燥的空气”符合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但“空气”之前用“玻璃”来形容,就营造出一种陌生化效果。“空气”无形无质,无色无味,而“玻璃”虽然透明,却是有形的实质。如果僅仅出于“空气”是透明的表达目的,“玻璃”一词就显得用力过猛、夸饰过大。蒙塔莱并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纯诗”的特质。而欣赏“纯诗”,自然也要将欣赏的目光抬高到实用经验之上,运用审美的观感来进行艺术地体察。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玻璃空气”就成了一个特定的空间介质,既非实有,亦非完全的虚无,与此前的“也许”和后面的“一片虚空”都形成照应。
  接下来,诗人说:“我会转身看见一个奇迹发生:/我背后什么也没有,一片虚空/在我身后延伸,带着醉汉的惊骇。”这几句是本诗叙述的核心事件,概言之,就是“我”转身后看见背后发生了一个“奇迹”。我们非常期待诗人告诉我们这个“奇迹”是什么,然而期待落空了,在“我”的背后就是“延伸”着的“一片虚空”。读者巨大的心理落差,实在是源于我们与诗中的“我”对待“奇迹”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一个“会”字,可以看到“我”坚信将有“奇迹发生”,而且这个“奇迹”还带着“我”“醉汉的惊骇”。这究竟是一片什么样的“虚空”,竟然能让“我”产生如此之大的反应?很显然,此“虚空”并非一般的“空间”,一般的“空间”都会有实有的存在形式,而“虚空”是没有任何实有的存在。“虚空”的所指已经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概念,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这样的“虚空”也只有在哲学意义上才存在。“我”能在转身之际看见在物理世界看不到的哲学上存有的“虚空”,这岂能说不是一个“奇迹”?这已经不是凡人的目光,而是神的目光了。而那个时刻的“我”自然不是简单的世俗中的“我”,无形中已经具有了无与伦比的“神性”。仔细想想,如果没有一颗极其纯粹的心灵和“神聚于物”的专注,以及对“存在”本质的深刻洞察,又怎会“转身看见”哲学意义上的“奇迹”!蒙塔莱诗意之深邃,不可谓不深刻。
  然而,“奇迹发生”是短暂的,神光乍现,转瞬即逝。“接着,恍若在银幕上,立刻拢集过来/树木房屋山峦,又是老一套幻觉。”绝对的“虚空”很快消失了,实有的“空间”重回“我”的视野。“我”从神的天国重又坠入“树木房屋山峦”等事物构成的现实世界。诗中的“我”从发现“奇迹”到“奇迹”消失,像极了“幻觉”,而且这样的“幻觉”不止一次地出现,从“老一套”这个语词上我们可以一窥端倪。现实与“奇迹”交替,存在与“幻觉”难分,世界是如此不可捉摸,而人的心灵又是如此之敏锐、复杂而深邃,而且还维护了人之为人的尊严。在“幻觉”成功地侵袭“我”的视野之前,“我将继续怀着这秘密/默默走在人群中”。“奇迹”虽然短暂,但已长存“我”心。“默默走在人群中”的“我”犹如鹤立鸡群,风姿卓然,与“都不回头”的“他们”相比,“我”又是何等的清新脱俗,这是不甘心“泯然于众人”,竭力从庸常的“生活之恶”中挣扎而出的高贵的灵魂。对比之下,世人均被生活的洪流裹挟着,“一往无前”,看似勇猛智慧,实则卑微肤浅。
  1975年,蒙塔莱“由于他杰出的诗歌拥有伟大的艺术性,在不适合幻想的人生里,诠释了人类的价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蒙塔莱而言,“隐逸”不是目的,而是方法,是以含蓄内敛的艺术形式来对抗法西斯的罪恶统治,来表达人性的压抑和渴望。《也许有一天清晨》一诗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不管世界如何,人都是有尊严的,只看我们如何去获取。
  [作者通联:湖北安陆市安陆二中]
其他文献
最近听了一节公开课,上的是《诗经·周南·芣苢》。教学的流程是这样的:  展示芣苢的图片,诠释芣苢“多子多福”的寓意——点名叫学生朗读,并纠正字音——朗读指导,学生齐读——介绍《诗经》的语言和结构形式特点——思考:诗中是如何运用“赋”这一手法的?——品读诗歌,想象妇女们采摘芣苢的画面——教师展示闻一多先生想象的情景,并配乐朗读——课堂小结——运用:从《诗经》的语言形式特点和表现手法入手鉴赏《桃夭》。
期刊
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闪烁的熊熊火焰,艳丽华美有力,同时又和谐优雅细腻;不仅是富有自然属性的植物,更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梵高一生共作了11幅《向日葵》,据说有10幅散落各地,只有一幅在梵高美术馆展出。他的《向日葵》有十二株和十四株两种构图形式,以其各种花姿来表达自我,有时
期刊
辛弃疾爱用典,善用典,所以在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课时,对用典手法的分析是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所谓用典,是指将古代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融会在文词或诗句中,以曲折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学生对于用典,往往是只知道用了什么典故,而对典故的含义一知半解,对典故与诗歌的内容、情感之间的关系不甚了了。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用典手法呢?笔者教给了学生置换法、比较法和还原法三种实用方法。  以下是课
期刊
终于在日落之前,登上鳌鱼峰顶。  黄山一直就在那里,一路上,我们牵挂的是云。动车在赣州换向的时候,飘过几滴雨。坐小车由黄山北站疾驰赶往汤口,抬头看,乌云在翻滚。登上缆车,很快就坠入雾中,四周白茫茫一片,缆车的玻璃,沾满细小的水滴,聚集成珠子大,缓缓滴下。抬头看天上的云,一路总有一些失望。便以李白的诗给自己希望,“云霞明灭或可睹”。  云上和云下,是两个世界。缆车上到玉屏楼,迎客松前,即是满眼阳光。
期刊
1.关 雎  又梦回了三千年前的那一片小洲,风中曳荡着嫩如黄金的柳条,地上绣满了灼灼欲燃的花朵,蚱蜢像酒徒那样吮吸朝露,蝴蝶莫非还在童年么,它们二三结伴,忽东忽西,戏耍正欢。  油油的草色,清清的河水,又让我心旌摇动。  我来而又去,三千年;我去而复来,一瞬间。太漫长了,也太短暂了。惟有那曼妙的姿影不曾被时间的橡皮擦得模糊,一次次情不自禁地怀念,那是世间第一位风华绝代的美女。  三千年,我寤寐求之
期刊
各位同行、同学、朋友:  大家好。今天来到北京大学,我非常荣幸,感谢你们对我的热情欢迎。请接受我对贵校一百二十周年校庆的诚挚祝贺。  更令我感到荣幸的是,我这次到访,恰好是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值得骄傲的时刻。它是一代中国青年对世界的宣言:我们要追求真理,我们相信真理改变未来的力量。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听到蔡元培校长的声音: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
期刊
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发端于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的作文题“小陈举报老陈”, 2020年高考全国卷的5道作文题均采用这种题型,预计往后几年,这种题型还是会占主导地位。与传统的新材料作文相比,情境任务型作文的文体更加难以把握:前者只要求“明确文体”,即选定写作哪一种文体,文章符合这种文体的规范即可,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的作文题“对战机的防护”;而后者大多在要求写作某种实用类文体比如演讲
期刊
生活和未来,都源于你的热爱。  春节档期《飞驰人生》“杀”入了全国人民眼中,成为“爆破大片”。影片讲述了一代车神张驰因五年前深夜飙车事件被禁赛又经历千辛万苦复出比赛的故事。这部电影让我不得不感慨沈腾大叔的幽默感简直是天下无敌,正如预告片中所说的一样“上一秒笑翻,下一秒超燃”。就是在这样一部喜剧类的电影中,我看到了千万人的模样。  主角张驰是一个有极高驾驶天赋的人,因为小时候偶然看到的赛车拉力赛,从
期刊
写一篇谈论英雄的文章,张贴于闹市通衢,未必有多少人有兴趣静心细读;但《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却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可见,同样是谈论英雄,换一种形式后,艺术效果便大为不同。  【名著节选】  青梅煮酒论英雄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  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  玄德只得
期刊
南宋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在《摸鱼儿·更能消》写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此诗抒发诗人心中的惜春之情。春天是美好的,能引发诗人万千感慨,古今中外盼春、咏春、赞春、惜春、伤春的诗句不胜枚举。春风浩荡,阳光明媚,多少人在这美丽的季节里,不负春光,辛勤耕耘;又有多少人荒废春风,虚度光阴。女诗人灯灯对春天有着更为丰富复杂的情感体验,从春风切入,写成《多少春风尚未使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