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镜像七十六年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eitao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在1997 年率伊朗国家男足在大连金州痛击中国队的古汉,成为了当年四川全兴队追逐的主帅。双方在北京的交流令人忍俊不禁,据说古汉坚持要说波斯语,而全兴方面只能找到一位能够半文半书的翻译。这场痛苦的交流并没有带来任何结果。
  和古汉相比,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的经历可谓幸运。同样是90 分钟的艺术,语言可以成为足球的隔阂, 但电影不会。无数的中国电影人就像其他国家的同行那样拜倒,他们在各种媒体上重复法国著名导演让·吕克·戈达尔说的一句话:“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其实原话是,“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阿鲁斯达米”。但在中国, 就像巴西的球员都得有一个短促有力的昵称,他也只能叫前名阿巴斯(本文亦称阿巴斯)。而以从事电影事业为人生目标的学生,则要准确地背诵他的一切。
  “户口本在伊朗是很重要的东西,记有我的出生日期、结婚日期、孩子的出生日期。现在就只剩下我的死亡日期了。”
  2002 年,阿巴斯在为一家法国报纸撰稿时写下这段文字,14 年后,他完成了人生的最后记录——2016 年7 月4 日,阿巴斯于巴黎去世,享年76 岁。
  1940 年6 月22 日,阿巴斯出生于德黑兰。童年开始学习美术,后来以拍摄广告为职业。
  1969 年是个平常又特殊的年份,这一年甲壳虫乐队录制了他们的最后一张专辑,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结婚,阿波罗11 号登月,波音747 进行了首次商业航,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办。同样也是在这一年,伊朗青年发展研究学院邀请阿巴斯筹建电影系,阿巴斯从此走上电影导演的道路,这也是“伊朗电影新浪潮”公认的开端。
  1970 年,阿巴斯完成了他的首部抒情短片《面包与小巷》,仅有12 分钟。纪录片式的框架,即兴式的表演,真实生活的节奏……这一切都被他舒缓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十年之后,阿巴斯推出了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旅行者》(74 分钟), 细腻地描绘了一个叛逆的乡村问题少年,执意要到首都去看一场足球比赛的故事。八十年代,他相继拍摄了一些反映伊朗学龄儿童的纪录片,如《一年级新生》(1985),《家庭作业》(1989) 等等。
  1987 年,阿巴斯以儿童题材影片《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在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拿回了大奖,确定国际大导演的地位。1990 年,他再创佳绩,拍出了迄今为止他最钟爱的影片《特写》。一个潦倒的影迷因为冒充著名导演骗取钱财而被送上法庭,阿巴斯就此进行了纪录片式的采访调查。此后,他沿用并发展了这一手法,有意识地模糊纪录与虚构之间的界限。1994 年完成的《生生不息》,主线即是寻找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中饰演主人公的孩子。1994 年的《橄榄树下的情人》是关于一个电影摄制组选演员拍片的故事, 而该摄制组正在拍摄的影片就叫做《生生不息》。实与虚的交织,使观众欲罢不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阿巴斯三部曲。
  忠于现实的长镜头是他赢得人心的关键部分, “我总是认为镜头前所发生的事情应该是连贯的, 不经任何删剪的,此时只要耐心等待,观察事物, 而特写不一定意味着在很近的地方,有时却指向遥远之处。”
  所以你看到在《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里,老师检查作业,能拍上14 分钟。小男孩被母亲要求还作业本,也能拍上13 分钟。《生生不息》中, 地震过后公路上堵车也是长镜,和塞车一样漫长。大家对阿巴斯的长镜头感觉是:只有他拍出来的让人看起来不困。小男孩向遇到的每个人反复询问他朋友的家在哪里,他得到的回答时而正确, 时而无用。他不得不经常停下来询问自己身处何处:“我这是在哪儿?这是哪里?我应该去哪儿?” 这些问题的反复出现充满了隐喻,超越了故事和剧情,让影片像一个“存在之谜”。而观众在之间莫可名状,深入“阿巴斯陷阱”。
  1997 年,《樱桃的滋味》在戛纳电影节赢得金棕榈。影片讲述一个绝望的男人在自杀之前的心路历程,最终因品尝樱桃的滋味而重燃对生命的渴望,标志阿巴斯的电影生涯达到了顶峰。
  尖峰时刻同样也蕴含了重大危机——在戛纳为其颁奖的是法国老牌女影星凯特琳娜·德诺芙, 后者以拥抱和亲吻表示祝贺。她显然不知道,按照伊朗的传统,公开场合与异性的身体接触是一件大忌。此事果然在伊朗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事后阿巴斯躲在国外很长时间。幸运的是,当时正赶上伊朗新的总统大选,这一大的社会变革减轻了人们对其他方面的注意力,前文化及宗教事务部长哈塔米竞选总统成功,事态渐渐冷却,终于不了了之。
  1900 年伊朗国王莫札法尔·丁的摄影师在巴黎购买了电影设备,拍摄王室起居。但伊朗电影的发展比较缓慢,直到上世纪60 年代,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的达鲁希·梅赫朱依回国,才掀起伊朗电影的热潮。伊朗电影历史中, 寿七十六的阿巴斯伴行了最关键的部分。
  伊朗有些批评家认为,阿巴斯的成功来自于他投西方所好,不是“纯粹”的伊朗电影。事实上, 观众之所以会接受阿巴斯的电影,在于尽管他的人物和故事发生在伊朗,但主题探讨着人性共通之处。阿巴斯不愿意做“殉道者”,也不愿离开伊朗:“树木植根于土地,移植树木就活不长了。我最好的作品确实是在伊朗拍摄出来的。伊朗有人攻击我是以为我在为欧洲人创作电影。我在拍电影时从不考虑观众。如果在我自己家附近找不到观众,我想,远一点的地方会找到的。”
其他文献
玉米,学名玉蜀黍,很早以前就是南美洲土著的主要粮食作物。当地流传着很多关于玉米的故事,还在地下发掘出远古玉米的籽粒,以及大量用黄金、玉石、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  哥伦布“发现”美洲是在1492年,而把玉米种子带到西班牙引种是在1494年。后来,阿拉伯人取回了玉米种子,并把它带到埃及。在尼罗河三角洲,玉米渐渐迫使小麦和大麦退缩,并在其流域大部分地区取代了高粱。大约在1550年前后,玉米已经广
期刊
人称“南宋四家”的“刘、李、马、夏”(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曾经都是供职于南宋宫廷画院的画师。不过,历来对于南宋四家的排序方法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大多数美术史书籍中对于四家的排列是“李、刘、马、夏”,将李唐置于刘松年之上。久而久之,这种排列让人觉得李唐是南宋四家里艺术造诣最深的画家。而实际上,这种排列方式是以四位画家所处历史时间的先后来排列,并不涉及他们的艺术造诣问题。  今天对于南宋绘画的研究
期刊
对于国人而言,虽然法系车的知名度,不及德系、美系、日系,法系品牌雷诺之知名度,更不及大众、丰田、福特,但这并不意味着法国人在汽车领域是一个落后者,恰恰相反,在汽车史上,法国人也曾引领一时风骚,雷诺之名也曾响彻全球。  之所以现在没有那么响了,那都是有原因的,那就是法国在20世纪所经历的风风雨雨,让其汽车之路,无比崎岖……  汽车怪杰  与许多有历史的车企一样,雷诺一名,源自于其创始人之名。此人唤作
期刊
有人调侃说,曾经在历史上强盛的波斯帝国只教儿童三样东西:骑马、射箭、不说谎。显然,这是从帝国的层面,体现了国对于人的需求,可是作为个体的人的成长需求不可能只由这几个方面构成。  孩子的世界更需要安全、陪伴和求知。然而,这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大环境所最难以给予儿童的。战火纷飞之际,成年人且自顾不暇,有太多的儿童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三餐不继,甚至沦为孤儿。基本的生存权且无法保障,教育的机会更
期刊
去泰国访古旅行,有三个地方是必须去的:素可泰、阿瑜陀耶和班清,这三个古城均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素可泰尤为重要,当900多年前泰民族建立第一个独立国家的时候,素可泰就是泰国的第一个都城。  我们铺开地图,一一查找,北行50余公里是泰王宫,再行200公里是彭世洛府。值得一提的是,彭世洛即“毗湿奴”,有些宗教知识的人都知道,此为印度教一位极其重要的神。15世纪时,彭世洛府就是大城王朝博咙泰洛
期刊
1980年,钟叔河编辑《走向世界丛书》时,在北京柏林寺发现了一些稿本——《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其中描述了出国拜访所见所闻种种,有二百万余字。这些泛黄的书页属于一位在英语学校毕业的满族子弟——“铁岭奇人”的张德彝。  晚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性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最初睁眼看世界的时代。在此之前,中国虽有一二沿海商人去过欧洲, 但大都属“落魄商贾”,不知诗书,对中国思
期刊
在18和19世纪的爱尔兰,穷者无立锥之地,度日维艰,对许多女性来说,卖淫几乎成为了她们唯一的生路。妓院里充斥着暴力与疾病,妓女们常常遭到客人的殴打,但代表着公权力的警方却选择了冷眼旁观。  18世纪,爱尔兰特殊的“服务业”  1736年10月12日,爱尔兰首都都柏林,身为警员的菲利普·雷利及其妻子凯瑟琳被法庭判决有罪,罪名是在河滨街的白狮庭(White Lion Court)经营妓院。雷利被判处入
期刊
如果说景泰蓝是人间器具之最美,那么漆器则是素雅与雍容的完美结合。  中国漆艺之都——成都是我国漆器制作中心之一,与历史的辉煌相比而言,如今的成都漆器未免显得多了一分不落俗套的冷清,“成都漆器”蒙上了闪耀着光芒的历史灰尘,成都漆器文化三区成都- 郫县- 广汉仍然是雕漆填彩漆器的重要产地。  成都漆器以朱红色为主色调偏多,漆盒显华贵,多以黑色为底色, 漆盒上面留着描金红牡丹,雅致不失尊贵,俗话说“成都
期刊
关于西游记的人物、故事,多数人都是耳熟能详的——唐僧的收徒顺序、孙悟空怎么取得了金箍棒、妖精都有怎样神奇的法宝……不过,《西游记》是流传了几百年才形成的复杂故事,唐僧最初到底有什么行头,跟真实的历史有什么联结之处,仍值得聊一聊。  古代小说中的行头  古代小说里,但凡不平凡的人物,总要有不平凡的行头。这种神奇行头,一是靠送,二是靠梦, 三是靠碰,四是靠弄。这简直就是一个通例。  薛丁山征西,王禅老
期刊
提及“奴才”一词,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奴才”一词在清朝时期使用比较多,但它却并不是清朝统治者创造出来的。  原意及演变  据《说文》中记载:“奴、婢,皆古之辠人也。” 又《说文》:“辠,犯法也。”也就是说最初奴隶多来自于犯人。此外又有《广韵·模韵》:“奴, 人之下也。”; 《集韵·莫韵》:“奴,贱称。”, 可见,奴在古代并不是好词。  那么“奴才”一词源于何时呢?其实在中国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