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立场的问题有效设计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ausun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依然不能完全取代“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可以了解学情,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活跃学生思维,形成语文素养。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免有这样的情况:问得太难,学生无从下手;问得太勤,学生疲于思考;问得脱离文本和课堂,学生肆意回答。以及问得不注意时机,问得没有梯度,执着于设计好的问题不会追问、不知变通等现象也时常出现。这不仅无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学生立场,我们怎么优化语文课堂的问题设计呢?

一、关注学情,不盲问,不滥问


  教师设计问题时必须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差异,考虑不同学生的接受差别。教师忽略了这点而盲目提问,学生就可能会在理解上存在问题。平时课堂教学中,学生都不是脑中一片空白走入课堂的,但是有时我们不清楚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程度,即使布置了预习任务,有时也不太清楚学生的预习情况,因此我们不能盲目提问,最好有一些“铺垫性”“试探性”的问题,或者根据学生的反馈判断其知识储备情况以及对这篇文章的理解程度。这样再从自己设计的问题中取舍或改变,可能对教学实效性的意义会更大一些。
  这一方面,很多名家做得特别好。比如钱梦龙老师的课例中就经常让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一些问题,或者是做预习笔记,他分析归类这些问题,评阅读书笔记,借此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虽然部分学生的提问没有很大的价值,但是这些问题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再比如曹勇军老师了解学情的做法是先设计一些起点低、易入手的问题,随机多找几个学生回答,很快就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读完文章,我请同学用三到四个词语对国文老师的特点概括。
  生1:我觉得国文老师严肃,不修边幅。
  生2:我觉得这位国文老师思想非常开通。
  (生3、生4……)
  师:嗯,很敬业啊,也很有热情很有见识。四名同学讲的实际上是他们对这篇文章、对国文老师的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一遍读下来,像这样就算是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当然,还不够清楚。前面预习的时候我提过一个问题,第二节里面徐锦澄老师他有点邋遢,然后“徐老师吸溜一下,有板有眼,有节奏”,其实这也是写他形象生动的一个方面,大家看第二节,“他穿着……”“穿着”怎么解释?
  通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的问题,以及一个词语理解的问题,曹老师就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接下来的教学中,曹老师就是在此基础上对问题修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激活学生思维,达到初读到再读继而深读的一层层上升。
  不滥问,就是课上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不随意提问,不无目的提问,让学生能集中精力逐步深入思考。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后要精心选择问题,限制问题数量,控制提问频率。

二、着眼认知特点,有梯度,讲时机


  不同学段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不一样。针对初中生,我们不能像高中生那样提太具思辨性的问题,而是应该关注文本初步理解层面上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活动应该从易到难过渡,从低层次知识向高层次知识前进。即使是精心设计的主问题我们最好也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同样,问题的难易也要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简单的问题交给理解能力强的学生,他会没有成就感;太难的问题交给理解能力差的学生,他也会没有成就感。因此,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且就个体而言,要尽可能让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要思考一下才能得到答案。从整堂课的角度来看,随着课堂的深入,文本阅读会走向深处。
  这方面的课例比较多,例如一堂《端午的鸭蛋》优质课,前两环节分别是“读”“品”,重点是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执教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之后提问: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些段落?接着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再让学生小组内互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在“读文——读段——读句”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个问题: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交流喜欢这些句子的原因。接下来由汪曾祺对自己作品语言风格的总体评价引出第三个问题“本文的语言特点有哪些?”,由此进入第二个环节——“品”。到这里,整个课堂的启承都很不错,而且问题起点低,学生入手比较容易,课堂逐步推进,难度也慢慢上去,“品”的环节正是教学重点的体现。而且语言特点的探究问题提出的时机也掌握得比较好,请看实录片段。
  师:本文的作者汪曾祺曾经谈到过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课文中就有,你们找到了吗?
  生:在课后练习二的题目中。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生(齐读):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师:这些是汪曾祺作品语言的共性特点,其个性特点在《端午的鸭蛋》中就有体现。究竟是什么特点呢?
  有了前面读文、读段、读句的一层层推进,再结合语言特点来品味句子,感受具有这些语言特点句子的妙处也就不难了,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关注过程,要追问,讲生成


  对于课堂问题,钱梦龙先生说过,我们要“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从嘴里‘掏’出答案”。所以,我们不能只看结果是否恰好是老师的预设,更多的应该是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的知识、获得的能力以及形成的素养等等。我们经常会感觉到很多课很精彩,所有答案都在老师的掌控中,学生更多的是顺着老师画好的路线走了一圈。因此,我们课前设计问题时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一味朝自己预设的答案上靠,要能追问,问出学生理解的思维方向,问出学生的阅读体验,并能对学生的回答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要想很好地关注学生主体,我们还需要对问题的生成性进行考虑,我们的问题要能让学生在某个地方停一停,有思考与讨论的过程。
  如何让问题的设计具有生成性并让学生在问题处讨论质疑?首先,淡化预设。问题不能太死,答案不能固定,否则学生就少了思考的空间。老师的答案都是拟好的,课堂就变成了核对答案的过程。老师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其次,塑造学生提问的教学氛围。我们的课堂不能是教师掌控话语权,学生也有提问的权力,学生更需要有批判性思维。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把控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課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基于学生立场、巧妙设计课堂提问,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细细揣摩、精心设计提问,问到关键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三月末的潍坊依然春寒料峭。22日,我们在戴校长的带领下,一行9人走进潍坊北海学校参观考察,对北海学校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主题学习”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交流。在北海学校一天半的观摩、学习和交流中,我细心聆听,认真记录,积极询问,不断求索,这次学习真是深受震撼,收获颇丰。我们离开北海学校的那一瞬间,我由衷地感慨:“不虚此行!”一、学习目标要精,学习任务要简  每一单元有一个总目标,每一课有一个分目标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可谓是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各种教学流派、教学风格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课堂教学的形式也是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纵观各位名家大师的课堂,我们发现,名师们在课堂上各施所长,都能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资源,引领学生在语文的百花园中尽情徜徉。这样的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堪称匠心独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
期刊
【人物名片】吴琦,江苏省宜兴市城中实验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宜兴市小学语文兼职研训员。曾获宜兴市首届“教书育人奖”,并先后荣获“宜兴市新长征突击手”“宜兴市优秀青年教师”“宜兴市优秀女人才”等称号。多年来,坚持儿童立场,尊重童年文化,积极倡导并致力于“书香校园”的创建。确立了课内“自主读悟,情智共生”,课外“优质阅读,自由表达”的教学追求。曾先后主持或参与十多项省市级课题,目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怎样把教材中的课文转化为可教的教学内容,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面临的一个重要话题。  表达是什么?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中表达分为两种,即“显性”和“隐性”。所谓的“显性”表达包括说、写、读,是直接的、普遍的、经常性的表达训练方式。而另一种“隐性”表达,则是通过阅读某些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种表达是把作者的情
期刊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有“情”之物,或借物抒情,或直抒胸臆……品读一篇好的文章,犹如啜饮一杯香醇的美酒,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课堂正是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语文老师应该精心设置每一节课,让语文课堂美起来。下面我将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为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语文课导入的几种方法。一、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
期刊
古人有经验之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陆游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行万里路”,知事要“躬行”,指的就是要亲身实践。而观察是认识的源头。视觉生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90%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因此在孩子练习写话的起步階段,学会观察尤其重要。一、“静”物观察,“形”态各异  1.观察要注意深度。指导学生观察须从孩子身边的人、事、物入手,如观察小动物、水果、
期刊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应该“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实现培养读书兴趣的目标”“名著导读教学中,必须以兴趣为先导”。本文就以八年级学生的《契诃夫小说集》阅读成果汇报为例,谈谈名著阅读成果汇报的几种形式,以期待通过这样的教学探索帮助学生深入作品,理解内涵,培养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一、幻灯片汇报  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使用是很感兴趣的。阅读汇报课上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主题要求进行幻灯片的制作,以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中两度提到“对话”一词,其一是“教学建议”里的“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二是在“关于阅读”里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一时间课堂教学也更是热闹非凡,似乎大家都开始“对话”了,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还是对“对话”的误读与误操作。一、概念的厘清——对话与教学对话  1.对话。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早提出了对话的概念
期刊
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完善是我们组织学生即时性自我评价的根本目的。由于课堂教学的即时性,学生的自我评价常常发生在一瞬间,具有随机性,所以它往往因匆忙而流于形式,从而减弱了其应有的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功能。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做才能真正有效提升学生即时性自我评价的效果?一、帮助学生明晰自我评价参照  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他采用什么参照将直接影响到他的评价结果,进而影响他本次评价的最终效果。
期刊
《普罗米修斯盗火》改编于古希腊神话故事,讲述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无火的困苦触犯天规,义无反顾为人类盗取天火,为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人类文明从此迈进了一大步,而自己却受到了残酷的惩罚。本文赞颂了普罗米修斯聪明机智、坚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篇神话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感人,结构清晰而明朗,语言准确而生动,人物栩栩如生,富有语言美、结构美。为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我主要采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