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对话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ei1984l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中两度提到“对话”一词,其一是“教学建议”里的“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二是在“关于阅读”里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一时间课堂教学也更是热闹非凡,似乎大家都开始“对话”了,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还是对“对话”的误读与误操作。

一、概念的厘清——对话与教学对话


  1.对话。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最早提出了对话的概念。他认为,对话“是同意和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只要存在着,对话就进行着。如果对话结束了,就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换句话说,对话实际上是不可能会结束,也不应该会结束的。
  按照巴赫金的观点,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应该具备以下特质。首先,对话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是创造性、建设性的,它并不是先验地在对话者之外存在着具有权威的真理或知识。真正的对话,是对话的人通过谈话的逐步深入,一步步地靠近真理,最终以获得真理作为对话的终结。对话的结果是新生,对话就是“制造意义”。
  再者,对话又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开放性和启发性。对话的过程和结果都无法预先设定,对于对话者而言,对话是一种无法预先演出的理智探险,也没有特定的终极目标。所以,从理论上讲,对话可以无休无止地永远进行下去。
  最后,对话还必须具备理解和反思的特征。对话的过程,首先表现为对话者双方观点融合的过程,也就是相互理解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话者对自我、他人、文本等进行不断的反思,从而使我们对知识进行批判性的、多角度的、敞开式的考究查验,进而构建新的知识。
  具备了以上特点的对话,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对话,而“没有对话意识的问答,就像是一具只有骨肉而没有灵魂的僵尸,绝非真正的对话”。
  2.教学对话。教学对话,是指教学进行过程中的师生双方借助有意义的沟通,不断探求和解决教学中生发的问题,从而增进教学主体间的理解,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这样的界定包含了下列几层含义。(本文所指的教学对话更侧重指师生之间的教学对话)
  首先,教学对话中的主体都具有平等的地位,老师也只是参与对话的对话者,而非下命令下结论的权威和“灌装”车间的推手。其次,在这种形式中,知识是学生通过对话来构建生成,老师不再是标准答案的拥有者和发布者。再次,师生之间的对话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而是要具备对话的内在特质。最后,教学对话要体现平等、协作、互相促进的精神。
  总之,教学对话有别于传统的授课或讨论形式,真正的教学对话应该是开放的、民主的 、平等的、互动的、合作的、探索的、反思的。

二、对“伪对话”的批判


  对话成为大家热捧的教学新范式之后,一时间假对话充斥在课堂间,轰轰烈烈之余,有识之士对“伪对话”忧心忡忡。倪文锦先生在其专著中总结了师生间进行“伪对话”的几种情状。
  第一,掩盖真实意图的对话。教师或学生在教学对话中刻意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目的,会使对话成为徒有其形的对话,失去对话的真正意义。这样的对话,导致教师与学生真实自我的消失,扭曲了师生的人格,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第二,游离主题的对话。有的教师把握不住教学主题,在课堂内或“顾左右而言他”,或信马由缰,海阔天空,这样的对话表面风光,热闹非凡,实则是伪对话,消耗浪费了巨大的课堂教学资源。
  第三,不具实质的对话。就是指在一些常识之见上绕来绕去,白白具有问答的对话形式,而实质上根本不解决问题的对话。诸如有些教师在课堂内提问,某某文章是谁写的,某某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等等。
  第四,独白式对话。在课堂教学中,教師早已有既定的答案,却要用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话”。无论对话的结果怎样,最后唯一正确的答案就是教师手里的“标准”答案。这样的对话是对对话的最大误读与误操作,是完完全全的反对话,是充满了话语霸权的独白式对话。
  上述对话,或缺失了平等民主,或少却了碰撞反思,以对话之名,行反对话之实。只是为了赢得“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频繁”等赞誉之词,这实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悲哀。

三、教学对话的操作与实践


  基于对“对话”及“教学对话”的正确认识,在教学对话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大可避免伪对话的出现,从而做到对话精神的真正自觉。具体而言,我们应当遵循下列原则和做法。
  第一,创设良好的教学对话的硬环境。桌椅摆放的形式可灵活多样,可采取圆桌式、马蹄型、半圆型、蜂巢式等有利于交往和交流的座位编排方式。教室的环境布置要尽可能温馨和谐,避免刻板机械。班级人数要适量,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过多过少都不利于对话的展开。
  第二,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语文教学对话,应改变过去那种单纯地把“刻苦”“认真”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的做法,而要更加关注学生参与对话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行对话的真诚性、平等性、创新性、合作性等。评价机制的改变,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也更利于营造师生互信互爱互尊的对话氛围。
  第三,少提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淡化以往见惯了的那种“用逻辑分析把某一种可能性确定为毋庸置疑的、不可颠覆的结论,向学生明确地断言”的教学,转而关注师生的体悟、发现、生成,提倡质疑、反驳、批判、建构。师生在教与学中结合具体情境和个人感悟,探究文本包含的“多种可能性”。
  第四,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教师仅是对话的主体之一,在参与对话的同时,只是引导对话围绕主题,并对另一对话者给予应答,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对话来构建自己的理解。
  教学对话的实践可能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细节,最本质的还是要真正贯彻对话理念,体现对话精神。
  课程改革还在不断地推进与深入,种种新理念还在不断地从“入人耳”到“入人心”,教学对话也莫能外。希望在繁花似锦般热烈的对话表象下,多一些冷静的思考者和对话理念的践行者,届时于无声处,于眉眼中,于一举手一投足间,均可“听”到对话之声。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泰山路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字词是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书面化的敲门砖,是语文学习的基石。王力认为:“要写好文章,首先要学好造句。”法国语言学家马赛科恩《语言》一书认为:“语言的主体就是全部词汇。”他们无一不在告诫我们字词积累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一年级正是学生书面性的字词积累从无到有、从一团乱麻到抽丝剥茧的关键时期,一年级教师更应该着重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字词积累。一、一年级学生字词积累现状及问题  1.从字词范围和标准上看。汉字的
期刊
新的部编版教材已经在部分年级投入使用,与现用的苏教版教材有所不同的是,部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课文分为了“精读课”“略读课”,到了初中更是变为“教读”“自读”。那么学生是否能够掌握自读的能力,也是我们一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当加以关注的。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做了尝试。希望可以通过一节节“家常课”的学习,改变学生阅读兴趣不浓、读完收获不多、学完文本解读能力提升有限的现状。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一篇
期刊
育人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无论是哪个学科,都要充分挖掘教育元素,把德育教育與学科教学有机融合。纵观现行的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除了具有传承语言文字积累与运用的功能之外,更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主义教育、习惯养成等等诸多的教育内涵。这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有效教育媒介。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怎样去做有效的德育渗透呢?一、境由文起,育德于文  情境的创设在
期刊
三月末的潍坊依然春寒料峭。22日,我们在戴校长的带领下,一行9人走进潍坊北海学校参观考察,对北海学校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主题学习”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交流。在北海学校一天半的观摩、学习和交流中,我细心聆听,认真记录,积极询问,不断求索,这次学习真是深受震撼,收获颇丰。我们离开北海学校的那一瞬间,我由衷地感慨:“不虚此行!”一、学习目标要精,学习任务要简  每一单元有一个总目标,每一课有一个分目标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可谓是推陈出新,百花齐放。各种教学流派、教学风格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课堂教学的形式也是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纵观各位名家大师的课堂,我们发现,名师们在课堂上各施所长,都能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资源,引领学生在语文的百花园中尽情徜徉。这样的课堂,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堪称匠心独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
期刊
【人物名片】吴琦,江苏省宜兴市城中实验小学副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宜兴市小学语文兼职研训员。曾获宜兴市首届“教书育人奖”,并先后荣获“宜兴市新长征突击手”“宜兴市优秀青年教师”“宜兴市优秀女人才”等称号。多年来,坚持儿童立场,尊重童年文化,积极倡导并致力于“书香校园”的创建。确立了课内“自主读悟,情智共生”,课外“优质阅读,自由表达”的教学追求。曾先后主持或参与十多项省市级课题,目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怎样把教材中的课文转化为可教的教学内容,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面临的一个重要话题。  表达是什么?我们知道,语文教学中表达分为两种,即“显性”和“隐性”。所谓的“显性”表达包括说、写、读,是直接的、普遍的、经常性的表达训练方式。而另一种“隐性”表达,则是通过阅读某些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种表达是把作者的情
期刊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是有“情”之物,或借物抒情,或直抒胸臆……品读一篇好的文章,犹如啜饮一杯香醇的美酒,总能让人如痴如醉。语文课堂正是培养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语文老师应该精心设置每一节课,让语文课堂美起来。下面我将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几篇课文为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语文课导入的几种方法。一、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
期刊
古人有经验之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陆游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谓“行万里路”,知事要“躬行”,指的就是要亲身实践。而观察是认识的源头。视觉生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90%以上是从视觉通道输入。因此在孩子练习写话的起步階段,学会观察尤其重要。一、“静”物观察,“形”态各异  1.观察要注意深度。指导学生观察须从孩子身边的人、事、物入手,如观察小动物、水果、
期刊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先生强调应该“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实现培养读书兴趣的目标”“名著导读教学中,必须以兴趣为先导”。本文就以八年级学生的《契诃夫小说集》阅读成果汇报为例,谈谈名著阅读成果汇报的几种形式,以期待通过这样的教学探索帮助学生深入作品,理解内涵,培养良好的名著阅读习惯。一、幻灯片汇报  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使用是很感兴趣的。阅读汇报课上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主题要求进行幻灯片的制作,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