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六十四卦和伏羲太极图的象数解密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zhm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8月,《庄子复原本注译》出版。我准备撰写《庄子传》,梳理庄子之前的道家源流,专题之一是研究199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王家台秦墓的《王家台归藏》。10月10日,我排出《归藏》单圈卦序,进而推导出伏羲双圈卦序,确信其初始命义是天文历法。
  2011年11月,我应邀在深圳做了老庄之道讲座,简述了中古老庄之道的上古源头——伏羲之道,公布了伏羲双圈卦序的简图(图一),阐明其天文历法初义。简图仅列伏羲太极图和伏羲双圈卦序的外圈四卦,用四个箭头代表内圈六十卦,每个箭头代表每季十五卦九十爻/日。
  图一〓伏羲卦序简图
  2013年1月,《庄子传》出版。我准备撰写《老子奥义》,先写绪论《华夏古道略史》,为伏羲双圈卦序及其天文历法之道寻找更多的考古证据和文献证据,无比震惊地发现,距今八千年、始于先仰韶期(前6000—前5000)、延续三千两百年(前6000—前2800)的甘肃天水大地湾遗址,竟是伏羲族祖地。我又无比震惊地发现,仰韶期(前5000—前3000)、龙山期(前3000—前2000)的宝鸡北首岭、临潼姜寨、西安半坡、濮阳西水坡、郑州大河村、洛阳王湾、山西陶寺等等无数遗址,都是东扩伏羲支族之地。上古四千年的伏羲族彩陶纹样,充分证明了伏羲六十四卦、伏羲太极图的起源演变过程及其天文历法初义。
  五一期间,我实地考察了甘肃天水大地湾、西安半坡等遗址。然后一头扎进上古四千年,阅读了无数考古发掘报告和相关研究著作,经历了一生之中最为兴奋、脑洞全开、见证神奇的三个月。我运用遗传、考古、文献三重证据,创立了一门研究华夏上古四千年的新学——伏羲学。
  伏羲学不仅可以合理解答先秦知识残存图景中的所有中国之谜,而且可以大量提供先秦知识残存图景中缺损的源头性、基础性知识,亦即华夏文化的基因。这些华夏文化的基因,均因中古以后的历史事变、历史改道、重新编码,消失于中古、近古的历史书写。但是大地母亲的博大胸怀,把华夏文化发韧之时的最初信息,高度保真地保存至今,使今人可以穿越历史风沙,回到上古现场。
  8月18日,我又应邀在深圳做了伏羲学讲座,公布了伏羲双圈卦序的全图(图二)。
  图二〓伏羲双圈卦序:神农归藏历分卦值日图
  伏羲双圈卦序,实为神农归藏历的分卦值日图,卦象对应天象,爻数对应历数。
  根据孟康《汉书注》:“分卦值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卦为三百六十日。余四卦……是二至二分用事之日,又是四时。”具体算法如下。
  其一,内圈六十卦三百六十爻,一爻一日,合计三百六十日。
  其二,外圈四卦,各计一日。每季九十一日,四季三百六十四日。
  其三,平年“归余于终”,冬至坤卦上下卦各计一日,全年三百六十五日。
  其四,闰年“归余于中”,夏至乾卦上下卦各计一日,全年三百六十六日。
  我意识到,《老子奥义》的一篇绪论,无法概括老子之前五六千年的华夏古道。不把华夏古道探究清楚,很难充分理解《老子》。于是决定压后《老子奥义》,先写《伏羲之道》。
  我用了一年时间,补充完善老庄讲座,完成了《老庄之道》一书,阐释中古先秦之道的两大高峰:老子的庙堂群治之道,庄子的江湖自治之道;又补充完善伏羲学讲座,完成了《伏羲之道——上古四千年伏羲神农族天文历法史》一书,解密上古伏羲神农族的两大历法:早期伏羲族的伏羲连山历,晚期伏羲族的神农归藏历。
  伏羲连山历和神农归藏历,都是中古文字产生以前的上古图像历,是中国历法的源头。所以夏代《连山》袭用伏羲连山历之名,商代《归藏》袭用神农归藏历之名。上古伏羲族的两大图像历,全都抵达了同时期全球范围内的图像历顶峰,是中古以后中国历法领先全球、中国农耕文明领先全球的坚实基础。
  先仰韶期(前6000—前5000)的早期伏羲族,发明了立圭测影,并以东七山、西七山为地面坐标,创立了七山六谷的伏羲连山历。上半年太阳从南至北经过六谷上空,一谷对应一月,是为上半年六月;下半年太阳从北到南经过六谷上空,一谷对应一月,是为下半年六月。东六谷、西六谷上空的太阳经天连线,记为阴阳不同的六爻圭画,对应全年十二月的太阳远近、圭影长短,亦即全年十二月的日照强弱和气候冷暖。六爻圭画的符号系统,并非一次完成,从起源到完成,经历了先仰韶期到龙山中期的三千五百年(前6000—前2500)。完成以后的圭画符号系统,后世称为“伏羲六十四卦”。
  由于早期伏羲族创立了伏羲连山历,所以早期伏羲族又称“连山氏”。后来讹传为音近的“列山氏”、“烈山氏”、“厉山氏”、“丽山氏”等等。
  伏羲族又把东七山、西七山向天上投射,于是有了东苍龙七宿、西白虎七宿,证见东扩伏羲支族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四十五号墓(前4500,仰韶中晚期)蚌壳堆塑的苍龙七宿、白虎七宿、北斗七星)。
  伏羲族又为东七山、西七山,另配南七山、北七山,于是完成了二十八山地面坐标,证见《山海经·大荒四经》的东西南北各七座“日月出入之山”。仰韶晚期,南七山、北七山也向天上投射,成为南朱雀七宿、北麒麟七宿。东西南北二十八山的地面坐标,就此升级为东西南北二十八宿的天空坐标。
  苍龙、白虎、朱雀、麒麟的形状,都是天上七宿的连线。但是伏羲族的麒麟七宿,中古以后被黄帝族用玄武七宿取代。
  中国龙起源于苍龙七宿的连线,古人已知。证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孔颖达疏:“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共为苍龙之体。南首北尾,角即龙角,尾即龙尾。”
  中国四神兽起源于四方七宿的连线,古人尽知。证见《尚书·尧典》孔颖达疏:“四方皆有七宿,可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
  东汉张衡的《灵宪》,揭示了二十八山投射为二十八宿的对应关系:“地有山岳,以宣其气,精种为星。星也者,体生于地,精成于天。”   唐代瞿昙悉达的《开元占经》,引用佚书《二十八宿山经》,揭示了二十八宿与二十八山的对应关系。
  考古证据与文献证据的系统互证,为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而非起源于印度划上了圆满句号。
  龙山期(前3000—前2000)的晚期伏羲族,即神农族,完善了记录圭影的六爻圭画体系,成为阴阳爻排列不同的六十四种圭画(卦象),用其记录全年圭影,计算全年历法,升级为神农归藏历。
  冬至到夏至的上半年,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运动,离北半球越来越近,故谓之“归”。夏至到冬至的下半年,太阳从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运动,离北半球越来越远,故谓之“藏”。简而言之,就是上半年太阳北归,下半年太阳南藏。
  考古证据和文献证据的系统互证,可以考定伏羲六十四卦的上古形态,包括起源原理、起源时间、演变过程、完成时间。甘肃、青海的伏羲族祖地和陕西、河南的东扩伏羲支族之地,伏羲族彩陶上都有大量圭画,最终定型为六十四组六爻圭画。中古以后的黄帝族,把上古伏羲族记录六谷圭影的六爻圭画移用于卜筮,根据天道的规律性变化,预测人运的规律性变化,于是圭 卜=卦,圭画成了卦象。
  考古证据和文献证据的系统互证,又可以考定伏羲太极图的上古形态(图三),包括起源原理、起源时间、演变过程、完成时间。大量上古太极图,可与五代陈抟以前的大量中古太极图(图四),相互印证。
  五代陈抟太极图以前的大量上古太极图和大量中古太极图,共同证明了以下两点。
  其一,陈抟太极图(图四最右)实有上古、中古的确凿渊源,并非师心独创。
  其二,陈抟太极图含有多种错误,未能充分领悟伏羲太极图与伏羲六十四卦的对应关系、生成关系,及其天文历法初义。
  伏羲六十四卦和伏羲太极图不仅全都起源于天文历法,而且具有一体双生关系。详细考证见于拙著《伏羲之道》,本文仅以两组十图予以简单说明。
  第一组图,是外配卦象的太极象数四图(图五)。
  圆外卦象的阳爻,转换为圆内太极图的白色部分。
  圆外卦象的阴爻,转换为圆内太极图的黑色部分。
  两者严格对应,证明伏羲太极图是伏羲圭画(卦象)的集合。
  二爻的伏羲先天四卦(图五第一图),天文历法初义如下:
  少阳■标示春季,太阳■标示夏季,少阴■标示秋季,太阴■标示冬季。卦象集合,即为四时太极图。
  三爻的伏羲先天八卦(图五第二图),天文历法初义如下:
  一震■标示立春,二离■标示春分;三兑■标示立夏,四乾■标示夏至;五巽■标示立秋,六坎■标示秋分;七艮■标示立冬,八坤■标示冬至。卦象集合,即为八节太极图。
  六爻的伏羲十二辟卦(图五第三图),天文历法初义如下:
  一阳到六阳的复■、临■、泰■、大壮■、夬■、乾■,标示上半年的太阳远近、圭影长短、日照强弱、气候冷暖;一阴到六阴的姤■、遯■、否■、观■、剥■、坤■,标示下半年的太阳远近、圭影长短、日照强弱、气候冷暖。卦象集合,即为十二辟卦太极图。
  六爻的伏羲六十四卦(图五第四图,参看图二大图),天文历法初义如下:
  正东泰卦的卦象■,标示春分的昼夜平分、阴阳均衡、气候适中。
  正南乾卦的卦象■,标示夏至的昼长夜短、日照最强、气候最热。
  正西否卦的卦象■,标示秋分的昼夜平分、阴阳均衡、气候适中。
  正北坤卦的卦象■,标示冬至的昼短夜长、日照最弱、气候最冷。
  自复■至乾■是上半年阳仪三十二卦,自姤■至坤■是下半年阴仪三十二卦。卦象集合,即为完型全象的伏羲太极图。
  至此已明,伏羲六十四卦与伏羲太极图一体双生,卦象对应天象,爻数对应历数,上古伏羲族的初始原义是天文历法,中古黄帝族的后起新义是卜筮算命。
  第二组图,是不配卦象的太极生成六图(图六)。比太极象数四图,多出二图。
  多出的第一图(图六第一图),是黄道太极,亦即尚未象数化的浑沌太极。俯视大地湾圭影盆口沿的宽带纹,就是太阳运行的黄道。宽带纹首见于大地湾圭影盆,大量见于无数伏羲族彩陶盆。
  多出的第二图(图六第二图),是两仪太极,大量见于遍布黄河全境的伏羲族彩陶。太阳运行开始初步象数化,分出上半年阳、下半年阴。进一步象数化,就是太极象数四图,依次分出四时、八节,直到把全年每一日全部象数化。
  太极生成六象,可以精确对应、对位解码《易传·系辞》关于“太极”的经典描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只不过前人不明白这是对伏羲太极图生成过程的精确描述,也不明白伏羲太极图与伏羲六十四卦的一体双生关系,更不明白其天文历法初义。
  秦汉以后两千年,揭示伏羲六十四卦历法初义的易学,称为“象数易”,亦即伏羲象数易。由于缺乏上古实证,两千年来人们将信将疑,疑多于信。幸而从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的百年考古,出土了大量上古实证,可与过去不受重视的伏羲象数易文献证据相互印证。上古伏羲六十四卦、上古伏羲太极图的天文历法起源和天文历法初义,至此大白天下。
  伏羲学的功能,决不止于辨明伏羲六十四卦和伏羲太极图的上古起源和上古初义,而是可以把炎黄之战、焚书坑儒、罢黜百家三次损毁破坏、重新编码,因而支离破碎、真伪杂陈的残存先秦知识,全都串联拼接起来,补足缺损部分,辨明真伪讹误,显现华夏文化基因,复原华夏知识总图,贯通华夏八千年史。
  (《伏羲之道》、《老庄之道》,张远山著,岳麓书社2015年8月版)
其他文献
此曲只应天上有    若干年前,提起鸳鸯蝴蝶派,我便会想到旧上海滩的靡靡之音。年轻时少不更事,脑子里“靡靡之音”的概念来得好生奇怪,只覺得两样都不是好东西,实际上那时并没有接触过鸳鸯蝴蝶派的片言只语,更谈不上读过一部作品,有这个概念,自然是多年教育灌输的结果。对鸳鸯蝴蝶派我们知道得如此少,而知道的,又未必全都明白。  比如说这个人,他叫范烟桥(1894—1967),吴江同里人,小名爱莲,名镛,字味
波兰伟大的电影导演基耶斯洛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在其《十诫》(The Decalogue)的第一部《生命之歌》中,借那个没有逃过生命的偶然性之困的小男孩之口问了一个令人震颤的问题:人死了之后还剩下什么?他那位没有宗教信仰而迷信科学理性的父亲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他做过的事。”在一个宗教式微、诸神隐退的世界,这样的回答已是难得的深沉了。知道人死了之后他做过的事会留下来的人,就
当下中国,每逢应酬聚会,人们时常借讲段子以助酒兴、添谈资。段子之妙,大致有三:一来段子种类多样,有荤有素,如同菜单,适合各类人群之需;二来段子皆言他人之事,与在座诸位无关,博君一笑,不伤感情;三来有些段子涉及其他,既能满足人们某种好奇心,又能“借他人之酒,浇自己之块垒”,自然引来众人口耳相传,乐此不疲。其实,讲段子之风自古有之,并非仅兴于今日。晚清以降,掌故之学盛极一时,政治类段子可谓占得近代掌故
与之言集  【钟题】“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我不愿失人,故以此书赠与萧跃华君。二零一二年七月,钟叔河。  这是一部访谈录,但也是钟先生的“思想自传”,它通过四十篇专访向读者讲述了老一代出版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它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形象勾勒出了钟先生的性格特征、生活历程,透过一个个可触可摸的生活镜头,可以深入了解他的出版理念和价值追求,展现出了当代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责任担当。  钟先生是
这本是为解开一篇歌词署名之谜所作的考证,却由冯友兰联想到了罗荣渠,由此引发对于“失落自我”的思考,但话头还是从西南联大校歌说起。  《书屋》2005年第11期所载毛翰《漫话中国大学校歌》一文,提到了脍炙人口的西南联大校歌,歌词调为《满江红》,全文如下: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
一、从“加油”说起  在体育比赛里,常常听到观众们对运动员的鼓励:“加油!加油!”在国际竞赛里,更有响亮而齐整的口号:“中国加油!中国加油!”平日,鼓励亲友以更大的干劲去工作、学习,或者去拼搏,也往往会用“加油”这一话语。总之,“加油”是现代汉语里的常用词汇。  笔者曾经思索过,为什么汉语里会用“加油“来表示对人的鼓励,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兴起这个说法?  查阅过《辞源》,在书里的“加”字头名下,有
香港这个地方,过去常被大陆的文人看不起,说是“文化沙漠”。成为殖民地之前,这里本来不过是蛮荒之地,没有本土文化的根基。成为殖民地之后,逐渐成为一个现代都市,而殖民文化、商业文化明显占主流地位,所以在大陆的文人看来,结不出什么果实,至今为止确实也没有出现特别优秀的文学家,算是比较“沙漠化”了。  但是,放眼世界,在殖民者种下的苦果树上,经过数百年的演化、改植、嫁接,依然还是能结出颇为美丽的花果。我们
一  读《南渡北归》,首先想起的是“民国热”。  说起“民国热”,不能不提陈丹青。在《新周刊》访谈录中,陈丹青如是论及民国:  民国作为国体,是短命的、粗糙的、未完成的,是被革命与战祸持续中断的褴褛过程,然而唯其短暂,这才可观。一个现代国家现代文明的大致框架,就是那不到三十年间奠定的,岂可小看。单说民国的大学教育,今时休想望其项背。当年浙江的中小学教师,是李叔同、丰子恺、叶圣陶,绍兴镇的中学校长会
高宗武到了美国后受到胡适大使的格外关怀,消息传到重庆,时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的傅斯年怒不可遏,遂致函胡适,对高宗武其人破口大骂:    近日高贼宗武夫妇常往大使馆,此则此间友人大有议论。先生本有教无类之心,以为此人有改过之迹,或因是耶?然此贼实为穷凶极恶,以前即知其妄(大有办他自己外交之势)。汪逆之到于此地步,咎由自取复何言。然汪逆之事,国家实蒙其大耻大害,最好不曾有,而汪逆之至于此,皆
心仪古人大概是读书人共同的情结。清安徽桐城人刘大櫆为其同乡张佩芳(字荪圃)《陆宣公翰苑集注》所作的《序》中说:“其平生读书穷极幽远,于古之硕德名贤、嘉言美行,无不跂而望之,以为不可及;而所心仪不置,则尤在唐之陆相一人。”说明张佩芳读古人书,便非常敬重和向往古代贤人的高尚品德、嘉言美行,其终生心仪不变的尤其是唐代著名的丞相陆贽。  回顾我有生以来的心路历程,自认心仪古人大概应从六岁半小学发蒙算起,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