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创新思维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课堂上,要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正确设疑,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开阔和拓深思路,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是这样的。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设问题;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 疑问是创造的先导,是学习研讨的开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应有意识的在教学中通过正问或反问、直问或曲问、大胆假设等方式创设一种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问题情境,制造悬念,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要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正确设疑,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开阔和拓深思路。语文和其它学科一样都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多因素的去分析、去探究,因而设疑时不应满足“是什么”而应是“为什么是”,设疑的内容,必须建筑在对课文由形象到逻辑思维的抽象概括上,问题的设计应从学生思维广度、深度和灵活度方面充分考虑,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改善思维品质的效果。
  在语文课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的正确设疑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索和探究: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就要设置学生感兴趣,富有悬念,具有科学性的问题,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如我们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一词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李后主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词人写作背景,调动他们的探知兴趣,分析思考后总结归纳出答案:这是因为词人李后主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改变,“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伤悲。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又为品味鉴赏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
  二、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定要达到文以载道、道以载心的教学境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鸿门宴》这篇课文,文章的故事情节是项羽没杀刘邦,刘邦夜逃,范增破斗长叹。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设疑:如项羽杀掉刘邦,项羽能否得天下,为什么?从项羽身上又得到什么启示?这一假设性问题的提出,既开阔了学生思路,又深入了解了项羽这个悲情人物的性格,激起学生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同学们一定各抒己见,有的学生会说项羽恃强倨傲、刚愎自用,不能得天下,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项羽“为人不忍”,妇人之仁,即使没有刘邦,另一个“刘邦”也会取代他,因为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这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设计想象性问题、思辨性问题,锻练学生扩展想象、再造想象、推测想象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想象是人类智慧的延伸和拓展,科学而大胆的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应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尽可能发掘他们的思辨能力。我们在品味和鉴赏诗词时,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置想象性问题。我们在学习《雨霖铃》一词时,可以这样安排:根据这首词的上、下片内容,分别作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同学们可以通过想象创作“长亭别离”、“羁旅长愁”两幅画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其它文体的文章,我们也应通过想象训练及思辨训练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效果,如让学生续写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如何落魄地死去的,让学生分析《项链》中路瓦栽夫人的形象等等,都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在无疑处设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要教有疑,就要教他们不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不但要弄懂文章的表层意思,而且还要由表及里把握全文,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我们在学习《读<伊索寓言>》时可以这样设疑:为什么“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这就是“无疑处”设问,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并认识到:原来所谓“医生”是指披着医生外衣的屠夫,正像披着羊皮的狼一样,是伪装的;一切害人的东西都是这样,他们很狡猾,有时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具有极大的欺骗性。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合理的创设问题情境,正确的拓展想象空间,能极大地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产生令人神往的“创意风景”,从而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张晓梅 张英宏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2 语文课程标准(高中)国家教育部制订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其他文献
打造“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就要格外重视课外阅读。课内课外两条腿走路,才能健步如飞。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会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对于课外阅读,学生要么
期刊
【摘要】 语文教学工作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由于语文教材的审美性、艺术性,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处理,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内容。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
期刊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之基础,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尤其重要。  一、更新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的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只是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
期刊
教学是一门的艺术,语文教学尤其如此。教师要取得成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及合理的能力结构,而且还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运用了自己的感染力。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体会颇深,在此与大家共勉。  一、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常言说“亲其师,信其道”,一定意义上,在同学们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
期刊
作文教学占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学生面对作文却常常无话可写,作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是语文教学的瓶颈。那么怎样才能突破这个瓶颈呢?我认为最佳的方法是“引”和“激”。  一、引进生活,抒发真情  叶圣陶曾指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而现在的学生在不良的社会浮华的影响和升学的压力下,忙得焦头烂额,没有精力和耐心去亲近自然、享受生活。大自然的风霜雪月、花鸟
期刊
我做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最让我感到难教的就是作文 。  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许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绞尽脑汁,大半天动不了笔。造成学生作文“难产”的原因是:不会观察生活和不会感悟生活。我针对这种情况,提倡真切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要求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再去感悟,也就是说使他们在认识事物的同时学会思考、领悟其中的意义。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是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遇
期刊
笔者认为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应着眼于激发情趣、民主创新和以人为本。  一、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精心导入。一个好的导入过程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丑小鸭》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上课伊始,我先出示课题问:大家读了课文题目有什么疑问?学生们会疑窦重生:丑小鸭是谁?为什么叫它丑小鸭?在它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它又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进行大胆猜测,虽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的朗读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就是要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由语言文字引发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思维并未直接参与作用下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是人们把握语言的主要方式。语感是左右听
期刊
新课程标准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语文课进行改革,这些新的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现在很多教师对新课程标准领悟不深。教学观念的滞后必然制约着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知识无体系,能力无层次,过程方法被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被生硬移植。这样的教学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诗词的关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