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五年制办学特征,打造高等职业教育新样板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ifu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4年4月由五校合并组建而成,2004年9月正式进驻苏州国际教育园;2005年2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全日制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并增挂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学校以举办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为主,培养建筑、交通和商贸类专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样板校。学校先后获批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文明校园、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连续三次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高技能人才摇篮奖”;2019年,学校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0年,入选江苏省首批领航计划建设单位。学校紧扣区域经济发展,立足内涵建设,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优势和品牌。为了深入了解学校成功的办学实践,探寻其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特色之道,本刊编辑部编辑贺文瑾专程采访了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郝云亮。
  贺文瑾:郝校长,您好!首先祝贺贵校在办学实践中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江苏省首批领航计划建设单位”等一系列殊荣。2019年,您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代表、江苏省唯一的受邀发言的教育工作者,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发言,贵校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您能分享一下贵校的办学经验吗?
  郝云亮:感谢贵刊对我校的关注。能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代表受邀参加表彰大会并发言,是我的荣幸,也是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荣幸。“全国教育系統先进集体”荣誉的获得,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奋斗、辛勤耕耘的结果,更是学校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的新起点。
  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边实践边总结,积累了一些办学经验,可以概括为: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围绕“三力三度”发展思路,实施“三双”战略规划,实现“四高”目标。具体展开讲就是:遵循“坚持特色发展,深耕建筑交通;坚持内涵发展,提升育人质量;坚持创新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坚持优质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四个基本原则,围绕“以满足企业需求为核心力,提升政府行业信誉度;以成就学生发展为原动力,提高学生家长满意度;以服务社会进步为驱动力,提高同行社会美誉度”的发展思路,实施“夯实建筑、交通两个专业集群;打造技能人才、技术服务两个技能高地;擦亮城市建造人、交通护航者两张人才名片”的战略规划,实现“高效率运营管理,高效能整合资源,高质量培养人才,高水平服务产业”的具体目标。
  近几年,学校以“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苏州市首批智慧校园发展水平四星级学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建设为平台,通过创新信息技术,融合行政、教育、教学各环节,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科学决策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现代化示范性职业学校、江苏省领航学校的创建为契机,深层次延伸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聚集跨界资源,服务发展需求,深度挖掘建设内涵,凸显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特征,探索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经验,打造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建交品牌。
  贺文瑾:作为江苏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的先行者和重要见证人,您认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郝云亮: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等职业学校因“普职比相当”造成的分流压力,很好地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在人才培养方面,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适应了区域经济发展和岗位群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也满足了服务对象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我认为,理解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主要是把握好四个关键词:多层次、高等性、双主体、本土化。
  贺文瑾:能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多层次”这个关键词的内涵以及贵校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郝云亮:“多层次”是指基于五年制贯通培养的一体化设计基础上的分层次实施。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三年制中职、三年制高职最显著的特点是长学制的培养模式,这在技术技能培养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也正是因为长学制的问题,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实践中遭遇了一些困境。一是学生要面临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嬗变,这两个年龄层次的学生,其身心发展及现实需求是不同的;二是学生要实现从中职到高职学习层次的过渡,这两个学习层次对技术及技能的要求存在质的变化;三是学生要挑战从专业技能到职业能力的迁移,这两个能力层次对综合素质和适应性的需求是有梯度关联的。如何立足五年制高职学生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准确把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发挥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效能,彰显长学制贯通培养优势,是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
  为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建立了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工作机制,进行一体化设计、分层次实施、系统性推进,以满足“适合的教育”培养“适应性人才”的职业教育要求。
  一是构建基于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不同特点的“全程化—自主式”德育平台。学校在德育目标、内容、措施等方面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针对未成年和成年阶段进行一体化设计、分层次实施、渐进式渗透。对未成年人阶段的学生采用全程化管理模式,促进其入校后的适应和转变;对成年人阶段的学生则采用自主式管理模式,开展责任意识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提升其自我意识;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实践活动,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此外,基于五年制高职生源特点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学校开设了德育学分银行,建立德育学分档案,实时反馈学生成长轨迹,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二是构建基于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不同要求的“进阶式—项目化”课程体系。依据“职业带”理论,培养对象处于不同区域和位置,所需对应的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着力点”不同。学校坚持“够用为度,适用为本”的原则,处理好不同区域和位置之间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等课程内容的衔接。各专业群组建团队,开展工作任务和能力分析,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从技术技能人才结构层次角度,构建进阶式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设置项目化课程。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合作成立了课程改革实验基地,设立徐国庆教授工作室,常态化指导学校课程改革和项目化教材建设;学校成为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国内第一家“轨道交通专业教材研发基地”。两年来,学校先后完成了“新能源汽车维修”和“BIM技术应用”等工作领域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编写了《新能源汽车检查与维护》《新能源汽车检测与诊断》《BIM规划与设计》《BIM施工与管理》《建筑构件分析与校核》等新型项目化教材。   三是探索基于就业和升学不同发展路径的“合作式—融通型”培养模式。随着职业学校升学通道的打通,“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点出现了新的解读,而职业教育也同时面临升学率和就业率双重指标的考验。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探索同时满足升学、就业或创业不同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走好两条路:要满足就业需走校企合作之路,要满足升学需走专本衔接之路。
  学校与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大学合作开展专本衔接,并联系合作企业参与,探索专业与岗位对接、专科与本科衔接的“融通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将企业参与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前移后续,将专科与本科两个阶段的课程融通。学校与本科院校、合作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制定了课程融通、学分互认制度,让学生在专科阶段的最后一年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缩短了专本衔接的学习时长。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等信息。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实行工学结合,同时完成本科学习内容和顶岗实习任务,从而在毕业时就能顺利适应工作岗位对人才综合素养和技术技能的要求。
  贺文瑾:听您的介绍,贵校在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实中,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一直受到普遍关注,您如何理解五年制高职教育的“高等性”特征?贵校在办学实践中采取了哪些相应的措施?
  郝云亮: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属于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内涵,同时又包含职业的属性。所以,区别于具有同等地位的学术性高等教育的“高等性”,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的内涵应与“职业性”实现协同统一,体现在源于职业活动专门化和专业化后,劳动过程的复杂程度和深广程度。因此,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同样突出技术服务、科研创新、科学研究。基于对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新内涵的理解,学校实施了“三个转化”。
  一是由人才输出向人才输出和技术服务并重转化。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为企业发展服务不仅仅是为企业培养未来高素质的适应性员工,还承担着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服务的责任。我们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现,企业的发展需要高新技术的研发成果支撑,而学校的研发成果需要相应的平台转化落地。为了打通学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学校以科技共同体为雏形,成立技术服务型团队,与苏州科技大学、江苏标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协同建设“建筑工程协同创新研究中心”,与中亿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数字建造BIM研究院”,在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师生为合作企业开发实训台、专用工具,编写《规范操作手册》;先后完成拙政园、留园、耦园等苏州园林的调研文本、动画设计,作品被苏州园林档案馆收藏;为渔文化纪念馆的广场进行改造规划;参与苏州市轨道交通7号线工程土建施工项目07标-220KV高压线保护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设计;参与徐州市中医院总承包投标方案设计(BIM应用)。
  二是由技能培养向技能培养和科研创新并重转化。研究性是高职教育“高等性”的一个重要部分。除培养高层次技术性人才外,对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需要具有研究创新性能力的教师进行开发和实施,师资水平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朝着这一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一直在为教师技术技能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给予政策支持,多措并举搭建发展平台。学校先后与清华大学汽车研究院、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络捷斯特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开展前沿技术研究与项目开发;设立新能源智能汽车研究中心、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中心、建筑装饰技术服务中心等用于技术技能研究的中心25个,为教师团队进行实训教学设备的研发、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提供平台。近两年,学校研发实训教学设备并投入使用8台;获得授权专利14个;与合作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6项;创新创业项目“古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获“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赛金奖,成为省唯一一个获得国赛银奖的五年制高职学校。
  三是由实践教学向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并重转化。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一方面是培养其高技能,另一方面是培养其与高素质匹配的综合能力,如专业驾驭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社会交流能力及自我认知能力等。技能可以通过反复实践习得,而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方法则需要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提炼。学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建立了76个功能性实训室,实施模块化实践教学;与企业合作,在校内成立了12个企业工作站,校外建立了18个教师工作站,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真实的项目实施,与企业员工共同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成立科研共同体,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系统性研究,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每年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研究类论文120余篇,教师主持教育教学类省市级课题30余项、校级微型课题40余项。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个,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省、市级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
  贺文瑾: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路径,“双主体”育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请问贵校在这方面有哪些思考和实践呢?
  郝云亮:职业教育的宗旨是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以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施是基于市场调节的内生需求。从职业教育发展看,“双主体”的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学校融合政府的政策、行业的信息、企业的技术、高校的科研力量,开展“政行企校”全面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协同发展的办学模式改革。可以说,学校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围绕“双主体”办学模式开展的。
  一是以企业学院为载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学院作为校企共建且相对独立的组织系统,既能满足企业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对技能课程的学习需求,也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和职场技能的培养。学校依托苏州市、吴中区等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与丰田汽车、北京现代、中亿丰建设集团、建鑫集团、苏州轨道交通集团等建筑、交通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师资培育、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订单班、项目班、实验班等多种形式开展人才联合培养项目。二是以制度建設为保障,推动企业学院实体落地。学校先后制定了《产业(企业)学院章程》《产业(企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产业(企业)学院建设立项办法》《加强校企合作和企业学院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完善企业学院机制建设,解决准入、退出、评价等实际问题;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为校企深度合作积累经验。三是以现代学徒制项目为抓手,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学校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定期举办试点项目交流和成果汇报会,总结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经验,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的落地,拓展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学校现有市级优秀企业学院3个,获批市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4个,获批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6个。   贺文瑾:走出借鉴与重复,打造本土化之路,是这些年来职业教育坚持不懈的追求。请问贵校是如何在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中实践探索“本土化”特征的?
  郝云亮:首先是做到本地招生、本地就业,学校主要为本地学生和企业服务。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全国招生、全国就业,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基本集中在全市招生、全市就业,来自地方、服务地方。其次是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地方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每个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数量不大,而企业的变化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却很大。所以,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战略、培养目标、专业布局、课程建设等各个要素除了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架构,更需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色进行区域层面的具体设计。因此,“本土化”成为现代化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性。为此,学校从专业设置、校企共同体、特色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对接区域发展,努力做到协同统一。
  其一,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和预警机制,提升服务经济发展的灵活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的职业岗位和职业岗位群不断出现,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这就需要职业学校通过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来适应市场变化,实现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间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为此,学校每个专业群成立以区域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坚持前瞻性原则,开展专业建设、专业发展规划研究,科学分析和研判本地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产业发展的基本态势,并从专业适应性角度,对产业人才需求结构进行深入分析,为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等方面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建筑、交通行业及地区中小企业数据平台,收集行业企业发展数据及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并对核心指标设置预警功能,为开展凸显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在专业设置数量、类别、结构等方面进行整体优化、动态调整。学校对接区域企业发展趋势,深耕建筑、交通两个行业,形成建筑工程、工程管理、建筑装饰、汽车维修、轨道交通、物流管理6个专业集群,其中有省级现代化专业群3个。近两年,学校又新增了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建设工程管理、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展示艺术设计等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专业。
  其二,成立区域型职教集团,增强服务地方中小企业的针对性。“职教20条”中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但地方中小微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技术技能的需求相对单一,对人才数量的需求是有限的,这对学校的发展存在不利影响。为破解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出现的供需矛盾,学校坚持“立足区域经济、服务中小企业、辐射片区发展”的办学理念,对接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中国水利教育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14个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调控作用,搭建交流、合作、共享的平台,与产业链下的众多中小企业联动,形成校企共同发展的生态圈,实现人才培养、产业创新和区域发展“同频共振”效应。学校组建职教集团,形成集政府、行企、院校之间的利益共同体;通过顶层设计,理顺集团成员间的主体关系;调整确保集团顺利运行的管理手段,实现职教集团的区域性服务、有效性管理。学校通过职教集团掌握区域经济发展动向,挖掘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能性;转变办学思路,推进学校发展与区域产业对接;改善和调整专业结构,服务集团内成员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学校牵头成立了苏州市汽车职教集团。学校是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职业教育集团常务理事单位、全国智慧交通与智能网联汽车产教联盟理事单位、装配式建筑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理事长单位,是江苏省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省汽车职教集团、苏州市物流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
  其三,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评价体系,提高满足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跨界”的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还要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作为类型教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企业说了算;是否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学生说了算。所以,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除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外,还要关注对其社会能力和迁移能力的评价;既要有教育内部的自评,还要有教育外部的他评。为此,学校围绕教育服务对象的获得感,联合地方企业,开展课题研究,构建学生综合素养测评体系。一是制定学生发展质量标准,依据标准建立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等方式生成学生个人综合素养发展报告。二是构建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体系。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项目团队合作开展“职业能力测评与提升”项目,构建基于KOMET的学生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组织项目团队进行系统化培训与测评资质考核,并展开职业能力测评。三是构建毕业生综合能力的企业评价体系。以建筑专业群为试点,学校构建了基于本土企业需求的毕业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制定了毕业生综合能力评价三年行动计划及毕业生综合能力评价实施方案,通过企业对毕业生后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来评判学校的办学质量。
  贺文瑾:最近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推职业教育,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具体措施也相继推出,特别是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推进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五年制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发展关键期。请问贵校在“十四五”期间会有哪些举措来抓住职业教育的政策红利期和发展机遇期?
  郝云亮:目前,我们正在集全校之力,认真谋划“十四五”发展。总体来讲,“十四五”期间,学校将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机遇,借力苏锡常“区域一体化”的新架构,紧扣建筑与交通绿色化发展新趋势,探索校企“高质量深度合作”新路径,服务苏州“八个城市”发展定位,力争在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群建设、“三教”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到2025年,我们有信心把学校打造成办学特色鲜明、培养质量過硬、产教深度融合、服务能力突出的高水平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治理理念;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使命,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以深化产教融合为突破,加快师资队伍的迭代升级,探索建立有效的评价监督制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想引领、质量优先、培优扶特、开放融合”为宗旨,谋划五年制高职特色发展图景,为全国贡献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建交”样板。
  思想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以党建为统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强化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立足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将价值观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可转化、可推广的一体化育人制度和模式。
  质量优先。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为指导,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服务区域、服务产业、服务学生为关键,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聚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和关键环节,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建立有效的评价监督制度,着力构建校内动态质量评估体系和保障体系,提升全员主人翁意识和质量意识。
  培优扶特。全面梳理专业群组群逻辑,重点专业群发挥龙头作用,带头进行专业群的改造升级;对标区域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需求,发挥优势专业的品牌价值与资源汇聚力,增强专业群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服务产业链为目标,重点支持领航专业集群专业率先发展,引导其他专业特色发展,形成以现代建筑和绿色交通专业群为引领、多元专业群协同发展的“高峰—高原”发展格局。
  开放融合。坚持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理念,构筑多元共治的现代五年制高职学校治理体系;聚焦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和人才可持续发展需求,整合政府、行业企业、本科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优质资源;面向国际、面向行业,对接产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筑“政行企校”各方资源“融合链”,搭建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融合平台,实现学校内外部办学资源的有序、高效流动,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贺文瑾: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您对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深刻解读,以及贵校在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的不懈探索和取得的成绩,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贡献了“建交”经验和智慧!相信贵校一定能建设成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新高地,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新样板!再次感谢您接受本刊采访!
  [责任编辑    贺文瑾]
其他文献
特约主持人:张建云(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正高级讲师)  主持人按语:作为产教融合的实体建筑空间和虚拟资源聚集平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园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标志性产物之一。但有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等多方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的产教融合园,当前正面临着诸如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创新等难题。本专题紧扣产教融合园的定位、运行、治理和目标等建设要素,以省域唯一,且由国家财政支助、县域职业学校
期刊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其前身可追溯到创办于1952年的苏南镇江商业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江苏独立创办商科教育的开端,2002年由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和江苏省商业学校改建为高职院校,2007年入选江苏省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2012年入选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7年至2018年先后入选江苏省高水平、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
期刊
从重视资本积累到关注技术进步,再到强调人力资本投入,经济增长理论不断丰富着内容,试图解释驱动一个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20世纪60年代,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特别强调人的质量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日益凸显,从事技术创新、知识传播、推动技术应用的人才日益成为各国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在整个人才金字塔结构中,居于中低端的产业工人是传播、扩散技术进步的
期刊
摘 要: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园的建设是产教融合政策的推力、地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内生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中职产教融合园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如支撑产教融合园建设的外部制度环境欠佳、产教融合园的内涵和特色不够明晰、产教融合园的内部治理面临困境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宜兴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采取了如下举措:以顶层设计明晰产教融合园的建设内涵;以矩阵治理突破产教融合园的多元治理困境;以企业遴选
期刊
摘 要:英国工人教育协会关注工人的处境,致力于为他们提供教育机会,提升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批判教育学理论将知识作为赋权的工具,帮助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们认识社会并进行社会解放和教育变革,这和英国工人教育协会的理念和实践有相似之处,以此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分析工人教育协会的发展。我国工人教育正被大众和教育界所关注,从批判教育学理论的框架分析英国工人教育协会的发展,总结英国工人教育协会发展的
期刊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集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社区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主要由淮安市广播电视大学、淮安市职教中心等5校合并组建而成,现有徐杨路、明远路两个校区。2009年,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保持市直事业单位建制不变、市级财政投入不变、原有编制数和在编人员身份不变的基础上,学校划归开发区管理,形成了市、区共建共管,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体制。2016年,经省教育厅批准
期刊
摘 要: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耦合匹配是经济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基于“三链”耦合匹配的内在逻辑,职业教育专业群建构特指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政府、第三方机构等多元利益主体以人才链匹配产业链为目标,在博弈互动中通过专业群组建、组织管理体系重构、课程体系建构、教师团队组建、教学资源体系构建等行动,最终有效达成专业群布局结构与产业结构、职业岗位群与课程结构、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学生评价与职业资格评价
期刊
摘 要:教师是高职院校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力量,其组织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其专业群组织奉献的意愿和行动。以L省两个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内的教师为调查对象,在参考已有组织认同量表基础上自编问卷,从认知性认同、生存性认同、情感性认同、成功性认同、热心行为认同和负责任行为认同六个维度对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教师组织认同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两个专业群教师的组织认同总体较高,但教师组织认同形式化倾
期刊
摘 要: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的856篇核心期刊文献为样本,通过CiteSpace对核心作者、核心机构等进行计量分析,基于关键词共现图谱和中心度指数对研究热点进行总体分析,根据时间节点分阶段对文献热点进行可视化聚类图谱分析,发现:研究主题从宏观走向具体,研究方法从思辨走向实证,研究视角从单一走向多元。未来,农村职业教育呈现政策推动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规模效益与质量标准相统一、机器换人
期刊
企业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具有无形性管理功能,已被一系列管理实践所证实。企业文化用共同的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对员工进行管理,发挥的是道德力量、信念力量和心理力量,对于企业的兴旺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