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是高职院校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力量,其组织认同程度直接影响着其专业群组织奉献的意愿和行动。以L省两个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内的教师为调查对象,在参考已有组织认同量表基础上自编问卷,从认知性认同、生存性认同、情感性认同、成功性认同、热心行为认同和负责任行为认同六个维度对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教师组织认同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两个专业群教师的组织认同总体较高,但教师组织认同形式化倾向明显、认同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层教师组织认同有待提高,建议从个人、组织和组织外部环境入手提升教师的组织认同。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教师组织认同
基金项目:2017年度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课题“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合作制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7B36)
作者简介:杨淑新,女,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韩玉,女,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4-0092-07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国家“双高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作为专业群内部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是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力量,其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参与度与贡献度直接影响着专业群的建设质量。社会心理学家王彦斌教授曾指出:“个体对组织的认同感越强,他越有可能持有组织的观点和采取对组织有利的行动。”[2]与一般组织性质不同,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是一个多专业的集合体,其建设的目的之一便是实现群内各要素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3-4]。因此,教师对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织认同显得尤为重要。组织认同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个人行为又是心理活动的外显性表现,因此,本研究对教师的心理认同和行为认同两大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包括认知性认同、生存性认同、归属性认同、成功性认同、热心行为认同和负责任行为认同六个维度,以期通过提升教师的组织认同来促进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的高质量发展。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L省共有5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有5个专业群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L省入选A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的甲学校和入选C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的乙学校为调查学校,以专业群中的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84份,最终回收问卷82份,问卷回收率为97.62%,有效问卷82份,有效问卷率为100%(见表1)。
(二)调查内容与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在参考社会心理学家王彦斌教授开发的组织认同量表的基础上[5],结合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的特点对部分题项进行修改得来的。本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主要围绕人口学变量设计了6个问题,如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龄、教育程度、职称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是调查教师组织认同的情况,共设计了37个题目,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心理认同,二是行为认同,心理认同可细分为认知性认同、生存性认同、归属性认同和成功性认同,行为认同可细分为热心行为认同和负责任行为认同。认知性认同主要反映的是教师对专业群组织基本情况和组织成员身份的认知;生存性认同主要指的是教师基于生活需要的物质上的满足程度;归属性认同主要反映的是教师在专业群组织情感上的依赖感;成功性认同主要反映的是教师在专业群组织中的价值实现以及个人提升的满足程度;热心行为认同主要指教师在专业群组织中主动的、非职责范围之内的行为所表现出的认同;负责任行为认同主要指教师在专业群组织中职责范围之内的行为所表现出的认同。
本问卷的选项均采用里克特五点计分法,分别用数字“1”“2”“3”“4”“5”依次代表“非常否定”“比较否定”“说不清”“比较肯定”“非常肯定”五种程度,该种类型的题目均为正向题目,得分越高,则代表教师的组织认同度越高;反之,则代表教师的组织认同度越低。
本研究使用SPSS 22.0软件对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与相关分析等。
二、现状调查
(一)教师组织认同度总体较高
通过数据的描述统计得出了教师组织认同的平均分,如表2所示。从教师组织认同的平均分来看,均大于4,由此说明,教师的组织认同度比较高。这与问卷前的访谈结果一致,由于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校内专业群建设氛围浓厚,潜移默化中使教师形成了较高的组织认同感。
(二)认知性认同维度的教师组织认同度较低
认知性认同主要反映的是教师对专业群基本信息的认知情况,主要包括专业群的名称、群内的专业、建设内容、建设目的以及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基本信息。由表3可知,除了认知性认同的平均分低于4之外,其他认同维度的分值均大于4。认知性认同维度下教师的组织认同度不高,由此反映出教师对专业群的基本情况并不是很了解。
(三)教师的心理认同和行为认同具有极高的一致性
组织认同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个人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显性表现,所以良性的组织认同是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与组织一致性的表现。由表4可知,教师心理认同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数均小于其行为认同维度的数值,这表明了教师心理和行为的差异性。但从心理和行为Pearson的相关性分析可知,r值为0.716,P值为0.000,小于0.01,达到统计极其显著水平,具备统计学意义。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结论:专业群教师在心理认同和行为认同上具有极强的一致性。 (四)教师的组织认同度与教育程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专业群教师组织认同具有个体差异性。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差异性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称等。本研究从人口学分类上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的相关数据如表5所示。从平均分来看,不同项目的不同类别的分值有所不同,但通过一致性卡方检验的结果来看,皮尔逊卡方检验的卡方值分别为2.380、1.334、10.053、3.869、10.254、4.302、7.148,每一个项目的显著性(Sig值)分别为0.304、0.513、0.122、0.869、0.036、0.636、0.307,其中,由于教育程度所对应的显著性为0.036,小于0.05,所以教育程度与组织认同程度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关联性,而其他几项的显著性均大于0.05,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所以变量之间不存在关联,即专业群教师组织认同程度在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龄、职称、职务等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差异。
综合以上的分析,教师的组织认同只有在教育程度上有显著的关联性,但并不是教育程度越高,其组织认同度就越高,而是硕士学位教师的组织认同情况优于本科生,本科生优于博士生。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龄、教育程度、职称、职务等人口学变量并不会影响教师对专业群的组织认同水平。
三、问题分析
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存在教师组织认同形式化倾向明显、群内教师组织认同情况参差不齐、管理层教师的组织认同有待提高等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组织认同形式化倾向明显
教师对专业群建设相关知识的认知是教师组织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对专业群足够了解,才能对专业群组织有更加深入的认知,才能形成更高的组织认同感。通过梳理调查数据发现,教师生存性、归属性、成功性、热心行为和负责任行为认同维度的平均值均大于4,但关于专业群的相关知识的认同得分却偏低。为深入了解认知性认同维度下的具体情况,笔者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研究发现,仅有48.78%的教师了解专业群的名称;只有将近一半的教师知道群内专业个数;仅有37.80%的教师知道专业群内专业的来源,由此也反映出了教师对群内其他专业的基本情况并不了解。在不了解专业群建设的基本情况下,教师形成的组织认同通常是不稳定且盲目的,这样就 很容易造成机械化的组织认同。
(二)教师组织认同情况参差不齐
通过整理数据发现,群内教师对专业群组织的认同情况参差不齐。由表7可知,从不同得分区间的样本量来看,虽然大部分教师组织认同得分在4分以上,即大多数教师对专业群组织的认同度比较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组织认同度比较低,有些教师对专业群的组织认同得分在3分以下,甚至1~2分之间。从每个维度得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来看,数值之间的差别比较大,这说明有些教师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但也存在不太认同专业群组织的教师。此外,由表5也可得出,在教育程度上,本科生和博士生的组织认同度较低,均小于4。综合来看,教师对专业群组织的认同程度并不一致,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三)管理层教师的组织认同有待提高
专业群中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在管理层教师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承担着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责,与没有行政职务的教师相比,他们需要有更高的组织认同度,以便更好地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保证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正确方向,促进专业群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然而,根据前文人口学变量与专业群教师组织认同的关系研究发现,一般管理层人员和重要领导人的平均分虽然都大于4,表现出比较认同的程度,但与“非常认同”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有的一般管理层教师的组织认同平均分甚至低于骨干教师的平均分值。重要领导人的组织认同平均分虽然是最高的,但与“非常认同”还存在差距。此外,后期采访时发现,有的管理层教师还时常将目前所属的国家高水平专业群与原来的专业群混淆,甚至还有一些专业群的重要领导人表示“非常不了解专业群的建设规划”。由此可见,专业群管理层的教师对专业群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认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群建设的质量。
四、高职院校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教师组织认同的提升策略
针对专业群教师组织认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个人、组织和组织外部环境入手,提出提升专业群教师组织认同的建议。
(一)加强目标管理,促进教师认同
提升教师认同的前提是促进教师对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及其意义的认同。2019年,国家开始实施“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部分学校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专业群建设对国家、学校乃至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首先,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鼓励教师参与专业群建设的相关讨论与会议,深入了解专业群建设的相关决策,使专业群的治理格局由领导层的管理走向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发挥集体的力量,在促进组织目标科学化的同时,加深教师对组织目标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其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目标观,明晰目标关系,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统一性发展。在某种情况下,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冲突,但作为组织的成员,只有组织效能实现了最大化,个人的利益才可能得到最大化与最持久的保障,也只有这样,个体才能无限趋近于个人的目标。因此,教师要着眼于学校专业群建设持久发展的大局观,尽可能地主动去理解和认同组织目标的意义与价值,达成目标共识,并为之而奋斗。最后,建立目标理解和接受反馈机制,安排专职人员定期对专业群教师进行有关专业群建设目标的问卷和访谈,及时掌握教师对专业群建设目标的理解与接受度,并根据实际反馈做出适时调整,确保所设定的目标是可理解和可接受的。
(二)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加强群内教师联系
专业群内部良好的沟通环境,不仅能促进组织内部建立良性的关系,而且能够提高教师对组织内部的情感依赖,最终提高专业群教师的组织认同水平。专业群内部的管理者一定要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以此加强群内教师的联系。首先,定期开展专业群内部的团建活动,为群内教师创造沟通机会。其次,以小项目的形式进行专业群建设工作的开展,合理分工,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加强群内不同成员间的互动沟通。最后,不断推进現代化信息交流设备设施的建设,为教师拓展信息交流的人员范围和内容范围提供保障。 (三)善用激勵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
专业群教师认同与专业群建设相辅相成。专业群中的教师希望通过专业群建设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组织的激励机制一旦与教师的需要吻合,就会激发他们对组织的满意感、依附感,进而产生较高的组织认同感。因此,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对教师的工作成果予以肯定与表扬,刺激教师做出认可反应。二是重视对教师的分类激励,根据教师个体发展需要进行差异化激励,使激励内容符合教师需要,最大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三是重视个人发展激励机制,高职院校要多为群内教师提供个人能力提升的机会与平台,如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进修培训等。
(四)规整校内专业群,营造有序化发展氛围
井然有序的专业群发展环境是专业群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教师对专业群形成正确认知的潜在促进因素。对于学校来讲,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内部都组建了多个专业群,有些是校级的,有些是省级的,也有一些是国家级的,这虽然有利于校内形成重视专业群建设的氛围,但如果缺乏对不同专业群的管理,很容易造成校内专业群环境的混乱局面,从而导致教师对所属的专业群组织认同度不高。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校内专业群的规整工作,形成有序的专业群建设氛围。首先,要加强专业群的宣传,使教师认识到校内不同专业群的不同性质,强化其对所属专业群的认知,使教师在思想层面接受专业群的存在。其次,学校要重视专业群的分类化管理,针对不同层次的专业群设置不同的管理标准与建设要求,进行一般化和重点化区分对待,做到主次分明,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04-01)[2021-02-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2]王彦斌.西方组织认同感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06(6):1-6.
[3]朱厚望.专业群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原则及路径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3):1-4.
[4]吴升刚,郭庆志.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与重点任务[J].现代教育管理,2019(6):101-105.
[5]王彦斌.中国组织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50-57.
[责任编辑 王文静]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of National
High-level Professional Group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Two National High-level Professional Groups in L Province as Examples
YANG Shuxin, HAN Yu
Abstract: Teacher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high-level professional group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ir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directly affects their willingness and action to contribute to professional groups. Taking the teachers in two national high-level professional groups in L Province as the survey objects, based on the existing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scale, this paper makes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of teachers in national high-level professional groups from six dimensions: cognitive identity, survival identity, emotional identity, success identity, enthusiastic behavior identity and responsible behavior identity.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of teachers in the two professional groups is generally high, the formal tendency of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s obvious, the level of identity is uneven, and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management level needs to be improved. It is suggested to improve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from the personal, organiz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extern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ational high-level professional group;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教师组织认同
基金项目:2017年度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资助项目课题“政府引导下的产学研合作制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7B36)
作者简介:杨淑新,女,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韩玉,女,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4-0092-07
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国家“双高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1]。作为专业群内部重要的人力资源,教师是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力量,其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的参与度与贡献度直接影响着专业群的建设质量。社会心理学家王彦斌教授曾指出:“个体对组织的认同感越强,他越有可能持有组织的观点和采取对组织有利的行动。”[2]与一般组织性质不同,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是一个多专业的集合体,其建设的目的之一便是实现群内各要素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3-4]。因此,教师对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织认同显得尤为重要。组织认同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个人行为又是心理活动的外显性表现,因此,本研究对教师的心理认同和行为认同两大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包括认知性认同、生存性认同、归属性认同、成功性认同、热心行为认同和负责任行为认同六个维度,以期通过提升教师的组织认同来促进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的高质量发展。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L省共有5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有5个专业群入选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L省入选A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的甲学校和入选C档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的乙学校为调查学校,以专业群中的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84份,最终回收问卷82份,问卷回收率为97.62%,有效问卷82份,有效问卷率为100%(见表1)。
(二)调查内容与工具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是在参考社会心理学家王彦斌教授开发的组织认同量表的基础上[5],结合国家高水平专业群的特点对部分题项进行修改得来的。本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主要围绕人口学变量设计了6个问题,如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龄、教育程度、职称等内容。第二部分主要是调查教师组织认同的情况,共设计了37个题目,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心理认同,二是行为认同,心理认同可细分为认知性认同、生存性认同、归属性认同和成功性认同,行为认同可细分为热心行为认同和负责任行为认同。认知性认同主要反映的是教师对专业群组织基本情况和组织成员身份的认知;生存性认同主要指的是教师基于生活需要的物质上的满足程度;归属性认同主要反映的是教师在专业群组织情感上的依赖感;成功性认同主要反映的是教师在专业群组织中的价值实现以及个人提升的满足程度;热心行为认同主要指教师在专业群组织中主动的、非职责范围之内的行为所表现出的认同;负责任行为认同主要指教师在专业群组织中职责范围之内的行为所表现出的认同。
本问卷的选项均采用里克特五点计分法,分别用数字“1”“2”“3”“4”“5”依次代表“非常否定”“比较否定”“说不清”“比较肯定”“非常肯定”五种程度,该种类型的题目均为正向题目,得分越高,则代表教师的组织认同度越高;反之,则代表教师的组织认同度越低。
本研究使用SPSS 22.0软件对收集上来的数据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与相关分析等。
二、现状调查
(一)教师组织认同度总体较高
通过数据的描述统计得出了教师组织认同的平均分,如表2所示。从教师组织认同的平均分来看,均大于4,由此说明,教师的组织认同度比较高。这与问卷前的访谈结果一致,由于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校内专业群建设氛围浓厚,潜移默化中使教师形成了较高的组织认同感。
(二)认知性认同维度的教师组织认同度较低
认知性认同主要反映的是教师对专业群基本信息的认知情况,主要包括专业群的名称、群内的专业、建设内容、建设目的以及建设规划等方面的基本信息。由表3可知,除了认知性认同的平均分低于4之外,其他认同维度的分值均大于4。认知性认同维度下教师的组织认同度不高,由此反映出教师对专业群的基本情况并不是很了解。
(三)教师的心理认同和行为认同具有极高的一致性
组织认同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个人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显性表现,所以良性的组织认同是成员在心理和行为上与组织一致性的表现。由表4可知,教师心理认同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数均小于其行为认同维度的数值,这表明了教师心理和行为的差异性。但从心理和行为Pearson的相关性分析可知,r值为0.716,P值为0.000,小于0.01,达到统计极其显著水平,具备统计学意义。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结论:专业群教师在心理认同和行为认同上具有极强的一致性。 (四)教师的组织认同度与教育程度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专业群教师组织认同具有个体差异性。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差异性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称等。本研究从人口学分类上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的相关数据如表5所示。从平均分来看,不同项目的不同类别的分值有所不同,但通过一致性卡方检验的结果来看,皮尔逊卡方检验的卡方值分别为2.380、1.334、10.053、3.869、10.254、4.302、7.148,每一个项目的显著性(Sig值)分别为0.304、0.513、0.122、0.869、0.036、0.636、0.307,其中,由于教育程度所对应的显著性为0.036,小于0.05,所以教育程度与组织认同程度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关联性,而其他几项的显著性均大于0.05,未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所以变量之间不存在关联,即专业群教师组织认同程度在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龄、职称、职务等人口学变量上不存在差异。
综合以上的分析,教师的组织认同只有在教育程度上有显著的关联性,但并不是教育程度越高,其组织认同度就越高,而是硕士学位教师的组织认同情况优于本科生,本科生优于博士生。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龄、教育程度、职称、职务等人口学变量并不会影响教师对专业群的组织认同水平。
三、问题分析
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存在教师组织认同形式化倾向明显、群内教师组织认同情况参差不齐、管理层教师的组织认同有待提高等方面的问题。
(一)教师组织认同形式化倾向明显
教师对专业群建设相关知识的认知是教师组织认同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对专业群足够了解,才能对专业群组织有更加深入的认知,才能形成更高的组织认同感。通过梳理调查数据发现,教师生存性、归属性、成功性、热心行为和负责任行为认同维度的平均值均大于4,但关于专业群的相关知识的认同得分却偏低。为深入了解认知性认同维度下的具体情况,笔者对相关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研究发现,仅有48.78%的教师了解专业群的名称;只有将近一半的教师知道群内专业个数;仅有37.80%的教师知道专业群内专业的来源,由此也反映出了教师对群内其他专业的基本情况并不了解。在不了解专业群建设的基本情况下,教师形成的组织认同通常是不稳定且盲目的,这样就 很容易造成机械化的组织认同。
(二)教师组织认同情况参差不齐
通过整理数据发现,群内教师对专业群组织的认同情况参差不齐。由表7可知,从不同得分区间的样本量来看,虽然大部分教师组织认同得分在4分以上,即大多数教师对专业群组织的认同度比较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组织认同度比较低,有些教师对专业群的组织认同得分在3分以下,甚至1~2分之间。从每个维度得分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来看,数值之间的差别比较大,这说明有些教师的认同度是比较高的,但也存在不太认同专业群组织的教师。此外,由表5也可得出,在教育程度上,本科生和博士生的组织认同度较低,均小于4。综合来看,教师对专业群组织的认同程度并不一致,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三)管理层教师的组织认同有待提高
专业群中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在管理层教师专业群的建设过程中承担着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责,与没有行政职务的教师相比,他们需要有更高的组织认同度,以便更好地发挥带头示范作用,保证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正确方向,促进专业群的高质量建设与发展。然而,根据前文人口学变量与专业群教师组织认同的关系研究发现,一般管理层人员和重要领导人的平均分虽然都大于4,表现出比较认同的程度,但与“非常认同”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有的一般管理层教师的组织认同平均分甚至低于骨干教师的平均分值。重要领导人的组织认同平均分虽然是最高的,但与“非常认同”还存在差距。此外,后期采访时发现,有的管理层教师还时常将目前所属的国家高水平专业群与原来的专业群混淆,甚至还有一些专业群的重要领导人表示“非常不了解专业群的建设规划”。由此可见,专业群管理层的教师对专业群并没有一个很好的认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群建设的质量。
四、高职院校国家高水平专业群教师组织认同的提升策略
针对专业群教师组织认同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个人、组织和组织外部环境入手,提出提升专业群教师组织认同的建议。
(一)加强目标管理,促进教师认同
提升教师认同的前提是促进教师对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及其意义的认同。2019年,国家开始实施“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但部分学校教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专业群建设对国家、学校乃至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首先,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扬民主精神,鼓励教师参与专业群建设的相关讨论与会议,深入了解专业群建设的相关决策,使专业群的治理格局由领导层的管理走向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发挥集体的力量,在促进组织目标科学化的同时,加深教师对组织目标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其次,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目标观,明晰目标关系,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统一性发展。在某种情况下,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冲突,但作为组织的成员,只有组织效能实现了最大化,个人的利益才可能得到最大化与最持久的保障,也只有这样,个体才能无限趋近于个人的目标。因此,教师要着眼于学校专业群建设持久发展的大局观,尽可能地主动去理解和认同组织目标的意义与价值,达成目标共识,并为之而奋斗。最后,建立目标理解和接受反馈机制,安排专职人员定期对专业群教师进行有关专业群建设目标的问卷和访谈,及时掌握教师对专业群建设目标的理解与接受度,并根据实际反馈做出适时调整,确保所设定的目标是可理解和可接受的。
(二)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加强群内教师联系
专业群内部良好的沟通环境,不仅能促进组织内部建立良性的关系,而且能够提高教师对组织内部的情感依赖,最终提高专业群教师的组织认同水平。专业群内部的管理者一定要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以此加强群内教师的联系。首先,定期开展专业群内部的团建活动,为群内教师创造沟通机会。其次,以小项目的形式进行专业群建设工作的开展,合理分工,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加强群内不同成员间的互动沟通。最后,不断推进現代化信息交流设备设施的建设,为教师拓展信息交流的人员范围和内容范围提供保障。 (三)善用激勵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
专业群教师认同与专业群建设相辅相成。专业群中的教师希望通过专业群建设提高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组织的激励机制一旦与教师的需要吻合,就会激发他们对组织的满意感、依附感,进而产生较高的组织认同感。因此,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及时对教师的工作成果予以肯定与表扬,刺激教师做出认可反应。二是重视对教师的分类激励,根据教师个体发展需要进行差异化激励,使激励内容符合教师需要,最大化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三是重视个人发展激励机制,高职院校要多为群内教师提供个人能力提升的机会与平台,如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进修培训等。
(四)规整校内专业群,营造有序化发展氛围
井然有序的专业群发展环境是专业群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教师对专业群形成正确认知的潜在促进因素。对于学校来讲,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内部都组建了多个专业群,有些是校级的,有些是省级的,也有一些是国家级的,这虽然有利于校内形成重视专业群建设的氛围,但如果缺乏对不同专业群的管理,很容易造成校内专业群环境的混乱局面,从而导致教师对所属的专业群组织认同度不高。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校内专业群的规整工作,形成有序的专业群建设氛围。首先,要加强专业群的宣传,使教师认识到校内不同专业群的不同性质,强化其对所属专业群的认知,使教师在思想层面接受专业群的存在。其次,学校要重视专业群的分类化管理,针对不同层次的专业群设置不同的管理标准与建设要求,进行一般化和重点化区分对待,做到主次分明,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04-01)[2021-02-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2]王彦斌.西方组织认同感理论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06(6):1-6.
[3]朱厚望.专业群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原则及路径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3):1-4.
[4]吴升刚,郭庆志.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内涵与重点任务[J].现代教育管理,2019(6):101-105.
[5]王彦斌.中国组织认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50-57.
[责任编辑 王文静]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of National
High-level Professional Group Teache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Two National High-level Professional Groups in L Province as Examples
YANG Shuxin, HAN Yu
Abstract: Teachers ar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high-level professional group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ir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directly affects their willingness and action to contribute to professional groups. Taking the teachers in two national high-level professional groups in L Province as the survey objects, based on the existing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scale, this paper makes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to investigate the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of teachers in national high-level professional groups from six dimensions: cognitive identity, survival identity, emotional identity, success identity, enthusiastic behavior identity and responsible behavior identity.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of teachers in the two professional groups is generally high, the formal tendency of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s obvious, the level of identity is uneven, and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management level needs to be improved. It is suggested to improve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from the personal, organiz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external environmen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ational high-level professional group; teachers' organizational ident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