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 怀亲阁珍藏高古玉与您相约怀亲阁珍藏与其收藏之路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rz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亲阁主吕树英先生(1919-2000年)的收藏故事应从先生与家人暂居广州湾时说起。广州湾原为法国租界,后于1946年归还中国。二战期间,先生避居于此,并结识了一众好友,其中不乏有日后成为香港金融及地产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先生与友人兴趣相合,上世纪50年代末,先生迁回香港之后会定期在铜锣湾会所举办“友爱”周会及月会,畅聊艺事,如同当代的兰亭聚。先生好书画及高古玉,亦好岭南派盆栽,其子至今仍承此传统。1988年,应当时美国农业部长 Richard E. Lyng 之邀,先生与其毕生好友伍宜孙以私人身份向美国人民捐赠了31盆盆景,这批盆景现藏华盛顿美国国家植物园。先生的书画收藏多购自20世纪书画大家之手,包括谢稚柳(1910-1997年)、张善孖(1882-1940年)及张大千(1899-1983年)。1981年,先生及夫人还曾应张大千之邀前往台北参观其盆景及玉石珍藏。先生在他的各类收藏当中,尤其钟情高古玉器。上世纪50年代末,先生开始涉足高古玉收藏,后于60年代结识了吴湖帆(1894-1968年)。吴湖帆为晚清金石学家及《古玉图考》著者吴大澂(1835-1902年)之嗣孙。藉此渊源,先生的藏玉理念亦颇受吴大澂的影响。1983年,先生曾邀请著名玉石研究学者那志良(1908-1998年)参观其收藏。那志良为原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并曾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文物点查工作。吕树英先生除了于1988年捐赠给美国一批盆景之外,其书画收藏亦于2011年在香港上拍。而即将于6月现身拍场的高古玉器则是先生珍藏中的第三批,也将是最后一批,它代表着上世纪60至80年代香港的友集收藏哲学,或是目前香港所剩最后几个具有当时时代特色的私人珍藏之一。
  | 怀亲阁珍藏高古玉 |
  中国古代先民典藏玉器之传统,自商周以降至今,源远流长。汉及汉以前高古玉器,历来被奉为正统,市不多觅。综观吕树英先生的玉器珍藏,风格自新石器时期至汉晋时期,部分明清仿古玉亦是追摹东周两汉之玉器造型。作为一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活跃于香港本土的收藏家,吕先生竭尽所能,寻觅市场上可见之高古玉器,其品味体现了传统鉴藏家执着于对周汉玉器的“古欢清爱”。
  这种古玉收藏观念,应受晚清金石学家吴大澂的影响。用考古学家夏鼐的话说:吴大澂是“一位有古器物学者倾向的儒家学者”。他1889年著录的《古玉图考》意义深远,影响着其后长达一个世纪的学者与收藏家,序言中开宗明义称君子以玉比德,奉玉为社会典章礼仪、等级服饰之象征,而非一般的玩物。这正是两千年来儒家文士对“玉”的观念。吕树英先生的玉器收藏种类,以及整体呈现出的审美意趣,延续了吴大澂以来的传统金石学文人品位,所藏见玉璧、玉琮、玉璜、玉剑首、剑格、剑珌及剑璏,品种繁多,大小不一,质精工美,古韵悠然。这些玉器构成了吕氏收藏之大宗,与百年前《古玉图考》著录品类不谋而合,遥相呼应。与其说数十年的玉器收藏是吕先生的个人选择,不如说这是上世纪传统文人士绅集体审美意识的体现。先生记录玉器的卷标,亦沿用着传统文人语汇,例如珍藏中的一件玉环(图1),先生笔记:“素环,西周,秋葵色,水银沁,1978年购”,另如一件玉铲,先生记:“栗色水银浸,1972年购自中易”。水银沁是清末、民国古玩界约定俗成之术语,指地下或墓葬中的水银侵入玉质肌理,从而形成的黑色沁,又称“黑漆古”。民国古玉收藏家刘大同在《古玉辨》中提到:“玉之未入土者,名曰传世古,又名自来旧。入土者名曰土古,殉葬之玉,因其含殓,名曰琀玉。” 其實这两类玉器在今人看来,前者即所谓的传世“熟坑玉”,后者为出土“生坑玉”。吕树英先生的古玉收藏,多半以“熟坑玉”为主,这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古玩市场所能提供之玉器。
  随着大量科学田野考古发掘,日益丰富的墓葬遗址出土数据,帮助我们对中国古玉之认知,逐渐走出传统证经补史的囿限,从而转向探索不同族群的物质文化现象。吕氏玉器收藏中可见一众经典古玉(图2),其中包括一件玉环(图3),饰勾连云纹,表面见钙化痕迹并带有麻布印痕,甚为罕见。除此之外,另有数例或可加深我们对新石器古玉之认识。例如一件玉勾云纹佩(图4),其整体造型、青黄玉质和瓦沟纹的琢磨工艺,具有浓厚的红山文化玉器特征,但这种单勾云形带齿牙的形制,不见于目前考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然而,在约1500年后的内蒙古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一件勾云形佩(图5),与此玉佩尺寸、造型相似,兼具红山文化兽面形玉佩和勾云形玉佩的特点,应是夏家店文化对红山玉器的传承与改制(朱乃诚,〈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六题〉,《考古》,2016年02期)。吕先生的这件勾云形佩,或许也是后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个例证。另如一件玉鹰形笄,青玉褐沁,高5.5厘米,圆柱体,笄尾收细,浅浮雕鹰首,身体羽翅以简洁的阳起线表现,腹部单向钻孔。类似的短体鹰形玉笄虽在湖北石家河文化中也有出土(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10,北京,2005年,页36),但大部分所见的鹰形玉笄都是细长体(《肖家屋脊 下册》,北京,1999年,彩图版14:1)。然而,我们也可以在商代、汉代墓葬中看到这类玉笄的延续(商墓例见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卷5,页112;汉墓例见前述出处,卷6,页149),其中既有先民古物的遗留,也有继承史前传统的改制。
  这些例子足以可见,新石器时期某种玉器的造型或风格,以一种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了解的方式,在后世传承,并影响着其造型和加工工艺。远古的玉文化,以这种悄无声息,却令人惊叹的力量,层层演进,脉脉相承,构成了中国独有的八千年玉文化历史。
  怀亲阁珍藏高古玉将于2017年6月1日至2日在香港苏富比上拍。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垂询香港苏富比。
其他文献
虽然,钟馗在历史上并无其人,然而千百年来,在戏曲、小说的广为流传中,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神祇,并且在岁月的变换中,也由岁末的辟邪招福之神,转变为端午驱魔招祥的人物。  | 从守护神到吉祥神 |  从文献记载,钟馗画始于唐代。相传吴道子是钟馗画的创始者,画家根据唐玄宗奇异的梦境进行艺术想像创作而成(唐玄宗封钟馗为“嫉恶状元,斩邪将军”),其形象甚为威严。自唐代以后,民间挂钟馗的风俗日益兴盛,钟馗迅
期刊
唐英作为督陶官,每年向宫廷呈交数以万计的美瓷精品,仿古采今,备诸巧妙。那些精工細作的日用瓷和美轮美奂的赏玩器物,更多的是代表了皇家的需求和审美风尚。而鉴于唐英本人对于瓷器的偏好和热衷,他在完成督陶任务之余,也亲手自制了许多署名款的瓷器,以自用或馈赠亲友,此类器物无须刻意迎合皇帝的喜好,而更加符合唐英自身的审美趣味和人生阅历。通过这些器物,可以品读唐英的艺术追求和文人品位。  现存唐英名款的传世瓷器
期刊
《礼记·月令》中有记载:“天子居名堂太庙,乘朱路,驾赤骝,载红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可见在明黄色成为天子之色以前,靓丽的红色一直是天子身份的重要象征。红色的传统工艺制品因其色泽鲜亮、制作费工、成品可人,自古以来便得到中国贵族的喜爱和追捧,由此在我国工艺美术领域成就了数种红色“奢侈品”。这些古物的红色主要源于矿物和植物染料、宝石、珊瑚、朱砂以及铜还原物。以宋为开端,经过元明清三朝的历练和试
期刊
以陶人自称的唐英,为宫廷制瓷呕心沥血,每一件作品都融汇了他对瓷器的无限挚爱,折射出其过人的艺术造诣和清逸脱俗的审美品位。而“唐英出品”也代表了清代时期官窑瓷器的最高水平。因此,许多藏家都会有着浓浓的“唐英情结”,希望能够拥有一件“偶像督窑官”署名的作品,每当有唐英器出现在拍场上,都会成为爱瓷之人争相竞夺的对象。现挑出几件曾在拍场上“显山显水”的唐英器以飨读者。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花觚  北京匡
期刊
今年是昆曲申遗成功十六年。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以全票入选。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已有600年的历史。而自清末民国初年中国唱片开始,尽管昆曲逐渐走向衰落,但也留下了至今令人回味的经典之作。  昆曲唱片发行很少,根据朱复汇集的离山堂昆曲唱片目录计算,大概有一百七八十张,包括皮簧名伶所灌录的昆曲唱片,牌子唱段,京、昆于
期刊
有“英国艺术教父”称谓的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7月9日将迎来其80大寿。对于艺术家来说,回顾展无疑是庆生的最好方式。不久前,大卫·霍克尼60年艺术生涯回顾展就率先在英国泰特美术馆展出,将持续到5月29日。随后,这个回顾展还将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进行巡展。  此次回顾展汇集了大卫·霍克尼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全面回顾其60年来在绘画、版画、摄影和视频领域所取得的
期刊
到英国泰特美术馆看大卫·霍克尼大型回顾展是要提前预约的。在我抵伦敦前一周,朋友已为我预约好了,让我在伦敦短短几天的游览期间能欣赏一次慕名已久的画展,也不虚此行了。当天参观画展的观众谈不上人山人海,但还是比肩继踵的,果然不负“英国最伟大的在世画家”的盛名。  很多年前,我曾在一本介绍西方现代艺术的书上看到过霍克尼的作品《我们两个男孩粘在一起》。那时虽记不得作者的名字,但画面给我留下了一丝的印象,这次
期刊
今年古玩市場行情会怎样?哪些古玩艺术品会成流行色?哪些又会掀起新的收藏趋势……于5月26日至30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登场的2017年国际古玩展将为您一一揭晓答案。  已成功举办九届的国际古玩展,今年将迎来“十周岁”生日。这个备受古董商、拍卖行、收藏家、市场人士等关注的展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成为亚洲乃至国际最为重要的古玩博览会,也成了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的重要风向标。显然,欲知古玩市场冷暖,这个平台不
期刊
见到林文君,是在京城一个春意盎然的午后。他刚刚从成都来京,在成都永陵博物馆,由他筹划的“丝绸之路古国钱币展”已正式与公众见面。而此番急匆匆赶来,则是为5月中旬将在北京古代钱币博物馆举办的“丝绸之路钱币展”做准备。  在钱币收藏圈,提及林文君,几乎无人不识。早前,作为一位文博界的专业人士,他已在中国古代钱币界摸爬滚打了数十年。而从2000年开始,林文君便开始一心专注于丝绸之路古代国家货币的收藏。他不
期刊
近日,嘉德·典亚艺术周组委会宣布,2017嘉德·典亚古董艺术周将于今年10月25日至29日在全新落成的嘉德艺术中心大楼举行。  由嘉德艺术中心与香港典亚艺博联合推出的嘉德·典亚古董艺术周已举办了三届,并成为京城最重要的顶级艺术展会。三年来,它为来自世界各地的古董商、艺廊、收藏家搭建起了一个有序、开放、透明的交易与交流平台,深得業内外人士的赞誉。  而与前三届展会相比,今年的嘉德·典亚古董艺术周最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