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隽雅逸显情怀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f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英作为督陶官,每年向宫廷呈交数以万计的美瓷精品,仿古采今,备诸巧妙。那些精工細作的日用瓷和美轮美奂的赏玩器物,更多的是代表了皇家的需求和审美风尚。而鉴于唐英本人对于瓷器的偏好和热衷,他在完成督陶任务之余,也亲手自制了许多署名款的瓷器,以自用或馈赠亲友,此类器物无须刻意迎合皇帝的喜好,而更加符合唐英自身的审美趣味和人生阅历。通过这些器物,可以品读唐英的艺术追求和文人品位。
  现存唐英名款的传世瓷器以小件文房器皿为主,见有笔筒、水盂等,喜以山水风景、诗文、篆章等入饰,书“陶铸”、“蜗寄居士”等斋号。此类唐英私物,量虽然少但亦烧造于御窑厂内,制作之精巧与官窑无异。唐英赴景德镇上任后,近30年远离皇城故土且再也没有回过沈阳故乡。因此,作为一位陶人烧制自用瓷,自然融入了他的所有精神寄托与文人情怀。
  笔筒虽小,可鉴人文。此件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的唐英墨龙书法笔筒则比较有代表性,云龙纹气势雄浑,其粉本出自宋画家陈容的墨龙图。题诗中,唐英赞叹蘸墨挥毫绘龙的技艺非凡如同仙法,同时又因自己被乾隆皇帝委以重任,以龙之所在大海,喻皇恩浩荡。而瓷器上的诗曾出现在《唐英手稿》中,说明了此诗的写作目的:“友人画龙见赠并缀以诗,和其原韵答之。”就是说唐英的老友把题有诗句、画有云龙的书画作品赠予他,所以他将友人赠送的画作移至陶瓷作品上。唐英的书画艺术及陶瓷作品有些可以在他的手稿中找到底稿,这也是唐英创作艺术作品的良好习惯。
  如果说墨龙书法笔筒是唐英感恩戴德之作,那么另一件器物则能体现出他的个人情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件唐英所制的水丞饶有雅趣,水丞有文房“第五宝”之称,供置于书斋的案几之上,与砚池相伴,与文人相对。水丞上的铭文则是南宋诗人叶采的《暮春即事》,诗的前两句写出调皮的麻雀影在书案上行走,窗外的杨花吹进墨池里,渲染出作者读书时的氛围,以及不为外界所动的安静心态。诗句“点点杨花入砚池”提到了砚,也可以想像成为用水丞注水点点滴滴注入砚池时的情景,可见,唐英选这首诗题写在水丞上是有考虑的,或者说匠心独运。水丞铭文诗句透露出来一种宁静从容的氛围,结合题款“榷陶使者唐英制”来看,能说明唐英对工作所抱的平静心态和坚定信念。
  此外,瓷制雕字对联是唐英督陶期间的创新之作,唐英首次用瓷器来立体地表现文人书法,既具瓷器工艺之美,亦见书法人文之美,这一创新与唐英本人深刻的文人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人文献《历代画史汇传》记载:“唐英……曾主官窑事,制器甚精,今称唐窑。尝亲制书、画、诗,付窑陶成屏对,尤为奇绝。”其中特别提到唐窑所制瓷器对联与挂屏,并且以“尤为奇绝”来加以赞叹,足见其在清代备受推崇。
  唐英创制瓷器雕字对联中,不乏立意好、意境美的诗句,从图中瓷制雕字对联可以看出,唐英的诗文内容皆与文人生活有关,多是抒发书斋雅事,追慕诗情画意的逸趣。其中,唐隽公嵌白釉雕字行书对联所描绘的是在九江烟水亭里远望九江城的景象。唐英出任九江关监督后,尤喜游历寻访浔阳胜景古迹,烟水亭位近九江城边,应为必到之处。此诗句正是抒发唐英静坐烟水亭赏景时内心的无限惬意。
  将瓷器当作文房清供,陈设于文人雅士的书房,在明代已成风气。但文人能够亲自参与制瓷,将自己钟情的诗句自制于文房用物之上,借以传达自己内心的某种情绪,是清代以来流行的做法。特别是唐英自制瓷的出现,使得文人能够并且愿意参与到瓷器设计之中。雍正、乾隆以来流行的大量名款瓷、堂名瓷,便是这种风尚蔓延的开始。
  唐英自制瓷器的盛行,使原本只由工匠制作的瓷器艺术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因素,让瓷器这种略带俗气的“小道”,走进了以雅致著称的文人书房,成为许多文士青睐的文房清供。这种贡献不仅引领了当时的一种时尚,而且对于陶瓷业的长远发展而言,其意义和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其他文献
在中国传统婚礼上,红色是压倒一切的颜色。虽然红色有些霸气却并不突兀,能以其特有的凌厉气势照亮诗意的狂欢,同时,也照亮一段摇曳多姿的风花雪月。对于传统女子来说,在婚礼上艳冠群芳的标志正是这满堂春色中的一袭大红。  在农耕时代,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红色可以抵御人间的妖邪和煞气,在人们心目中,它象征着吉祥如意、太平安宁。将红色定义为“中国红”,体现了中国人骨子里的“红色情结”,甚至可以说,红色是中国女子的
期刊
在上一期《中国收藏》杂志中,肖燕翼先生将上海博物馆、吉林博物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三卷元张渥绘《九歌图》互相对比进行考鉴,并提出了一些可以再作谈论的问题。仔细分析这三卷的书款时间、位置,钤印的内容、形式等均能发现不合常规之处,且画者与书写《九歌》文辞者在配合上也存在诸多不合理性,这些疑问确实让人对三作产生了怀疑。本期肖先生将进一步对三作提出疑问,结果将会怎样?由此又会引出哪些具有颠覆性的观点
期刊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長河中,有一样东西令全世界难忘,它就是瓷器。人们在欣赏美轮美奂的清代官窑瓷器时,不能不提到历史上最著名的督陶官——唐英。他在古代陶瓷史上的地位几乎无人可与其相伯仲,其主持烧造的近百万件、共57个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陶瓷的精品、珍品,在当时有力地助推了我国制瓷业真正进入了“黄金时代”,而这些瓷器对后世而言也成为千古绝唱。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曾经挽起袖口和工匠一起冶陶的北方
期刊
唐英所富有的艺术才华,除了设计与创作瓷器以外,对文学、诗词、戏剧和书画方面均有造诣,只是为榷陶盛名所掩,不为人熟知。  与唐英一样出身、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高斌为《陶人心语》所写序言中说道:“唐俊公先生自少与予同侍内廷,长予一岁,顾先生之书画,法皆臻绝妙,又能诗善属文,才情掞发,声望卓然。”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才多艺、兴趣爱好十分广泛的人。  | 诗 |  唐英生活中的一时一事都会成为他作诗的
期刊
画画儿对溥心畬来说,早期仅为闲情逸致聊以自娱,中晚期也不过就是换钱的手段,并未上升为道的层面。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在诗、书、画的文人道统里,画,是被他排在末位的。溥心畬在诗词书法上均下过功夫用过力气,惟独画画,是无心插柳的偶然所得。这个超脱的“旧王孙”,一生都在政治漩涡中心打滚,却能做到片叶不沾身。  1912年夏,清帝溥仪下诏退位,17岁的溥心畬入清河大学读书习字,于西山戒台寺隐居,历经家国之变
期刊
清初瓷器取得令世界和后人瞩目的成就,固然与当时国家稳定,经济复苏的大背景有关,与皇帝自身重视和艺术品位密不可分,但是这些成就的背后,有一个人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他就是雍正和乾隆时期的督陶官——唐英。  | 从养心殿到御窑厂 |  唐英,字俊公,祖籍沈阳,早在清朝统治者入关前就成为汉军包衣旗鼓人,通常是八旗皇亲贵族的家仆。康熙三十六年,16岁的唐英进入内务府养心殿工作,一直在康熙身边伺候,曾跟随康熙
期刊
刘琴 漆器艺术家  在多种多样的中国红当中我最爱朱砂,大约是做漆之人对朱砂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它鲜活、贵气、且沉稳,不似金银般夺目,又不像黑白灰般含蓄,是一种自然绚丽的美。可以比作热血,又可以比作娇滴滴的花,是一种张扬力,又是一种柔媚。它的美因时间、环境而定,亦动、亦静、亦刚、亦柔,包容性较强。  漆器当中大多数以朱砂色为主,因为其产量小、制作工艺复杂,所以在古代大多为王公贵族所用,所以有《抱朴
期刊
“玉,石之美者”。虽然新石器时代大洋洲的毛利人与中美洲的玛雅人曾有过短暂的佩玉历史,但只有在中国,玉的发展贯穿了中华文明史的整个进程,可谓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  正在广州博物馆举办的一场名为“美丽的石头会说话——中国古代玉文化”的专题展览,讲述了玉器蕴含的弥足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  此次展览由广州博物馆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举办,展出两馆珍藏的200余件(套)史前至现代独具特色的玉器藏品
期刊
室外,鸟语花香,春风温和;室内,12位中国20世纪艺术才子的作品正上演一次“大聚”,更有其中数位的后人来到这里,睹画思情,与观众一道忆旧时……  日前,“光华之路——中国现代艺术展”在北京势象空间开幕,带来了卫天霖、吴大羽、张光宇和张正宇兄弟、丘堤和庞薰琹夫妇、沙耆、祝大年、张仃、古元、吴冠中和苏天赐共12位中国20世纪重要艺术家的作品。更为难得的是,展览还呈现了记录艺术家人生片段的珍贵老照片、书
期刊
虽然,钟馗在历史上并无其人,然而千百年来,在戏曲、小说的广为流传中,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神祇,并且在岁月的变换中,也由岁末的辟邪招福之神,转变为端午驱魔招祥的人物。  | 从守护神到吉祥神 |  从文献记载,钟馗画始于唐代。相传吴道子是钟馗画的创始者,画家根据唐玄宗奇异的梦境进行艺术想像创作而成(唐玄宗封钟馗为“嫉恶状元,斩邪将军”),其形象甚为威严。自唐代以后,民间挂钟馗的风俗日益兴盛,钟馗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