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霍克尼式”的日常与非凡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英国艺术教父”称谓的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7月9日将迎来其80大寿。对于艺术家来说,回顾展无疑是庆生的最好方式。不久前,大卫·霍克尼60年艺术生涯回顾展就率先在英国泰特美术馆展出,将持续到5月29日。随后,这个回顾展还将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进行巡展。
  此次回顾展汇集了大卫·霍克尼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全面回顾其60年来在绘画、版画、摄影和视频领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展览分为早年生活、艺术学院的学习生活、加利福尼亚之梦、双人肖像、家人们、以照相机为画笔等8个板块,无疑,一场回顾展能帮助观众进一步认识大师、走近大师。
  | 坚信绘画不会消失 |
  作为当代最为知名的艺术家之一,大卫·霍克尼1937年生于英格兰布拉德福德,目前工作和生活于美国洛杉矶和英国,其在英国约克郡创作过一系列近百年来尤具辨识度的图像。霍克尼在艺术上颇具野心地进行多途径尝试,在其作品中广泛运用各种媒介和技术手段,但却始终根植于绘画、与绘画相联系。
  1962年,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的最后一年,大卫·霍克尼获得了该院的金牌奖,这是他艺术生涯中获得的诸多奖项中的第一个。年仅26岁时,霍克尼就举办了自己的首个个展。1970年,伦敦的白教堂画廊又为他举办了巡回个展,自此,霍克尼的作品开始在世界一流博物馆、美术馆中展出。201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霍克尼颁发了荣誉勋章。而他关于英国布里德灵顿镇的绘画作品,于2009年以“大卫·霍克尼:仅是自然”(David Hockney: Just Nature)为题首展于德国伍尔特艺术馆。同年晚些时候又以“大卫·霍克尼:绘画2006-2009”为题在纽约的佩斯画廊展出。
  近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呈现了以“大卫·霍克尼:更大的图像”(David Hockney: A Bigger Picture)为题的回顾展,该展随后还分别在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和位于德国科隆的路德维希博物馆上演。2013年,美国洛杉矶郡立美术馆以艺术家创作的多频道视频作品组织了两次展览。旧金山笛洋美术馆(de Young Museum)的“大卫·霍克尼:更大的展览”则囊括了“春至”中的作品,即北京佩斯画廊于2015年举办的关于艺术家影像作品和iPad画作的展览。这些颇具影响力的展览,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了解霍克尼。
  “我始终坚信绘画不会消失,因为它无可替代。”霍克尼对绘画艺术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即便他的创作并未仅限于此。他继续在其他媒介上开疆拓土,正如著名杂志《纽约客》记者劳伦斯·韦施勒所言:“自2005年以来的作品是他艺术生涯中最狂暴、最愉悦、最持久也最高产的绘画阶段。”
  | 非凡的“日常”艺术家 |
  霍克尼在自己的作品中非常重视具体形象,而且这些形象大多取自于普通人的衣食住行这些日常方面,比如生活起居、家庭朋友或者是平日活动。霍克尼善于抓住这些生活的细节,并捕捉人们的情绪变化。如作品《克里斯托弗·艾舍伍德和唐·巴卡迪》中的两人分立画布的中心线左右,在右侧的人扭头直视左边,姿態舒展,表情却略显嗔怒,左侧的人则直视前方,似乎并没有焦点,画面正中央摆放着颜色鲜艳的果盘,柔和的光从右侧射入,使淡淡的阴影投射在物品左方。整个画面的色彩谐调,却更加让人深思画面中两人的关系以及谈话内容。可以说与大卫·霍克尼的名作《克拉克和珀西夫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霍克尼还有很多作品都取材于他在加州感受到的美国生活。有人说,阳光下的加州生活比较单调,但是霍克尼却从中提取了那么多丰富并充满深情的形象。霍克尼于1961年来到美国,而上世纪60年代正好是波普艺术在美国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样,波普艺术也是以人们平日的衣食住行或人们熟知的日常形象为绘画对象,创作出的艺术形象边缘利落,颇有些简洁平面设计的味道,但颜色运用却丰富大胆。霍克尼汲取了波普艺术的思想,又结合了他自身对于摄影技术的理解。
  他的一些作品中还有细节上精细如照相般的写实,又有波普艺术中夸张的拼合。《草坪洒水》一作就显出了一种平静到甚至有些冷漠的画风,而略显夸张的水花喷射,也流露出画家内心的小小波澜。
  本次回顾展还展出了霍克尼对“摄影”这一对当时而言尚属新兴画笔的探索(如《比利·奥黛丽在四月的洛杉矶》),还有他对自己感情生活的表现,如《彼得走出尼克的游泳池》作,和他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各种不同画风的各种尝试(如《大峡谷》),可以说是包罗万有。这场贯穿2017年度,又横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大型回顾展,无疑是对大师地位的再度肯定,也是向他本人致敬的最好生日礼物。
  霍克尼的作品耐看,这与他的变与不变相关。变,好理解,霍克尼从艺60年,他的创作从内容到形式、从风格到技巧一直在变。早年他在伦敦的创作明显带有欧洲文艺思潮的影子,到了美国后,他的画风大变。他于1967年赢得约翰·莫尔绘画奖的作品,就是以表现阳光下的泳池引起评委关注的。他描绘的波纹与飞溅的水花成了他的特色标志。
  艺术史上的“嘻哈之士”、英国《卫报》笔下的“全天候时尚偶像”……对大卫·霍克尼的描述也是多种多样的,足见大师的多元化。霍克尼的作品不仅是各大美术馆、艺术机构纷纷购藏的对象,也是藏家们热捧的对象。去年11月,霍克尼的《伍德盖特树林,2006年10月24、25和26日》在纽约书写了个人的最高拍卖成交纪录——117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8023万元)。不过在很多人看来,这个记录或许用不了多久就会被打破,这位当代顶级大师尽管将迎来80岁生日,但他的艺术创作却从未因年龄而显得没有活力。
其他文献
画画儿对溥心畬来说,早期仅为闲情逸致聊以自娱,中晚期也不过就是换钱的手段,并未上升为道的层面。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在诗、书、画的文人道统里,画,是被他排在末位的。溥心畬在诗词书法上均下过功夫用过力气,惟独画画,是无心插柳的偶然所得。这个超脱的“旧王孙”,一生都在政治漩涡中心打滚,却能做到片叶不沾身。  1912年夏,清帝溥仪下诏退位,17岁的溥心畬入清河大学读书习字,于西山戒台寺隐居,历经家国之变
期刊
清初瓷器取得令世界和后人瞩目的成就,固然与当时国家稳定,经济复苏的大背景有关,与皇帝自身重视和艺术品位密不可分,但是这些成就的背后,有一个人的贡献更是功不可没,他就是雍正和乾隆时期的督陶官——唐英。  | 从养心殿到御窑厂 |  唐英,字俊公,祖籍沈阳,早在清朝统治者入关前就成为汉军包衣旗鼓人,通常是八旗皇亲贵族的家仆。康熙三十六年,16岁的唐英进入内务府养心殿工作,一直在康熙身边伺候,曾跟随康熙
期刊
刘琴 漆器艺术家  在多种多样的中国红当中我最爱朱砂,大约是做漆之人对朱砂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它鲜活、贵气、且沉稳,不似金银般夺目,又不像黑白灰般含蓄,是一种自然绚丽的美。可以比作热血,又可以比作娇滴滴的花,是一种张扬力,又是一种柔媚。它的美因时间、环境而定,亦动、亦静、亦刚、亦柔,包容性较强。  漆器当中大多数以朱砂色为主,因为其产量小、制作工艺复杂,所以在古代大多为王公贵族所用,所以有《抱朴
期刊
“玉,石之美者”。虽然新石器时代大洋洲的毛利人与中美洲的玛雅人曾有过短暂的佩玉历史,但只有在中国,玉的发展贯穿了中华文明史的整个进程,可谓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  正在广州博物馆举办的一场名为“美丽的石头会说话——中国古代玉文化”的专题展览,讲述了玉器蕴含的弥足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  此次展览由广州博物馆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举办,展出两馆珍藏的200余件(套)史前至现代独具特色的玉器藏品
期刊
室外,鸟语花香,春风温和;室内,12位中国20世纪艺术才子的作品正上演一次“大聚”,更有其中数位的后人来到这里,睹画思情,与观众一道忆旧时……  日前,“光华之路——中国现代艺术展”在北京势象空间开幕,带来了卫天霖、吴大羽、张光宇和张正宇兄弟、丘堤和庞薰琹夫妇、沙耆、祝大年、张仃、古元、吴冠中和苏天赐共12位中国20世纪重要艺术家的作品。更为难得的是,展览还呈现了记录艺术家人生片段的珍贵老照片、书
期刊
虽然,钟馗在历史上并无其人,然而千百年来,在戏曲、小说的广为流传中,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神祇,并且在岁月的变换中,也由岁末的辟邪招福之神,转变为端午驱魔招祥的人物。  | 从守护神到吉祥神 |  从文献记载,钟馗画始于唐代。相传吴道子是钟馗画的创始者,画家根据唐玄宗奇异的梦境进行艺术想像创作而成(唐玄宗封钟馗为“嫉恶状元,斩邪将军”),其形象甚为威严。自唐代以后,民间挂钟馗的风俗日益兴盛,钟馗迅
期刊
唐英作为督陶官,每年向宫廷呈交数以万计的美瓷精品,仿古采今,备诸巧妙。那些精工細作的日用瓷和美轮美奂的赏玩器物,更多的是代表了皇家的需求和审美风尚。而鉴于唐英本人对于瓷器的偏好和热衷,他在完成督陶任务之余,也亲手自制了许多署名款的瓷器,以自用或馈赠亲友,此类器物无须刻意迎合皇帝的喜好,而更加符合唐英自身的审美趣味和人生阅历。通过这些器物,可以品读唐英的艺术追求和文人品位。  现存唐英名款的传世瓷器
期刊
《礼记·月令》中有记载:“天子居名堂太庙,乘朱路,驾赤骝,载红旗,衣朱衣,服赤玉,食菽与鸡。”可见在明黄色成为天子之色以前,靓丽的红色一直是天子身份的重要象征。红色的传统工艺制品因其色泽鲜亮、制作费工、成品可人,自古以来便得到中国贵族的喜爱和追捧,由此在我国工艺美术领域成就了数种红色“奢侈品”。这些古物的红色主要源于矿物和植物染料、宝石、珊瑚、朱砂以及铜还原物。以宋为开端,经过元明清三朝的历练和试
期刊
以陶人自称的唐英,为宫廷制瓷呕心沥血,每一件作品都融汇了他对瓷器的无限挚爱,折射出其过人的艺术造诣和清逸脱俗的审美品位。而“唐英出品”也代表了清代时期官窑瓷器的最高水平。因此,许多藏家都会有着浓浓的“唐英情结”,希望能够拥有一件“偶像督窑官”署名的作品,每当有唐英器出现在拍场上,都会成为爱瓷之人争相竞夺的对象。现挑出几件曾在拍场上“显山显水”的唐英器以飨读者。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花觚  北京匡
期刊
今年是昆曲申遗成功十六年。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的昆曲艺术以全票入选。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已有600年的历史。而自清末民国初年中国唱片开始,尽管昆曲逐渐走向衰落,但也留下了至今令人回味的经典之作。  昆曲唱片发行很少,根据朱复汇集的离山堂昆曲唱片目录计算,大概有一百七八十张,包括皮簧名伶所灌录的昆曲唱片,牌子唱段,京、昆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