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数学活动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课,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能力,以至于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目的。
一、活动课的教学有利于巩固“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四个目标之一,是基础目标,活动课教学进入学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儿童活动的推进,再利用角色转换效应进行教学,比起单一的“灌注式”教学就丰富多了,儿童的自身活动,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而且丰富了教学形式,儿童在乐中学,趣中练,做中掌握,起到了巩固双基的作用。例如第三册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后,我设计了“我长高了”实践活动课。测量长度活动是一种便于操作而身心愉悦的活动。整个活动分步进行:一类让学生互相测量身体的某一部位的长度,比如测身高,测两手伸开平举的高度,迈一步的距离等。这类对自己身体的测量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些日常生活的常识性数据,体会到数学与自己的关系,这不仅大大加深了基础的巩固,也促进了基本技能的发展。
二、活动课的教学能培养儿童的应用意识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结合教材,创设情景,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编一些用硬类型的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课中培养应用意识。例如学生观察老师带来的电话缴费单,思考:从这张话费单中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你知道电话费是如何算出来的?再出示另一个月的电话单,比较与第一章的区别?算一算平均每月打电话多少分钟?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很好的提高了应用意识。
三、活动课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在灵活应用中,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着其特殊的运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该在活用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数学活动课正是通过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数学低年级教学为例,要改变以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默默地看,由教师忙忙碌碌操作演示的被动式学习模式,就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火起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会思考问题。在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例如,在认识几何图形三角形时,教师要从红领巾、小队旗形状引入新课后,请学生在本子上任意画20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通过画一画,引导说一说,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然后为学生丰富感性认识,准备好3厘米长的小棒三根,4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让学生去搭三角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投入到操作活动中去。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认识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
四、活动课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活动课融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于一体,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求异的一种极好途径。活动教学法的本质就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的积极性之上的,或者说是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有两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活动中,我们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发展。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学生评一评、剪一剪、画一画等,并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留一充足的思考时间。
五、活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活动课教学中,要注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加强思维过程的情感教育。从而实现由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促使学生的人格和学识能力以及精神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活动课的核心是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团体协作精神,养成严谨务实的态度和勤奋学习的优良作风和开拓进取优秀品质。在活动中,学生还感受到数学的节奏美、对称美,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从而调动起主体意识,树立自信心,增加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六、活动课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分工越爱越细,一个不会合作的人是很难的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立足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分工合作的习惯。例如,某班要去当地的三个景点游玩,时间是8点到下午4点,请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线路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按同学收集了解相关的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线路图,以及乘车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欢的食品和游览需要的物品等。借助数、图形、统计表来表达信息,再计算乘车的总时间、每个景区游览的时间、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学生缴纳的费用,再分小组设计游览计划,并进行交流,最后选出优秀方案。通过这个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提高收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七、活动课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其实很多的内容我们觉得简单,是因为我们平时的实践积累了知识。就拿观察物体来讲,都知道哪个角度观察会是什么,但是学生在没有实践的基础上是不会观察的。我在教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这个内容时,因为觉得内容很简单,就只准备了一个小药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结果很不理想。课堂上回答问题不是答非所问就是文不对题,有的就干脆不知从何答起,看到它就只知道它是个药箱,而不知道从它的形状去进行发散思维,考试起来就更糟糕。之后我认真反思,觉得问题应该是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没有让学生找到最好的观察角度。因此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开始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上课之前,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做出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时先让学生说自己做的物体的结构特点,要求按一定顺序介绍,然后将自己做的物体用平面图形画出来并加以识别。这样学生亲自动手做,动口说,动笔画,自然提高了感知物体的能力。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了,自然教学效果也就好了。我同样进行了一次小测验,结果很理想,合格率竟然高达百分之百。优秀率也达到了百分之四十。这不能不说是我教学尝试的一次成功,它让我理解到课堂设计要多动脑,指导学生多动手,教学生自制学具,老师一道参与,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上课做好了准备,可谓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活动课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使我体会到: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做,在活动中想,在活动中说,故而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一、活动课的教学有利于巩固“双基”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数学教学的四个目标之一,是基础目标,活动课教学进入学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儿童活动的推进,再利用角色转换效应进行教学,比起单一的“灌注式”教学就丰富多了,儿童的自身活动,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而且丰富了教学形式,儿童在乐中学,趣中练,做中掌握,起到了巩固双基的作用。例如第三册学习了“米”和“厘米”的认识后,我设计了“我长高了”实践活动课。测量长度活动是一种便于操作而身心愉悦的活动。整个活动分步进行:一类让学生互相测量身体的某一部位的长度,比如测身高,测两手伸开平举的高度,迈一步的距离等。这类对自己身体的测量活动,不仅可以加深对“米”“厘米”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些日常生活的常识性数据,体会到数学与自己的关系,这不仅大大加深了基础的巩固,也促进了基本技能的发展。
二、活动课的教学能培养儿童的应用意识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结合教材,创设情景,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编一些用硬类型的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课中培养应用意识。例如学生观察老师带来的电话缴费单,思考:从这张话费单中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你知道电话费是如何算出来的?再出示另一个月的电话单,比较与第一章的区别?算一算平均每月打电话多少分钟?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很好的提高了应用意识。
三、活动课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具体表现在灵活应用中,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着其特殊的运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该在活用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数学活动课正是通过活动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数学低年级教学为例,要改变以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默默地看,由教师忙忙碌碌操作演示的被动式学习模式,就要适当的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火起来,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会思考问题。在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例如,在认识几何图形三角形时,教师要从红领巾、小队旗形状引入新课后,请学生在本子上任意画20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通过画一画,引导说一说,得出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有三条边、三个角,然后为学生丰富感性认识,准备好3厘米长的小棒三根,4厘米、8厘米长的小棒各一根,让学生去搭三角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投入到操作活动中去。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认识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道理。
四、活动课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活动课融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于一体,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求异的一种极好途径。活动教学法的本质就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的积极性之上的,或者说是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有两宝,双手和大脑”,动手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活动中,我们注意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掌握方法,促进思维发展。活动课为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学生评一评、剪一剪、画一画等,并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给学生留一充足的思考时间。
五、活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
在活动课教学中,要注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加强思维过程的情感教育。从而实现由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促使学生的人格和学识能力以及精神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活动课的核心是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团体协作精神,养成严谨务实的态度和勤奋学习的优良作风和开拓进取优秀品质。在活动中,学生还感受到数学的节奏美、对称美,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从而调动起主体意识,树立自信心,增加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六、活动课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分工越爱越细,一个不会合作的人是很难的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立足的。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养成良好的分工合作的习惯。例如,某班要去当地的三个景点游玩,时间是8点到下午4点,请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线路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按同学收集了解相关的信息,包括景点之间的线路图,以及乘车时间、车型与租车费用、同学喜欢的食品和游览需要的物品等。借助数、图形、统计表来表达信息,再计算乘车的总时间、每个景区游览的时间、所需的总费用、每个学生缴纳的费用,再分小组设计游览计划,并进行交流,最后选出优秀方案。通过这个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提高收整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七、活动课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其实很多的内容我们觉得简单,是因为我们平时的实践积累了知识。就拿观察物体来讲,都知道哪个角度观察会是什么,但是学生在没有实践的基础上是不会观察的。我在教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这个内容时,因为觉得内容很简单,就只准备了一个小药箱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结果很不理想。课堂上回答问题不是答非所问就是文不对题,有的就干脆不知从何答起,看到它就只知道它是个药箱,而不知道从它的形状去进行发散思维,考试起来就更糟糕。之后我认真反思,觉得问题应该是没有注意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没有让学生找到最好的观察角度。因此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开始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上课之前,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做出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上课时先让学生说自己做的物体的结构特点,要求按一定顺序介绍,然后将自己做的物体用平面图形画出来并加以识别。这样学生亲自动手做,动口说,动笔画,自然提高了感知物体的能力。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了,自然教学效果也就好了。我同样进行了一次小测验,结果很理想,合格率竟然高达百分之百。优秀率也达到了百分之四十。这不能不说是我教学尝试的一次成功,它让我理解到课堂设计要多动脑,指导学生多动手,教学生自制学具,老师一道参与,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上课做好了准备,可谓是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活动课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几年的数学教学使我体会到: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关键是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这些目标的实现,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做,在活动中想,在活动中说,故而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