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的命运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我写下了“出版社时代”的终结,讨论出版社在数字出版昌盛的时代,无可挽回的命运。两年来许多人不断争执这个问题,怎么可能出版社会边缘化、会衰亡呢?
  出版社掌控产业的历史太久,所有现在活着的人,一出生看见的就是出版社主宰市场的现况。我们无法想象出版社被边缘化的景象。这很合理。不过六月末 J. K.罗琳筹建中的新网站“波特更多”(Pottermore) 有了新八卦,为这个产业议题再添了一记警示。
  根据产业杂志报导,这个网站集合游戏、社群、互动,以及哈利波特全系列的电子书。罗琳多年来迟迟不同意把电子书的权利授权给出版社,现在她终于同意出版电子书了,不过,不是给出版社,而是自己来。不但自己出,而且只在自己的站上独家销售。这个决定意味着她的书不但绕过了出版社,也绕过了电子书销售平台,如亚马逊的 Kindle 商店等。她直接卖书给书迷。
  兴奋的人立刻说,“如果大作者不需要出版社,那大出版社还有存在的价值吗?”;强作镇定的人则说,这只是个案,大部分作者无法控制自己的数字权利,所以产业不会因为某个重量级作者的特别作法而产生变化。
  后一种意见我没有特别不同意,但总觉得还是没抓到重点。重点不是罗琳是特例,世界上再也没有像罗琳这么具有威力的作者可以效法她。我们应该关注的是,罗琳的案例意味着:越有品牌价值的作者,越有条件直接跟读者打交道。
  这个陈述是双向有效的,正向逆向都成立。所以越是新人、新手,越没有条件直接跟读者沟通,你最好要透过各种方式找到协助,例如出版社、代理人或作家经纪公司等。
  这个解读对出版社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很简单。意思是只有新手会需要你,老手则不用。越有品牌力量的作者越不需要出版社的协助。当作者的力量强大到像 J.K.罗琳那样的时候,你不只可以甩开出版社,也可以甩开亚马逊,直接拥抱读者。
  当然我们大部分的人散布在纯新手和 J.K.罗琳之间,换句话说,从非常倚赖到非常不倚赖,我们散布在这个光谱范围之内的不同地方。
  即使作者一开始总是需要出版社,但你很快就会发现,随著作者的成长,品牌的力量展现,作者无法再满足于跟出版社的关系。他是为读者写作的,出版社除非隐身到幕后不再坚持是主导者,不然作者很快就会觉得你是横挡在他和读者之间的石头,应该搬走。这是《紫牛》作者赛斯·高汀去年决定自己做出版所持的理由。
  于是出版社手上始终只会有新手作家。作家一旦成长,就会弃你而去,像 J.K. 罗琳那样,不只因为版税拆分(从25%到70%)的落差,也因为作者希望拥有更大的主导权。大部分作者都是非常有主见的人。
  如果作者不需要出版社,越了不起的作者越不需要,那出版社自然就有麻烦了。出版社只剩下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转成服务作者的角色(即使是罗琳,她也需要程序协助)。过去主导产业的出版社,在新时代的分工上,将扮演支持、服务的角色,不再主导产业了。第二条路是直接服务读者,即出版社扮演作者,完成内容,满足读者。后面这条路要做的事情,是重新定位出版社所做的事情,并最有效率低满足读者与作者的需求,这便是出版社的蓝海。
  
  出版社不会消失,但出版社要做的事情,跟过去已经是非常不同。我确信的事情是,如果你只是做现在做的,那么下一个十年你将经历美国出版社现在正在经历的焦虑与艰困。
其他文献
从龟甲、竹简、布帛、纸张到今天的电子书,“学富五车”已经淡化为历史,纸墨飘香也逐渐退出潮流,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书正以其便捷、灵活、多元、廉价的优势俘获阅读者的心。iPhone、iPad等带来的电子书普及浪潮也逐渐成为出版界和IT界的“圆桌议题”,引领专家学者研讨出版电子化的新机遇。    数字出版的未来是什么样?    阮建强(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  我们一直在关注数字出版,
期刊
或许我们永远搞不清楚,一个人为什么会爱上另外一个人,和一个原本素昧平生的陌生人成为最亲密的人生伴侣,不过,这不代表爱情的维系与经营,就只能任由本能自己决定,甚至搞得一团糟,也不解决。  爱情的萌芽或许是不可知的奥秘,但爱情的经营却能够靠着“做对”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判断,迈向更好而非更糟的结果。  说到“选择”、“判断”,那就是“经济学”的强项了。善用经济学,可以帮助恋爱/婚姻关系中的男女做出对彼
期刊
作为一名80后图书编辑,操作《那时年少》的感受是很特别的,因为这还是我个人的一部文学作品。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是纯感性,出版是纯理性,如何习惯这个跨度,及时将自己情感从作品本身抽离,可以客观分析市场,分析作品的卖点,打造广告语、装帧、制定合适给力的推广方案,并付诸实施,对我来说是个挑战,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效果不错,因此,撰写小文,和大家分享。    做好书第一步:让欲望霸占你灵魂吧  做任何事都
期刊
算上这次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惨遭全面“被贴标签”,唐弢的宝贵藏书在他生前死后已数次蒙受损失。五十年代初,东北新华书店一位搞装帧的人借去唐弢几十本装帧最漂亮的图书,其中大部分是钱君匋设计、只印过十来本的特藏书。不料一借数年,归还时已破烂不堪,面目全非。还有一回,为参加莱比锡国际图书展览,唐弢收藏的德、法两国图书最早的中译本被借去参展,展后书退还至文化部却不翼而飞,时任文化部长的茅盾下达“一定追查,还给唐
期刊
在多次论战中,现代诗遭到批评,包括无韵律感、诗质不足等,挨轰最多的可能要算是晦涩难解了。然而有些批评者竟谓古诗易懂,不像现代诗不知所云。呜呼,此需何等学养才敢说这样的话?殊不知关于古典诗词,从古到今,从笺注到本事到今注今译,多少解说方式,帮助我们对作品的了解。倘使无批注,莫说诗的特殊语法与生僻字词普通读者难谙,光是诗里的典故,就足以令人却步。  文言古诗需要诠释,白话新诗难道不需要?于是多年来总有
期刊
会走进琴川书店,完全是个意外。  此次再访吴门,比起过去两回更多了闲适的心情,而江南一带的人情风土历史文化,沉淀出今天悠悠缓缓的生活步调,倘若来此游玩,因行程安排而匆促度过,未免糟蹋了在古都里俯拾即是的美好时光。  要在苏州漫步,除了饱涵人文价值与艺术的古典园林,错落城区的各个旧时街衢也不该错过。我出了阊门,来到山塘街。山塘街位在苏州旧城的西北方,离市区并不远。其历史悠久,初建于唐代宝历年间,到如
期刊
《书香两岸》面世三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年弹指一挥间,但《书香两岸》却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路,期间因理念不一而走了弯路;因经营无助而陷入困境;因人才缺失而影响了质量,等等。但《书香两岸》都挺过来了,而且还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因为《书香两岸》,搭建了两岸业界交流的平台,密切了两岸业界的感情、交流了两岸业界的理念、增强了两岸业界的共识,为两岸书业的和谐发展作出了贡献;因为《书香两岸》,为两岸图书交流
期刊
今年是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1881~2011),逝世七十五周年(1936~2011)。我记得,以前这两个日子,是有不少活动的。诞辰纪念和逝世纪念哪个意义更重大,好像到了整数年,这意义方能凸显。鲁迅诞辰一百年的一九八一年,专门出版了新版的《鲁迅全集》。鲁迅逝世十周年(1946)和二十周年(1956),都有大的活动,一九五六年出版的《鲁迅全集》即含纪念的意思。  有家杂志每期都策划一个专题,然后按照
期刊
相较于西方历史小说,中国大陆历史小说由于受到市场的限制,其创作理念和技能的滞后,使得在文本上显得相形见绌,近年来令人眼前一亮的历史叙事作品乏善可陈。当下的大陆历史小说,或流于戏说、穿越,或附庸主流意识,或缺乏客观史料和坚实的历史观点的支撑,那些历史人物也总在迷雾的笼罩之下,残缺不全或被妖魔化。“国人的历史观亟需‘除魅’,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是该到了走出过分功利化的怪圈的时候了。”赵柏田说。  在当
期刊
古书上提到读书人的时候,总会出现“晴耕雨读”的字样,想必,那是古来文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现代人的耕读生活。  先从故事开始说起。  出生于山村的阿默,在成长过程中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顿,渐渐体认到童年记忆和山林生活是自己生命的温暖慰藉,所以从二十多年前回归山林,透过阅读和野地观察,学习土地伦理,并陆续写下五十种家乡植物的风姿,描摹人与植物(自然)彼此的厚生关系。《我生命中的花草树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