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琴传说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hanxiao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年,稻谷长得非常旺盛,眼看着就到了收获的季节,可稻田里不知怎么突然出现了数不清的毛虫,这些毛虫叶穗通吃,眼看着稻谷将面临颗粒无收的局面。族长号令全族停止其他一切活动,全力以赴抗击虫灾。族长还亲自带头下到地里抓虫,族人们纷纷效仿,自发组织起来捕捉毛虫。可毛虫实在太多,即使全族人出动也抓不完这满地的毛虫。眼看着一块块稻谷地都快要被毛虫吃完了,这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群群青蛙。这些青蛙见到毛虫就立刻吞掉,满地的毛虫很快被突如其来的青蛙大军消灭殆尽。稻谷保住了,族人们不用担心饿肚子了。可刚刚立下了大功的青蛙大军却一下子又不见了踪影,不知撤到了哪里,只有少数几只还留在田里,不时呱呱地唱上两嗓子,仿佛在警告那些危害稻田的害虫:以后休想再来稻田地里造次,有我们蛙族的守候和保护,你们一定是有来无回。
  族人们都认为青蛙是上天派来的神兽,是特地来保护稻田的。为了感谢青蛙的贡献,每当稻谷收获的季节,族人们都会围着篝火,模仿青蛙蹦跳的姿势有节奏地跳起舞蹈,以此表达对蛙神的感激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这种收获季节围着篝火跳蛙舞的活动也被周边寨子的族人们纷纷效仿,成了十万大山“偏人”部落一个约定俗成的活动,被史官们刻在了岩画上。
  蛙族的保护使得“偏人”寨子里的稻谷长得越来越好,收成也越来越多,人们的闲暇生活越来越丰富了。一天的劳作下来,无论多累,闲暇之余,年轻人都喜欢聚在一起玩耍嬉戏。他们聚在一起聆听大山的声音、小鸟的歌声、昆虫的呜叫,尤其是山泉滴在小溪里的叮咚声,更是这些年轻人的最爱。夜里,只要听见这美妙清亮的叮咚声,大家很快就可以沉沉地入眠,做长长的美梦,第二天起来个个都神清气爽。这种山泉的叮咚声成了壮家“偏人”寨子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乐师在弹奏天琴(张立坚摄)

  这一年,族长带着一帮随从和家人去朝拜中原的天子,住在天子特意为各部落首领安排的行宫。行宫虽然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可夜里少了山泉滴到小溪里的“叮咚”声做伴,所有人都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尤其是族长的一双未成年的儿女,大半夜还在哭闹着要出去找“叮咚”。连续数日,族长一行始终不能适应没有“叮咚”的生活,被折腾得精疲力竭。这天,族长一行受邀参加一场大型歌舞宴会,各部落首领都争先恐后地向天子敬酒,而他却没精打采地连连打起哈欠,和歌舞升平的热闹场景格格不入,在天子和群臣面前颜面尽失。了解情况后,天子也觉得十分好奇,是什么神奇的声音竟有这祥的魔力,有机会一定要亲自感受一下它的神奇。族长一时也无法解释和描述这神奇的“叮咚”声,只得告诉天子,有朝一日一定把“叮咚”带给天子,让天子也能感受到这种声音的神奇和美妙。
  从中原回到十万大山后,族长立刻向全族人发出通告:谁能制造出把“叮咚”声带在身边的东西,就把中原天子所赐的夜明珠奖励给谁。一时间,十万大山的工匠们沸腾起来,个个摩拳擦掌,尽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铜钟、叶笛、竹笙一件件能制造出美妙声音的物件应运而生,可始终都没能制造出能发出“叮咚”声的器件。匠人们不得已聚在一起商量怎么样才能把美妙的“叮咚”声制造出来,可最终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族长感到非常烦恼,他可是在天子和众多部落首领面前许下了诺言的,制造不出能带在身边的“叮咚”,怎么有理由再去中原朝拜天子呢?而且也会因为不守信遭到其他部落的奚落。正当族长无计可施时,却在午间做了一个离奇的梦:女娲娘娘驾临十万大山,邀请他同乘神兽在山间盘旋穿梭,看到十万大山风景優美秀丽,族人和动物们和谐共处,女娲娘娘非常满意,对他的成绩十分肯定,为犒劳他做出的贡献,特意安排身边的两名乐师帮他渡过难关。
  族长从美梦中醒来,只当是上天给他的精神安慰,依然苦思冥想如何解决这个困扰他许久的难题。没想到几天过后,真的就来了一对年轻的情侣,男的自称“农端”,女的自称“农亚”,是附近寨子的村民,两人自小就喜爱音乐,声称可以制造出“叮咚”的声音。族长不信,让他们现场制作。当着众多族人的面,只见他们熟练地把已经晒干的葫芦切开,掏空里面的籽粒,再把由黄花梨木做成的杆插进葫芦,用蛇皮蒙住葫芦切开的断面,绷上细细的蛇筋,随着有节奏的弹拨,美妙的“叮咚”声果然出来了。族长激动不已,对着女娲娘娘的神像不停地叩拜。
  有了能随时弹奏“叮咚”的乐器,族长兴奋至极,立刻派人把制作最精良的“叮咚”送往中原。整个寨子也为之欢庆,匠人们更是纷纷效仿,一时间,无数个“叮咚”被制造出来,全寨处处都传出美妙的“叮咚”声。“叮咚”引起了天界大仙“顺风耳”和“千里眼”的注
  意,他们立刻把十万大山发生的情况报告给了玉帝。听到这美妙的“叮咚”声,玉帝也觉得再也没有比这更好听的声音了,就立刻封农端、农亚为“歌仙”,并把他们请到天上为天宫弹奏,而且让他们掌管天下音乐。而他们发明的“叮咚”则被玉帝亲自命名为“天琴”。
如今,崇左市每逢壮族传统节日都要举行群众性的弹“天琴”活动(张立坚 摄)

  农端、农亚发明了“天琴”,又成了司管天下音乐的“歌仙”,大家都认为是他们为“偏人”部落带来了至高无上的荣耀。因此,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天门开启的时候,乡亲们都会焚香请他们下凡同歌共舞一番,这种活动后来成了固定形式,定名为“跳天”。由于“天琴”是玉帝所赐, “偏人”部落认为它是壮家唯一的宝贝,不可以随便外传,就立下了天琴只能在族群内部弹奏和传播的规矩。也正因为如此,中原虽然有族长献上的天琴,却未能在全天下传播开来。直到今天,每逢壮族传统节日,当地人都要举行弹“天琴”和跳“蚂蜗”的文娱活动。
其他文献
我们走进奔腾的右江,走进这片古老的红土地,走进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和发动的百色起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红色记忆。在这片英雄的红土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倾听这里“绝地脱贫攻坚,迈步新时代”的壮美歌谣。这里脱贫攻坚的故事,鲜亮于山峰、江河、田地、门牌……  一个响亮的
期刊
摘 要:本文系“宜昌市方言词汇集”之四。所集录为其器具用品、称谓类词汇。  关键词:宜昌市;方言词汇;器具用品;称谓  中图分类号:H1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4-0023-06  八、器具  (1)一般家具  家具t?ia55 t?y35  柜子kuei35 · ts?  穿衣柜tshuan55 i55 kuei35  竖柜su35 kuei35  立
期刊
摘 要:在追求“最全的”、“最真的”、“最好懂的”楚辞文献集成研究之路上,《楚辞文献丛考》在目前“最全的”《楚辞文献丛刊》基础上,考索出了“最真的”楚辞文献。《丛考》总字数约计一百八十万字,先有类别之“综论”,后为各版刻之“分述”,提炼出了两千余年来关于《楚辞》版本传承的两个轴心,考索了《楚辞》文献版本六大谱系,同类文献之继承与变迁,明晰可辨。而对首次面世的日本、韩国及美国所藏《楚辞》孤本的版本考
期刊
一  端午,是否从古泪罗江畔,摘来一些词汇,豢养年少时的白马。  借祖先的骨头,敲响酒樽,斟满,烈焰兑雄黄,半盏入愁肠,半盏祭过往。  一声叹息穿越内心的暗流,在江面荡开骨质的韵律;一滴水,在离歌里破碎又重聚。  诗人着青衫,从彼岸涉江而来,露出尘世的双足。  倒影是谁?怀揣古老的诗句,打开五月的泪行。  低吟。骨白的月光再次照亮楚辞里的河流,魂兮归来!  二  屈子!一个永恒的名字从泪罗江飘摇而
期刊
摘 要:十七年文学中追求历史的本质并以“真实”作为衡量小说的社会价值的重要尺度的红色经典,就会以先入为主的认知方式储存于莫言对史诗性的理解和感悟之中,作为一种衡量文学思想和艺术标高的参照系潜移默化地影响他文学创作的时空布局、情节选择、结构安排、人物塑造等内在的肌理方面。这在洪水创业神话、革命英雄传奇、百年历史的谱系寻踪中都有比较鲜明的表现。  关键词:莫言;八九十年代;小说;史诗性;反史诗性;还原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政治经济学框架之下的医学人类学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转型的角度重新理解疾病治理背后的国家视角,以及国家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进行疾病治理所面临的困境。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即从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的角度介绍这本民族志研究的主要内容,呈现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将医疗放入国家发展话语体系之中,分析国家视角与疾病治理的关系;通过萨林斯的并接结构概念探讨地方性知识遭遇外部疾病时的
期刊
經受几阵暖风的吹拂  经历几场春雨的沐浴  芒乡红城又披上了花裳  那是芒花绣成的锦缎  田东——中国芒乡巧笑嫣然  她们  没有牡丹的娇艳  没有玫瑰的妩媚  看着毫不起眼  但是  却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芬芳  一团团  一簇簇  站在街头向路人顾盼  立在巷尾悄然暗香  从坡脚向山顶铺展灿烂  芒乡的容颜似巧手梳妆  尽显别样的风姿和浪漫  你说不迷恋牡丹的夸张  也不喜欢玫瑰的张扬  在暖暖的
期刊
三月学雷锋日,我随北海民间志愿者协会登涠洲岛,参加海岛环保分会成立仪式和植树活动。下午,广西北部湾海洋哺乳动物联合研究组陈默博士说,有船出海观鲸群,植树活动结束后我便和他一起去了码头。  跳上可乘坐六七个人的快艇时,我看了一下手机:4点10分。我不止一次坐过这种被当地人叫作“艇仔”的小船从涠洲岛到斜阳岛。这两个岛相距9海里,30多年前就声名鹊起,有“大小蓬莱”之称。记得有一次在教师节前我到斜阳岛采
期刊
暮春至初夏时节,布谷鸟不知从什么地方钻出来,在树林里高亢地欢唱,像剧院里正在上演的精彩歌剧。一声一声,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布谷!布谷!那清脆悦耳的声音,穿过山山岭岭,在空阔辽远的乡村上空鸣啭悠扬。听到这样的叫声,农人的心里突然便有了一种莫名的焦灼和紧迫感,它意味着繁忙的农事季节就要来临,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就要开始了。  布谷声,是劳动的号角,是催春的战鼓,它把我带到了铭刻在记忆深处的繁忙而紧张的
期刊
懷古,常徒生伤悲忧思。  冠头岭,珠城北海市海边最西端的一座小山岳,弓形走向,满目青翠,“山石皆墨,穹窿如冠”,宛若青龙横卧于海滨,远眺北部湾,近览廉州湾。  就是这座小小的却是北海制高点的冠头岭,在一千多年前,见证了苏东坡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被贬海南后回归中原;以俯视而致敬的目光,看着这片海,看着这位落魄诗人,从海南乘船顶风破浪泊停北海廉州湾的故事印记。如此惊鸿一瞥,冠头岭遥望这位大江东去浪淘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