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柯玛的市场拯救和重启之道

来源 :销售与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年底,连续11年荣获国内冰柜产销量第一,被誉为“冰柜大王”的知名企业澳柯玛遭遇寒冬:因资金链爆发危机,导致生产危机。在最困难的一个月,多数产品供应骤然告急,地方分部的库存逐步减少,经销商到货周期拉长,终端出样参差不齐,业务人员的提成明显降低,各种传言不绝于耳,市场八方风雨,危机可想而知。
  2006年4月中旬,青岛市政府紧急介入:调整集团及上市公司领导,先期注入上市公司3亿元资金,清欠供应商费用,保证制冷产品以及利润较高的电动自行车、小家电的生产,并要利用现有资源重新启动市场,以鼓励经销商先打款,让公司的资金、产销流畅起来。
  半年时间内,“救市”、市场重新启动两场战役先后打响了。目前,澳柯玛股份公司的生产经营已经全线恢复,冰柜冰箱、小家电和电动自行车也已经被新定为三大主力产品线,市场已经从重启阶段走向相对平稳阶段。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救市行动
  
  在货源紧张的三四个月里,每个经销商都被突如其来的危机浇了盆冷水。他们不得不考虑:是先看看再说,还是将资源重心转往其他产品,或全线退出?
  忠诚客户,通常是主营或专营经销商,经营澳柯玛多年,面对货源不足,他们的反应最为强烈。因为他们几乎没什么退路。转做其他产品不是不行,作为后来者,没有什么先期优势。因此,在沟通后,忠诚客户多数选择提前打款、争抢货源的优先供应。
  而多品牌经营的经销商有更多的产品选择,他们中的相当部分快速向其他产品倾斜。
  渠道在流失。
  对经销商的思想工作是要做的,但更重要的是具体的“救市”措施:
  1.鼓励经销商提前打款。配合一定的返利奖励、优先供应畅销品和新产品等鼓励措施,澳柯玛共筹得近亿元的预付款,加上自有资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司的资金压力。在负面消息猛烈的阶段,则要求经销商小额度、多批次打预付款,维持供货的同时,规避经销商的市场风险。
  2.市场资源迅速向公司主销产品、主销型号集中。
  3.在市场资源和产品供应上,加大对主要市场以及全国各区域重点主经销商的倾斜。
  4.本着“以效益为中心”的原则,果断撤出部分“胃口大、投人大、产出小”甚至亏损的零售卖场。
  5.调整经销商的年度销售任务,让经销商看到完成任务、享受年终返利的希望。
  6.拿出主经销商回款的一定比例,支持分销商终端形象建设。
  7.积极开发利润空间大的新品,首先供应重点市场。
  当然,市场全线面临挑战,往往很难通过整齐划一的个别招数就能解决各地的问题,各地因地制宜、灵活操作,才能更高效率、更具针对性地挽救市场。
  
  成熟市场的“保有行动”
  对重点市场区域,厂家最先考虑的是利用当前仅有的资源,加速资金回笼,保证核心渠道的稳定。
  1.优化网络。
  清点厂家和地方经营中心的库存量,提前确认每个型号的供货量,借助老市场以及经销商对厂家的感情,帮助主要经销商重新整理市场:原来经销商的网络大而全,这时要求经销商优化网络,避开地广人稀、销量小的地区,将产品和资源集中在重点市场,保证主要市场能看到产品、有货可卖。
  2.重点市场一旦出现局部空白,则扩大发展良好的主经销商的销售区域,或发展新客户,在人员的培训和辅导方面提供强力支持。由于此时产品的内斗程度降低,可以在部分区域适当提高部分产品价格,保证经销商的利润。
  3.把厂家控制的零售终端交给经销商。
  由于产品无法足量供应,便将直控的区域型卖场交由主经销商操作,合并厂家货源和经销商存货,确保终端正常运作。
  以往操作卖场时,往往是别人上了我也上,各厂家基本是对等竞争。如今危难之时,只有将有限的资源都拿到桌面上来,厂家、经销商和卖场三方共同商讨可接受的条件。比如,终端不再收取进场费用,所有费用,包括经销商增加的经营(配送等)成本,统统折算入进货价中,厂家则预留出经销商和终端的利润空间。这样就避免了先期的现金支出。
  调整之后,尽管终端利润会略有降低,但仍超过终端的心理利润底线,加上澳柯玛的品牌力较强、销量很大,终端与厂家、商家也合作多年,地方零售终端也能接受。
  而经销商享受卖场销量的利润,借助自己的地缘优势以及打包进场的做法,最终利润比分销利润略高。
  4.高层及时到区域开展沟通,安抚经销商,让经销商明白,很多家电企业一旦面临银行等债主的发难,资金链都可能面临危机,而澳柯玛只是产量不足,而不是来自产品缺陷、市场管理的问题,资金链一旦续接,凭借以往的市场基础和品牌影响力,市场依然会恢复。
  5.个别主经销商担心风险,主动选择退出。在挽留无望之际,区域经理会亲自告诉他:现在生意难做,对经销商暂时选择其他产品表示理解。但公司不会忘记这些功臣,一旦转危为安,今后仍可重启合作。
  
  弱势市场先顾“大头”
  在弱势市场,货源更紧张,偏远落后地区出现了局部断货。货源最紧张时,只能盘点仓库,排队供货,保证主要据点的货源。事后证明,这些具有辐射功能的据点,为今后恢复市场发挥了巨大作用。
  当供货逐步增多时,仍然供应主力据点的经销商,集中轰炸局部地区。展台、产品陈列、促销活动丰富起来了,再利用现场照片等道具,将市场信息快速传递给其他经销商。
  
  恢复市场
  
  3亿元先期资金到位之后,4月底生产线逐步全线拉开,恢复市场的大鼓正式敲响。
  在重点市场,市场保有较为完善,客户为了要货可以先打款,这些地区自然能获得更多货源支持,市场恢复较快。但在基础薄弱的地区,货源不足,渠道的意见很大,业务人员的信心挫伤较重,市场很快被其他品牌迅速跟进。客户信心不足,即便市场已经开始复苏,也要先看到区域分部的仓库里有货后才会付款提货。
  这时首当其冲的是恢复销售人员以及市场信心。
  
  重塑业务人员的雄心
  1.公司领导与区域经理、业务人员一同考察市场,现场分析问题、制订解决方案。高层亲下市场,鼓舞了区域经理和业务人员,重启了业务人员的信心和干劲。
  2.以往的考核以销量和回款定提成,但是在市场重启的特殊时期,这种方式却显得疲惫无力,因为经过前期动荡,业务队伍和渠道商对下一阶段的销量都没有把握。有些业务人员为了快速看到业绩,更看重畅销品,冷落新品。
  于是公司调整了考评指标:
  执行经理对业务经理的认真程度、工作主动性进行判断;
  根据市场操作能力,确定每名 业务经理不同的提成基数;
  根据以上两点,确定每名业务经理的工作量和所负责区域的大小;
  在此基础上,考核销量和回款。
  根据前个周期的考核结果(比如几个月为一个考核周期),动态决定下个周期每个业务员所负责的区域范围、任务量和提成基数。
  
  销售网络回温
  在地广人稀的区域(比如内蒙古等地),主经销商的分销和辐射能力强,资源集中,与分销商的业务关系较熟,回款迅速,因此这些经销商是厂家重启和发展市场的必然选择。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至关重要。
  1.召开新品推介暨市场研讨会、地区性厂商座谈会,配以媒体宣传,披露澳柯玛的发展状况和计划,用事实回击各种传言,打消经销商和消费者的疑虑,恢复市场信心。
  2.帮助经销商重启重点县城、乡镇,进而辐射到非重点区域。
  3.恢复市场时,要让渠道商看到市场是否活跃,后续发展是否有力,其核心是促销活动的起色,包括展台建设、特价机、导购支持等。但费用依然有限,该怎么办?
  今只能先在重点终端树立展台/店招,提升形象。主要采用两种方式:
  对区域性三级市场重点大型分销商场,公司直接制作展台;
  对于规模稍小,但积极主推澳柯玛并迫切需要制作展台的三级分销网络,放弃行业通行的大包大揽做法,而是厂商共投共建:与经销商一起对核心分销网络进行A、B、C三级评定,根据评级结果,厂家给予额度不等的展台奖励。多数分销商被评为A级,经销商比较容易接受,而且经销商自己也有投入,会更加注重澳柯玛产品的销售。
  
  特价机:
  分销商更愿意主推价位低的二三线晶牌,甚至是区域性的杂牌产品。澳柯玛适时、适量推出一部分特价机,并根据分销商的情况灵活应用:特价机在终端做特价,快速形成销售,拉动全线产品的销量,特价机在终端不做特价销售,留出更大的利润空间给渠道商。
  4.公司加快市场反应速度,包括发货、配件、客户问题回应等。按季度完成核账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减少滋生市场遗留问题。
  
  再建导购队伍
  货源紧张期间,部分新闻媒体紧迫不舍,竞争对手的谣言四起,零售终端(尤其是二三级市场的家电专营店)的导购队伍面临巨大压力。为稳定导购队伍,澳柯玛一方面加快终端卖场专柜的重建,适当提高导购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则加强了促销员的补充和管理。
  核心终端的导购人员和业务人员一起制作日销售汇总表,是加强管理的最重要的管理措施。
  日销售汇总表的内容包括:产品的出样情况、拟上样机、拟撤样机、每款产品价格/销量、滞销原因,以及竞争对手的逐项情况。根据这些总结和对比,业务经理每天会对导购提出改进办法,执行经理则监控和核查。
  建立日销售汇总表,能让业务人员与导购一起及时发现并解决每天的问题。以往,不少区域的业务代表是随机性拜访终端,与导购不定期交流,很少与导购员一起分析某个卖场的竞争情况,对敌我究竟有哪些差距也没有清晰的判断标准。
  要知道,样机不全,某款主销型号缺货,对手开展了特价或买赠活动,或是提出了某个新卖点……这些事情尽管琐碎,却会明显影响终端的销量。比如,卖场样机不全,对品牌的形象打击很大,也是对手发起攻击的主要环节。所以,终端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影响销售的细微问题,并快速解决。
其他文献
进阶的烦恼    “单品类单品牌”经营成功了,经销商难免想要尝试一下“多品类多品牌”经营。道理很简单:谁不想把生意做得更大?谁不想证明自己是“多面能手”?但“多品类”操作的烦恼却是大大的:  1.新增品类与原先品类的渠道兼容度不高。    这说的是原先品类的主流渠道与新增品类的主流渠道不一致。比如啤酒经销商,主流渠道是餐饮店,如果接手方便面,渠道兼容度就很低,因为方便面的主流渠道在学校。试想一下,
期刊
“以前我的超市规模小,商品少,卖什么,卖得怎样,赚多赚少,我心里很清楚。现在店开多了,销售倒是提升了不少,可是一算账,怎么反而不赚钱了?!措施也采取了不少,可效果都不明显,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真把人急坏了!”  ——某零售商老总感言    “我要求主管定期做经营分析。可是我发现他们平常太忙,根本不能按时提交报告;更头疼的是,即使报告交给我了,各部门的数据却核对不上,不但不能给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反而
期刊
单品类单品脾难题:生存基础薄弱    如果以经营模式来看,单品类单品牌的经销商几乎是无利可图的。他们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成功?    1.产品力很强,销售量很大。  经销商的利润来自销量,在一定产品利润的基础上,销量越大,相对利润就会越高。用损益平衡作例子,如果经销商的固定费用加经销费用为2万元,产品利润平均20%,产品平均单价10元,每一盒产品可以赚2元,2万元除以2元就等于1万盒。只要这个单品
期刊
主持人:姬大鹏 袁 航  特约撰搞:朱丽叶 高 辉 刘 超 蒋廉雄    盛宴下的消费迷雾  朱丽叶 高 辉    假短暂的消费狂潮后,呈现给公众的是一份亮丽的业绩报表——假日期间的消费出现爆炸式的增长,但是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令人欣喜的统计数据上时,却只看到了假日经济的表面战果。在拉动需求的表象背后,更深层面的是长假打破了原有的消费规律和消费需求,它转移消费时空,改变消费版图,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期刊
品牌专营商的困局    王经理是国内某知名乳品A品牌的一位区域专营代理商。十年间,王经理一直跟随A品牌,深得厂家信任。依靠牢固的厂商合作关系,王经理把A品牌做成了当地的强势品牌,使其连续5年在当地同类商品中“销售第一”,还把这个区做成了A品牌的样板市场。王经理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食品公司,发展成为固定资产上千万、年营业额近亿元的大型乳品销售公司。  但是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
期刊
从购买频次上说,家乐福在该排名里绝对跌入倒数3名,大约是苏果的1/5,但其市场份额却是后者的3倍。这说明家乐福的客单价远远高于苏果。    [说明]      诸位读者在下面看到的数据,是由CTR市场研究提前供给本刊独家发布的。它们来自一种极为独特的顾客调研方式——基于消费者固定样组的顾客行为连续分析。说得简单些,就是在全国15个重点城市,抽取10000个家庭,以日记法纪录他们每天在各个快速消费品
期刊
国产手机厂家在积重难返的困境中,顶着许多行业观察家吹毛求疵的悲观预言、国外手机巨头凶悍凌厉的进攻、黑手机肆无忌惮的阻截,开始了凤凰涅架式的变革。  近期公布的各家国产手机公司2005年度财报比较难看:除TCL手机(TCL通讯)净亏16亿元之外,波导净亏也达4.71亿元,位于国内手机销量前十的夏新、康佳、海尔的亏损都在亿元以上。  但据同期公布的季报和来自企业内部的信息表明,国产手机厂家今年大多扭亏
期刊
这里的经销商不缺产品,缺的是发展生意所需要的智慧。那些按照传统的“业务员+产品+政策”模式来开发这个市场的厂家,多半会被经销商牵着鼻子走。    败走上海    某公司老板发誓要进入上海市场,认为这是企业从区域性变成全国性的标志性战略,因为长期以来自己的产品价格总是很低。进入上海,品牌价值提升,就可以逐渐提价,跻身全国大品牌的行列了。  但在企业内部有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以企业老板为首的乐观派,
期刊
点评对象:郑州市丽园天使化妆品商店连锁  点评:博雅美容化妆品业咨询服务机构  基本资料:  丽园天使成立于1998年,是以经营中外名优化妆品为主的综合化妆品精品店,以护肤品、彩妆为主,洗涤,美发、清洁卫生用品为辅,兼营少量化妆杂品。  定位:中档名牌化妆品为主,价格比商场更有竞争力,再以优质的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取胜。    经营品牌:  招客类品牌:欧莱雅、兰蔻、碧欧泉、倩碧、卡尼尔、妮维雅、资
期刊
外资零售企业都是预先做好一年的促销计划,把供应商的货源和促销资源早早纳入自己的怀中。而国内许多企业只提前1至2个月来安排促销活动,临时抱供应商的佛脚,可他此时也爱莫能助啊!  门店之间靠什么打仗?核心的弹药装备就是货架上的商品——一般商品充其量是子弹,畅销商品则可称为炮弹。 但在企业里,尤其是二、三线零售商,炮弹储备时有吃紧!  △营运部门经常告急说畅销品缺货,影响销量任务的完成(绝对缺货), 
期刊